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5、6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习作教学设计
点击上方蓝字把我们设为星标吧!
点击下方链接或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即可查看第23期报名详情☟☟
跟上!整本书,读进去,写出来!| 百班千人第23期报名启动!
五上第四单元
二十年后的家乡
【教学内容】
家乡是一个人的出生地,也是每个人成长的地方,二十年后我们的家乡会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来一次时空穿越,到二十年后的家乡去看一看。
二十年后的家乡会发生什么巨变,如环境有什么变化?人们的工作、生活有什么变化?……尝试列一个习作提纲,明确自己要写什么,从哪些方面来写。
【教学目标】
1. 通过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方式感受时代的变迁,展望二十年后家乡更美好的前景。
2. 学习习作前先选择素材,安排素材,罗列写作提纲,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地表达中心内容。
3. 通过组内互评交流,集体交流评价与情境朗读等多种方式尝试修改自己的习作,提高语言应用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教学准备】
1. 课前布置观看视频《激荡——改革开放 40 年的浙江实践(宁波篇)》。
2. 课前调查收集家乡改革开放 40 年里发展变化的图文资料,推荐阅读微信推文《40 张照片,看宁波改革开放 40 年巨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资料交流,“众说纷纭”聊变化
导语:同学们,宁波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被誉为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作为生活在宁波的你,对宁波有多少了解呢?
1. 结合课前准备内容,学生口头交流改革开放 40年间家乡的巨大变化及感受。
2. 观看宁波变化之大的微视频。
图片定格在新旧宁波全景对比图,用一两个词语来说说你此时此刻的感受。
3. 回顾改革开放 40 年,宁波人的生活中曾有过许多个难忘的“第一”:第一个动物园,第一座地铁,第一个……(PPT 展示《40 张照片,看宁波改革开放40 年巨变》节选)
看了这些图片,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小结: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却是以前的人想都不敢想的。
【设计意图】正值改革开放 40 年的当下,举国上下都在回顾与总结,收集改革开放家乡变化的图文视频资料是比较容易的事,虽然少了许多实践的过程,但专业媒体机构整理的资料更有助于学生比较完整全面地了解家乡各方面的变化,通过搜集、整理与交流,学生对时代的变迁会有一个更立体化的认知。
二、图表比对,“思前想后”谋变化
导语: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交流,改革开放 40年,我们对宁波日新月异的变化有了初步的感知。下面我们通过图表展示,来看看我们这一座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吧!
1. 分步出示:展现宁波城过去到现在的变化。(PPT 中展示相对应的图片)
1. 那么,再过二十年,我们的生活还会在哪些方面发生哪些变化呢?二十年后的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会有怎样的成长故事与大家分享?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内容写一段话。(5~8 分钟)
2. 展示交流,选取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示城市的变化,随机板书:环境变美了,交通更快捷了,人工智能更先进了,居民生活更幸福了,文化名人更多了,旅游观光点更多了……
3. 结合板书小结过渡:城市的这些变化就像一颗颗晶莹美丽的珍珠,如何把这些珍珠串连成美丽的项链呢?自然少不了文章作者情感的融入。
【设计意图】“家乡”是有地域特征的一个词,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不同的特点。通过城市过去与现在的图表对比,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变化”的内涵,更为接下来的畅想未来的“变化”找到了方向。通过片段练习与梳理,更进一步为自己和他人找到了表达的方向。
三、选取角度,“以点带面”看变化
1. 导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是啊,只有心中充满爱,你的笔下才会饱含深情。
2. 观看视频《激荡——改革开放 40 年的浙江实践(宁波篇)》。
3. 简单谈感受:目睹家乡变化的同时,个人也在变化与成长。
4. 阅读视频文字版《市民曾银军:40 岁致敬 40 年》。梳理文章脉络:借助两张照片谈自己的成长故事,用个人的成长反映家乡人的巨变,整理成写作提纲。
【设计意图】以宁波人真实的故事模板作为参考,学习表达宁波巨大变化的一种特别的方式——感恩式。视频见证真实,文字彰显文章清晰的结构,借助提纲式梳理图表,初步感知习作提纲与文章的关系。
四、学习整理,“写作提纲”展变化
情境:二十年后,宁波电视台“看看看”节目邀请你去做嘉宾,讲述你眼中宁波今后二十年的变化,你想从哪些方面去讲述呢?
