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去过没后悔”的 14 个地球角落 | 未来预想图・ 2019 好去处推荐

费灿亚 未来预想图 2021-03-30


回看你今年的拜访地,哪些会让你“愿意再去一次”?未来预想图编辑团队整理了一份清单,与你聊聊 “我们去过没后悔”的 14 个地球角落。



# 01 

澳大利亚・堪培拉


推荐人:甘若兰

印象深刻的瞬间:一个雨后的下午,一只袋鼠在学校边上的咖啡厅门口,不小心,滑倒了。


堪培拉或许是世界上最没存在感的首都。悉尼和墨尔本有着百年历史,而堪培拉在二战后才迎来了人口迁入。但要真说它没存在感,袋鼠们恐怕要第一个表示不服,毕竟这里是澳大利亚最容易见到袋鼠的城市——我的主编曾经质疑这一点,但是我毫不客气地怼了回去:啥,悉尼有堪培拉这种草原吗?

 

△ 权力的中心,新旧国会在同一轴线上。图片来源 | Study in Australia


在堪培拉,袋鼠会随时在路上(甚至任何一条斑马线)出现,看好了,它 2 秒不到便会掠过视线。另一次让我印象深刻的袋鼠记忆是——一个雨后的下午,一只袋鼠在学校边上的咖啡厅门口,不小心,滑倒了。这样的事一多,我甚至渐渐习惯了袋鼠也是这座城市的居民。


这首先得益于堪培拉独特的道路设计。起初,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 1913 年通过了首都堪培拉的全城规划案。政府在市区穿插了大面积的树林和草地(而不仅是零星的植被),为袋鼠在道路两侧预留了大量的生活空间。

 

△ 你没看错!这是市里连接各区的高速公路。除了区中心的街道,这是另一种马路形态。图片来源 | Visit Canberra


比起其他州政府,堪培拉州政府更是坚定的保护袋鼠派。在澳大利亚,袋鼠的数量甚至快要达到当地总人口的 2 倍。袋鼠虽然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认为,数量过多也给其他物种带来了负担——它的天敌太少了,但也有保护者认为,没有证据证明,射杀袋鼠有利于保护环境。新南威尔士(悉尼所在州)州政府就会允许在一定数量范围内射杀袋鼠,而堪培拉州政府对袋鼠秉持“人道主义”,让它们体面逝去。


堪培拉是安静的。通常,街道空旷到能一眼望见尽头,只剩几只乌鸦哑叫。在街上,你可以随时停下来发呆、傻笑、思考、逗鸟、逗兔,和自己对话,大声唱自己最喜欢的歌,没有人会认为你奇怪。袋鼠不会破坏这份安静。它们蹦上街的时候,似乎只是稍微路过了你一下——或者用力过大蹬到你身上。所以,还是要万分小心。


△ 格里芬湖(Lake Burley Griffin)和黑山(Black Mountain)。其中,格里芬湖是堪培拉最大的人工湖,位于市中心,以堪培拉的总设计师沃尔特·伯利·格里芬(Walter Burley Griffin)名字命名。图片来源 | Visit Canberra



# 02 

日本・FUJI ROCK FESTIVAL 2019


推荐人:董思哲

# 印象深刻的瞬间:转过最后一道急弯,眼前突然开阔,山坡上大片暖光像延绵的火焰。在这个可以露营、像一个吉普赛营地的音乐节,每个人仿佛都很高兴。


到日本新泻站时已是傍晚,拖着行李上出租车,蜿蜒的山路越走越深,天色也越来越暗。转过最后一道急弯,眼前突然开阔,山坡上大片暖光像延绵的火焰,周围人们背着巨大的登山包排成长队,朝着火光深处缓缓移动。FUJI ROCK,我们到了。


FUJI ROCK 音乐节的举办地在新泻县的苗场滑雪场,大大小小的舞台和露营区分布在森林的怀抱中。早上六七点被阳光晒醒,我爬到室外,发现自己被漫山的彩色帐篷包围了。四周的人在围聚着煮咖啡、弹吉他、抽烟,每个人看来都很高兴,一瞬间,会感觉自己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吉普赛营地。踩着潮湿的草地向前望去是连绵的森林,模糊的重低音不断从森林的深处涌来。


△ 布满山坡的帐篷和人群。摄影 | 董思哲


第一天的开幕表演,我坐在主舞台前的草地上,穿着苏格兰格子裙的 Red Hot Chilli Pipers 乐队在台上唱着“Everybody dance now”,一只蜻蜓也落在我腿上随着节奏“抖腿”,我的天,音乐真美好。


