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到底是怎么那么好看的?
你可能很熟悉 K11——这个将艺术品与展览等形态带入商业空间的新型品牌;你可能也听过郑志刚这个名字——他是 K11 创始人。
郑志刚还有另一些身份标签:“新世界发展 CEO”、“周大福珠宝执行董事”……以及,“富三代”。
他想打破这些标签:
“可能有人(对我的印象)还停留在‘富三代’这些社会给我的标签上,但其实十多年前创立 K11 时, 我就开始打破(这些标签)了。K11 没有特殊意义,它本身就是新世代、新文化的符号。”
“我很早开始就对人文、艺术充满兴趣,所以用一个新的载体——K11,去孵化更多当代的中国艺术家、策展人,让大众都可以更近地接触艺术与人文。我也希望中国的当代艺术可以全球化,所以在 2010 年左右成立了 K11 艺术基金会,和全球很多美术馆建立合作关系…”
打破刻板印象从来都不容易。郑志刚这次决定和大家一起聊聊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接下来,未来预想图与郑志刚会推出 4 期播客,一起聊聊展览、旅行、街头潮流,和“我们都想要的文化烂漫”。每期节目,郑志刚都会以“踢馆者”的身份出现,向这些领域已有的规则和从业者发起挑战。
第一期
展览到底是怎么那么好看的?
呈现一场好看的展览,背后需要做哪些准备?
除了博物馆,展览还可以发生在哪些地方?
为什么展览的传播性越来越强?当我们谈论“网红展”时,到底是褒是贬?
在一场好展览的呈现上,一个专业的博物馆策展人,和一个地产零售 CEO,有些不同的想法。
| 本期擂主 |
李晓欣
英国 V&A 博物馆亚洲部
中国馆藏研究员、策展人
| 踢馆嘉宾 |
郑志刚
新世界发展 CEO
K11 品牌创始人
周大福珠宝执行董事
| 主播 |
赵慧 | 未来预想图主编
| 你可以在本期节目中听到 |
03:23
“策展人”除了策展,还要做藏品管理与研究的工作。
09:17
可以深入到陵墓内的博物馆,“让我起鸡皮疙瘩”。
17:43
“不要觉得先要沐浴更衣,做好心理准备才能进博物馆。”
22:58
博物馆靠什么赚钱?31:05
谁会在早上六点半约见美术馆馆长?
44:05
45:35
“不好的展览,千万不要进去。”
“我们不会专门去抓年轻人,因为……”
46:01
“K11 是个美术馆,策展网红展不符合 DNA。”
点击下方音频,收听完整内容:
我们也选出了一些有意思的观点,来看看吧:
D
= 未来预想图
L
= 李晓欣
D
策展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每天的工作内容是什么?需要具备哪些专业能力?
L
“策展人”实际上不是绝对准确的翻译,它的来源应该是“curator”这个词。在西方的博物馆系统里,curator 的工作内容比单纯策划展览要宽泛得多。
Curator 最本质的工作是针对藏品的,展览是建立在我们对藏品已经有的整理和研究(基础上),最后呈现给公众的一个成果。可以说策展只是我工作的一种呈现方式。
需要的专业能力也挺多,你必须要有专业领域里的专业知识,比如我自己(要具备)中国美术史、工艺美术史、陶瓷(方面的知识)。具体到各种各样的项目时,你要有项目管理的能力,以及一些自主性,因为西方博物馆一般不会有所谓的“任务”,你的自主性必须要强一点。比如“今年有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想要做哪方面的研究,或者想要做一个怎么样的展览”,你自己要去建立这个目标,然后把这些事情做起来。
D
如何在内容扎实的基础上,让一场展览变得有意思?
L
展览首先是视觉性的。你先要从展品本身去吸引观众,给到他们一个视觉上的震撼,或者说一种冲击力,然后他们再去感受到展品背后的信息。
我特别喜欢通过场景的设计,或布置上的巧思,使观众能通过展览,从视觉经验深入到知识层面的经验(的展览)。
比如,西安汉阳陵博物馆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展厅是一层一层渐进式的。观众最初离展品比较远,可以慢慢通过陵墓上方的玻璃走廊上深入到陵墓里面,那些陪葬品、陶俑就在身边。这种渐进式的设计,从感官上就让人起鸡皮疙瘩。
D
那聊聊网红展这件事。
L
我其实不反感这种形式(的展览)的存在。博物馆首先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什么需求的观众都应该在这里找到他想要的东西,得到他需要的体验。
中国的博物馆文化还没有那么普及。在英国,好像不管什么人都对 curator 这个职业有点了解。比如我(曾经)在海关被问是干什么的,我说我是 museum curator,他们就好像很懂,会接着问,你是哪个博物馆的?负责什么馆藏?最近策了什么展?甚至还有一个海关会问你的行李里是不是还带着一个明代陶瓷。我当时真的很震惊。
网红展有一个很好的作用,就是让大家形成了走进博物馆的习惯,让大家不觉得进博物馆是先要沐浴更衣,做好心理准备才能进来。人进来了,你才可以慢慢引导大家什么是一种好的观展的习惯。
D
= 未来预想图
Z
= 郑志刚
Z
K11 是个美术馆。美术馆去策展一个网红展,这不符合它本身的 DNA。会很僵硬。所以从我的角度,我不太赞同为了利益去策划一些不符合展览意义的网红展。
D
2014 年在 K11 举办的莫奈真迹展可以说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莫奈展你觉得算是大众还是深度的展览?
