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从5分文章到10分以上文章

季博 临床科研交流 2020-02-27

如何从5分文章到10分以上文章

By季博

这两年大家科研水平都提高了,很多老师的目标已经不是5分以上,而是10分以上文章。这段时间,不少老师找过来问个问题,“同样的临床问题,为什么我的课题做来做去,都只能在5到10间徘徊,上不去呢?看10分以上文章,跟我做的差不多呀,很多也没我做得深呢。”

确实,这个情况现在很普遍,季博也在不断总结,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

季博喜欢从实际经验进行总结,这样才可靠。那就从我最开始帮临床专家看课题开始。

 

1、做基因阶段

十多年前,很多临床专家做研究,是不做基因的,仅观察现象。季博就开始给专家们讲临床研究的课题设计,指出临床问题的出现,最核心的地方是基因出了问题。“疾病,都是基因惹的祸”。临床药物的药靶是基因(蛋白编码基因)。

 


2、完整设计及新基因阶段

其实上面这个图,完整图是有机制部分的。完整课题设计包含五大部分。提出的课题假设是“A基因通过B机制在C疾病中发挥D功能”。课题设计的四要素。


在四要素完整的前提下,指出,创新性应该是在A基因,也就是说,我这临床研究的课题是要找到解决这个临床问题的“新候选诊疗靶点”。

创新性在A基因,课题中要找新功能基因,这一点,很多老师都做到了。


 

3、机制深度和热度

在四要素都齐全,且A基因创新性OK的情况下,更深入一步提出机制的深度。机制的深度才是课题严谨性体现的地方。提出10分以上文章,机制上需要做到直接互作。

 

并指出,如果是要发到20分以上,需要在机制细分方向上与目前领域内的热点相关。

 

4、完整路径

最终从CNS文章中提炼出我们临床基础研究的路径,从临床问题开始,收集临床样品,用组学筛选差异基因(确保候选基因的临床相关性),信息学分析找有创新性的基因(确保候选基因的创新性),功能高通量筛选新功能基因(确保候选基因的功能)。到这一步,我们就拿到该临床问题相关、有创新性有功能的基因。这一步拿到的每个新功能基因都是一个独立课题,在此基础上,把细胞及动物实验补充完整,把机制做上。数据都比较理想的话,5分以上文章就有了。如果要发10分以上,机制做到直接互作。如果要发20分以上,多筛新功能基因,把跟热点相关的新功能基因做深,做严谨,往20分以上冲。

 

 

很多老师,是按照这个路径走的,在功能高通量筛选这一步拿到与临床问题相关的新功能基因后,很多老师按照建议去申请国自然,大部分老师都顺利拿到青年基金或面上项目。再往下做,很多老师把5分以上文章发了。而10分以上文章,却不多。

不是没有做直接互作,不少老师拿A基因做了IP-MS,做了CO-IP验证。但,仍然上不去。就如JBC杂志的文章一样,都是直接互作的数据,但只能发在JBC。不是说JBC不好,JBC虽然只有4分,但其可是二区杂志哦,因为其实验是直接互作很严谨,是高分文章的基础。

 

为啥上不去呢?

在机制的3大类中,I类机制,要找的B基因,要求是重要的通路分子,因为我的A基因是未报道的,这个A意义有多大,就看A踩在谁的肩膀上。所以,这里B基因一定要为重要的通路分子,或者是近两年发表过CNS文章的基因。

那么我们来看看III类机制,要找直接互作的B基因。不少老师拿A基因做了IP-MS,找到CO-IP可验证的直接互作基因B。如果这个B基因,最高文章就发个7、8分,那我的A基因如何踩着他上10分呢。

上不去10分的课题,大部分的问题出在这个地方,有创新性的A基因,找到的B机制,平淡无奇,衬托不了A基因的重要性。


I类机制中,A基因干预后做个组学,从组学中可以很容易找到明星分子及通路,根据找到的明星分子或通路补充相关个性化实验,如果不顺利,换个明星分子或通路。组学数据中一堆的明星分子,所以,5分文章很容易发。而且不少老师,验证的时候会多找几个明星分子和通路,在第一篇5分发完后,这个组学中验证出来的其他明星分子或通路,还可以再发发小文章。

但III类机制,IP-MS出来的基因,如果CO-IP验证出来的基因B,没发过什么好文章,想换,很难。或许,A基因发挥功能,其下游的明星基因并不与A直接互作,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季博前面文章中说过一个情况,大牛实验室墙上,有3类文章。第1类,CNS。基因创新性好,所研究问题重要,机制是明星分子。第2类,molecular cell等,基因创新性好,所研究问题在领域内不是最重要的哪一类,或者机制找到的B,不在现在领域内关注的第一梯队里面。或者,验证上缺点东西。那就投MC。第3类,JBC,基因创新性好,可惜运气不好,跟最重要的问题没关系,B基因跟领域内关注点没关系。那就投JBC。所以,很多JBC的文章,做得跟CNS差不多。

