国是看两会 | 代表委员关注:脱贫攻坚的“后半篇文章”怎么做?
巩固、防止、推进
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发起脱贫攻坚的最后冲刺、啃下最后的“硬骨头”固然是此次全国两会热议的话题。但亦有不少代表委员“为之计深远”,聚焦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即巩固成果、防止返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经有9300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占到全部贫困人口的97%。而据各地初步摸底,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存在致贫风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防止返贫,是我们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必然要求。
让异地搬迁民众稳下来、富起来
贵州,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对于有效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贵州按照“力度不减、政策不变、责任不松”的要求,提出在脱贫出列后继续打好精准脱贫基础性工作巩固提升战、产业和就业扶贫巩固提升战、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巩固提升战、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巩固提升战。
贵州是中国搬迁规模最大的省份,已全面完成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贵州188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一员,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说,让搬迁民众在新家园上稳下来、富起来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力途径。
“抓就业,让搬迁民众有适合的就业岗位;抓培训,让搬迁民众有创业就业能力;抓社区治理,让搬迁安置点成为幸福新家园……”罗应和说,这些都是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重要内容。
在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罗应和表示,将继续关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提出保障民众相关利益方面的建议,让脱贫民众持续增强“幸福感”。
农村产业需更多支持
在全国政协委员余留芬看来,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农村产业需更多支持。
余留芬连续两年提交了帮扶小微企业的提案,2020年的提案呼吁给小微企业更多支持。“不管是全面小康还是乡村振兴,只有农村的产业也发展起来,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才有更多人投身到乡村建设中。”余留芬说。
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余留芬对农村小微企业的生产恢复情况愈加上心,积极联系周边地区村办企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
“我准备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呼吁加大扶持力度、出台更多扶持政策,让在农村的小微企业健康成长”。余留芬说。
余留芬介绍,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农村农民融资难的问题始终存在,她希望可以进一步研究放宽支农信贷政策,解决农村农民融资难的问题。建议国家金融部门进一步研究支农信贷政策,探索综合农民“创业点子+特有资产+出行消费记录+社会综合发展运行指数”的融资授信体系,配套支农惠农补贴政策,适当将信贷额度提高,适当放宽贷款期限由3年延长至6年。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余留芬深感肩负责任重大: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后,中国边远山区广大农民脱贫巩固将成为衔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新课题,预防返贫和新的贫困群体产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障。
工商资本下乡不能偏离“三农”轨道
工商资本下乡是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常委、湖南省工商联主席张健表示,乡村振兴如果没有产业项目的振兴,很难长远发展,要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但工商资本下乡后不应偏离“三农”发展轨道。
2019年6月,中国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提出要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乡村振兴产业特色小镇、乡村游乐园、休闲农庄……当前,不少企业纷纷将投资目光转向农业农村。
然而,张健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工商资本下乡后以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名义,“跑马圈地”“圈而不种”,开展“排农化”“非粮化”经管生产,一旦经营不善就出现“毁约弃耕”、资本“跑路”,给农村留下诸多后遗症。有的工商资本下乡经营生产活动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打破了当地农民原有的生活状态,从而激化了双方矛盾。
除了发展方向上的问题,有的工商资本下乡后还遇到了“用地难”“融资难”“用工难”等问题。张健提供的一份湖南某市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下乡企业认为当前最大难题是缺少建设用地,急需破解用地审批的瓶颈;70%的下乡企业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近80%的企业面临技术人才不足问题。
张健认为,当前要制定操作性强的支持工商资本下乡参与乡村振兴的具体指导意见,完整地列出工商资本能够享受到的系列扶持政策及其前置条件,让市场主体形成明确预期;各地相关职能部门要筛选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辐射效应强的工商资本下乡项目,建立工商资本下乡重点项目库进行重点支持;政府部门要及时发布企业下乡典型经验与失败教训案例。
张健表示,要建立资本下乡准入和监管制度,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防止租赁用地破坏性使用,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设立或完善涉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农业信贷担保补偿基金;充分依托本地技校、职校及下乡企业力量,加强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推动转让土地农民由“体力型”逐步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
精神文化脱贫不应被忽视
“脱贫首先是物质上的富裕,其次还要注重精神文化上的提升。”全国人大代表、农民作家马慧娟说。
“今年我提交了加强村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的建议。”马慧娟说,基层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硬件设施非常到位,但缺少“文化专员”去做专业的事情,因此她建议在乡村设置专人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活动,提升其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
“互联网让我的作品被更多的人看到。”马慧娟认为,互联网能够给人更多的机会。但她发现,虽然乡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文化建设的步履却有些慢,虽然互联网、智能手机已经在农村普及,但仍有不少农民对互联网不了解、不接受。
马慧娟说,她建议中提到的村文化协管员首先要“懂”互联网,以向村民普及互联网知识,同时还要有充分的文艺知识储备,带动村民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综合自中新社稿件,参与报道:刘鹏、 杨茜、王昊昊、杨迪。)
▼
推荐阅读
编辑:陈康亮
排版:陈昊星
责编:魏 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