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山周平:我眼里的住宅、公共空间,还有城市

2017-12-27 李思嫣 未来预想图


不止一次,建筑师青山周平表达过对他的猫的羡慕之情。“它可以根据喜好随时改变自己的居所。而人类却被房间的名称给限制住了,我们必须在卧室休息,在书房工作,在餐厅吃饭。但其实,人应该活得更自由一点。”他对封闭式居住空间充满了怀疑。

 

从改造贝聿铭叔祖老宅,到设计一个完整的新建筑,再到与戴森合作的“理想空间居住展”,青山周平,这个将建筑设计事务所设在中国北京的日本年轻建筑师,一边感受着中国快速变化的现状,一边在这里实现他的各种想法。他的“共享空间””概念在一点一点地变得清晰,一个由可移动的房子组成的共享社区——“400 个盒子的城市社区”计划也即将实现。

 

这一次,我们和青山周平聊了聊他的新作品,他理想的居住与公共空间,还有城市应有的模样。



未来预想图 × 青山周平

我眼里的住宅、公共空间,还有城市



△ 青山周平 | Aoyama Shuhei

建筑师。1980 年出生于日本广岛。在东京大学取得建筑学科环境设计硕士学位,于北京创设 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目前在北方工业大学担任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


Q:2017 年你完成了很多项目和作品,有老宅改造、新建建筑,还有展览。在那么多作品里,哪一些最让你印象深刻?

 

青山:刚刚在上海西岸落成的大田秀则画廊(OTA FINE ARTS)算是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它是我们事务所第一个完整的建筑项目。你会发现,上海西岸那边的现代艺术氛围越来越浓厚,政府的支持、艺术馆的涌现,正让那里慢慢成为中国现代艺术的核心区域。大家熟悉的草间弥生就是大田秀则画廊的代表艺术家之一。之前我们常做一些改造项目,那类项目周期短,也比较多,但最近我们更多开始关注建筑,毕竟我们还是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继东京与新加坡之后,大田秀则选择了上海西岸作为画廊的第三个落脚点。首展《猫奥运:纪念虎二郎》已经向公众开放。 图片来源 | 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

 

第二个就是改造贝聿铭叔祖苏州老宅,因为这是到现在为止,我们做过的规模最大的改造项目。之前像改造胡同、改造家这样的项目都是不到 100 平方米的小房子,而这次这个项目有 3200 平方米。


△ 贝润生老宅改造后外观。图片来源 | 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

 

Q:新建建筑和改造老宅,对建筑师来说,这两种项目在过程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青山:它们很不一样。新建建筑其实比较纯粹,建筑师顺着设计理念和计划执行就可以,是一个比较直线型、有逻辑性的设计过程。

 

但改造的感觉,更像是和老房子一起做设计。因为,老房子有老房子自己的意见,它会告诉我它想变成什么样子。那么,要把我的设计放在老房子身上的话,我就要和它“对话”,听听它的想法。另外,改造的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意外状况,比如说,我们要加洗手间、卫生间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老房子结构不能支撑的情况,这样的话我们就要试着去调整、加固。新建建筑的时候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其实,这些不是“十分纯粹”的过程也很有趣,因为老建筑往往有新建筑没有的历史,比如院子里的石头,建筑原有的古老的元素,这些有味道的东西结合现代建筑后呈现的对比、呼应,也是很不一样的。

 

Q:大田秀则画廊这个建筑项目中,最具挑战的部分是什么?

 

青山:最有挑战的部分可能是用材吧,这一次,我们在建筑外观上用的都是白色的砖,这恰恰是画廊建筑比较突出的、有特点的部分。在中国,土黄色和灰色的砖很常见,但市场上没有白色的砖,我又想用白砖来塑造想达到的效果。所以我们就必须要和生产砖头的工厂合作,定制一批白砖。


△ 白砖构成的外墙设计。 图片来源 | 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

 

Q:贝聿铭叔祖贝润生老宅的改造项目也很受大家关注。改造后的空间里,只有 45% 是私人空间,剩余的都是公共空间。这个比例挺不同寻常的,是有什么考虑吗?

