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大概还不知道,这本 mook 是如何诞生的

汤沐 未来预想图 2020-11-13

一些 why 和 how,想要告诉你。


未来预想图主题书系列第三册《就是要逛才有趣!新·商业空间大改造》已经在平台上开始预售。在大家拿到手之前,我们想和你说说 mook 背后的故事。



为什么是“新·商业空间


喜欢“逛”的人,想必会对一些现象感同身受:千篇一律火烈鸟网红店,你烦不烦?出来一个可以逛的小店就立刻网红,你累不累?说是要改造街道,最终却千篇一律弄了个招牌,你是不是很意外?说是要社区更新,结果出来一堆艺术家做完互动装置就拆掉,到底是谁跟谁互动?这些话题直接让我们提出一个想法:我们想要什么样的街道?


深入分析下去,你会发现,任何生活中的这些空间,都跟很多主体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开发商、品牌/项目运营方、政府/机构、设计/规划/建筑专业人士、学者,以及当地居民,很多关系的本质,其实就是商业与利益关系——不要说我们没有情怀,只有把利益问题好好谈清楚,让经济学发挥作用,街道才有活力。那些微更新、小创新、小确幸,也要建立在不断试错、寻找到一个契合方向的基础之上。缺乏这个基础认知,没有问题意识,再谈理想也是空谈。所以,是时候说说商业空间”的话题了。


我们很容易能够回忆起上一代商业空间的样貌:百货店、购物中心、街边店……现在除了“网红店”,也有了一些新趋势,综合性的“生活方式店铺”增多了。它可以表现在一个单体店里,比如某个服装店/杂货店里增加了书籍的表现形式,它与销售的产品相关,呈主题式陈列,最终目的是让人进入一个主题场景,促进消费。也可以表现在一个综合商场里,比如由企划公司领头,把各种领域的集合店融合放在一起,这就好比书中会介绍的东京中城日比谷的 HIBIYA CENTRAL MARKET(当然它这么个试验性的做法到底效果如何还仍需观察)。还可以表现为跨界合作,比如服装店跨界做酒店,东京的 hotel koé 就是这种例子。另外,我们发现除了这种传统领域的“商业空间”,还有不少具备公共空间属性、但是本身与商业也有不小关系的项目,比如东京银座索尼公园。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hotel koé、HIBIYA CENTRAL MARKET、Sony Park 都是商业空间里的新趋势。图片来源 | hotel koé、杨丁、索尼企业株式会社


这些新的做法,都不太能归类到一个简单的“商业空间”里,所以“新·商业空间”不是想创造概念,它的新,不仅是选址、选品、设计、营销的更新,也在于对于实体店销售方法的一次更新,着重点在对零售体验的更多考量。在中国,也许重点还是在互联网商业与营销上,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零售体验还是太差、太单一了。从这些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打开一些新的思路。


《就是要逛才有趣》分了五个部分,核心是在谈街区改造、新商业综合体/百货店、新酒店、新公共空间、新型菜市场这几个领域。我们选的案例,一定是切实观察到的、最近发生的、我们认为对中国的新商业空间有借鉴或者经验作用的。它们未必都可以归为“成功”案例,原因有很多,读者们看了 mook 就会理解——了解争议在哪里,比简单看项目介绍要更有用。然后你才会思考,我们的生活空间里是否需要这些新东西,如果想要,可能哪里会存在问题。我们年轻的读者,也可以把它当成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书,看完后,你应该就能明白,哪些店可能只是噱头,哪些社交网络里的网红店只是徒有其表,哪些新尝试值得关注,哪些项目,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使用的主体。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比起拍照上传,这岂不是酷多了。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去深入了解案例项目的时候,总能发现不同于大部分媒体报道的,它们另外的模样。我们更想把这种与普通人认知的“不一样”传达给更多人。比如纽约高线公园项目,很多媒体报道的时候,或者说大家聊到的时候,更多是这件事的经验意义,颜值多高、多带动地方经济、成为地标等等。但其实我们实地去过的人,都对这个项目有点一言难尽——“嗯…好是好,但是…”的感觉。这个感觉,就像你拜访一个计划已久的旅行目的地后产生的落差感一样,你只有体会一遍才知道。举个例子,你可以去数一下高线公园的入口,作为一个高架上的公园,它对当地居民实在谈不上“可以成为孩子们日常游玩的后花园”,可是它确实考虑到了植株、生态的多样性,这个故事要说出来普通人才能体会到。作为游客,你可以感受它沿线的建筑魅力,但是几个新建的设计园区,却因为人气而重新体会到房地产价格暴涨的租金困境。谁来了,谁走了?这就是游客视点看不到、但是居民、规划者们却切身体会的事。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纽约高线公园(The High Line)作为一个纽约地标性项目,每年吸引大量市民和游客参观到访。 图片来源 |  Wikipedia、李沛霖