1. 出示书本中的写作提纲,学习提纲要素。
2. 结合城市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图,想象未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构思写作提纲。
3. 交流展示写作提纲,讨论详略的安排。
【设计意图】借助电视台情境,将习作的读者意识与交流作用提前渗透,为第二节课的习作与朗读交流作好铺垫。另外,展示家乡变化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感恩型,也可以是畅想型,还可以是深情地怀旧型,如果有学生出现像《流浪的地球》一样的批判型,那也是允许的,因为变化总是不确定的。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从家乡宁波的过去和现在的资料收集与对比中感知了改革开放 40 年来宁波的变化,在变化中发现,在变化中展望。过去的可以总结,未来的如何去书写呢?下节课我们将在写作提纲的帮助下尝试习作练习。
第二课时
一、焦点试水,“围绕中心”写变化
1.根据作文提纲,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内容,“围绕中心”写具体,写出新意。时间 8 分钟。星级评价标准:(1)围绕中心写具体☆;(2)选材有新意☆;(3)语言有特色☆。
2. 组内传阅,选择推荐不同的内容上台交流,集体点评,板书各自的写作内容与特色。
【设计意图】上节课写片段是为了寻找各自的兴趣点,梳理写作方向,而这节课的写片段在目标上更精准,更重视片段描写的质量:具体、新意与特色,交流与评价时重点做的功课。以此促进彼此碰撞出更多精彩的表达。
二、尝试修改,“优化选材”显变化
1. 修改自己的片段,也可以根据他人的选材角度,对自己的写作提纲进行进一步优化。
2. 请一两位同学展示交流自己的修改策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以写完后修改,也可以边写边修改,取长补短,精益求精。
【设计意图】小学生习作水平的差异大部分是语言表达能力上的差异,强化对段的精细化修改将会对孩子习作自我鉴赏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首尾呼应,“凤头豹尾”扬变化
导语:关于作文的方法,古书上曾这样记载:
乔吉博学多能,以乐府称,尝云:“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大致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苟能若是,斯可以言乐府矣。
文论家也多用来评论古文写作。这是一种对诗文创作的开头、主体以及结尾的比喻说法。就是说,文章的起头要奇句夺目,引人入胜,如同凤头一样俊美精彩;文章的主体要言之有物,紧凑而有气势,如同猪肚一样充实丰满;文章的结尾要转出别意,宕开警策,如同豹尾一样雄劲潇洒。
1. 从“六字法”出发,构思自己的开头和结尾,如何实现“凤头豹尾”呢?试写开头结尾。时间为 5 分钟。
2. 组内交流,择优推荐上台展示交流,集体点评。
3. 修改自己的开头结尾。
【设计意图】借助古书作文“六字法”生动形象地给予该年龄段孩子一些习作的经典章法,通过交流展示与点评,促进这一专题知识的内化理解。
四、情境朗读,“电视访谈”说变化
导语: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二十年后的宁波。宁波电视台制作的“看看看”节目组来到了我们的现场,你会用怎样的方式讲述宁波的变化呢?