 

青山:一般开发传统住宅空间的时候,公摊面积、得房率这些是比较关键的数字,因为它会直接影响销售。如果得房率只有 70%,那么就意味着一个客户付了 50 平方米的钱,却只能使用 35 平方米的空间。所以,传统的封闭式住宅设计中,私人空间的比例至少要有 75 %,有时候甚至要达到 80 %。

 

但贝润生老宅的改造是一个思维的转换。虽然私人空间不大,但实际上,整个建筑的所有空间都可以看作自己的家——我可以在这边泡澡,可以去那里看书,去走廊或者天台喝茶聊天。这其实也是我从胡同的生活空间里得到的启发,因为在胡同里,人们的房子都很小,但他们把胡同外的公共空间也当作自己的生活空间,把城市资源融入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我觉得,这样的空间构造很“未来”、也很有趣。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贝润生老宅改造后的共享空间。 图片来源 | 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

 

说回这个苏州老宅,原本它是一户人家的住宅,住客可以游走在整个建筑空间里,因此存在一种整体感。但如果用传统的建筑逻辑去改造这 3200 平方米,它只能被分割成一个一个的小块,住客的居住体验失去了老宅的整体感。相反,用共享空间的结构比例去设计,虽然老宅容纳了 15 个家庭,但依旧能够保留传统宅院统一的味道。

 

Q:你理想中的办公空间是什么样?

 

青山:现在很多办公空间变得像公园,或者像家。事实上,在我们这个时代,工作和生活、工作和玩耍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大家完全可以在家、在咖啡厅工作,那么为什么要来办公室呢?所以,办公室要提供的环境跟过去也不一样了。

 

我觉得,与其做一些功能性的设置,办公室更应该提供一些虚拟空间里没有的元素,比如说引发人与人交流的东西。我现在手头上没有办公室的项目,但如果要我做,我应该会从“什么样的空间氛围能刺激人与人之间的碰撞”这个角度去考虑,比如,结合外界的自然。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青山周平的 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 图片来源 | gooood.hk

 

Q:我注意到你的工作室也很有意思,很有设计感,并且没有分区,大家都坐在一起,你也没有给自己设置一个独立空间。

 

青山:设计上来说,B.L.U.E 的工作室有两个特点。第一,我们改造了原先的工厂,从墙面和天花板露出来的有历史感的砖面是特点之一。第二,我们是做建筑的,所以我们故意把一些建筑模型和资料都陈列在外面看得到的地方,我们不一定每天都会仔细去看,但这样的空间设置可以不断刺激我们去思考,会带给我们灵感。

 

没有给自己独立设置一个房间,其实更多是为了方便,可以随时直接沟通,我也能知道大家都在做什么,但并不是为了管理他们啦。


Q:你对公共空间有怎样的偏好?在北京和东京有非常喜欢的街区吗?

 

青山:北京的话,还是胡同吧。我觉得前门大街和国子监就是一组很有意思的对比。前门大街有些像一个设计师用某种方式,把一个街区改造成统一的样子,尽管看上去建筑有一些不同,但背后的建筑逻辑是“一次性改造”的理念,没有多样性。国子监就比较立体,街区有不同阶段的历史和价值观的重叠,有新的店铺,也有老的建筑,可以说多样性非常高。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前门大街。图片来源 | 前门大街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古建筑和现代元素的结合构成了国子监的多元。青山周平设计的“Lost and Found”家具店和“梵几客厅”家具店就位于国子监。图片来源 | gooood.hk

 

东京的话,我还是喜欢代官山。这个街区的很多建筑其实出自同一位建筑师——桢文彦。从设计者数量来看,它是没有多样性的。但是有意思的是,它不是一位建筑师用一两年的时间完成设计,而是用了三十多年,一个一个地做的。从这个角度看,代官山充满了历史变化的重叠,算是一个街区建设的经典案例吧。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代官山虽然出自桢文彦一人之手,但在每个时期,面对不同的项目和基地,建筑物都有一些相应的变化。 图片来源 | Pinterest、Maki Associate

 

Q:那书店呢?你似乎做过不少书店项目的设计,今年成都的“侘集·本屋”项目就蛮有人气的。在你看来,书店作为实体空间,应该提供一些什么元素?

