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上财 信用管理专业十五载

胡乃红 赵晓菊 源点credit 2019-03-28




源点注:11月18日,上海财经大学迎来百年庆典日,明天上午召开建校百年纪念大会。


该校是最早设立信用管理专业的高校。本文转自2012年出版的《中国社会信用体系模式探索》一书,详细介绍了信用管理专业在上财的前十年发展历程。2012年以来的情况,没有太多的公开资料,简单补充如下:


根据《中国信用发展报告2014-2015》中的信息,截至2014年7月,上海财经大学信用管理专业累计招收547名本科生、71名硕士生及9名博士生。另外,2016年在金融硕士专业新设了“信用风险管理与互联网金融”方向。



上海财经大学信用管理专业的十年发展与探索

胡乃红 赵晓菊

胡乃红,上海财经大学信用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赵晓菊,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导


 2002年,国家教育部批准上海财经大学等两所高校作为全国首批设立“信用管理”专业的高校。岁月如梭,上海财经大学的信用管理专业创建至今已有十年。十年来,上海财经大学的信用管理专业瞄准国家和上海市发展战略和重大需求,结合学校创建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定位和总体目标,以创新发展理念,深化教学改革,以国际一流的学科研究为投入基础,以政策咨询和职业培训的社会服务方式,依靠自身良性循环和内生性增长,信用管理专业正走上一条稳定且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信用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情况

信用管理专业创建十年来,上海财经大学不断加快进行信用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其发展阶段经历了2002-2006年的创建探索阶段和2007年至今的提高发展阶段。在创新发展进程中,上海财经大学信用管理专业设置了科学严谨的课程体系,确立了稳健的发展模式。经过十年的努力,正逐步形成其独特的学科定位、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能力培养、专业办学经验、硬件设施等方面,已经获得很大发展并积累了一定经验。

(一)学科基础建设

1、专业建设宗旨

信用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能够在国家政府部门、银行、资信评估公司等信用管理机构及企事业中从事信用政策的制定、信用评级、企业客户关系管理、风险控制和在高等院校从事信用管理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信用管理专门人才。

在上海财大设立信用管理专业点具有极为鲜明的学科建设宗旨:

其一,满足培养社会急需的具有深厚财经底蕴的高级信用管理人才需求。上海财经大学具有90多年的历史,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在财经人才培养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而现代社会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急需信用管理专业人员,尤其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掌握现代风险管理方法的高级信用管理人才,这需要有较强的信用管理专业知识基础予以支撑。因此,信用管理专业的设置有助于社会人才结构合理化,有助于继续保持上海财大在财经和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领先和优势地位。

其二,立足于上海信用体系建设,服务长三角乃至全国。2003年7月,上海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强上海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意见》,强调了在高校进行信用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性,2009年8月1日起施行《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要求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快营造有利于金融业发展的信用环境。财大地处上海,信用管理专业的设立有助于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培养复合型金融管理人才和信用管理人才,提供大量的智力成果,并产生明显的示范与表率作用,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形成,推动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其三,有利于整合上海财经大学在信用管理方面的科研力量。形成一支以博导教授为核心,以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体的科研与学术团队,通过承接国家级或省部级课题,与相关单位进行合作,提高对于社会信用体系、信用风险管理、企业信用管理等问题的研究水平,推进我国的社会信用环境的健全与完善,并为政策当局提供决策咨询。

2.信用管理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

信用管理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信用管理专门人才。在教学中突出将信用基本理论研究与风险管理方法研究相结合。具体来说,本专业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社会信用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对西方发达国家信用体系的基本结构、制度与司法保障以及信用体系与其他市场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作国际研究,并分析如何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促进信用体系建设。

(2)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现状与发展研究。对我国目前整个信用体系存在的主要缺陷加以分析,从制度、技术、文化环境等方面寻找其产生的根源,并进一步研究它与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相互关系。

(3)我国信用监管、信用中介机构、行业信用自律、信用法律与法规研究,讨论如何完善我国的信用立法,司法、执法体系及信用监管体系。

(4)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探讨信用风险的种类、成因,研究国际上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与经验,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技术。

(5)不同主体的信用管理研究,包括银行信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消费者个人信用管理等。

3.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金融学院的信用管理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3人,特聘教师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5人,助理教授2人,讲师1人,获得博士学位教师占85.71%,拥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78.57%。此外还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兼职导师,形成了一支科研能力强,学术起点高的师资队伍,研究团队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目前信用管理专业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向,即信用风险管理、信用体系与信用制度建设与银行信用管理,学科的师资构成具体情况见表1。

4.研究方法

信用管理学科是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学科,是我国经济管理学类中的一个新专业,其理论基础涉及信用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统计学、计量学、数学、财务与会计等学科的应用,强化数量分析和经济分析、预测能力。