1. 学生代表上台完整朗读自己的习作,注意习作现场交流的语气语调。
2. 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
【设计意图】选择用不同表现形式展示宁波变化的几位同学上台,以“习作促进更有条理地交流”的理念,引导学生将书面语言通过节目情境的方式转化成口语交流的语气语调,从而实现由“写变化”到“说变化”的提升。
五、总结展望,“时代列车”串变化
1. 用动车组 PPT 模板,展示宁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 总结:时代的列车滚滚前进,一刻也不停留。让我们从小打好身体与精神的丰厚底子,紧紧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未来属于敢想、敢做、敢拼的你。
【设计意图】以直观的图片,简洁的语言,寄托希望,表达祝福。让学生带着喜悦而来,满怀希望而回。
六上第四单元
笔尖流淌的故事
【情境任务】
故事来源于生活。老汉、桑娜、渔夫、老妇人……这些人物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都是虚构的,却又能在生活中找到他们的影子。请根据提供的三组环境和人物,从中选择一组或自己创设一组,展开想象,编写一个故事吧!我们还准备在班级举办“故事大王”擂台赛,邀请同学、老师、家长一起阅读同学们的作品,评选出班级最佳故事。
【教学目标】
1. 围绕一组环境和人物,构思一个完整的故事。
2. 想象、创编故事情节,写出情节的曲折起伏。
3. 尝试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头脑风暴,设置悬念
1. 出示第一组词语:鞋匠军人
这是一个还没有完成的故事。你认为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请展开想象,用一两句话说一说,看谁的口述故事最有创意。
2. 出示第二组词语:焦急等待的鞋匠失去双腿的军人
对比两组词语,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请根据这些问题,在刚才交流的故事基础上,再进行修改、补充。
3. 出示第三组词语:夕阳下空无一人的街口翘首等待的鞋匠失去双腿的军人
同样的人物,放在不同的环境中,故事会有什么不同吗?和前面的故事比较一下,你觉得哪一个版本的故事更好。
4. 小结:好的故事,就是要在特定的环境中围绕主要人物构思情节,塑造形象,使人印象深刻。同学们是故事的阅读者,但今天我们要成为故事的创造者,写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
【设计意图】创设特定的表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使学生在想象与联结中,演绎故事发生的多种可能性,层层推进学生的写作思维,体会故事创编的乐趣,为学生正式习作树立信心。同时也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故事创作中人物、形象、环境等基本要素,明确本次习作的任务。
二、解构范本,提炼要素
1. 范本诵读,揭开悬念。
刚才我们牛刀小试,那么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出示微型小说《鞋》原文:
一天,两天,一个多月过去了,每当日落西山的时候,小鞋匠都忍不住要向路口张望,希望能从落日的余晖中看到那个高大的身影出现。但是,他没有看到。
又是一个傍晚,一位瘦瘦的军人来到修鞋摊旁:“一个多月前,是不是有位大个子军人来这儿修过一只皮鞋?”
“啊……对呀。”
“要付多少钱?”
小鞋匠略一沉思,说:“修鞋费一块五,外加一个月的保管费五毛,您给两块钱得了。”
军人把两块钱递给他,小鞋匠收好钱后,问:“怎么大个子没来?”
“他……上前线去了。”说完,军人转身要走。
“哎,”小鞋匠提起那只鞋,赶忙喊道:“鞋子,鞋!”
军人止住了脚步,用低沉的声音对小鞋匠说:“用不着了,他的双脚,已经在前线医院里……他特意来信嘱咐我把钱送给你,谢谢你了!”说完,军人迈着大步走了。
2. 对比验证,提炼要素。
(1)和大家刚才的口述故事相比,作家创作的故事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请诵读小说中的相关片段。
(2)结合这个故事和同学们以往的阅读经历,你觉得怎样的故事才算是好故事呢?学生交流、相机板书: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丰富或新奇有趣、有特定的环境描写、生动的人物对话、准确的心理刻画、深刻的故事主旨……
(3)一篇好故事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在这些关于好故事的衡量标准中,如果老师要擦去板书,只能保留其中一项,你认为应该保留哪一项?