 

青山:书店设计和我对家的思考是有关联的。以前,很多功能可以在我们的家里获得,但随着家越来越小,很多与家有关的行为与情感渐渐消失,而这些元素就延伸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书店就是一个很特别的空间:它是免费的,顾客群体没有年龄界限,想待多久待多久,一个人去也无所谓,和朋友一起去不说话也不会感到尴尬。这 5 个特点是其他城市公共空间,比如咖啡厅、电影院、餐厅没有的。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建筑设计领域的专门书店“侘集·本屋”。图片来源 | 一筑一事

 

其实,书店也已经不是书店了,只不过,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更好的词来描述这个空间。所以,之前做成都“侘集·本屋”的时候,核心理念就是城市。我没有把它看作一个卖书的场所,而是一个能够激发人与人、人与书之间的交流,发生偶然碰撞的公共空间,我是从这个角度去设计的。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青山周平此前设计的北京“木荅书店”位于亦庄文化园。一层用长桌阅读区的设计体现了“大家的书房”这一设计理念。图片来源 | 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

 

Q:有没有过灵感枯竭的时候?创作灵感一般会来源于什么地方?

 

青山: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我的很多想法都是在洗澡、泡澡的时候出现的。因为洗澡的时候,我可以暂时脱离对手机的依赖。泡澡也好,坐飞机也好,环境的调整能让我集中注意力思考一件事。所以,现在很多航空公司在开发飞行 Wi-Fi,但我不太希望它普及,对我来说,飞机上属于自己的时间非常宝贵。

 

Q:那你是不是不太愿意依赖社交媒体平台?

 

青山:SNS 的出现本来是为了拉近人与人的距离,期待形成新的共同体,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比如说微信,它并没有让我们接触到更多的东西,而是把我们分割成一个一个小群体。


人工智能也是同理,《今日头条》的算法就很有代表性,它了解到我想看什么东西之后,给我推荐的东西变成狭窄的、直线的,所以我看到的世界和你看到的世界完全不同,人与社会都在变得直线、独立。所以,我觉得 SNS 只是一个工具,它不应该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键。我还是想探讨在这个时代里,实体空间的意义是什么?它区别于虚拟世界的地方在哪里?人与人工智能的不同又是什么?

 

Q:刚刚你提到,无论是城市、住宅还是办公空间,分区的界限都在不断融合。但现在北京的胡同改造、城市改造似乎有反这个趋势的意思,商业区、住宅区界限分明,整治“开墙打洞”的同时却破坏了一些本来有趣的设计,人口构成也不像之前那样复杂了。在一个建筑师看来,城市到底应该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青山:我觉得城市的各种功能应该是要融合在一起的。以前,城市被分割成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功能区,这是出于当时社会的需要。但现在,城市的工业、商业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分区的边缘慢慢变得模糊,这些人为的分区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它们应该融合起来。

 

拿日本的案例来说,日本的郊外有大量独栋的房子,在那里居住着一批同样年龄、同样社会地位、同样结构的家庭,很单一。现在,很多那边的家庭里,孩子长大离开,父母退休在家,留下了一片没有活力的土地。我讲这个的意义在于,无论是住宅还是城市,没有多样性,一切都会变得很脆弱。相反,你看南美的原始森林,它是多样性最高的环境,适应、抵抗的变化能力就很强。

 

在我看来,城市的核心概念就在于多样性。年轻人、老年人,富裕的人、相对贫穷的人,有孩子的人、没孩子的人,中国人、外国人,不同职业的人……只有不同的群体和元素结合、碰撞在一起,城市才有生命力,这也是城市的核心。所以,我做胡同改造,也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吸引年轻人回到老城区,让老城区多一些活力。当然,我明白管理者为什么要那么做,但不太能理解他们的方式。


△ 此前,拆除违规牌匾、露出北京天际线在网上引起热议。 图片来源 | 搜狐新闻

 

最近讨论度很高的天际线也是一样,把牌匾拆了之后城市会变得更漂亮,不会特别乱,这个方向我也理解,但这个过程不是说管理者突然决定之后就用强迫性的手段来达到目的。从生活者的角度来考虑的话,这个方向没有问题,只是这个从上而下的实施过程,有一些……我觉得还是要考虑城市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不是为了外观漂亮、整洁,而是多样性,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不同历史遗留的组合,这些是城市的核心概念。

 

Q:所以东京的天际线也不是通过管理达成的?

