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延期|8个视角,观看2022年设计之春

平水 设计进化
2024-08-31




更绿色 更友好 


第三届设计之春·CIFF当代中国家具设计展延期开幕


我们等待,“设计之春”的真正到来






因为疫情的原因,2022设计之春·中国家博会“当代设计展”(以下简称“设计之春”)延期举行。我们相信在不久之后,各方参与设计师和品牌会以更加充分的状态来共襄盛会。


作为此次设计之春媒体合作方,设计进化按照既定的日程进行展会前期的内容报道。同时,我们也希望呈现出不一样的报道方式:基于对部分设计师的采访,以及我们的调研工作,通过8个问题和视角,来梳理中国原创设计的部分节点和代表现象,以及设计之春在中国原创设计领域的作用和价值。





01 

中国原创设计品牌,除了设计二字,其他概念都有待厘清?



在此次采访中,所有的设计师对于“原创”二字,都表示了“否定”的看法。在“做事之前,先进行定义”的设计师朱小杰看来,所有的设计,严格来说,都并非原创。





他甚至还专门写了一本目前并没有对外发行的小书《设计非原创》。在开篇中他提到,设计是一种模仿后的组合,是把先人与别人的知会理解后,重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组合。


用自己的语言,也就是运用自己特有的、擅长的、成熟的技艺进行组合。“没有原创,只有大自然的万物才是原创,把一些观点弄清楚了,人就会很放松,只有轻松自然的状态才会进入角色,这不仅仅只是做设计的态度。”





对于原创,吱音创始人杨熙黎更倾向于用创新二字。“以创新驱动的设计品牌”,是吱音的定位。在品牌内部的创新层级划分上,根据创新程度的不同,吱音以“外观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来代表三个不同层级的创新难度。


对于什么样的设计,才能称得上是带有中国基因?也是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在设计师朱小杰的眼中,没有所谓的中国设计,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人类的思维都有某些相似之处,即使人种各异,两个设计师生活的年代相隔甚远,但“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点从无改变;对于吱音来说,中国是其保持长期主义精神的体现,它代表的是一种意志所向,体现在品牌语境中,是打破风格的边界和传统思维惯性,以打造充满想象力、鲜活生动、富有质感的生活场景。





如果说,上述品牌对于中国设计已有独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的话,那么相对应的,是否有的品牌对于中国二字的理解,停留在浅层次的层面,陷入了非此即彼的二元论境地?似乎只有使用了传统或文化元素的设计,才称得上是中国设计;只有与西方设计区别开来,才是中国设计;得到西方设计界的认可,才是中国设计。





而品牌层面,在设计师赖亚楠看来,如果没有自成体系的产品逻辑,只是以爆品思维和商业运作来开展工作,就很难称得上是品牌。品牌是多向前进,产品研发、供应链改进、市场开拓、营销活动等等缺一不可。


一个优秀的品牌,需要长久的持续力,以及整个市场良性的发展土壤,而以设计师的个人理想和意志情怀为先导的家具设计行业,在品牌的建设道路上,多少显得有些力量不足。是引入外界力量来弥补品牌市场的不足?还是切实找到一条符合自身的自洽模式?是摆在每一位设计师和企业前面的课题。






02 


以品牌创立时间节点来划分,中国原创设计发展了多少年?



我们从今年和历届参加设计之春的品牌中,挑选出部分品牌来梳理中国原创设计的发展节点。从上世纪90时代到现在,原创设计近30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每一个新品、每一次活动、每一个事件,个人与外界之间腾挪转移,散点与整体的借力合力,共同推动着这个群落的蔓延生长。


