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华信二十年发展之路

张世卿 源点credit 2019-03-28



源点注:本文转自《中国社会信用体系模式探索》(中国方正出版社2012年7月版)。文中所指的20年,应该是1992-2012年。




新华信二十年发展之路

——中国企业征信市场发展见证


张世卿


20世纪80年代末,经过十年改革开放,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取得了很大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者和出口商需要了解中国合作伙伴的情况,中方也需要对国外合作伙伴进行了解。为了促进国际贸易和外国投资,当时的对外经济贸易部决定由所属的计算中心和世界著名企业信息机构“邓白氏公司(Dun & Bradstreet)”合作,互相提供中国和海外企业的信用报告。中国的第一份企业信用报告即诞生于外经贸部计算中心经济信息处。新华信的创办者有幸成为对外经济贸易部计算中心开展企业信用信息服务的主要成员。

1992年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之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必不可少的信用及信用信息服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作为中国当时接触信用信息服务为数不多的几人,赵民、林雷和张世卿等三人毅然决定从对外经济贸易部辞去公职,于1992年11月共同筹集了两万元启动资金,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以企业信用信息和相关服务为主业的公司“北京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公司”,并先后改制更名为“北京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新华信商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等。


创始人之一林雷


新华信近二十年的发展之路见证了中国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市场从无到有、从市场不知“征信”为何物到发展到2011年拥有约三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实际上,“征信”逐渐被市场广泛认同用来表述信用信息服务也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在此之前,比较常见的表述有“信用资料服务”、“信用信息服务”、“信用调查服务”、“信用报告服务”等。

新华信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98年之前、1998年至2006年、2007年至今。

 

第一阶段(1998年之前):新华信在中国经济对外开放中诞生和立足

 

新华信的三位创办人在创立新华信之前即立志把新华信打造为成为中国信用信息服务的市场领导者。但公司创办人认识到单靠企业信用信息服务是很难立足的,因此凡是能够赚取利润的信息和咨询服务都提供。新华信不仅提供企业征信服务,也提供市场调研服务、海外商账追收、翻译服务,甚至还帮别人卖过名录,撰写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但和当时市场上大部分信息咨询公司不同,新华信认准了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和市场研究咨询服务的发展前景,一直把其作为业务发展的主体,逐步发展壮大。

新华信的第一份业务订单并非企业信用报告订单,而是接受P&G的韩国子公司的委托做了一份关于中国柔软剂市场的调研报告,收到了3000美元的报告费用,这在当时对于公司可是一笔巨款。

新华信成立伊始在企业征信领域所服务的最重要目标客户是那些准备在华投资的海外公司以及他们的律师或会计师行。这些海外公司在选择中国的合作伙伴和进行谈判前习惯首先了解其基本情况和经营状况。新华信的第一份企业信用报告订单来自一家国际知名律师事务所的北京代表处,该信用调查是为了帮助某知名跨国公司了解其潜在合资伙伴的股东背景和基本经营情况。

外国出口保险机构是当时企业征信市场的另外一类重要客户。新华信所服务的第一家海外出口保险公司是德国的Hermes公司,Hermes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承保德国公司的出口收款风险,因此需要在做出承保决策时获得关于中国进口商的信用报告。至今,Hermes公司依然是新华信的重要客户之一,其民营部门后并入了目前世界最大的信用保险公司裕利安宜集团( Euler Hermes ),后者一直是新华信的大客户之一。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完成一份企业信用报告异常困难:第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尚不对外提供企业注册信息查询服务;第二,互联网还不存在,不能像现在这样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到关于某家企业的大量信息;第三,绝大部分被调查企业根本不能接受“被调查”的概念。在不能透露委托方的条件下完成一份报告的难度可想而知。当时对于配合的被调查企业,新华信的信用报告员需要上门耐心解释,尽可能多地获取一些一手资料。对于不太配合或者位于偏远地区的被调查企业,新华信主要借助于各地外经贸委信息中心,通过他们向被调查企业解释这种“被调查”对被调查企业的好处,说服他们提供他们的营业执照信息、股东背景和基本经营数据。那时,一份普通信用报告往往需要15个工作日才能做出,有时甚至超过一个月。完成的报告大部分通过传真发送给客户,还有一部分通过邮寄的方式提供给客户。