具体来说,本学科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规范性研究,包括:①信用基本范畴规范,信用在经济中的功能及作用发挥的条件;②对西方发达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的比较分析;③对我国信用管理体制的历史及问题分析;④信用法律法规建设。

(2)实证研究,包括:①对借款企业和个人进行统计和计量经济模型分析;②对信用指标的综合评价与当事人实际行为的对比分析;③信用风险预警系统。

(3)数量模型分析,包括:①信用分析模型的可靠性与敏感性分析;③运用信用在先险价值方法确定经济主体所能承受的最大信用风险;③运用统计与计量分析企业和个人的违约率。

(二)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的建设

作为一个全新的专业,信用管理专业在教学体系建设上,毫无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难度非常大。2002-2006年,我们这致力于信用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创建与探索,采取了多样化的措施。2007年以来,上海财经大学全面推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信用管理专业顺应改革发展,建立合理的学科布局,课程设置及培养体系。

1.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建设

(1)基本形成了体系合理、课程覆盖面广的教学大纲

目前信用管理专业已基本形成设置合理、涵盖面广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已开设的专业课程包括:投资学、金融计量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财务报表分析、信用风险管理、企业与个人信用管理、信用评级、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信用分析定量模型、信用法律法规,信用信息与客户关系管理、银行信贷管理等。

经过十年的探索与不断调整,信用管理教学大纲做到专业课程门类齐全,使学生在学习时基础面更加宽泛,专业知识更加扎实,有助于提高他们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

(2)信用管理专业教材已基本形成体系

信用管理在国内外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原有的教材基础相对薄弱。十年来,我们在专业教材建设方面进行了很大的投入,公开向全社会招标编写系列教材。目前陆续推出《信用管理概论》、《企业与消费者信用管理》、《信用风险管理》、《金融机构信用管理》、《公司分析与价值评估》、《企业信用管理理论与实践》、《金融计量学》、《信用评级理论与实务》、《信用风险的测定与管理》、《风险管理》等十部教材。

(3)继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积极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式。针对信用管理专业的新开课程,各老师都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软件,使用BlackBoard教学平台,利用电脑演示讲解课程内容。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讲课方法,如讨论式、启发式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有的则改变了传统的“一言堂”授课形式,组织学生自己进行案例分析,撰写专业报告,并进行presentation;有的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经济活动的模拟,让学生根据实际数据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提高。

同时我们充分利用金融科学实验室为信用管理的教学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目前金融科学实验室中的几个大型数据库,包括wind数据库、巨灵数据库、Bankscope全球银行金融机构财务数据库、OSIRIS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数据库、ZEPHYR全球企业并购财务分析库、标准普尔评级数据库(S&P Ratings Xpress,包含从1922年起的信用评级数据),都可以为企业与银行的信用状况分析提供信息。

(4)努力推进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贯彻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针,调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和激励学生勇于创新,提高素质,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进而了解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信用管理领域的前沿状况,我们多次聘请国外信用管理专业著名专家学者为访问教授,为本专业的学生开设课程或作讲座等。

我们加强与各种信用管理行业单位的合作,为学生开发课程实践基地。目前我们已与邓白氏集团、法国科法斯集团、新世纪评估公司、上海远东评估公司、鼎资评估公司等建立合作关系,配合课程教学,开展参观、访问、实际业务学习和社会调查活动。

(5)教学效果显著

信用管理学科老师的学生评教成绩优异,涌现了一批优秀老师,戴国强教授获得“国家教学名师”荣誉称号,胡乃红等老师获得“教书育人标兵”称号3人次,被评为上海财大“我心目中的好老师”12人次。

信用管理专业教学团队2007年获,上海财经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获得上海市教委颁发的“上海市教育成果”二等奖。

同时,我们也积极支持学生参与专业有关的社会调查,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从2002年第一届学生开始信用管理专业学生在大三阶段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信用管理社会调研,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届学生分小组拜访企业、金融机构、信用管理咨询等行业不同岗位、不同背景的人士,通过访谈,较为全面地掌握了与“信用”息息相关的各行业的实务操作流程、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情况,最终将同学们的专题调研成果汇集出版、每年出版调研报告1本,目前已出版调研报告7本,成为该专业教学计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教学体系改革完善与发展探索

2005年以来,上海财经大学秉承一流研究型大学办学宗旨,实施“经济学创新平台”项目,以国际一流发展方向进行经济学教学改革。金融学院先后于2007年和2011年进行两次教学改革。

从全球范围来看,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信用管理专业教育,一般都集中在较高的学历层次,如在信用管理教育最发达的美国,一些大学在经济管理学院和商学院的高年级或研究生院才开设信用管理专业课程。另外,美国的国家信用管理协会(NACM)在达特茅斯学院中设立信用与财务管理研究生院(NACM Graduate School of Credit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以培养大中型企业的信用管理经理人员,并与信用经理从业执照的考试紧密联系。