△ 摇滚蜻蜓。图片来源 | 董思哲


夜里的 FUJI ROCK 是另一个童话世界。沿木栈道向森林深处走,头顶飘浮着水母形状的彩灯,若有若无的冷光洒在人群身上。森林有复古的电子音乐,disco 球不断投射着旋转的光点,被雨水浸泡的泥地成了舞厅的地板,人们一边喝着塑料口感的莫吉托一边跳舞。


七月底的新泻总少不了台风和暴雨,尽管雨大到冲锋衣也不起作用,防水靴也被泡湿,人们好像都不在乎恶劣的天气,站在大雨里继续和舞台上的歌手们用力呼应着。我们就在湿漉漉的人群的包裹中吃着泡水的咖喱饭,喝着混合了雨水的啤酒。太“非日常”了,就像一个乌托邦。FUJI ROCK ,明年再会。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从左到右依次是:Gypsy Avalon、ORANGE CAFE、露营区、树林栈道、深夜舞会。图片来源 | FUJI ROCK FESTIVAL’19 官网



# 03 

日本・东京・酒吧 Ben Fiddich


推荐人:钟昂谷

# 印象深刻的瞬间:看老板调酒,时而用火时而用冰,就像一个 21 世纪的炼金术士。


Ben Fiddich 落座在东京西新宿繁华街道的某座高楼群中。店门口没有看板也没有广告,只有一扇木制门,店名也不明显,低调到让你怀疑是不是来错了地方:这里是连续好几年上榜 The World’s 50 Best Bars 的酒吧?进门后,焦虑才被打消一点。当你看见整个空间里大面积的木质装潢,一点烛光,像深夜走进了门前点着柴火堆的山中小屋,一种自然的舒适惬意开始包裹你,慢慢消减了门外的疑虑与不自然。


坐下后,酒侍开始问你:“准备好了吗?威士忌酒、杜松子酒、苦艾酒还是阿玛罗酒?”对的,Ben Fiddich 没有酒单,这四款烈酒奠定了今晚的基调。在日本的顶级酒吧里,没有酒单并不算什么稀奇事。但是 Ben Fiddich 能与他们拉开差距的原因,恐怕是基础酒调之上,独特的香料味道。而这一概念的提出和推广与 Ben Fiddich 的创始人鹿山博康分不开。


△ 左图:北海道沙棘与 Tumugi 酒,右图:日本松冰与阿尔卑斯蒿酒 Génépi。图片来源|Ben Fiddich


老板鹿山博康在 2013 年创立了 Ben Fiddich ,从那时起他便逐渐带入自己的个人风格。鹿山和他的家人在东京郊外有自己的农田地,那里种有一些香料、药草,甚至一些有趣的植物。这些药草香料收割后被带去 Ben Fiddich,装进瓶罐里,一字排开,活像药店里的药罐子。鹿山用杵和臼将它们碾磨、压榨、加热,兑上基酒,形成独有的味道。你会看着鹿山,在整夜的调酒现场,对着瓶瓶罐罐,挑挑拣拣,时而用火时而用冰,就像一个 21 世纪的炼金术士。


△ 由鹿山自家种植的各种药草香料,被装进瓶罐里,一字排开,活像药店里的药罐子。图片来源|Punch


如果你错愕一时不知如何选择,可以试试店内的利口酒,据说是自家配方酿造,有让人记忆深刻的魔力;你也可以和鹿山聊聊天,和他讨论制作完美杜松子酒与冰块表面温度之间的关系。总之,留一个无聊的夜晚在东京的话,不妨去去 Ben Fiddich。



# 04 

捷克・布拉格


推荐人:邢梦妮

# 印象深刻的瞬间:布拉格黄昏的灯光。


△ 远眺布拉格城堡建筑群。图片来源 | Expats.cz


布拉格历史悠久,自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曾是神圣罗马帝国和波西米亚王朝的首都,因此兼容巴洛克、哥特式、罗马式、洛可可、新古典、文艺复兴等各时期的艺术风格,还有莫扎特、卡夫卡、穆夏、米兰・昆德拉等文人墨客的生活足迹。现在,布拉格是捷克最大的城市兼首都,也是旅游、文化及工业的重镇。

 