公司创办人之一张世卿至今依然记得一个最极端案例。新华信某天收到了一份来自海外的订单,客户需要一份关于“Changqiang Petroleum Administration”的信用报告,但没有提供任何联系方式,新华信花费很大工夫才了解到甘肃省有一个非常偏远的地方叫“长庆”,当地正在进行石油勘探开发。新华信想方设法才通过挂号信的方式(那时没有特快专递,找到电话号码都很难,更不用说电子邮件了)联系到甘肃省长庆地区的外经贸委并进行了详细的书面解释,最后用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才完成这份关于“长庆石油管理局(筹)”长庆油田的前身,现在是中国石油的一部分的信用报告。当时的企业信用报告内容很少。一方面,从各种渠道能够获取的信息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由于这个阶段的企业征信服务基本上都是为了满足跨国公司审查中国合资伙伴信用状况和海外出口信用公司审查中国买家信用状况的需要,客户的要求也很低。一份完整的企业信用报告仅包括营业执照信息、上级主管部门信息(那时与海外直接有业务联系的民营公司寥寥无几,即使有限的民营背景公司还带着“集体所有制”红帽子,国有企业大部分还被叫做“全民所有制企业”,基本上没有“股东”的概念)、主要经营活动(那时很少有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企业的经营活动严格限制在明确表述的注册范围内)、产品服务、人数、经营地址信息等。大部分企业信用报告没有财务资料,即使有,也只有十来个财务数据,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财务报表(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等)。

在1998年之前,很少有用户购买新华信的企业征信产品用来管理国内贸易中的信用风险,市场需求中要么是海外公司及其中国代表处为投资或国际贸易业务调查中国合作伙伴,要么是中国的国有外贸公司调查海外进口商。企业征信服务市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到1998年时,新华信的年营业额达到了约1600万元,但与企业征信相关的服务只有约800万元。主营竞争者的营业收入更低。全部市场需要可能也只有区区2000万元不到。

 

第二阶段(1998年一2006年):新华信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1998年对于新华信是极其关键的一年。这一年,新华信创办人决定把信用管理、市场研究及管理咨询作为其未来发展的三个业务方向,并分别由张世卿、林雷和赵民领衔。直到2005年年初,新华信一直沿着这三个业务方向发展。

在这个发展阶段,新华信在市场研究和管理咨询领域发展迅速。到2004年,新华信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市场研究行业的领先公司之一,是中国最大的汽车市场研究公司。2006年,新华信来自市场研究领域的营业额达到8500多万元,首次超越新华信在企业信息和信用管理领域的营业规模。

新华信在管理咨询领域也迅速脱颖而出,成为本土管理咨询行业的佼佼者。新华信管理咨询服务后于2005年由公司创办者之一的赵民率领从新华信分离,改制更名为“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并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本土管理咨询公司。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董事长赵民


管理咨询服务从新华信分离后,新华信的主营业务改由两部分组成:市场研究咨询(市场研究、营销咨询等)、商业信息咨询(企业征信、营销信息、应收账款管理、信用管理咨询等)

在信用管理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回调,相当一部分企业都感受到了经济回调带来的信用风险压力,企业大量应收账款不能按时收回,甚至变成呆坏账。跨国公司开始注意在其投资的中国子公司中引入他们在本国和国际上非常成熟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对中国国内贸易中的客户信用报告需求明显增加。可以说,到这个阶段,新华信才开始大量服务于国内贸易中的信用交易。针对市场的这一变化,新华信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在逐步开发更多信息渠道充实企业信用报告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先后于1998年推出了信用管理培训咨询和应收账款管理服务,提出了“全面信用风险解决方案”的概念。