(1)2007年金融学院为了使学生拥有更大的选修空间,我们打通了信用管理专业与金融学院其他专业的课程,允许学生在各个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与任意选修课中选择。这种设计使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具有了较为宽泛的知识面,从而更好地成长为适应现代竞争需求的有用人才。

(2)建立硕博连读项目,探索研究人才培养新模式。2011年,金融学院正式启动了“硕博连读”项目,学制计划五年。该项目根据北美一流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培养要求,同时结合中国国情,设计了专门的培养计划。注重数理基础、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鉴于国际经验,2011年起我校信用管理专业只招收硕博连读研究生。

(三)人才培养情况

2011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上海财经大学成为全国首家设立信用管理专业的高等学府,2002年教育部正式将信用管理专业列入高等教育的专业学科,上海财经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成为首批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高校,同年9月开始招收信用管理本科学生。2003年4月经教育部和学位办批准,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增设信用管理硕士点,于2004年开始招收了全国第一批信用管理硕士研究生;2003年11月,经批准,信用管理专业博士点设立,并于2004年10月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目前上海财经大学是国内唯一同时培养信用管理专业本科、硕士生和博士生的高校,该专业的学科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1.本、硕、博三个层面招生情况

从2002年起至今,我校信用管理专业已招收本科生十届,共招收457名本科生(见表3)。

 

2.本、硕、博三个层面学生毕业情况

从第一届本、硕、博学生毕业至今,有227位本科生、48位硕士生毕业、4位博士生毕业(见表4).信用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掌握信用管理专业理论与业务技能,在就业过程中十分抢手,基本实现百分之百就业率,毕业分配后也受到单位的好评。

 

从信用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工作情况看,银行、金融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是毕业生的主要流向,2010年相比2006年的变化,去银行、证券、其他金融机构、出国的毕业生人数有明显增加,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和考研的比例有所下降(见图1)。硕士和博士毕业主要去银行、证券、会计师事务所,2011年较2008年最大不同是咨询类公司毕业生明显增加(见图2图3)。毕业生工作单位流向的主变化原因,一方面可能因上海财经大学信用管理专业设在金融学院银行系,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展形成对信用管理专业学生迫切需求。


二、信用管理专业团队科研情况

(一)以信用研究中心为主体构建研究平台

信用研究中心研究平台发展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2-20106年期间,以提高学校信用研究水平,同时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信用管理研究服务,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以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为宗旨,2002年5月13日,由上海财经大学和上海新世纪投资服务公司联合组建的“上海财经大学信用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成立,朱荣恩任研究中心主任,赵晓娟任副主任,柳永明任秘书长。研究中心聘请了国外著名专家纽约大学的E. Altman教授、M. Saunders教授、花旗银行国际战略部副总裁汪劲博士等8名国内外著名专家担任顾问,并聘请29名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研究中心采取开放的运作模式,根据信用体系建设的需要,独立开发了研究项目,并同时以研究中心为主体,向国家各类科研基金和信用管理相关部门申请研究课题及接受国家管理部门委托进行专题研究,2002-2006年期间,研究中心共对外发标课题18项(见表5)。

 

第二阶段,2006年以来,汇聚海内外的优秀研究力量,形成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创新团队。2006年,为了更好地推进研究中心的发展,聘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斯密尔商学院黄京志教授担任研究中心主任。作为留美信用风险管理的著名研究学者,黄京志教授不仅知指导研究中心课题研究,并定期为上海财大的信用管理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讲授信用风险课程讲座,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金融期刊,如《Journal of Finance》、《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多篇文章并担任审稿人。在金融学院领导柳永明教授和信用研究中心黄京志主任、李宏副主任以及其他领导、教师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12月由研究中心负责举办了第一届上海五星冬季金融年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与会的美国、中国国内、中国香港、新加坡等金融学者和教授高度评价了研究中心,认为这将有助于提升国内信用研究整体水平。

(二)研究团队的主要研究成果

1.发表论文情况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以来研究中心团队共在《财经研究》、《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Economic Theory》、《Journal of Fixed Income》、《上海金融》、《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研究》等刊物发表专业研究论文32篇。其中柳永明、叶伟春在《中国科学教育》2008年第2期发表《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信用管理专业建设探索》一文,介绍信用管理专业建设的经验;胡乃红等老师的论文“农村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的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获得2011全美华人金融协会(TCFA)最佳论文奖(Best Paper Award)。