△ 卡夫卡博物馆内景,图为与卡夫卡有过浪漫恋情的女性。博物馆的策展点子别出心裁。图片来源 | Kafka Museum


△ 穆夏博物馆画廊。穆夏博物馆和卡夫卡博物馆是姊妹合作关系,可以在任意一方买姊妹参观票,还会给你打折。图片来源 | Air France


因为“布拉格之春”,我对东欧一直很感兴趣,初到布拉格,见到夜班电车超级激动,甚至还为此大动干戈地写了一篇《电车是怎么在布拉格留存至今的?》。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黄昏时分,新月初显,拂过有点凉意的风,和朋友们在伏尔塔瓦河畔的露天座上喝啤酒,天鹅在河面上振翅,对岸高坡上的布拉格城堡和圣维特主教座堂亮起一片灯光。


△ 国家大剧院前的怀旧电车路线。图片来源 | flickr


△ 圣维特主教座堂,其中有一扇彩窗是穆夏设计的。图片来源 | In Mozart’s Footstep


拜访布拉格的最佳时节是暮春 4 月至 9 月,天气不会太严酷。我和 2 个大学同学组队从伦敦出发,由于选了廉航和 Airbnb,加上布拉格交通三日票和各种学生折扣,4 天人均下来费用约人民币1200 元。不过,食物有点小贵。中国已经开通多条直达布拉格的国际线路,暑假大家可以一起去玩!


△ 老城广场与布拉格天文钟。图片来源 | Time out



# 05 

日本・直岛


推荐人:顾丝丝

# 印象深刻的瞬间:艺术就是直岛本身。


△ 盆栽也可以是艺术作品。摄影 | 顾丝丝


让艺术品走出美术馆,进入大自然和人类的生活,这是很多当代艺术家一直在思考的命题,而直岛从很早开始,就是这些艺术家的实验基地。


不管是坐落在岛屿两侧港口迎接和目送游客的草间弥生的标志性南瓜,还是杉本博司悬挂于大海之上某块岩石的“时间系列”,艺术在这里不需要指明其艺术家、创作时间等信息的标签,它融汇于这里的民家建筑、大片田地和湛蓝海水中。


△ 直岛上的一家餐厅兼画廊。摄影 | 顾丝丝


在港口租一辆自行车,或是搭乘绘有波点图案的公共汽车,你会发现路边起舞的酒瓶,被建筑家改建过的百年民房,以及海天相接之处隐隐约约的城市轮廓。在直岛,艺术就是生活本身。


△ 在旧房改造项目中的泡脚池。摄影 | 顾丝丝


△ 海天一色以及长长的栈桥。摄影 | 顾丝丝



# 06 

日本・东京都现代美术馆(MOT)


推荐人:励蔚轩

# 印象深刻的瞬间:在旅行中,我突然感到时间慢了下来,不想再赶场了。那里还有一个能给人“致命一击”的硕大的艺术文献库。


每次到东京,我的展览日程总是排得很满。奇怪的是,当我来到东京都现代美术馆,突然感到时间慢了下来,不想再赶场了。如果住在附近,我一定在闲暇时常来,有展可看或者无展可看,都行。拿一本书,到露台或图书馆坐定,悠悠一下午,等闭馆的广播响起再离开。


东京有那么多好展馆,为什么偏偏是它?没去之前,我也想不到。当时天色如洗,我只是边走边盘算,在清澄白河街区养老也太幸福了:早晨去蓝瓶咖啡喝一杯;中午可以在木场公园晒晒太阳——木场公园大桥是人行桥,不时有慢跑者经过,那儿视野开阔,一眼就能看到远处的晴空塔;至于晚上,在附近的“铫子丸”吃一餐回转寿司也不错。


很幸运,经过三年的改造,2019 年 3 月底,这座位于木场公园内的大型美术馆终于重新开馆。此次改建没有变动建筑物整体,主要是修缮和增加了一些设施,旨在提升访客体验。灰调的钢筋、石墙,配上柔和的原木色,日光透过大片落地玻璃照进馆内,明快、极具现代感又很亲切,这是我对 MOT 的第一印象。


今年上半年,MOT 的回归企划展名为“百年的编织手——流动的日本近现代艺术”,乍一看就像一个织物展。一念之差,我没有去看,后来才听说那是对 1914 年后、日本百年艺术史的透彻梳理,共分为 14 个章节,规模巨大,足足动用了美术馆地下一楼到地上二楼的三层展厅。哎,悔青了肠子。