【设计意图】小说创作离不开人物、环境和情节等基本要素。通过对典范文本的验证和解构,使学生了解故事创编的基本要素并进一步形成“好故事”的判断标准。同时,故事情节作为核心要素之一,如何展开想象,构思能吸引读者的情节,则是故事创编重点和难点。在充分把握习作起点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任务。
三、搭建支架,整体构思
1. 起承转合,搭建支架。
(1)文似看山不喜平。高低起伏的群山才能引发无限遐想,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才能扣人心弦。尺水兴波,这篇《鞋》虽然篇幅短小,情节却波澜起伏,你能根据以下的情节图简要说一说吗?
(2)不仅是《鞋》,下面这些我们熟悉的故事,它们有的是小说,有的是寓言,但它们的情节有一个共同点,同学们发现了吗?
(3)由此,我们发现这些故事都遵循着“起—承—转—合”的规律,可以给它们归纳一个基本公式:
情节 = 愿望 + 困难 + 行动 + 结局
其中,故事中困难的产生各有不同,有的是由客观环境造成的,例如《乌鸦喝水》;有的困难是由自己造成的,例如《鹬蚌相争》;还有的困难则是由他人造成的,例如《三打白骨精》。
2. 整体构思,运用支架。
(1)发现了作家创作的秘密,接下来到了我们一展身手的时候了。请同学们根据提供的三组环境和人物,选择其中的一组,借助下面的表格,小组共同讨论、构思故事情节,完成故事框架。如果其中没有感兴趣的,也可以自己创设一组。
(2)故事构思小提示:
3. 分享交流,评价改进。
(1)小组分享:请各小组分享你们的故事构思。
(2)同伴互评:你喜欢他们创编的故事吗?你最欣赏的地方是什么?你还会给他们提出哪些改进建议?
(3)范例点评:根据交流反馈情况,教师选择一组情节完整、故事感强的作品和一组问题较多、需要帮助修改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导。
(4)组织修改:分享了小组的故事提纲,聆听了大家的修改意见,相信同学们有更多的习作创意和灵感,请同学们再次修改自己的故事提纲。
【设计意图】结构化知识能帮助学生形成故事创编的支架,在总结规律的基础上,学会利用支架进行创作,从而搭建起学生已有的习作能力、经验与习作任务之间的桥梁,降低故事写作的难度,帮助学生顺利地穿越最近发展区,实现习作能力的增长。
第二课时
一、利用表格,创编故事
1. 试水写作,创编故事。
(1)上节课我们构思好了自己故事的主要情节。有了好的思路和创意,我们对照上节课编写好的表格,开始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吧。
(2)学生动笔课堂写作,完成时间 30 分钟。
2. 习作贴士,丰富表达。
(1)我们在习作的时候,不妨多问问自己类似这样的问题,并把它写在故事里,你的故事就有血有肉啦!
(2)习作小贴士:
问一问自己:我能在自己的作品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二、习作诵读,师生评价
1. 在小组内开展作品诵读练习,初步修改习作语句。
2. 小组推荐同学在班级诵读习作。对照评价表进行班级评议并提出修改建议。
三、故事擂台,请你来赛
1. 请同学们继续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发送到班级微信平台。我们将推送一期“故事擂台”专题活动,邀请家长、老师、同学共同阅读、评选、点赞,推选出我们班的故事大王。
2. 微信平台作品展示。评选班级“故事擂台”之“最佳人物奖”“最佳情节奖”“最佳环境奖”“最佳创意奖”……
【设计意图】本次习作要明确“为读者而写作”的交际目的,故事擂台赛的形式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即形成内在的读者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带着作品感进行写作,促使学生有意地创新语言、结构、内容等,提升习作品质。同时,通过班级故事诵读和微信平台的作品推送,为学生作品的流通、评介提供平台,更好地完成本次习作的意义构建。
(本文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素材来源 ▏壹事件
点下方蓝字查看第23期报名详情☟☟☟
跟上!整本书,读进去,写出来!| 百班千人第23期报名启动!
编辑:寒冰
点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