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性别教育」,应该怎么做?
点击 LoveMatters 关注我们
获得更多「SEX & LOVE」的深度内容
作者 | 千千和风
说起性别教育,就不能不了解性别认同。什么是性别认同?顾名思义,性别认同就是一个人是否认同自己的生理性别。
比如一个孩子,生来具有男性的生殖器官,在生理上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男性,而心理上也觉得自己就是男孩,这就是性别认同。
但如果一个生理上是男性的人,认为自己应该是女性,一定是自己生错了,那就是不认同自己的性别,也是我们所说的「跨性别」中的一类。对于女性来说,也是如此。
主流心理学和教育学常用「性别认同」来强调幼年时期完整、科学的性别教育对孩子成长成为「合格」、「正常」的男人或女人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孩子一定要认同自己的生理性别,男孩就要有男孩的样子,女孩就要有女孩的样子。
但我们发现,这种理念是存在问题的,它将性别作为人「社会化」的一部分,要求每个孩子都要在男性、女性的二元生理性别框架中找到自己不可逾越的定位,而这样的定位,反而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了消极的作用。
传统「性别教育」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传统的「性别教育」(即男孩一定要有男孩的样子,女孩一定要有女孩的样子)让部分孩子产生困惑、焦虑,甚至受到伤害。
比如,那些天生有着两套生理性别器官的孩子常常无所适从(当然,更多的可能性是这些孩子在出生时就被人为干预了性别)。
同样,那些在性别表现上「出格」的孩子也会遭遇很强的挫败感,这些挫败感来源于外部的环境和教育让ta觉得自己具有某种性别意义上的缺陷,这样的压力使这些孩子在早期就开始怀疑自己「不正常」。
孩子需要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性教育
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开展有社会性别视角的性教育,这样的性教育符合我们现代的教育理念——
给孩子们提供更广阔的的发展空间,在性别上,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
▲性别光谱
那么,究竟怎么开展这种性教育呢?
避免「性别化」的人格教育
给孩子起名字,给孩子挑选玩具、衣服,希望培养或者抑制孩子的某方面特质等等,这些生活细节都蕴含着家长的性别意识。
家长应该更多从孩子本身的性格特质、兴趣爱好及其生活环境出发来开发孩子的潜能。
当孩子对某一件事物感兴趣时,不要用 “你是男孩子,你不应该这样”或者“你是女孩子,另一个才属于你”这样的方式来代替ta进行选择。
将孩子视为自己性别的主体
具有社会性别视角的教育,更多鼓励孩子去探索自己的「性别」,因自己的「性别」限制了什么,自己可以进一步开发哪些潜能。
这些都需要教育者放下身段,去和孩子一起去探索ta们的「性别」可能性。
去除基于性别的偏见
主流教育赋予不同性别不同的价值和意义,这是性别歧视的源头。我们倡导性别平等的教育,不仅是男女平等,更是多元性别的平等。
教育者需要和孩子一起建构一个性别平等和友善的环境,培养孩子对他种性别者的尊重。
认同社会性别的多元性
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社会角色日益多元,真正符合主流教育的「绝对的男性」和「绝对的女性」都越来越少,而常见的性别歧视恰恰是针对那些并不十分符合主流社会男女标准的「大多数」。
我们希望让孩子能够意识到和尊重社会性别多元的可能性。
用发展的眼光看性别
主流教育和心理学认为,性别认同应该在儿童时期就完成,长大了就不应该再对自己的性别身份表示怀疑。
但其实,大多数性别多元人群用一辈子完成性别认同并不是一种「不正常」,而是ta们人生自我探索的重要部分。
性别认同不是童年时的任务,而是整个人生的过程,每个看似主流的异性恋男女,都要将探索更大的「性别」可能性作为一辈子要修炼的功课,这将给人们的生命和生活带来空前丰富的可能性。
(文/千千和风,关注性/别、权利和平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原题:不带偏见的性别教育。特约专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本文来自谈性说爱中文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Xinhui.Pan@rnw.org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图片查阅:
《大家来找茬:这段针对「讨厌生孩子」的评论,有几个错误?》
找到我们的方式有
公众号 LovemattersCN
中文网 lovematters.cn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阅《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