再来东京,已是 9 月。翻翻展览日历,那时的企划展比较适合小孩儿,另有一个MOT 藏品展“我回来了/初次见面”。行吧,就当“打卡”。本来没有对展览抱太高期望的我,从木场公园走去,穿过建筑一侧光线充足的玻璃长廊,来到美术馆前台。

 

△ MOT 的入口的大走廊,休息天一定会有很多孩子跑来跑去。图片来源 | 东京都现代美术馆官网


朋友去买票,我好奇地在边上翻看楼层导览手册。这才发现 MOT 就像豪华邮轮,除了不能过夜,室内外展览、餐厅、咖啡馆、美术馆商店、艺术文献库等一应俱全,而且所有的空间都只能用“大”来形容(甚至包括洗手间)。

 

△ 可供免费取阅的展览手册。包含每一件藏品的详细介绍。美术馆地下一楼还有很多可供取阅的东京都艺术展览资料。摄影 | 励蔚轩


我迫切地想把所有空间都“试一遍”。MOT 藏品展,能从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的波普绘画,看到宫岛达男的新媒体作品。咖啡厅,不止咖啡,还有从颜色到口感都很奇妙的甜品与饮料。至于商店——我逛过这么多美术馆商店,唯独在这里一眼相中了一款美术馆设计 T 恤,售价适中,折合人民币约两百元。


△ 二楼不仅有咖啡,还有调色独特的饮料和加了妙脆角的冰激凌圣代。摄影 | 励蔚轩


△“NADiff contemporary”艺术商店入口。美术馆 T 恤值得入手。这里也卖各类艺术书籍。图片来源 | 东京都现代美术馆官网


这些都不算什么,给我“致命一击”的,要数位于美术馆地下一楼的艺术文献库。不用任何证件抵押,只需在入口处领一张卡,就能进去看书。其内部结构跟大学图书馆差不多,有宽敞的长桌,也有独立座位。使用的人比较少,里面很安静。论藏书量,致力于艺术文献收藏的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一共只有接近 6000 种书,而根据 MOT 的官方数据,它们馆藏有 27 万册!看了一圈,自然是日文书最多,英文次之,亦有少量中文书。


△ 这是日本国内规模最大的艺术类图书馆。图片来源 | 东京都现代美术馆官网


如果住在附近就好了。它可以拯救所有无法在家里打起精神读书写作的午后。



# 07 

日本・香川县

濑户大桥塔观景台

野口勇庭园美术馆


推荐人:唐雅怡

# 印象深刻的瞬间:站在高处的我有种错觉,我每升高一点,天涯就往后退一步。万物慢慢褪去各自独立的形态,融成空间里的一个色点,世界静谧地向我展现它真实的样子,我何其幸运。


“我要哭了。” 


今年夏天,我站在濑户大桥塔观景台里,对我朋友说。脚下是蓝绿的海与天,一些结构性的建筑因我的视线升高,缓慢展现出完全不同的样子。


濑户内海位于日本香川县,这里气候温暖,以橄榄种植闻名,甚至马路边都是延绵的橄榄叶,我在这有种错觉,感觉周围都是橄榄绿色的。到濑户大桥附近时,这种错觉越来越强。大桥旁的东山魁夷濑户美术馆由建筑师谷口吉生设计,美术馆外墙墙面用了香川县的特色石材,透着斑驳的肌理,石灰与橄榄绿;东山魁夷的绘画又总是大片大片的森林,微妙的光晕隐隐透露出树木的形态和森林里氤氲的雾气,月白和松石青;从美术馆背面的落地玻璃向外看去,白色的濑户大桥分割开广阔的水和天,穿越至海的对面,水绿与烟波蓝。


△ 东山魁夷濑户美术馆背面。摄影 | 唐雅怡


△ 东山魁夷《绿色回响》,1982年。图片来源 | wiki


△ 从濑户大桥,连接四国岛与大阪,桥身颜色据说是出自东山魁夷的提案。图片来源 | wiki


绿色在濑户大桥塔观景台上到达顶峰,填满整个视野。观景台是塔状的杆子,周围有一圈甜甜圈状的巨大舱体。舱体缓慢旋转上升、建筑变小,慢慢我看到了美术馆屋顶的样子,多美的名作最后也只是化为景色里一个漂亮的几何形状。另一边濑户大桥纪念公园里,整齐有序地设置了大量几何造型的山、喷泉等设施,静谧而巨大,金字塔状或未来主义风格的造型,充满了纪念碑感。而俯瞰时,我感到它们也慢慢褪去本身独立而夸张的造型融入四周。我每升高一点,天涯就往后退一步,后来我几乎不在意美术馆了,也不在意任何建筑了,世界完整的面貌一点点展现在我眼前,色块越来越大,整个景色变成了一件美妙的雕塑作品,所有的一切星罗棋布于海域之中,风光绮丽。