*因时间和篇幅所限,此次设计之春参展品牌和中国原创设计品牌未全部呈现,更多内容请见后期报道。





1993 

设计师朱小杰成立澳铂,拥有传说乌金、红木当下、瓯窑儿女、茶荟·杰作等子品牌,并与诸多国际品牌有密切合作。



2000



设计师王昕、丁宁和李昕创立ACF设计产业集团,拥有品牌ACF:HOME和ACF CHI WING LO(联合设计师卢志荣打造)。

2002 


设计师宋涛联合邵帆、阿城成立“自造社”,2019年,成立Yuan Museum,是国内首家集艺术、设计、生活三位一体的艺术与设计博物馆。




2004


设计师于红权与赖亚楠创立DOMO nature ,将自然、和谐及独立个性的创造带入现代人的生活空间。2015年打造自然户外系列DOMO life,2021年打造度假休闲品牌宓旎house。 




2006 


设计师吕永中成立半木,以“取半舍满”的智慧与哲学,成就内敛优雅的高端原创家具与生活品牌。




2008


设计师沈宝宏与谭晓慧创立U⁺,兼备形与神、品质与温度,得以承载中国人形而上的精神与表达。





2009 

设计师陈大瑞创立Maxmarko木美,2019年创立CHENDARUI,2021年“谱物”在设计之春首次亮相。





2009

设计师侯正光于创办多少MoreLess,中庸又特异,正如我们自己以及周围的世界。




2010

设计师黄国栋和周慧创立意外设计,致力于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常常隐藏着不易被察觉的惊喜。




2011

设计师温浩创立HAO style先生活,坚持在传统性与当代性、功能性与精神性、技术性与艺术性之间进行“中国传统当代化”的艺术创作实践。




2011 

设计师陈燕飞创立璞素,以现代设计手法,重新诠释当代中国文人生活美学。




2012

设计师周宸宸创建同名工作室,现已成为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独立产品设计工作室。





2013 

设计师朱晖和杨熙黎创立吱音,发挥创造⼒的最⼤价值,重塑充满想象的、鲜活的、富有质感的⽣活。




2015

设计师卢志荣推出1ness 一方,承载着永恒、简洁和本质之道,蕴含着“以诗为用,以用为诗”的中心思想。他同时也是 DIMENSIONE CHI WING LO品牌创办人。



2016 

设计师吴滨推出时光感家具品牌未墨,塑造蕴涵岁月深度包罗万象、多元艺术的生活方式。



2019


设计师Gary曾建龙创立融舍,以艺术与生活为核心,打造聚合艺术家/艺术品/艺术周边及艺术衍生品/原创艺术风格家居产品的生活方式美学平台。




2020 

设计师孟也推出外WHYGARDEN,一颗年轻的心,有探寻美好的大胆实践精神。




2021


设计师王树茂推出同名品牌FEMO WONG,涵盖家具、灯具、配饰三大板块。







03 


讲述品牌故事,对于设计师来说,有多重要?



讲故事,现在已经成了诸多品牌的共识。直白地说,好的故事能够让品牌既好记又好卖。


好故事的基础,是对于各类文化的融汇贯通,这也是好设计的基础。然而,从当下品牌对外输出的形象和内容来看,好故事依然是很多品牌忽略的环节。





能够为产品赋予好的故事,并有意识将品牌印迹进行记录,一个好的范例是U⁺。近期,U⁺出品了一本集合2008-2020年间大部分作品的纪念画册。从产品的选择、视觉的呈现、文字的编辑,以及印刷的质量上都可圈可点。


而在日常的内容输出层面,品牌公众号发布的篇幅虽不长,数量也不多,但能够看出来其中的逻辑关系,以及有的放矢的态度表达。








新生代品牌吱音的品牌内容也自成体系,治愈、轻松、幽默的内容逻辑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共情。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中,吱音不仅凭借产品而获得当年包含设计之春“知新”奖在内的诸多行业奖项,包括文案、海报、视频等在内的品牌传播内容也受到行业的肯定。




04 


文化之外,中国原创设计的发展根基是什么?