Z
我们是第一个带来莫奈展览的购物中心商业体。当时展出在上海 K11 B3 层。55 幅非常珍贵的印象派大师作品,包括莫奈的 12 幅《睡莲》等,在当时非常轰动,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一方面,这个展览是比较学术、比较深度的。我们从莫奈的生平去展示艺术家的画作。我们也做了很多相关的讲座,张恩利老师也分享了印象画派对他不同时期的影响。
另一方面,它也是比较大众的,可以让普通观众了解一个画家的生平。
所以普通观众也好,业内人士也好,不同的人是从不同角度去看的。
D
听说展在三个月内有 40 万人来观展,然后让 K11 的营收同比上升了 20%。你怎么定义当时这场展览的价值?
Z
当时我们刚落地上海,就打破了一个框。K11 永远都是在打破条条框框的地方,我们颠覆了艺术,也颠覆了很多商业规则。
很多人都以为只是放一些艺术品在公共空间,就是一个购物艺术馆,不是的。
我们(K11)永远都不说自己是个购物中心,我们就是一个美术馆,我们的商店只是美术馆里的一部分。美术馆里也会有周边店、咖啡店,我们做的只是将美术馆的这部分放大而已。
D
在将展览与购物中心结合的尝试上,有什么问题是你到现在都没解决的?
Z
还没有解决的可能是整个顾客的旅程(艺术路径的设计):如何引导顾客在不同的地方去体验。如果是传统的美术馆,更像在白盒子里面,会更容易。但因为购物中心非常大,要实现是不太容易的,比如展览之外的店可能会让顾客分心。
D
我们有很多听众们对你很好奇,他们有几个问题想问问你。首先,你们主办的展览当中,所有的展都需要你的认同吗?
Z
不用的,我们的艺术团队非常厉害。只要这个展览和我们品牌的价值方向一致——孵化当代中国艺术家、策展人,同时可以让大众获益。只要符合这几个点,坦白说,不是一定要我确认。
如果是大的展览,有时我会亲自参与、去把控。
D
现在很多品牌都想要抓年轻人,策展前会有‘讨好或迎合年轻人’的想法吗”?
Z
我们不会专门去抓年轻人,因为我们本身就是年轻。
不仅仅是 95 后,80 后也是很年轻的,是对当下社会依旧影响很大的群体。K11 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艺术、人文、自然,本身就是年轻的。这些价值观是在不断成长的,所以年轻是很自然存在于我们 DNA 里的。
D
你有过看不懂的展览吗?这时候你还会硬着头皮看下去吗?
Z
我应该会立刻离开。不好的展览,比如抄袭的、非原创的,本身是负能量的,千万不要进去。
D
我们知道你在商业世界里有很多身份,比如新世界发展的 CEO、周大福珠宝的执行董事,当然还有很多和这些身份有关的各种刻板印象。有哪些刻板印象是你特别想打破的吗?
Z
我觉得自己是创造美的人,是创业家。
可能有人(对我的印象)还停留在“富三代”这些社会的标签上,但其实十多年前创立 K11 时, 我就开始打破(这些标签)了。
我很早开始就对人文、艺术、文化充满兴趣,所以我想到用一个新的载体——K11,去孵化更多当代的中国艺术家、策展人,让大众都可以更近地接触艺术与人文。第二我希望可以让中国的当代艺术全球化,所以在 2010 年左右,我成立了 K11 艺术基金会,和全球很多美术馆构成了合作关系。
想做开拓者?并不容易。
△「巴黎东京宫的六点半之约」,完整故事请收听本期节目。
节目预告
第二期 | 环球旅行是一场不可能实现的梦
第三期 | 街头时尚,谁说了算?
🗺🚶♂️
Hey 民那桑,
在“展览”和“旅行”的话题上,
我们已经收到不少读者问题啦!
那么,关于“街头时尚”,
你有想问踢馆嘉宾郑志刚的问题吗?
我们继续开放提问通道,
欢迎大家在本期推文下留言评论。
你也可以添加我们的管理员“D 桑”的微信号,
加入现在进行时听友群,提出讨论问题。
我们会挑选最有挑战性的两三个问题,
当面问问郑志刚。
问题被采纳的朋友,
将会收到我们准备的小礼物。
好啦,我们下期见~
—
—
内容企划
剪辑制作
传播与文案企划
项目统筹
编辑
校对
海报设计
微信编辑
赵慧、董思哲、于伊莎
李幸倍、董思哲
钟昂谷、于伊莎
董思哲
赵慧
李起光
吕姝琦
易晓丹
—
喜欢我们的文章就点个赞和在看吧
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