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找回一个有“感“的世界—专访北京德圃创始人艾利国AMERIGO SIVELLI

林珮芸 生态分子 2020-02-19

外型文质彬彬,温文儒雅,一口流利中文的艾利国,来自意大利北边一个小镇。父亲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攀岩教练,热爱户外运动。母亲是生物学家,原本在大学教书,后来转型成为一名自然教育者,带领孩子们在公园里体验自然的奥妙。作为家里的独子,他从小在华德福教育体系下长大。

 

艾利国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长大,勇于探索自然,喜欢森林,渴望身体与自然深深连结。华德福教育对他最大的影响是: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人天生下来的使命,鼓励每一个人勇敢追求它、激励它、完成生命最高的价值。

他大学时期学习东方学,精通日语和中文,无意间看到自然农法发起人之一、日本农业专家福冈正信的《一根稻草的革命》。这本书解答了他对于有机农业很多的疑惑。他说觉着这本书很接地气,不只是理念,还有务实的操作面。

之后,艾利国到英国学习生物动力,后来拿了奖学金来到北京农业大学,学习关于现代化的自然农法,专注研究一种“免耕播种”的设备,这同时呼应了福冈正信的理念,而他也成为中国德米特认证重要成员之一。中文越说越好,2011年,北京有机农场正刚刚兴起萌芽,他也顺理成章地留下来创业、完成自己的使命。

2013年,他注册了北京德圃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主要的业务为组织去欧洲的华德福学校、活力农耕农场的考察团、自然游学营,以及国外的专家学者到中国的演讲。

 

2014年带团到欧洲考察,初衷很单纯,希望可以让中国的农民有机会看看不同种植背景,激励他们持续有机种植。中国是农业大国,从古至今对于农业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运作,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与困境需要解决。

艾利国分享自己小时候的成长背景的时候说“我的父母是所谓战后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他们追求更多元包容的思想,追求爱和和平、艺术和文化”当时有机产业并未商业化,多是独立的有机农场或是有机小店形式,一家家的有机商店成为一片星星燎原之火,影响了当时意大利的消费意识。

他曾在大学时间出版一本小诗集,里面提到看对于“科技”的想法,这有点像华德福创办人鲁道夫史坦纳的理论,人们应该要留意科技的危害,多数时候,科技仅是利用眼前的知识和资源,设计出对人类达到最大益处的功能,但从历史上来看,每一时期的科学都容易被未来的新发现所推翻,人们应该利用科技,但不要被科技所奴役。

过去人们顺应自然,与四季轮回共生共存,但是当人们熟悉了自然的规律,却不满足一个稳定不变的世界。人类知识文明进阶想创造一个更进步的世界,在工业化忙碌生活的我们,渐渐地离土地越来越远,吃下肚的食物也越来越不安全。人们感觉到不安。科技让人疏离,让人心里感觉不舒服。

 

追求有机健康生活、推广自然教育,其实是为了找回一种有“感“生活。那样的感觉离心最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看见美好的未来,人们自然感觉良好。感觉无法用科技测量,也无法计算,但是真真实实存在。

艾利国认为,有机的梦想太抽象,需要与具体项目结合才能落地。很多人羡慕他,一边工作一边旅游,但其实他一直在不断摸索与思考,如何才是最佳方式。目前培训为最核心的工作,作为中国和欧洲的文化桥梁,这是他最大的使命和价值。


关注德圃公众号:

depu_edu


 作者简介 

林珮芸,笔名@simple,有机志、绿杂志/绿建筑(台北)八年专栏作者;有机会网、生态分子(北京)特约作者。书籍【在田中央:宜兰的青春.建筑的场所.岛屿的线条(2017)】、【全球旅店空间设计趋势 (2015)】共同作者。曾受邀贴身采访国际知名创新人士,如日本当代建筑师偎延吾、「蓝色经济」刚特.鲍利(Gunter Pauli)、西雅图有机连锁超市PCC营运长、美国Modern Farmer创办人、全球500强Zipcar创办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