新华信举办的信用管理培训不仅能帮助提升广大企业的信用管理知识和管理水平,培育潜在市场,还能够极大地促进新华信的市场认知度。仅在2000年新华信就在全国各主要城市举办了约30场信用管理公共培训和研时会,接受新华信培训的企业相关管理人员超过1000人,为新华信在信用管理相关服务市场的业务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新华信还在部分行业和地区开展了信用经理俱乐部活动,一方面为客户提供了一个相互分享信用管理经验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新华信与这些客户的关系。

新华信应收账款管理服务一经推出即受到了市场的广泛欢迎。到2001年时,新华信应收账款管理服务一年的营业收入就超过了600万元。随着应收账款管理服务的发展,新华信对于应收账款管理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和经验,反过来进一步丰富了新华信信用管理培训的内容,促进了新华信提供全面信用风险管理服务能力的提升。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外资企业增加对企业信用报告的需求,市场上提供企业征信产品和服务的机构也越来越多。新华信除了面对与新华信几乎同时成立的华夏国际信用信息有限公司的竞争外,开始面临如上海邓白氏商业信息有限公司(由邓白氏全资设立)、上海中商商业征信有限公司、中贸远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原外经贸部计算中心附属公司)、北京中征征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台湾中华征信所子公司)、北京华通人市场信息有限责任公司等的竞争。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企业信用报告的价格开始不断下降,但新华信也在竞争中变得越来越强大和成熟。到2005年,新华信来自企业征信和应收账款管理服务的年营业额首次超过5000万元,远远超过竞争对手。

政府也越来越注重推进政府信息透明化,信用信息渠道得以进一步拓宽,统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等政府渠道也开始直接或者通过其下属信息中心和咨询机构对外提供各种企业信息查询服务。企业信用报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部分报告甚至能够提供较为详细的财务数据。

客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部分客户要求新华信所提供给的信用报告一定要有完整的财务报表二。部分客户要求要对目标企业进行较为详细的信用分析。新华信企业信用报告的内容除了企业营业执照信息、股东背景信息、财务信息、经营活动信息,也开始透过目标企业的业务伙伴收集其信用记录。报告中还提供大量行业统计数据和行业对比数据。信用分析从人工改为基于定量数据预算和分析。

纵观全球主流企业征信机构,它们的业务核心都是其庞大的企业信息数据库,数据库是它们最为重要的资产,也是它们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新华信管理层从1998年开始,就决心打造企业信息数据库这一核心竞争力,并为此付出了很大努力。

首先,新华信管理层不断接触国家工商总局信息中心等拥有大量企业信息的政府机构,试图获得相关政府机构的授权使用它们的数据库信息。但由于中央政府一直未有明确的政策和法规,这一努力一直无功而返。靠政府支持行不通,就只能考虑其他方案了。但新华信管理层认识到,仅靠每年完成的几万份信用报告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积累起覆盖全国的有代表性的企业信息数据库(当时中国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就有约600多万家,加上分支机构有近千万家,这还不包括数量庞大的个体工商户)。新华信想到了一个办法:通过发展营销信息服务来建立一个覆盖面广泛的企业信息数据库,新华信把它叫做“横向发展”;通过信用信息服务来逐步增加每家企业的信息深度,新华信把它叫做“纵向发展”。“纵横结合”到一定阶段,新华信就可能建立独有的中国企业信息数据库。新华信营销信息服务应运而生,营销信息服务的目标是帮助企业发现新客户,管理客户信息并针对目标客户进行营销沟通。

虽然新华信营梢信息服务后来尝试发展业务内容更加广泛的数据库营销服务没有获得很大成功,但营销信息服务在帮助新华信建立和发展企业信息数据库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到2006年,新华信已经拥有一个包含2000多万家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其中约200万家企业的信息能够得到定期更新,约60万家企业拥有较为详细的财务和经营数据。营销信息服务本也发展成为新华信的一个重要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从2000年开始,信用问题开始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大量关于社会信用间题的文章见诸报端。尽管大部分人并没有搞明白企业征信作为一个行业所涉及的“信用”和新华信一般意义上的“诚信”之间的区别,“信用”问题仿佛突然之间成为中国市场运行过程中所有问题的根源。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开会讨论“信用”问题,并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目标和时间表。