△ 观景台上拍的照片。摄影 | 唐雅怡


要哭的感觉还出现在野口勇庭园美术馆中。


野口勇是上世纪著名的雕塑家、空间设计师,他的作品总以雕塑出发,所以往往需要从高处向下俯瞰,才能看到整个空间真实的样子,比如沙漠上的笑脸,从火星上看地球。


△ 《人类记念碑》,野口勇,1947 年。那时候人们开始探索宇宙,艺术家也相继创作胸怀宇宙的作品。野口勇设想在地球上雕刻一个抽象的人类面孔,让宇宙中的生物能看见地球上存在文明,原计划人脸的鼻子有 1.6 公里长,故也被称为在火星上能看到的雕塑"。图片来源 | wiki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莫埃来沼公园。野口勇的遗作。野口勇在地表塑造了各式各样的“金字塔”,有的是山坡,有的是金属或玻璃构造,有的甚至是喷泉。图片来源 |  moerenumapark.jp


在日本的传统园林里,散步的石块被理解为大地的突起,受其影响,野口勇晚年提出“空间雕塑”的概念,将庭园看作是超越单个造型的整个雕塑。在庭园美术馆后院,是野口勇亲自建造的圆形小山丘,沿着山丘分布着石雕——与其说是精细雕琢的石雕,其实更像是充满力量感的原石堆砌出的、似乎带有神圣意味的造型。边看这些石头边往顶处走去,到山丘顶端回头,突然看清了绿色的草、地被、棕色的砾石,看清了整个庭院,空间浑然一体,成为一个统一的雕塑,充满超现实主义的神秘气氛。刚刚看过的石头变成了整个空间造型的一部分,这一堆巨石原来是被垒成了角锥形态,模拟着日本庭园设计中象征地球远古文明的造型;那一部分的环状的石头又似乎是太阳力量的象征……一时间世界都安静了,万物褪去了本身独立的形态,世界正向我展现它真实的样子,我何其幸运。



# 08 

缅甸・蒲甘


推荐人:杨丁

# 印象深刻的瞬间:我静静坐在塔上发呆,感受着属于蒲甘清晨的那无限静谧,时间太久了,路过的游客开始说我是“塔神”,甚至还有本地人爬上塔来和我合影。


如果要去东南亚旅行,我想推荐缅甸。与可以提供成熟旅游业服务的泰国不同,缅甸并不是旅游热门目的地,但它 85% 的居民都是佛教徒,让你也能时刻感受到当地居民的善意。

 

△ 蒲甘城的马车。摄影 | 杨丁


我喜欢缅甸的“蒲甘”地区。它号称“千塔佛国”,是最早统一缅甸的蒲甘王朝的都城,城市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 9 世纪末,缅甸的母亲河——伊诺瓦因江滋养着古都,孕育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兴盛的社会生活。直到 13 世纪末,忽必烈的进攻才终结了富庶的蒲甘王朝。也因此,蒲甘平原上遗存着多样的塔群,既有皇室修建的大型寺庙,也有平民修建的小型佛塔。

 

△ 阿南达寺——宏伟的建筑。摄影 | 杨丁


△ 光。摄影 | 杨丁


乔治・奥威尔在小说《缅甸岁月》中描述了和佛塔有关的宗教文化:人们通过修佛塔来积功德、赎罪孽,并且在塔尖挂上一串风铃,风吹发出的每次声响,都代表着虔诚的祷告。至今我还记得在蒲甘爬过的野塔,以及在塔上遇到的人们,看到的景色,以及感受到的平静。

 

△ 塔群与羊群。摄影 | 杨丁


就着街旁的路灯,我们骑着突突车早早出发去爬塔看日出, 当地小“导游”带我们来到了一座野塔,天也蒙蒙亮了,有一些雾气,远远还是能看到塔上已经站着、坐着好多人了。这座野塔不是很高,爬上去也只有很窄的空间可以走动。太阳彻底出来了,因为有云,没能看到日出,人们渐渐离开,而我还是继续坐在那里发呆。塔上的视野真好,蒲甘的清晨,阴天,雾霭沉沉,大片浓郁的树林中点缀着座座大小佛塔,远处林雾交融,塔尖簇簇,竟分不清是树林还是塔林了,点缀这幅画面的还有各色鸟鸣婉转,时而响起的阵阵钟声。