2.承接及完成的课题情况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研究中心团队共承建国家部委、上海市有关政府部门、温州市人民政府等主体委托课题20项,如李宏副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项目《中国金融开放创新和加强监管问题研究》,赵晓菊教授主持完成的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关于我国信用体系构建》,赵晓菊教授主持完成的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项目分报告《上海市人才白皮书——上海信用人才需求与对策》,柳永明教授主持完成的上海市信息委课题《上海市信用服务行业发展政策研究》,温州市人民政府课题《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权数比例分析及个人信用评分标准体系》,法国科法斯集团(Coface)技术咨询课题《中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调查研究》,胡乃红副教授主持完成的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服务经济对信用制度的要求研究》、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子课题《加快完善市场制度,探索适应服务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信用服务机构发展研究》等。

3.出版著作教材情况

2007-2011年研究中心人员承担的代表性著作、教材28项,如《金融机构信用管理》、《风险管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上海财经大学信用管理系列教程》、《资信评级》、《金融计量学》、《企业价值评估》、《金融风险管理》、《信用管理概论》、《企业与消费者信用管理》等著作。

三、信用管理专业的发展规划

金融学院信用管理专业的发展目标是:在上海财经大学的大力支持下,依靠上海财大金融学院的专业优势,在未来5-10年内将信用管理专业建设成国内一流的学科专业,并力争在国际上也产生一定影响,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和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

为此,拟采取的措施有:

(一)加强信用管理的研究

继续加强信用管理三个专业方向,即信用风险管理、信用体系与信用制度建设、银行信用管理的研究。

1.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管理是指政府及相关部门、金融机构、企业等经济主体实施的与信用风险相关的一切措施、经济行为和社会活动,包括制定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指导与协调各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活动、企业与金融机构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及选择信用额度等环节实行全面控制、个人所作的信用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相关的研究与教育。由研究中心主任黄京志教授、副主任李宏教授带头的本学科方向强调风险管理方法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在理解信用风险表现与成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模型来度量信用风险大小,运用现代的风险管理技术来控制风险。这一方向也讨论信用评级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及相关问题。

2.信用体系与信用制度建设

信用体系是一种社会机制,它旨在建立一个适合信用交易的市场环境,保证一国的市场经济运行的公平和效率,并促使市场走向成熟;信用制度是指关于信用及信用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对信用行为及关系进行规范和保证,约束经济主体的信用活动和信用关系;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与信用制度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市场秩序,优化信用环境。由研究中心专家委员柳永明教授和研究中心副主任胡乃红副教授负责的本学科研究方向运用经济的方法评估各国的信用体系,包括基本信用结构、信用制度与信用司法保障,分析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现状与成因,并对我国的信用立法、司法、执法体系进行讨论。

3.银行信用管理

银行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因此,银行信用管理显得十分突出。金融学院银行系以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晓菊教授牵头的几位老师对银行经营及信用管理有着深入的研究,这一学科方向主要研究银行授信时的客户评价,银行如何通过加强自身的管理措施来防范与控制银行信用风险等。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今后本学科将以学校的相关建设项目为依托,加快海外人才引进和学术梯队整合。

1.有计划、分阶段地择优引进1-2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以充实教学科研队伍。

2.选派部分年轻教师出国进修信用管理相关课程,以便及时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聘请国外信用管理专业著名专家学者为访问教授,为本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前沿课程与讲座。

(三)人才培养

一方面本学科将加强课程建设,为人才培养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包括:1.借鉴国际同类学科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信用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2.完成信用管理专业系列教材的招标、写作和出版工作,形成理论体系完备、专业知识丰富的系列教材;3.大面积推广案例教学方法,做好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技能的培训相结合。

同时,本学科建设将狠抓博士人才培养工作,包括:1.在博士论文方面加大措施,严格要求,从各个环节狠抓博士论文的质量;2.科研能力方面,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博士生的科研水平,培养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3.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科学研究

1.鼓励本专业教师开展信用领域的课题研究。组织教师申报各类课题,借助金融学院的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与信用研究中心平台,为有关信用管理的重大课题和热点问题设立专项课题,推动本专业的科学研究工作。

2.继续出版《中国信用市场调研报告》,暂定为每年一期。

3.实行科研奖励制度,对有重要意义和重大社会影响的科研成果予以重奖。

(五)学术交流

通过与社会各界加强学术交流,拓展本学科在社会的影响面。

1.加强与国际信用组织、信用行业协会、信用研究机构以及信用管理相关部门的合作,对我国信用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政策建议。

2.加强与兄弟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追踪先进信用管理理论和技术,提高信用管理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扩大本专业的社会影响。

3.组织开展面向领导干部和从业人员的信用知识讲座和专业岗位培训,为我国信用管理行业提供智力支持,加快培养具有信用管理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和大量能从事信用分析工作的信用管理行业的从业人员。



厚德博学、经济匡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