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双版纳的多彩动物(珍稀濒危篇)

郭维 林奈实验室 2023-02-13

西双版纳,一个深受自然眷顾的地方。这里有全中国最好的热带雨林,最绚烂的生命世界。它面积仅占全国千分之二,动物种数却多达四分之一以上。天空之下,1000多种脊椎动物在此繁衍生息,竞相博弈。湿热的气候和封闭的地理条件造就了这里独特的生灵,只要足够幸运,你也许会看到:


印度野牛 Bos gaurus

来源:N. A. Naseer, Wikipedia

 

黝黑的皮肤,饱满的肌肉,纤细的小腿,印度野牛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健身房里的肌肉猛男。但实际上,这种看似凶猛的野兽鲜有伤人的记录。我在野外与它仅有的一次偶遇使它如惊弓之鸟,逃窜的脚步声如山石滚动,只有冒烟的牛粪和不远处尚有余温的卧迹证明它刚刚确实在此。


四条大白腿是印度野牛最为醒目的标志,版纳老乡因此把它叫做「白袜子」。白袜子们由成年雌性领队,成年雄性平日只能过着单身流浪汉的生活。每年十一二月,大公牛发出低沉的嘶吼,浓浓的春意便在初冬的山谷里肆意飘荡。怀胎九月,小牛犊呱呱坠地,黄褐色的身体在黑色的长辈中非常显眼。随着年岁增长,牛犊的毛色逐渐变深,头顶上伸向两边的小角尖也逐渐伸长、向内弯曲,直至角尖相对,变成一头老牛。3岁左右,小牛长成了青年牛,拥有了繁殖能力,于是生命便进入了一个新的轮回。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1340yqp545&width=500&height=375&auto=0

印度野牛过马路

分布地:西双版纳,普洱


亚洲象 Elephas maximus

来源:Global species


大象的聪慧举世闻名,5.5千克的大脑足以发展出复杂的思维甚至情感。大象是少数拥有「自我意识」的动物之一。它们不仅能通过声音、气味辨别人类的种族和性别,也能无师自通地学会使用各种工具,比如被驯化的工作象会把脖子上的铃铛用泥土塞住,以便于到庄稼地里偷食而不被发现。

 

象冢的故事终究是传说,但它们似乎真的会为同类的死去黯然神伤。当一头大象死亡时,它的家庭成员会聚拢在周围,或默然站立,或往死者身上撒播泥土树枝,仿佛人类的葬礼。路遇同类的尸骸,它们也会驻足停留,用鼻子触摸象骨,一如与在世老友寒暄问好。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134042lvkj&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一头亚洲象正用锄头挠痒痒

分布地:西双版纳,普洱


鼷鹿 Tragulus javanicus

来源:Dværghjort, regnskove.dk


古汉语中「鼷(xī)」是小老鼠的意思,巧的是,鼷鹿的英文名也叫mouse-deer。显然,鼷鹿得名于它袖珍的体型。说它像老鼠有点夸张,但它的确比老鼠大不了多少,与一只兔子相差无几。有的资料说它是最小的鹿,这并不准确,因为鼷鹿是鼷鹿科而非鹿科动物。实际上,鼷鹿不仅放到鹿科(偶蹄目)是最小的,即使放到整个有蹄类(奇蹄目+偶蹄目)也是最小的。

 

小巧如斯,猫、狗、猛禽都能将它欺负一番。鼷鹿只能尽量低调,生平发出的唯一的声音便是害怕时的尖叫。但面对侵入领地的同类,鼷鹿毫不客气,雄性会用从上颌伸出的獠牙发起冲击,或者用细如筷子的小蹄跺地发出警告,每秒可达7次!想想这画面,如同两个挥舞双拳要干掉对方的幼童,莫名的反差萌。

 

野生的鼷鹿从来都是独行的隐士,只在繁殖期才成对出现。或许是鹿生艰难,一旦性成熟(出生后5个月),雌性鼷鹿便会抓紧时间交配、怀孕、产仔,甚至有记录发现它们在分娩后85分钟就可再次怀孕,堪称繁殖劳模。


