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自然课题申请中的盲区-2

季博 临床科研交流
2024-09-06

上一篇“国自然课题申请中的盲区-1”跟大家分析了前期工作基础这个点。国自然中的前期工作基础包含两个方向-预实验和前期发表的SCI文章。而SCI文章也需要考虑两个点,1、为临床基础研究文章;2、申请课题的研究方向需要与前期发表文章一致,以符合国自然要求的“连续深入研究”这个要求。

今天跟大家分享“课题设计”这个点。季博公众号里面的大部分文章是讨论的课题设计,“如何做好国自然课题的设计”这篇文章专门讨论的是如何设计出中标率高的课题,其实也是高分文章的课题设计思路。

高分课题自查要素”列出了5个点(希望大家在设计课题时,拿出来对照检查一下)。

这两天看到了几份未中标的青年基金标书,申请人文章背景很不错,有5分以上的文章。课题设计机制上达到了直接互作机制,但却没有中标。青年基金也未中标。

问题在哪呢?在于课题设计中的创新性

临床基础研究课题设计,分5大部分,4要素,研究内容3步骤,机制上尽量达到深度和热度的要求(不清楚的可翻看公众号内课题设计相关的文章和讲座视频)。现在大家看高分文章多了,这几个点基本上都做到了。而在课题的创新点上,存在盲点。

具体的课题出于保密原因,我们就假设课题来说明。

讨论具体案例之前,给大家看两张PPT的内容,关于课题创新的描述

 

 

最佳的课题设计,两个创新点:

1、基因的创新。A在C疾病中发挥D功能。突出寻找临床问题新的靶点。

2、机制的创新。A与B之间关系的创新。(这里还涉及到机制深度和热度的评估)

 

案例1

背景:申请人做肝癌研究,前期发现一个X基因在临床样品中癌比癌旁高,发表一篇SCI文章。

申请的课题设计:将X基因在肝癌细胞上进行功能验证,机制探讨,并进行动物模型验证。

这个案例,在五六年前,是很多申请人拿到面上的路径。符合国自然要求的“连续深入研究”。但,现在水平提高了,要求也提高了。如果X基因在疾病中已有报道,哪怕是申请人自己报道的,其跟疾病的关系创新性就小了。这时,从临床口的项目角度来说,后续功能及机制探讨的创新很难弥补基因的创新。

这个案例的盲点,近两年入坑的人少了。季博还写出来是因为,今年有个青年基金申请人在入这个坑。还是拿出来再次提醒大家。

 

案例2

背景:X基因通过Y基因在肝癌中发挥D功能,近期发表高分文章一篇(申请人自己发表)。X基因在肺癌中未见报道。

申请的课题设计:X基因通过Y基因在肺癌中发挥D功能,申请课题。

这个案例存在几个问题

1、更换研究方向

从肝癌换到肺癌,虽然都是肿瘤,但从临床的角度,诊疗肝癌的专家和诊疗肺癌的专家,绝大部分三甲医院是不一样的专家,不同的领域。从临床口来说,其实就是换方向了。基金委国自然专家出来做讲座,明确提出“换研究方向是国自然申请的大忌”。除非申请人前期也有肺癌的临床基础研究文章。(这个案例中用的都属肿瘤方向的肝癌和肺癌间的转换,这种也算换方向。更别说,肝纤维化与肺癌这种差异更大疾病间的更换了。)

另外,换句话来说,如果这种情况中标率高,申请人把X基因在没有报道的肿瘤中都去设计课题申请,岂不是至少10年内的面上都有了。

2、创新有缺陷

把X基因从肝癌挪到肺癌,其实我们把这种情况叫移植研究。可以吗?对于研究本身来说,是OK的。只要X基因在肺癌中没有报道过。基因创新性是OK的。但是,如果机制还是通过Y基因,那么机制创新就不够了。

这种情况,需要增加机制创新。另外,课题撰写也要注意,关于撰写,我们后面再讨论。

 

案例3

背景:X基因通过Y基因在肝癌中发挥D功能,近期发表高分文章一篇(他人发表)。申请人一直从事肺癌研究,发表有肺癌的临床基础研究文章。X基因在肺癌中未见报道。

申请的课题设计:X基因通过Y基因在肺癌中发挥D功能,申请课题。

存在啥问题?

这个案例不存在换方向的问题。X基因的创新性也OK。但机制没有创新。

有申请人说,“那我换个通路M,可以吗?”。可以的,X基因通过M通路在肺癌中发挥D功能。因为X基因刚发表高分文章,如果X基因在肺癌中的预实验支持这个假设,把机制创新搞好,同时关注机制的深度和热度。中标率是很高的。

这种情况的课题设计,一定要注意机制创新及深度热度。另外,撰写的方式。不要让专家认为是移植研究,而降低评分。

 

案例4

背景:申请人一直从事肺癌研究,X基因通过Y基因在肺癌中发挥D功能,申请人前期发表一篇高分文章。另外,Z基因在肺癌中也有高分文章报道。但Y基因和Z基因间的关系未见报道。

申请的课题设计:在肺癌中探讨Y基因通过Z基因发挥D功能。

这种类型的课题,如果Y基因与Z基因是直接互作,且具有某种修饰调控关系。比如Y为激酶,Z为磷酸化底物。或者Y为m6A甲基转移酶,Z为甲基化底物。这种课题是可以有机会发表好文章的。

课题也属于“连续深入研究”的范畴。而且,机制上是直接互作机制,深度够。另外,Y基因和Z基因发表有高分文章,算是热点。好像挺完美的。

但是,从临床口的国自然课题来说,这种类型课题,只有机制关系的创新。而缺基因创新。

从发文章角度,是个好课题。但申请国自然的实际情况,如果假设两者Y和Z存在关系,那么就需要有预实验数据,一旦给出这个预实验数据,后续验证实验其实就不多了。评审人认为,课题研究内容设计简单。最致命的是,基因没有创新性。

这种类型课题,建议赶紧做了找合适的高分杂志投稿。

 

以上案例都是根据真实事件的描述。在创新性这个点,不同的角度,可能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发表文章时,数据都已经拿到,故事是依据实际数据来讲的。但国自然申请,很多只是假设,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提高我们课题的中标率,季博建议您关注上述创新点的要求。把课题设计的要求提高,紧扣创新点的两条来寻找和设计课题。

季博每年讲座都会讲这些内容,但每年还是有很多未中标项目的问题是在这个点上。您要是觉得季博的分享有道理,就分享给需要的人,让他人少走弯路,也算做好事了。

 

 

 

 

如果您觉得有用,麻烦点击“在看"分享给需要的人。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临床科研交流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