 

△ 无名野塔上满是爬塔的人。摄影 | 杨丁


可能是坐在这里太久了,迎来送往了一波又一波人,南京、成都、重庆、法国、成都、成都……我用蹩脚的英语和夸张的手势,为每一个找不到爬塔路线的人们指路。有人远说远远见我一个人坐在塔上,被好奇心推着爬上来看一眼,也渐渐有人称我是“塔神”🙄️,开始和我合影。



# 09

英国・苏格兰国家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


推荐人:杨舒涵

# 印象深刻的瞬间:无论是在硕大鲸鱼骨架下的辉映灯光中,还是在百年历史的茶室里,肃静的博物馆也可以成为舞台。


来到英国,特别是苏格兰,凯利舞(ceilidh)体验不容错过。哪怕四肢不协调左右不分也大可混入人群硬着头皮上场。听着乐手兼主持人的指令,偷瞄套着方格裙的壮汉,在欢快的小提琴旋律中一同起舞。尽管高地的风挺大,但参加舞会千万别穿太多,请做好流汗的准备,和陌生人实打实地碰撞、惊呼。


如果吵吵闹闹的民族舞现场太令人晕眩,一场安安静静允许自由发挥的 Silent Disco 也可以成为你的备选方案。在场地入口处领取一副头戴式耳机后,就可以自行找一个喜欢的角落独自享受了。


△ 11 月 1 日晚的苏格兰国家博物馆特别活动 Museum Late: A Highland Fling (深夜博物馆:高地舞蹈)分会场 Silent Disco 的现场。摄影 | @Chris Scott


不用担心自己太过孤独或现场群魔乱舞,因为耳机里总共只有三个频道,怀旧、电音、流行乐,这意味着人群中,总有一些人和你沉醉在于同一首歌中。无线耳机上的 LED 红绿蓝三色代表不同的频道,看一看对方耳机上骑士头 logo 闪烁的颜色,你就知道是不是同类。


在这里,不会技巧,不记动作,统统没关系,沉浸其中尽情摇摆,也并不意味着出丑与尴尬,只会收获惊叹和敬佩。你不是唯一一个想动起来的听众。奶奶辈颇具架势的舞者常常会赢得身旁人的掌声。有时候碰到国民热门单曲,现场立刻会切换成粉丝大合唱,比如音乐剧《妈妈咪呀》的经典唱段《Dancing Queen》。


这个舞蹈主题的夜晚出现在今年万圣节前夕夜间开放的苏格兰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Scotland),稍事休息时,你还可以端着酒杯逛逛展厅。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和伯明翰博物馆(Birmingham Museum)也有这样类似夜游+蹦迪的传统。无论是在硕大鲸鱼骨架下的辉映灯光中,还是在百年历史的茶室里,肃静的博物馆也可以成为舞台。



# 10

阿联酋


推荐人:李绘文

# 印象深刻的瞬间:每个人都好像充满干劲,却同时默认这里不是自己永远的家。


这里不仅公共交通不发达,而且谷歌地图也会导错路——它不可信仿佛已是阿联酋居民的共识,在那里,人们用一个叫做“Waze”的导航 App。有一天夜晚,我在里瓦的沙漠里散步,抬起头可以看见一整条银河。


△ 夜晚在沙漠的水源处蹲守到的羚羊同志。摄影 | 李绘文


如果说迪拜充满了“金钱实感”, 散发着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礼貌”,首都阿布扎比就比迪拜要真实许多,让人有一种“邻里邻舍的热络”:人们会挤成一团过马路,临近的人拉着领口散热,可能顺带就会冲出汗臭味,还有汽车开过一骑绝尘。

 

△ 从沙漠酒店的阳台上望出去的风景。图片来源 | 李绘文


在这里,我打车遇到的斯里兰卡大叔打算明年回国陪女儿——她要上小学了;酒店帮我拿行李的小哥是巴基斯坦人,他说明年如果有机会想去东京工作;开车带我夜晚冲沙的小哥也来自巴基斯坦,他还不知道自己人生的下一站要去哪里,但想尽可能长地留在阿布扎比。这是个外来人口占压倒性比重的城市,每个人都好像充满干劲,却同时默认这里不是自己永远的家。