站在全球的设计语境之中,设计于19世纪从艺术和建筑中独立出来,其生长土壤是发展迅速的工业技术推动,以及城市化居民生活需求的扩张。即使其中影影绰绰还留有艺术的影子,但更多地是与技术进步密切相连。





发展到现在,设计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和力量。它关注造物本身,关注技术更迭,关注社会思潮,关注文化变迁,关注消费趋势……这也是国际设计界,设计有多元化呈现的根本原因,即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师对于周遭世界有着更为敏感的呼应与反馈。


将视角拉回国内,一提到中国设计,很多人的脑海里会浮现出文化二字。究其原因,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绵绵不断,如今依然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二是因为在很多品牌没有对于自身有更为清晰的定位和方向时,似乎认为文化是一个很便捷的拿来因素——用它,绝不会出错。



当文化作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有效嫁接,并从中享受到商业红利之后,文化二字变得透支了。一个直接的反映是,在产品造型和灵感来源上,太多的产品拥有同质化的形象,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很难分辨出其中的微妙差别。


当文化这一概念被逐渐模糊化,或者变成了一个营销术语,设计师是否应该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即自身产品的立足点是否合理?应该如何建立独属于自己的品牌标识?



05 

设计之外,如何做到聚焦延展?



延展与聚焦,前者是为了满足一体化、场景式的空间诉求,后者是个体审美、文化维新和市场细分等综合作用的产物。




艺术家于红权和空间设计师赖亚楠在1998年即提出了“空间一体化”系统设计策略。彼时跨界的概念还没有出现,艺术家或空间设计师做家具也几乎没有先例。


他们提前看到了生活方式整体化的消费需求,一步一脚印地耕耘在日益繁冗的设计市场,灵活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在生活方式领域持续发力。如今在室内家居品牌DOMO nature之外,还衍生出了自然户外系列DOMO Life和度假休闲品牌宓旎house。




更多的设计品牌在发展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地进行了设计范围的延展。比如,U⁺与既下山酒店合作了室内空间,可谓是从产品到空间的逆向拓展。




璞素也并行在产品到空间的创作道路上。而在持续推出新产品系列之外,品牌也推出了以大漆为主题的艺术家具,将视角聚焦在这种早已退出时代舞台的传统工艺,以符合传承、自然、环保的产品诉求。



在今年设计之春展会,先生活HAO style将全新推出棋类家具和厨房多功能家具系列。




多少MoreLess将推出“多少闲室”子品牌,该系列会更加细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灰空间、虚空间或者过渡空间,有茶室、书房、休憩等场景。




设计师陈大瑞将在展会上同时发布“木美”“谱物”“Chen DaRui”产品,3个立意不同的品牌代表着一个设计师品牌在中国市场上自然发生的裂变。






06 


家具行业的入局热度,是否需要降下来?



一时兴起?随波逐流地跟风?追求商业成功?构建整体生活方式?无论是何种原因,越来越多的个体或企业纷纷入局家具行业。百花齐放的背后,也有局内人的清醒观察。




当在采访中问到为何没有“染指”家具设计时,设计师、设计之春设计中策展人黄国栋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目前公司的经营范围内,我的要求是一定要产生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品。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自己还没有想清楚这件事。这对我来说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很有挑战。比如,要做出一把很有视觉冲击力的椅子,其实问题不大,但要做出具影响力的椅子,还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



而即使拥有了深厚的发展基础、稳定的客户群体、较高的客户回头率和高度的市场认可度,设计师赖亚楠依然认为DOMO nature并不能称得上是成功。“发展得并不快,产量受限,规模就无法扩大。原创设计品牌的成长期很长,有一系列的问题去攻克。”


没有价值的产品充斥市场,有价值的作品还远远不够。在赖亚楠的眼中,中国原创设计品牌远远不足以支撑市场。这不仅仅考验设计师的专业水平和设计能力,也需要更多资源的支持。散点式的布局,对于整个家居市场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



07 


除了资源整合之外,设计展会如何形成自身定位?