 

哪岂不是要做到最后,看运气啦。

其实,还是可以努力一下,改变运气。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个国外的专家,吃饭时开玩笑介绍他的研究工作,“我发CNS其实挺简单的,找个现在CNS关注的点,关注的基因,拿这个基因做IP-MS,MS出来的基因,验证出来就是一篇CNS”。说得好像很轻松,好像是开玩笑,但其中有个很重要的点。在一开始做课题设计的时候,就冲着某个明星分子,某个热点去了。找可直接调控明星分子的新功能基因。P53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刚开始发现P53是抑癌基因后,每发现一个可直接调控P53的基因,只要论证严谨,都是CNS级别的文章。

5分文章,一开始可以不考虑这些,等高通量筛选拿到新功能基因后,因为是有功能的,后续怎么做都能找到I类机制的明星基因。但10分以上文章,就需要多考虑了。

如果目标是10分以上文章,在组学做完,上高通量功能筛选之前,上高通量功能筛选的候选基因,就必须考虑明星机制,且为可能的直接互作的机制。这类基因上高通量功能筛选。虽然不能保证一定找到有创新性有功能的A基因,且找到直接互作明星B机制。但成功的概率大于一开始不考虑。

具体怎么做?不同的专家做法不一样,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这种深度挖掘工作,季博是找朋友帮忙的,以前季博了解后会在微信中分享,结果被威胁,把人家看家本领给公开了,以后就不帮忙了。哈哈。

今天给大家分享两个路径,这两个是已经在微信上说过了,问题应该不大。

 

路径一

1、组学数据出来后,比如芯片数据。先从芯片数据中找与本临床问题相关的明星基因,尽量是发过CNS文章的基因B。

2、因为芯片检测的是转录水平的改变,所以根据这些基因,预测转录因子。

3、把这些转录因子返回到芯片中看,是否与明星基因存在表达上的相关性。拿到与B表达相关,且预测上为B的转录因子A。

4、如果A在此临床问题中未见报道,功能高通量筛选中有功能。那么后面机制就是A直接调控明星分子B。

前面微信文章“Nature:三阴乳腺癌的协同药靶-研究思路借鉴”,其中用的就是类似路径。

提醒一下,这篇nature文章的核心不是在这个机制上,而是临床意义。转录因子与靶基因的直接调控关系,如果要发到10分以上,还需要补充个性化实验,具体要补的实验看明星分子B做过啥。

 

路径二

其实转录因子与靶基因,论证严谨度上,没有酶调控验证深。所以,现在季博指导课题,建议做酶,做激酶。求其上,得其中嘛。尽量往高的走,最终看数据结果。

1、转录组,磷酸化蛋白组。就如贺福初院士和樊嘉院士刚发的nature文章一样,做多组学,跨组学分析。

2、转录组中找激酶,预测底物,底物到磷酸化蛋白组中看差异。拿激酶与底物的关系对。“这个地方为啥不看明星基因了呢”。因为大部分激酶本身就发表过高分文章。只是没在我所研究的临床问题中报道过。“那直接做转录组中的激酶就OK了呀”。因为转录组中激酶会有很多,不少其实在我所研究的临床问题中是打酱油的。通过磷酸化蛋白组来做一次筛选,提高成功率。

3、把激酶或底物,上功能高通量筛选。拿有创新性的功能基因。后续以激酶与底物的磷酸化调控为机制。

激酶后续怎么做,可以到季博公众号C-research上查看往期CNS文章的分享。

 

以上两个路径,其实是很多大牛实验室的常规路径。如果这两个路径走不通,就需要再找特殊路径了。如果您遇到这种情况,找季博,看看能否找到人帮您解决。科研遇困,找季博。如果您有好的路径,也愿意帮助其他人的话,也联系季博,或许有老师正需要您的帮助。

 

总结:

1、寻找领域内核心临床问题。

2、收集相应临床样品。

3、组学筛选差异基因,这里,如果经费允许,至少做转录组及磷酸化蛋白组。

4、组学中,如果只有转录组,先走上面路径一。如果两个组学都有,先走上面路径二。不过,路径二的成功率比路径一大。

5、遇到问题时,再找季博。不能保证能够帮您解决问题,但可以分享经验,或许别人的一个小经验可以帮您解决大问题。

 

您要是觉得本文有用,请分享给需要的人,能帮到更多的人,善莫大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