生活不是游览,游客固然可以呈现一个朋友圈里的生活家完美人设,但我们的本地生活,还是由每年那 10 天年假之外的生活构成的。这些生活若是实实在在变得充实起来,那我们才有了真正的“生活方式”。愿我们自己真正有街可逛。


也正因如此,我们希望,这本 mook 能起到开拓视野的作用,成为读者们关注本地生活的引子。我们这一轮在上海、北京、深圳三地的活动,也会聚焦本地话题,让土著/居民们参与到自己的城市话题、城市生活当中去。(了解我们的活动,点击这里查看详情)



封面:由《重版出来!》引发的思考


一本书里大概有两种语言,一种是文字,另一种是设计。设计语言对于读者会更直观,封面通常也就是“第一印象”。


很多读者把“白底 + 插画”的组合当做未来预想图的标志,其实那也是讨论很久才确定的。当时说服出版社的编辑老师们也花了一番功夫,一个还算是打动人的论据来源于日剧《重版出来!》:每一期上市的漫画,在设计之初都要考虑同期上市的竞争者的封面风格。这个例子我们印象很深。未来预想图的 mook 上市后会摆在哪里?隔壁都会有哪些主题的书?有哪些竞争者?它们都是什么风格?真的想了蛮多。“白底 + 插画”的风格也是在这个讨论之下最终形成的一致意见。


不过后来发现我们想多了。不是所有书店的排列都是我们想象的样子,甚至还有被书店排到电影那一类的……那就期待我们以后一本一本出成规模后,在书店能有更好(更有气势)的呈现方式吧。




这些风格独特的封面出自我们的插画师于瑒之手,熟悉《第一财经》杂志 YiMagazine 的人对她不会陌生,她的作品也是周刊上的常客。对于瑒来说,未来预想图的插画更倾向于做自己,也被我们放在了各种产品上。


△向左滑动查看插画元素在未来预想图”产品上的运用。






未来预想图 x 于瑒


Q:你认为 mook 的插画偏向于什么风格,在创作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A:其实在给 mook 创作的过程中一直很顺利,因为刚好和我本身风格是很接近的。它想要呈现的插画风格是比较安静的,偏向于定格的感觉。为 mook 创作的插画,相比强势的视觉冲击力而言,我更注重插画内容的定格气氛和再次阅读性。唯一的难点的话,就是需要去想如何让读者在看插画的时候觉得有意思,为此要去想些比较好玩的点。不过想好玩的点子本身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Q:你刚刚提到的“再次阅读性”,感觉很有趣,可以说说吗?


A:我在为“未来预想图”创作插画的时候,非常注重插画的“再次阅读性”,也就是隐藏的惊喜/在小细节上刻意的细节丰富。如果仔细看我们的封面场景,应该能找到一些。我小时候非常喜欢《where’s wally》,这套书应该是“再次阅读性”的高峰,巅峰应该是《清明上河图》这类的巨作了。


Q:可以聊聊《就是要逛才有趣》的插画设计吗?聊聊你的灵感来源和最终体现吗?


A:这次主要是空间呈现,怎么让空间和空间之间连接得有趣,空间里的内容有可读性,是创作的小目标。这次也是在细节上安排了一些小的隐藏惊喜,比如我们画了很多猫(猫也是贯穿 mook 至今的一个元素),比如我们在物品摆件上选择了很多特意夸张放大的元素等等。


△ 于瑒为这次 mook 设计的插画,一幅图把不同类型的商业空间结合到一起。你能数出来里面有几只猫吗?


Q:说到猫,我们发现先无论是 logo 还是插画,里面常会出现“猫”的身影,为什么会选这个符号?