作为在短时间内聚拢优质资源的平台,设计展会依然是设计师和品牌发布新项目、开拓新市场的契机。然而,一个优秀的设计展会,并不仅仅只是策划者和举办者凭借着自己的行业影响力而进行资源的简单整合。


“争夺”优质设计师和品牌资源是一个设计展会保证自身品质的开始,却远远没有结束。一个展会的价值不在于其显性的热闹声势,更在于其隐形的潜在价值。





在对于设计之春总策展人温浩的采访中,他提到设计之春的一个特质。“以设计师群体完全主导的大型专业设计展览,即使在全球也十分罕见。设计之春秉持艺术、设计、生活三位一体的办展理念,即致力做中国设计的顶级展览平台,也同时致力做中国艺术生活示范区。”




举办到第3届,无论是价值观还是方法论上,设计之春的道路更加清晰了。在今年,设计之春有了“跳出设计”的迹象,即设计产品依然是展会的主角,但也不仅仅是主角。




以“更绿色更友好”打造可持续发展主题,2022设计之春以“品牌、艺术、潮流、创意、智慧”为核心,展现上百个设计师和设计品牌的多元面貌。


静态的产品展示是过往思想的总结,思想的激荡才能促进未来思想的进化。在2021年以“内在的风景”聚焦行业系统生态的探讨之后,今年论坛主题以“凝聚的群落”为题,从“市场、时尚、教育、社会、科技、制造、新生代、可收藏、传统造物、公共传播”等角度,来触及设计领域的多个议题,跳出设计谈设计,让设计更加厚重与可持续。





08 


人人都在谈论友好可持续,展会的立场是什么?



一个人实践可持续的方式,是合理利用日常物品、减少浪费;一个品牌实践可持续的方式,是在设计、制造、使用、再次利用和回收的全过程中,能够将可持续理念能贯穿始终。那么,对于设计之春展会来说,在对于可持续的提倡上,究竟持有怎样的立场?





自2020年7月疫情发生后举办第一届以来,设计之春一直在明晰自身的定位。第一届以惯常的展会模式,设置“品牌驱动、文化驱动、艺术驱动、设计驱动、设计论坛、设计奖项”等等,更多地是展示中国设计的多元面貌。





第二届设计之春,是在第一届基础上的夯实与延伸。不同的是,从上述6大板块,调整为“设计中、设计中、创造中、思想中”4大板块,代表着设计之春的运作模式已见雏形,彼时也是第一次,设计之春提出“不断促进中国设计可持续化发展”的口号。而今走到第三届的设计之春,以“更绿色更友好”为主题,更是将其作为一种“从思想到行动”的全面升级。


今年,由设计师黄国栋担任策划人的“原创⼤集”,作为年轻设计师最多、品牌类⽬多元丰富的展区,借由这⼆⼗六个设计品牌在实际发展进程中的独⽴视⻆,共同探讨什么样的设计才是“真实的可持续设计”。





而由《LOHAS乐活》杂志顾问主编令狐磊总策展的可持续联展板块,带来的Green Design Objects 100结集编辑出版与线下展览的形式,则沿着“为弥合文化断层而设计;为揭秘新材料而设计;基于升级再造的设计;为日常所有/需而设计;体现行业发展/变革的设计;体现零浪费理念的设计;为社会系统而设计;为社会问题而设计;长效设计”等九个方向,带观者重新思索可持续的当下,构想绿色盎然的未来。









 出品信息 




 本文由设计进化独家策划

监制:闫虹

统筹/策划:芷语

撰文:平水

排版:灵子

校对:Cici



 推荐阅读 


限时预售!这100套设计灵感案例,错过就要等一年!

趋势|“酸性”设计元素,为何成为新消费场景空间的通用密码?

特别策划|放眼国际,追踪8位女性设计师的最新动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设计进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