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林垚:我也悲观抑郁,可总想发一点光

二人转 跃界Trespass 2021-01-14
感谢因为上期播客支持、关注跃界Trespass的朋友。因为文字稿被举报“违规”删除,我们重新单独发送音频。


跃界Trespass青年系列做了几期,一些共通的话题以及他们间的张力在不断呈现:跨界、兴趣、好奇、信念、社会。


“世界公民”,这个同时强调青年自主、自由、与责任的教育领域流行概念,似乎是一个集合以上这些话题的途径。然而,当我们谈世界公民时,在谈什么?


这只是精英青年象牙塔的清谈么?是否会陷入另一个单纯强调个人成就或国家竞争力,而忽视了对权力不平等的反思和行动呢?塑造青年经历的教育者和公共知识分子,又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


这几期《世界公民》系列节目,跃界Trespass将和中美两地政治哲学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和公民教育领域的一线老师谈谈他们个人事业上的选择考虑与最近政治和社会正义议题、方法、与使命的关系。希望这些关于中国/美国公民社会中的学术观察、教育想象、或个人纠结会对大家有启发。


第二期我们请到了青年学者林垚。


他是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政治学博士,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法律博士(J.D.)候选人,前高校教师。


他也是一位最近对女权主义发声的男性学者。


聊天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知道,他激扬文字下的悲观与坚定,抑郁症下曾作为全职父亲的人生选择


世界公民本不该只是装点门面,美国学术界、司法系统、正义、公民教育浪漫化的想象下有哪些矛盾甚至黑暗,我们和林垚聊了聊。



本期音频

主播:丁祎,哲彦




In the Shadow of Justice: Postwar Liberalism and the Remaking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by Katrina Forrester


//

《青年》系列往期节目
对话陈纯:康德说没有义务打抱不平,我发声是矫情么?|  青年·世界公民系列01
996是你心甘情愿的生活吗?
对话詹青云:对一些人失去好奇,说明我老了?
在四合院上课,去荒野发呆 | 网课时代青年的“自救”与“自在”
青年就是在制作当中的陶瓷器皿:在旅行中寻找艺术史的城市规划和法律学者——沈筠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