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岐黄薪火 第3期 | 张西俭:学思践悟习岐黄 植根临床重脉诊

张西俭

首届全国名中医,主任中医师,重庆市名中医,重庆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第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二批重庆市首席医学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张西俭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临床行医50年,深入研究《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先后受教于程门雪、万友生、黄星垣等中医名家,独辟蹊径,创新性提出气变论,病机结构论,脉气脉质论,用药相反相成论,湿滞互结理论。从基础理论、临床技术到用药体系全方位地深化中医认识,建立了“张西俭脉论”指导下的“病机结构辨证”临床思维模式,著有《重庆中医急症55年(1950--2004)》《中医学思实践录》《张西俭脉论脉案集》等学术论著7部。2012年2月,张西俭被授予重庆市名中医称号。

学术思想

岐黄薪火

张西俭教授擅长凭脉辨证,在《内经》《脉经》《伤寒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叶天士、程门雪、赵文奎、周仲英等诸多医家之论,深入研究实践脉诊与病机关系,逐步形成完善了诊—理—法—方—药为一体的临证路线。

01

治学主张与学术经验综述

1)治学主张——六个坚持

坚持“学—思—践—悟”四字循环,避免邯郸学步和天马行空两种不良倾向;坚持行医,以临床为治学之根基,学医之目的;坚持中医药专业方向,摒除杂念,终生无悔。临床上坚持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亦中亦西的路线;坚持认真执着,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坚持历史观和时代观,处理好继承发扬的关系;坚持阴阳思维为主,适当补充抽象思维的思维方法。(引自张西俭手稿《学术历程回顾》)

2)学术经验综述

临床精于凭脉辨证,创新性提出“脉诊为先,四诊合参。”“辨证论治,辨在病机,病机之明,在于结构,法凭机立,方以合法。”两条理性中医临证路线。主张脉诊应以脉气脉质统驭分析复杂的脉象要素,同时注重从阴阳的视角上分析脉气脉质互动作用,以左右手三部九候十八个不同位点的对比分析为主要分析方法,以气机气化为思维桥梁,桥接脉诊与病机结构,最终实现“个体性、恒动性、宏观性”三性合一为特点的理性中医辨证论治。张西俭教授从医50年,对中医气化理论、虚实理论、方剂配伍规律等有深入、独到的见解。创立气变论,病机结构论,脉气脉质论,用药相反相成/相辅相成论四大理论体系,从基础理论、临床运用到用药体系全方位地深化中医认识。对疑难重危病症,思路宽广细致,擅长治疗外感和内伤发热、脾胃系统疾病、肺系疾病、高血压、恶性肿瘤、冠心病、急慢性支气管炎、免疫系统疾病及月经不调、不孕等。

02

学术历程回顾

张西俭教授的学术历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经验模式阶段,在学期间和行医早期(上世纪70年代),知识与经济匮乏,在本科学习阶段就花费不少精力在教材学习之外,因期刊书籍中收录有大量方药资料,故编成中药摘抄和方歌为主的方剂资料共4册,以为临床工作之用。工作后又着意搜寻名医经验良方,冀望提高诊疗能力。这一时期的努力使张西俭在缺乏老师带教的条件下,较快的适应了中医临床工作,初步体验到中医药不俗的疗效。

但是临床病症之多和变化之复杂,张西俭教授每每感叹识证困难,用药不精,临床思维表浅盲目,断病处方有效无效不知所以然,其结果是疗效欠稳定。为了弥补这些困惑,本科毕业后从医的10年左右,转而对名医验案兴趣高涨,希望通过读案得到真传,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效不高,读案读不懂识证与处方的内涵,不明了名家临证的思路。对中医学术与技术的掌握能力尚处于初验待进,重经验然不明所以然的表浅阶段。

第二阶段为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渐入理性的临床模式阶段,以攻读研究生专业为契机,逐渐重视理论课题,如临床思维规律,一些未解的中医基础疑问和临床理论,对多个课题做了梳理、总结。深入探讨中医气变理论;丰富、提高虚实病机知识;提倡“病机结构论”;提出新的脉学观点、总结新的脉诊技术;探讨中医组方规律。由此在较宽的面上带动了自身临床技术的升级,并形成以理执术、理符其实、理术并进的理性学术路线。(引自张西俭手稿《学术历程回顾》,略作更改)

学术思想传承及科研创新成果

岐黄薪火

出版专著(部分)

《张西俭脉论脉案集》(独著)

《中医思学践悟录》(独著)

《重庆市中医急症55年》(主编)

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课题

相关学术论文(部分)

新加坡学术交流和国家级继教项目(部分)

相关科技奖励(部分)

团队介绍

岐黄薪火

张西俭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工作室形成了以朱丹平主任中医师为核心的工作团队共27人。其中包含: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11人。拥有博士4人;硕士15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5人。

  工作室团队主要人员简介 


 

朱丹平

主任中医师

全国名中医张西俭工作室主任

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德州农工大学访问学者,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委,重庆市糖尿病专委会糖尿病足病组副组长,重庆市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营养专委会委员 。从事内分泌临床与科研10余年,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内分泌代谢疾病,开展糖尿病脉学研究、湿滞互结证研究、感证热病学研究,糖尿病足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深入研究中医“气化”理论,力图建立“气化-脉诊-病机”理论,以气化论脉象,以气化论疾病,以气化论方药与治法;传承首届“全国名中医”张西俭教授中医临床经验与理论,尤其关注张老在中医脉学方面的成就,强调对“脉诊优先,四诊合参”临证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强调对“脉诊-病机结构”中医思维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技能的掌握,深入建立成系统的西俭脉学理论。主持厅局级科研课题5项,参与自然基金,国家级课题等10余项,发表SCI等学术论文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省级科技奖励3项。