△ 迪拜咖啡博物馆里陈列的器皿。摄影 | 李绘文



# 11

     深圳・深业上城 UpperHills


推荐人:肖涵予

# 印象深刻的瞬间:在夏天晚风中,走过连接城市公园和商业空间的空中廊桥。


对于一个不爱折腾的人来说,由于靠近住所,深圳深业上城一直是我和朋友们闲时的首选去处。


△ 深业上城,由彩田路、笋岗西路和皇岗路包围,连接深圳多个商务区。图片来源 | UpperHills.com


提到它,不少人的第一印象是打卡地、 MUJI HOTEL 和不方便的大商场。对于我来说,它却提供了一种时空连接感,抹去了这些不足,甚至变得有些迷人。


今年夏天,我第一次注意到它顶层的人行景观廊桥,这些廊桥由平坦石路和玻璃外栏构成,沟通了莲花山、笔架山,以及中心公园几大绿化地带。比起立足繁华商圈的其他购物中心,这些连接线使深业上城更贴近长住市民的日常休闲场所,也是我喜欢它的一大原因。晚风吹拂和顶层小镇黄色的灯光下,从廊桥一端的林间木桥栈道走向另一端的 WeWork、家居设计体验店和独立书店,经过小撮小撮停在潮牌店和饮品店门口聊天的年轻人,这样的闲适感常能使我忘记白天积累的疲惫。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图 1:连接深业上城与莲花山的廊桥一角,玻璃围栏的下方是马路车流。图 2:深业上城上层的 Wework 共享办公室。图 3:Loft 区域的无印良品,共两层楼高,配备酒吧与餐厅,位于 MUJI hotel Shenzhen 的隔壁。摄影 | 肖涵予


即便如此,用“闲适”、“清静”来形容一座本该热闹的商场及其周边环境,实在是有些诡异。的确,它离公园绿地很近,却离地铁很远,许多人只能选择打车前来,或是根本敬而远之。这也许是规划上的不周之处,却也让它成了我的秘密基地。


△ 施工中的深业上城一角,与悬挂在进驻店铺墙体上的兔子玩偶。


舍弃了人流涌动的城市商业中心,深业上城似乎镶嵌在了一块相对静止的区位里,却让时间带来的变化更加明显。


身为半吊子“原住民”,比起商场本身的功能,我其实更在意它所在地的改造与变化。2000 年左右,这里是一家中日合资的彩管厂,配备着工人宿舍、自行车棚,我与同龄的孩子不止一次地凭饭票进员工食堂打包馒头;二十年后,这里开放着网红拍摄地、小型音乐空间、人工智能展、和全球第一家 MUJI HOTEL。


△ 深业上城三层小镇的面貌。图片来源 | 微博 @深业上城UpperHills


△ 青山周平团队参与设计的 DOE 深圳深业上城店开业的景象。| 微博 @YOHO 潮流志


现在,它符合许多年轻人对“拍照打卡点”的期望:环境干净,色彩时尚;既能在里头逛黑胶唱片店,买进口书,也能点一杯季节限定的饮料。



# 12 

6 小时以上长途飞行的飞机机舱


推荐人:周思蓓

# 印象深刻的瞬间:看着夜空中的月亮,谁会不懂古时候的人在地面上也要歌颂月亮的向往之情呢。人类好渺小。


我是一个在生活中离不开手机与网络的人。一段从白天飞到夜晚的 6 小时行程,为我巧妙地制造了一段断联的时空。刚刚好,可以有时间发呆,看书,写东西。在高空中看着暮色垂落,一下子就理解了人类想变成鸟儿的冲动。航程恰好经过海洋,夜晚的海面上星星点点,银色的月光与渔船的灯火交相辉映,别想用手机留下这光景——效果一定大相径庭,那是只属于眼睛的一瞬间。



# 13 

西班牙・巴塞罗那


推荐人:赵慧

# 印象深刻的瞬间:暴走一天之后,Camp Nou 球场巴萨球迷的胜利颂歌。


作为一个万年不看足球的人,我根本没想过会在一段城市旅行中把一场球赛放入行程。直到我的朋友跟我说,要不去 Camp Nou 球场看一场球?她曾经任职的公司承建了那个球场的设计工程,历经重重难关,这个球场至今都还是一个有地标感的城市建筑(这个翻新工程仍未结束)。