 

青山:东京也是分区域的,你看歌舞伎町那个样子,但也很有特色。不过话说回来,东京基本上不会出现十分难看的 logo 或是广告牌,这也是一个有趣的地方。我觉得,或许跟整个社会的审美有关系。如果牌匾设计得好看的话,做得大一点、挂得高一点,也不会破坏城市的美观性。如果做得不好看,那怎么看都不会好看。


△ 东京歌舞伎町和涩谷街头的牌匾。 图片来源 | cyac、gigazine

 

其实,这也是城市多样性的话题,并不是要一个有力量的人来管理它,而是要由一小群一小群的个体,让他们自由地发挥创造。这样,从整体上来看,我们就能看到一种混合的、多样的状态,这算是东京一种有意思的美感吧。很多人跟我说,东京没有城市规划,感觉很混乱,但他们又觉得东京很美,原因就在于它的背后是每一个小个体的创造力。

 

Q:现在委托你的项目应该越来越多了吧?什么样的项目会特别吸引你?

 

青山:对,但是我们的设计事务所就这么大,能做的项目也不会变多。我可以告诉你我不会做什么项目——我一般不做个人住宅和开发商的样板间,因为还是想多涉猎一些与城市生活相关的东西。个人住宅,说白了,其实更多的是满足私人的欲望,没有太多社会性。开发商的样板间是刺激客户的视觉需求,目的在于让他们感到兴奋,然后掏钱购买。所以,样板间的设计逻辑和生活居住空间是不一样的,我觉得,有点虚。除此之外,我不会排除什么项目。


对我来讲,建筑是我探索时代的手段,就像作家写书、艺术家做雕塑一样,是我找到关联这个时代的触点。


△ 青山周平的一部分作品。 图片来源 | gooood.hk

 

Q:2017 年,你生活中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青山:(思考了很久)可能还是和工作有关吧。以前我只是做室内空间设计,但今年我们试着做了一些跨界合作,通过建筑设计的核心思维来设计一些产品,这是今年新的尝试。例如,我们和家具品牌“造作”合作设计了一套家具,和松下一起做了一套灯具。

 

Q:2018 年有什么计划吗?

 

青山:我觉得建筑师大概是最没有计划性的群体了吧,因为我不知道明天会有什么新项目。但总之还是想通过做建筑来探索城市和生活。改造北京胡同、苏州老宅、工业遗产,这样的项目都属于“城市更新系列”,我会继续做下去。另外,我在承德设计的一个“温泉中心”也即将完工,它是我们第二个完整的建筑作品,我很期待。还有一个是“新的生活系列”,比如共享社区,我之前的“400 个盒子的城市社区”的概念会在泉州落地实现,这个全新的居住模式非常具有试验价值。


△ 青山周平设计的“盒子”。在这个构想中,每个人的生活空间由一个个可以移动的盒子组成,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组成不同的实用空间,比如露天音乐会、马拉松跑道,等等。 图片来源 | 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

 

Q:对想要成为建筑师的人,有什么建议?

 

青山:首先,要问问自己为什么做建筑。建筑不是为了造房子,而是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一双眼睛。现在社会尤其是在日本,传统意义上的建筑项目越来越少,而建筑师能做的也不一定是造房子。我觉得,对学建筑的人来说,了解历史很重要。我做很多项目的时候,历史的变化给我很多灵感,比如说家庭结构的变化,刚刚我们聊到的城市发展、书店的意义,还有人工智能等等。如果只回顾过去 30 年,我们可能看不到什么质的变化,但我们往回追溯1000 年,甚至 1 万年,那会儿人的生活和环境就很不一样,于是我们发现,自己的大脑不应该被局限在当下。学历史的意义其实就是打开现有的知识框架,帮助我们思考现在和未来。



文:李思嫣 | 视觉设计:王方宏 | 编辑:赵慧



更多阅读





点击“阅读全文”,查阅并遵守转载规范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