 

陈中沛

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

全国名中医张西俭工作室副主任

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市中医院道门口院部内分泌科主任,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从全国首届名中医张西俭教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安医学程氏内科沛隆堂程剑峰先生,门雪书院弟子。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糖尿病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重庆市中医药学会监事、纪检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委会秘书。从医18年,参加省部级科研7项,发表科技核心期刊24篇,SCI2篇,临床专利2项。临证善以“脉诊为先,四诊合参”“指下寻形,心中成象”判断病机结构。擅长运用“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高血压病、甲状腺相关疾病、月经病、多囊卵巢综合症、代谢综合征、不育不孕、外感热病、肺结节、小儿多动症、肥胖、内分泌性皮肤病、甲状腺及消化道肿瘤等。

 

崔世奎

主任中医师

全国名老中医张西俭教授的学术继承人,重庆市第二批高级中医人才,重庆市第三批优秀青年中医,重庆市医学会风湿病专委会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委会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委员。从医20余年,善于运用中医药治疗痛风,骨质疏松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骨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糖尿病、甲亢及其导致的骨关节疾病等以及肿瘤调养。

工作室主要成员还包括:李群堂(重庆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路瑜(重庆市中医院针灸科)、赵颜俐(重庆市中医院耳鼻喉科)、任毅(重庆市中医院中医经典科)、何文锦(重庆市中医院心内科(道))、周鑫(重庆市中医院内分泌科(南))、唐偲(重庆市中医院内分泌科(南))、韩锐(重庆市中医院内分泌科(南))等。

岐黄薪火

薪火相传 | 工作室依托科室

南桥寺院部内分泌科简介

重庆市中医院南桥寺内分泌科创建于20世纪70年代,现已发展成为一支技术力量雄厚、临床经验丰富、学术氛围浓厚,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专业技术团队,医疗设施完善、配套齐全,在西南地区有着重要影响力。现开放病床66张,门诊诊室5个(含一个糖尿病慢特病门诊室、一个肥胖与营养联合门诊),糖尿病筛查治疗室1个,中医综合治疗室1个,国家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一个,市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一个,年诊治患者六万余人次。科室设立妊娠内分泌组,甲状腺组,糖尿病慢病管理组,糖尿病足病组等亚专业组。拥有大批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全国名中医/重庆市首席医学专家1名,江北英才1名,博士3名,博士在读4名,硕士11名,高级职称8名,中级职称12名,初级职称2名,专业技师3名,人才梯度结构合理,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科研成果先后11次获奖,在医学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

中西医结合诊疗特色

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症;各种代谢性疾病导致的骨关节疼痛;肥胖症;脂代谢紊乱;高尿酸血症及微量元素增多或缺乏等代谢疾病。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甲状腺肿);继发性高血压;肾上腺疾病(库欣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垂体瘤所致激素紊乱(泌乳素瘤、肢端肥大症);尿崩症;青春期、更年期前后性激素紊乱疾病等内分泌疾病。

薪火相传 | 工作室依托科室

道门口院部内分泌科简介

重庆市中医院道门口院部内分泌科成立于20世纪七十年代,是中西医结合防治内分泌疾病的特色专科。科室编制床位50张,是一支技术力量雄厚、临床经验丰富、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专业技术团队。门诊含糖尿病慢病特病门诊、甲状腺门诊、男性内分泌门诊、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室、甲状腺结节外治治疗室,国家级名中医张西俭传承团队工作室。科室设立糖尿病组、高血压病组,妊娠糖尿病组、甲状腺组、糖尿病慢病管理组、糖尿病足等专业组。科室拥有大批高级专业人才,其中重庆市首席医学专家/全国名中医1名,青年名中医一名,硕士研究生11名,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8名,初级职称1名,专业治疗师1名,人才梯度结构合理,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在医学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护理组由1名副主任护师,7名主管护师,5名护师,4名护士组成,其中在职研究生1名,本科生12名,糖尿病专科护士2名,ICU专科护士1名,伤口专科护士2名,中医特色刮痧护士1名。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在医学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

中医专科诊疗特色

中医特色治组开展针灸(黄帝九针、龟鹤针法、道家针法)、针灸埋线、穴位注射、三九贴、三伏贴、美容养颜中医药疗法、经络刮痧、督灸、平衡罐、甲状腺结节外治法(非毒性甲状腺结节中药外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男性性功能障碍、火疗圣手功治疗痛风等特色专科技术。

文稿:朱丹平 陈中沛

编辑:王瑞娜

校对:鲍   佳

责编:陈   英

审核:史文俊 庄文革


往期精彩回顾

岐黄薪火 | 郑新:一代名医

岐黄薪火 第2期 | 段亚亭:我的一生,对中医情有独钟

祝贺!重庆市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刘华宝喜获2020年度政府特殊津贴

重庆市中医院中医经典科主任任毅成功入选青年岐黄学者支持项目


了解更多精彩科普知识

请关注重庆市中医院订阅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预约挂号、交费

请关注重庆市中医院服务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医院动态

请关注重庆市中医院抖音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