A:猫这个点其实蛮偶然的,我自己是猫派,平时就喜欢在画里藏些猫。第一次的时候画了几次猫,大家都很喜欢,后来发现 mook 创作团队几乎都是猫派,于是有了一次就有第二次一直到周边全是猫……当然,猫的氛围也一直很合适 mook——慵懒的小时髦。


Q:在这次的插画中,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


A:以往的插画细节会比较多,这次我们参考了日式单版日历的风格,这种日历是用木板印刷的,非常简洁。我们参考这种风格并且结合了自己的风格做了最新一版的插画。在这些插画中最爱三只猫喂鸽子这张,因为它呈现出了一种非常慵懒的氛围,让我有一种在冬天里晒太阳的感觉。

因为人们总说“猫是液体做的”,在这幅画中有两只猫也是瘫软的状态,这就和我想追求的氛围非常的相似,所以一画出来就非常喜欢。



版式设计:关于细节的小心思


mook 一词是“magazine”和“book”的组合,它在设计上同样是两者的结合,就好像在视觉主导和文字主导间找到一个平衡。“未来预想图”之前我们参考了一些市面上流行的出版物,比如《B Magazine》《连线》等等。它们会带来很多灵感和启发,但落到实处还需要在自己的特性上找到立足点,比如“年轻人”“日本”“生活方式”“思考”……最终我们希望 mook 可以展示给大家一个清晰简洁的设计风格。它可能没有《B Magazine》那么时尚,也不像《连线》如此前卫,但希望它就是一本可以让你静静地舒服地、“可以读下去”的 mook。


当然,读着是否舒服,是否能被理解并产生兴趣,首先我们会思考读者是谁。面对什么样的人,也会决定你的设计风格。未来预想图的读者多集中在 20-40 岁之间,他们可能会更注重美感和体验。所以为了形成清晰简洁的风格,我们选择偏小的字号让文字更紧凑,图片和文字分隔清晰;在页面上弱化了设计的痕迹,只保留了相对重要的部分,呈现出比较干净的视觉感受。


△ 向左滑动,了解 mook 的版式设计风格。


在 mook 中,设计同样是一种语言。通过文字的大小颜色,线条的粗细长短,就能让你感受到内容的主次和顺序。比如通常在未来预想图你不会看到多频次的图集,如果前面有,后面应该就不会看到了。这样安排,你可以了解整体结构的重点。再比如,每张图片的风格我们都会有所调整,让你通过视觉就能感受到这期 mook 的风格调性。

 

需要和大家表达一点,清晰简洁,并不是偷懒也不是保守。我们在每次设计中依旧在尝试新的东西,一点点小心思,可能会让你感受到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或者在你第二次或第三次阅读的时候,总希望你能发现新的惊喜。


△ 在《下一代书店》,我们尝试了用竖版目录(当然又花了很多功夫说服出版社的编辑老师),希望在设计感和功能性并存的基础上变得好玩一些,也很想突出这本的一个小心思:“@”书店案例分析;“#”话题与讨论;“+”综合趋势。你能在每篇文章开头看见它们,几个简单的符号把文章分类,这应该算是这本 mook 特有的设计语言吧。


△ 《蓝瓶物语》中小标题前的提示符号,是一个咖啡豆变形而成的图标


△ 属于未来预想图的下划线手法,整行文字上只有 1/3-2/3 被涂上颜色,模仿马克笔划重点的效果


△ 设计上我们也存在一个摸索的过程,第一本 mook 时我们会在插画中点缀一些颜色。但当决定用“白底 + 黑色插画”作为风格标志后,便放弃了颜色的使用


△《蓝瓶物语》里关于“三次咖啡浪潮”的海报,是可以“挂起来”的设计,喜欢咖啡的朋友可以把它固定在墙上


我们的 mook 有统一风格,也会根据每本自身内容有特别考量。马上要和大家见面的《就是要逛才有趣! 新·商业空间大改造》,里面包含丰富的案例介绍,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把不同项目区分清楚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会在每篇开始的地方用大图做设计区隔,整体也会把清晰简洁的风格更近一步。

 

至于这次会不会读到惊喜,需要你自己寻找了。


-

文:汤沐 | 编辑:赵慧 | 微信编辑:吕姝琦


mook 系列


了解 mook 讲了什么 ↓


就是要逛才有趣,来参加活动吧 ↓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你心仪的 mook 产品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