△ 巴萨球场。摄影 | 赵慧


一半是“验收”的心态,我们修改了行程,把马德里减掉一天,在巴塞罗那多待一日——为了赶上一场西甲联赛。这一天成了我们那段旅行里最美好的一天。


是啊,去巴塞罗那,自然免不了去膜拜建筑师高迪的各种仿佛并非人间工程建筑,我最早被这些建筑打动,是在东京森美术馆看到的一场“井上雄彦 meets 高迪”的主题展,当时,我喜欢的漫画家、那个画出《Slum dunk》的井上雄彦去巴塞罗那公费旅行了一圈,各种思想碰撞之后,出了一大坨周边。我心甘情愿付费,然后在展览里看到了高迪一个曲线诡异的公寓模型。我绕着它转了三圈,觉得这这这也太好玩了,怎么可以这么建,怎么可以这么住。


很多人自然可以猜到,我说的是“米拉之家”。高迪的作品在巴塞罗那各处分布,想去绕一圈要耗费大量精力——当然份量也足够推荐。这些在旅行手册上也是高星推荐地,你也自然不会错过造了好几代人的圣家堂,顺着它的轴线,穿过一片散布着面包香和馋嘴鸽子的街区,你可以切入 Hospital de Sant Pau——由建筑师路易・多梅内克・蒙塔内尔设计、为穷人建造的一座充满巧思的医院。姑娘们可能会忍不住自拍,而建筑群中的阳光房、手术室、地下通道的墙壁与花砖,也确实让它成为我印象中第一组不那么阴森的医院建筑。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建筑师高迪的炫目建筑们:米拉之家(图 1-5)、巴特罗之家(图 6-7)、古埃尔公园(图 8)。摄影 | 赵慧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迄今仍然没有完工的圣家堂。摄影 | 赵慧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让巴塞罗那人自豪的一座为穷人设计的花哨医院——Hospital de Sant Pau。有趣的是,这座医院虽然不得不遵守城市规划准则,它特殊的朝向设计斜切整个街区,正是建筑师对巴塞罗那规整城市风格的抗议。摄影 | 赵慧


巴塞罗那街道也在充分验证着曾任纽约交通局长的珍妮特・萨迪-汗在纽约做的那场城市交通改造实验。我在旅行前没有时间做任何功课,回来后才关注了好几个这座城市主题的 Instagram ID,你会发现,从空中俯瞰,这座城市的设计呈现方格块状(这个思路你也可以在刚刚医院的纪录片中看到——好神奇的联系);实地去看时,一些较宽街道中央,也多出了一个行人步行街区,餐馆们将店铺延伸到路中间,供行人随时坐下来吃口面包、喝口红酒——我跟朋友最后忍不住感慨,给巴塞罗那人一把伞、一张桌子,他们随时就能做好坐下来喝一杯的准备。稍大一些的路口,则切出了三角区域,放上供人休憩的桌椅。这些正是珍妮特・萨迪-汗在纽约所做尝试的一部分:让行人回归街道,重新激发街区的活力。

 

△ 俯瞰巴塞罗那,城市中心的建筑是一个个八角的方块。图片来源 | Instagram @barcelona_barcelona


△ 餐馆将店铺延伸到路中间,供行人随时坐下来吃口面包、喝口红酒。摄影 | 赵慧


我们也没想到巴塞罗那城里可以看到很漂亮的海。上一个让我有这种城市与海无缝链接印象的地方还是黎巴嫩的贝鲁特——怪不得《Monocle》主编泰勒・布鲁厄那么喜欢那里。


游客的行程似乎大同小异,我也不能免俗,每个人都会在手机照片库里留下高迪的建筑、圣家堂,以及市场的火腿,但我还是推荐这一程的最后一站——我刚刚大肆鼓吹的巴萨球场——Camp Nou。我看到了极其流畅的运球,足球没有在天上飞,我跟着做了人浪,转眼错过了第二个进球,然后巴萨球迷就开始疯狂唱歌。我一个微不足道的伪球迷,在这个异国球场惊讶得目瞪口呆。乃至在后一段旅程中坚信自己是巴萨球迷,直到今天。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市场的火腿。巴塞罗那不仅有这一个市场。它的市场建设与运营,我们在 mook 《新商业空间大改造》中也有详细说明。摄影 | 赵慧


-

文:费灿亚 | 编辑:赵慧 | 微信编辑:吕姝琦

延伸阅读

夜深人静时,你也在听他们的声音吗?


/ 即将推出 /

(看图猜猜我们的主题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