随着社会各界对“信用”问题的关注,征信服务,包括企业征信服务,作为一个行业也备受政府和民间资本的关注。投资者忽然发现国际上知名征信公司的年营业额达几亿美元,最大的征信机构年营业额甚至高达几十亿美元。因此有人当时预言,中国的征信市场正在孕育着一个千亿元人民币的大蛋糕。

随即,许多政府和民间投资的企业征信机构携带大量资本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上海资信有限公司(主要业务为个人征信)下属的企业征信公司、北京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金城国际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广东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等。某些一直从事资信评级业务的公司也对企业征信市场虎视眈眈,如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专门把名称改为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以涉足这一领域。这些新成立的征信机构拥有较雄厚资金实力,开始到处招兵买马,新华信的部分骨干也被招至麾下,部分新华信的员工离职创立了自己的企业,给公司员工队伍的稳定造成了很大影响。

新华信在此期间也积极参与了政府有关部门和部分地方政府的社会信用休系建设。例如,新华信于2001年被北京市政府指定为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信用评估机构之一,于2003年被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确定为信用中介机构参与长春市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点建设等。

但随着热潮退去,人们发现征信市场并未如预期般爆炸性增长,政府所设立的征信机构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大都无人问津,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努力也未能立竿见影。作为根植于市场而稳扎稳打的新华信仍然是企业征信市场的领导者,主要竞争对手依然是同样立足于市场第一线的邓白氏中国公司和本土企业华夏信用公司。

 

第三阶段(2007年至今):新华信在新的平台上继续快速发展

 

2007年可以说是中国企业征信行业重大变化的一年。邓白氏中国与华夏信用宣布合并,成立华夏邓白氏公司。几个月后,即2007年4月,新华信也引入了世界最大的征信公司益百利集团(Experian)的投资,并改制更名为“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益百利最早的logo是这样的


新华信的企业征信服务和市场研究服务并入其中,新华信的应收账款管理服务从新华信剥离并改制更名为“上海致融企业信用征信有限公司”。至此,中国市场上最主要的两家本土征信公司全部与外国跨国公司合资。

新华信的业务定位确定为“收集、分析和管理关于市场、消费者和商业机构的信息,通过信息、服务和技术的整合,提供市场研究、商业信息、咨询和数据库营销服务,协助您做出更好的营销决策和信贷决策并发展盈利的客户关系”,但实际业务依然主要由两条业务线组成:市场研究咨询服务和商业信息咨询服务,后者核心是企业征信服务。

新华信从2007年开始在汽车市场研究领域迅猛发展,在汽车市场研究领域的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是汽车行业公认的市场研究专家。到2010年,新华信在市场研究领域的年营业收人突破两亿元,是唯一一家营业额过亿元的本土品牌市场研究公司。

新华信的企业征信及相关服务也持续稳定发展。仅在2011年,新华信就完成了各类信用报告约二十万份,市场份额(不含海外市场)持续傲立群雄之首。新华信所提供的信用报告不仅包括企业信用报告和深度信用报告这两类常见报告,还开发出来企业财务报告、企业注册报告、营业执照报告、公共记录报告、信用概览报告等多种报告类型。

新华信于2012年1月顺利推出了网络版的信用报告产品,为下一步推出信用风险在线决策管理系统创造了条件。除信用报告产品外,新华信还提供营销信息产品、数据清理服务、数据库许可、商业洞察解决方案等各种以企业信息数据库为基础的信息产品和服务。

在信息内容建设方面,新华信先后整合了国家注册商标库、专利库、海关进出口数据、外商投资企业数据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等数据内容,还利用互联网技术抓取诉讼记录数据,极大地丰富了新华信的企业信息数据库,为新华信向市场提供无与伦比的各类企业信用信息报告和营销信息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新华信的企业信息服务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自2007年至今,新华信先后推出了在线信用报告平台(www.creditlink. cn) ,中国大企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www. businessinsight. cn )、在线营销信息服务平台(www.bizteller. cn)等,提供在线信息服务。目前,在线信息服务的收入已经占到新华信企业信息服务全部收入的15%左右。