分布地:西双版纳


豺 Cuon alpinus

来源:Tontan Travel; Yathin S Krishnappa, Wikipedia


豺狼虎豹,人尽皆知。但真正知道豺长什么样的人却越来越少。它似狐非狐,似狗非狗。少则两三只,多则十几只集结成群,集体出猎,以车轮战的方式追捕猎物。一旦追上,一只豺咬住猎物口鼻,其余则撕咬腹部,掏食其内脏。此时猎物往往仍未死亡,场面极其血腥,豺的凶残恶名或许由此而来。

 

但对待同类,豺格外地具有绅士风度。捕获到的猎物,豺会优先让幼崽食用;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豺的等级制度很不严格,也几乎没有领域性,能够很轻易地接纳外来个体。它们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全境,从大量含豺的成语中可见一斑。但现在,豺已不知不觉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去,红外相机捕捉到的照片也鲜有成群的画面。照片中豺孤零零的身影让人难以想象它们昔日的繁荣,但愿它们不要变成活在成语里的生灵。


分布地:广布全国,但各地数量均极其稀少


蜂猴 Nycticebus bengalensis

来源:Helena Snyder, Wikipedia


圆滚滚的脑袋、圆滚滚的躯干,再加上慢吞吞的动作,蜂猴实在不符合大众对猴的普遍认知。的确,虽同属灵长目,蜂猴并非日常所说的猴(猴科),而是在进化树上非常原始的懒猴科动物。

 

从那大得夸张的眼睛你也能猜出,蜂猴是一种夜行性动物。在白天,它们蜷缩成一个球躲在树洞里睡觉,到了晚上才开始它们的觅食活动。各种野果是蜂猴的主食,如果运气好,昆虫、蜗牛、熟睡的小鸟也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在食物匮乏的冬季,它们也能靠树汁和树胶果腹度日。

 

蜂猴的天敌除了人类还有各种猫科、灵猫科猎手。力量柔弱,行动迟缓,蜂猴也并非束手无策。它们的手肘内侧有一个微凸的毒腺,蜂猴平时总会将手举过头顶把毒液蹭到头、颈部,还会随时舔舐毒腺,让针管般的细牙上沾满毒液。对人类来说蜂猴的毒液并不致命,但被咬上一口绝对的疼痛难忍,严重时会过敏性休克。使用毒液这种方式不仅在灵长类中独一无二,即使是整个哺乳纲也屈指可数。

 

盗猎者总是生生拔掉它们的尖牙,然后卖给不明所以的买主,于是这种远古的孑遗便被当做宠物在黑市辗转。


分布地:西双版纳,临沧,广西南部


参考文献

Ahrestani, Farshid S., et al. "Life-history traits of gaur Bos gaurus: a first analysis." Mammal review 41.1 (2011): 75-84.

Lucy A. Bates, Joyce H. Poole and Richard W. Byrne. "Elephent cognition." Current Biology 18.13 (2008): 544-546.

Plotnik, Joshua M., et al. "Self-recognition in the Asian elephant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cognitive research with elephants in zoological settings." Zoo biology 29.2 (2010): 179-191.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sian_elephant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hole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aur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ngal_slow_loris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ava_mouse-deer

段艳芳, 谢朝晖, 胡建业, 等. (2012). 蜂猴, 倭蜂猴的现状与保护策略. 生物学通报, 47(7), 4-7.

杨鸿培, 宋志勇, 杨子诚, 杨正斌, & 李俊松. (2017). 西双版纳鼷鹿种群分布研究. 林业调查规划, 4, 005.

余梁哥, 陈敏杰, 杨士剑, & 师蕾. (2013). 蜂猴属 (Nycticebus) 猴类的研究和保护.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33(4), 67-70. 


本文作者


郭维

中国科学院生态学硕士

动物行为学方向

林奈实验室创始团队成员



相关阅读:


编辑:Judy


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