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的《缝纫机乐队》很努力,但只有努力还不够
说起大鹏,大聪看过他的《在难搞的日子笑出声来》。 从书里知道他真的是如何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屌丝”,慢慢的,慢慢的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很多人都知道,大鹏今天的成功,很不易,很励志。 当然,还有很多人感受是羡慕,甚至是嫉妒。 此话怎讲,按概率讲。有太多的人,辛苦了一辈子,为了自己心爱的事业和理想,奋斗一辈子,也没办法走到大鹏今天的成绩,他们做的或许不比大鹏少。 大鹏的成功,虽然有他自己的努力,但是不得不承认,他很幸运,他还是很好命的。 宿命论的议题我们不聊,大聪想要表达的是,有哪个导演能在第二部电影,就能把他自己的家乡集安搬上荧幕? 还能把自己曾经真的组建过的乐队故事,拍成电影,并放在国庆档给观众看的? 恐怕只有大鹏能做到吧,就凭这一点,难道这还不让人羡慕嫉妒吗。 很多人说,大鹏的《煎饼侠》和《缝纫机乐队》都是在拍自己。确切的说,大鹏利用电影,完成了那些年他做的梦。 大鹏的电影,不管是《煎饼侠》还是《缝纫机乐队》,都非常个人化,注意,在这里个人化并不是个性化。 导演个性化是绝对的褒义词,试问世界出名的导演,哪一位不是个性鲜明,正因为个性鲜明的电影,才能在电影中独树一帜。 而个人化只是一个中性词而已。 看过《缝纫机乐队》,并且还看过《在难搞的日子笑出声来》的小伙伴,会更容易理解我的意思。 集安,组乐队,梦想,热血,这些元素,都曾经在他的书中提到过,他今天终于能有资本,把这一切拍成电影,完成一个心愿。 所以说大鹏至今这两部电影很个人化,一点不为过。 《缝纫机》相比较与《煎饼侠》,确实是有进步,中间隔着一个《屌丝男士》的流量。 好,说人话,从大鹏导演的功力来看,《缝纫机》比《煎饼侠》成熟很多,更像电影,不管是从剧情上看,还是从镜头语言去分析,都比《煎饼侠》好很多。 但,如果把《缝纫机》放到电影洪流中去,那影片的火候,还欠缺很多。 宁浩曾经对自己做过这样的评价,同时也这样评价过电影导演。他说:“一流导演靠天赋,二流导演就像我,经验+努力。我只是中国二流市场的四流导演” 大鹏努力吗,我相信他很努力想要呈现一部好电影给观众,努力大家都能看到,诚意也摆在那。 但大家看《缝纫机》的时候,是不是觉得有些笑点有些尴尬,很多段子想笑笑不出,部分剧情节奏缓慢拖沓。 这就是经验问题,不得不承认,大鹏是半路出身的导演,相比于科班出身的陈凯歌张艺谋,或者在电影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冯小刚。在经验上,大鹏还是婴儿。 不客气的说,大鹏只是一位很努力,很有诚意的导演。但他仍需不断积累经验,因为观众很现实,不会为你的努力诚意而买单。观众只为品质买单。 观众更不会因为你导演威胁要打人,影片貌似或许也许可能遭受了一点点不中肯的评价,电影的品质就会有所上升。 众人推墙才会倒,真金不怕火炼,除非你是镀金的。 说回《缝纫机》,看完影片后,大聪说不出电影归结为什么类型,影片不像音乐电影,也不像喜剧片。 影片如果是像《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那种,群演,打歌为主,看起来会让人很集中,很欣赏。中途如果想要加入一些幽默元素,完全可以顺理成章放进去。 但《缝纫机》并不这么来,影片把喜剧元素放大,感觉是要拍一部纯喜剧片,之后又要把音乐梦想的元素占主导位置。 如果真要这么做,当然不是不可以,但这需要很有经验的导演,方能把各种想要加进去的元素,放在一部电影里。 显然大鹏导演,在只导了两部电影的前提下,功力还不够深。毕竟不是每个人拍喜剧音乐电影,都能拍出《摇滚校园》这种high片的。 再来看人物刻画,影片视角中心到底是放在大鹏饰演的经纪人身上,还是乐队群演视角,影片并没有拿捏准确,造成影片每个演员的比重失衡。 每个角色的戏份过于平均,没办法让人物立体,也就没办法丰富人物的内心,让观众产生共鸣。 而影片又要把大部分时间分配给段子,而段子喜剧的戏份,本就可有可无,因为对电影主线剧情走向并没有推进,从而造成了剧情拖沓。 比如乔杉和娜扎进入小房间去摸吉他那段戏,甚至娜扎的男朋友这个角色本身,都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只是强加进来的笑点,能笑最好,笑不出来就会让剧情显得无聊尴尬。 或许剧情和笑料包袱之间的衔接,还要学学《疯狂石头》,笑料戏份既推动了剧情,又让观众捧腹。 最后,聊聊音乐,电影片名叫《缝纫机乐队》,那应该就是个音乐电影吧。而音乐电影类型最重要的特色,是要有原创的音乐作品。 抛开主题曲不说,起码电影音乐专辑要有,才称得上是音乐电影。而影片却很难完成这一跨越。 且不说要和顶级音乐电影《爱乐之城》这种比肩,国产的《闪光少女》里的原创音乐,就是很好的学习对象。 而《缝纫机》到后半段连《虫儿飞》都来了,虫儿飞的这曲风,很难让我想象,这是一部和摇滚有关的音乐电影(并不是说虫儿飞不好听哦)。 所以还是那句话,《缝纫机》是大鹏很个人化的电影,什么时候大鹏导演能把个人化这个标签,变成个性化,那将会是他质的飞跃。 |
更多热门影评请跳转时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