为了进一步完善新华信的信用解决方案,新华信经过多年研发,于2011年成功推出了信用管理决策软件系统Risk Manger。目前,该软件系统初步取得成功,已经被包括两家央企在内的十多家企业应用于其客户信用决策之中。新华信也将于2012年推出网络版的信用管理软件系统,并与其在线信用信息服务进行整合,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在线信用决策和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尽管企业征信市场发展迅速,但市场构成并没有太大改变。到目前为止,新华信的企业征信产品和服务的主要用户依然为跨国公司,75%以上的需求来自于这些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和中国国内贸易中对中国交易对象的信贷决策和风险决策。只有约15%来自于内资背景的企业在国内市场销售过程中对交易对象的信贷决策。但随着中国经济改变发展模式,未来与贸易信用相关的征信市场一定是以国内贸易为主,且80%以上的市场需求将来自内资企业。因此,新华信非常重视内资企业市场需求的培育和开发。

新华信只有约10%的征信业务订单来自于金融机构,而其中大部分来自于外国银行的中国分行。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国内的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体系仍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决策和管理体系,主要靠自身的信贷分析人员对企业客户进行信用调查和分析以及查询央行的企业信贷登记系统,基本上不从专业征信机构购买企业信用报告,这也与国内商业银行的微小企业信贷业务规模小相关。而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金融机构是企业征信服务的重要用户市场之一。新华信相信,随着中国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日趋完善,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市场的金融机构,大型金融机构也会逐步扩大其中小企业业务,这将给企业征信机构在金融信贷领域的发展带来无限想象力。

中国企业征信市场尽管经过了二十年的发展,但目前的市场规模和发达经济国家相比只是冰山一角,中国市场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再过二十年,也就是2032年前后,中国企业征信及相关服务的市场规模将发展到50亿元到100亿元。新华信的企业信息服务若能保持目前的市场地位,与市场同步增长,将会发展到15亿元到30亿元,新华信将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信用保障之一,新华信创办者的理想将得以实现。

 

 

附:新华信发展历程主要事件

 

1992    11月在北京成立,以信用资料服务和市场研究服务为其主营业务。

 

1993    2月正式开始营业;当年营业收入达到80万元。

 

1994    成立上海分公司。

 

1995    成立广州分公司。

 

1996    进入企业管理咨询领域,成为中国最早从事管理咨询业务的公司之一。

 

1997    成立香港分公司。

 

1998    推出应收账款管理服务;率先在中国推出汽车客户满意度调查报告。

 

1999    推出信用管理咨询服务,率先在中国提供全面的信用风险解决方案;公司年营业收入突破 2000万元人民币。

 

2000    开始提供营销信息和直复营销服务,开创中国数据库营销服务先河。

 

2002    公司年营业收人突破5000万元人民币,公司进入快速成长期。

 

2004    公司年营业额突破1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同行业的佼佼者;推出汽车产品研究解决方案。

 

2005    管理咨询业务从新华信分离并改制并更名为“正略钧策”;新华信剥离管理咨询业务后营业额再次突破1亿元人民币。

 

2006    新华信完成内部整合,确定了营销解决方案和信用解决方案的发展方向。

 

2007    新华信与全球领先的个人和企业征信、信贷解决方案和营销解决方案提供商益百利集团( Experian)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进益百利包括资金、产品和技术的战略投资,公司重组并更名为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剥离应收账款管理服务,后者启用独立的服务品牌“致融”( FinancePro )。

 

2008    推出金融信贷风险解决方案;推出汽车渠道管理解决方案。

 

2009    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共同创立和编制“中国汽车行业景气监测指数”。

 

2010    公司年营业收入超过3亿元。

 

2011    推出网络版“企业信用报告”,全年完成各类信用报告20万份;推出信用决策和风险管理软件系统RiskManage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