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 | 李涛平:掀起一场睡眠医学革命

宋炳军 广东卫生在线 2022-05-05


2020年11月25日,球王马拉多纳在睡梦中突发急性心力衰竭去世。


“我无法看到病历,但新闻报道细节显示,马拉多纳是典型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南方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李涛平说,带走“上帝之手”的不是上帝,而是糟糕的睡眠。球王去世时表现出来的心力衰竭、肺水肿,都是睡眠障碍引发的常见并发症,“过去20多年,他的健康问题如肥胖、心律失常、肺部感染,也是睡眠质量不佳的反映。”


“睡眠是人类健康的主战场之一。人类生命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觉中度过的,保护睡眠质量,就是保护生命健康。”李涛平说,近年来他正努力在睡眠领域掀起一场健康革命。



睡眠其实不简单

前不久,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近1/3的人熬到凌晨1点以后才能入睡。过去的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们的居家时间变多,但整体入睡时间却延迟了2~3个小时,睡眠问题的搜索量增长了43%。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李涛平主持过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发病率高达20%。“如果不及时治疗,它会引起多器官病态反应,甚至猝死。”每年都有关于此类事件的报道,相声演员马季、小品演员高秀敏和航母舰载机总指挥罗阳等人的猝然去世,也都和睡眠障碍诱发致命疾病发作有很大关系。


“人生五件事,吃喝拉撒睡。”因为排在最后一位,睡眠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采访李涛平前,本刊记者搜索了很多关于睡眠障碍的疑问,包括打鼾、失眠、多梦等。但随着李涛平的讲述,发现这些不过是睡眠医学研究的冰山一角。


大量研究与临床实践都证明,人们期待恢复活力的睡梦中,很多疾病悄然孳生。“现已发现,睡眠障碍是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致病因素,还会导致肥胖、胃食道反流、慢阻肺等多种慢性疾病共病,影响生殖健康和生长发育等。”李涛平说,睡眠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生理过程,除了影响身体机能,睡眠障碍还常常与精神疾病互为因果。


因为不时有患者复诊,采访多次被打断——李涛平的办公室对所有患者不设防,随时可以敲门而入。当天,李涛平和一位患儿家属的互动,激发了本刊记者的强烈兴趣。


这个6岁多的孩子患有多动症,频繁眨眼,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我们看了十几家医院,吃了四五年中药,都没治好。”孩子父亲说。前一天,他经朋友介绍找到李涛平做最后一搏。李涛平视诊后认为是睡眠障碍引起,要求做了一些相关检查,检查结果证实了这一判断:孩子鼻息肉增生、腺样体肥大。


腺样体肥大是儿童睡眠障碍常见的诱发因素,如果没有明显鼾声,往往被家长和医生忽略。李涛平的问诊十分有针对性,不少都是患者或家属平时极少关注的细节。有时他还会直接说出孩子尿床等日常症状,没有一次说错,这一神奇表现往往让患者心平气和,充满期望。


腺样体肥大需要手术,李涛平并不主刀,而是推荐去耳鼻喉科,并帮助病人联系好专家,“这个手术很简单,效果也明显,不用几天孩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就明显改善。”


对孩子来说,除了多动症,长期睡眠质量低也会引发自闭症、佝偻症。同院有一位专家的孩子发育缓慢,4岁了还不会讲话,晚上闹,白天叫,多家医院专家都束手无策。无奈之下,夫妻俩又申请生了二孩。李涛平得知后,主动上门给孩子检查了睡眠,发现腺样体肥大阻塞了气道,术后孩子很快恢复了健康。


提起李涛平,南方医院不少同事都会冠以一个“神奇”的标签。这个神奇既是说他习惯看相一样看病,“法眼观象,铁嘴直断”;也是说他“遇山开路、遇水架桥”,不少其他科室的疑难杂症到了他手里,往往能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


肾内科曾收治了一位高龄尿毒症患者,因为要做肾移植手术,配型成功了,但血压、血糖居高不下,始终达不到手术指征。李涛平接到邀请,通过气道正压通气等改善患者睡眠质量,3天后血压达标,6天后血糖达标,手术及时完成。2006年心内科有一位心衰患者光放支架就花了50多万,但后续治疗效果并不明显,终日缠绵病榻,同样是李涛平出手,十几年了患者再没有住过一次医院,精神矍铄。还有一位频发心脏停搏的患者,停搏最长4秒,需要急诊手术安装心脏起搏器,但经睡眠呼吸机治疗后心脏停搏消失了。


多次拔刀相助,让肾内科和心血管内科专家见证了睡眠医学的力量,从此经常和李涛平互动。而前文提到的耳鼻喉科、妇科等,也都是通过此类交流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其他科室都是老大哥,睡眠医学中心是小老弟。”李涛平谦虚地说,不过他也同时强调,“缺氧状态会损伤每一个细胞,影响是全身性的,涉及每一个系统和器官,最终表现在不同系统和器官的疾病。又因为它是在睡眠中发生,而且是长期性的,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从而发展成为慢性疾病。”


2006年南方医院成立睡眠疾病诊疗中心,如今已是国内最大、最先进的睡眠障碍诊断、治疗及科研中心,拥有35间独立单人标准睡眠监测室,制定了一套兼有无创和有创手段的治疗方案,针对患者特点采用个性化方案,已帮助4万多例患者改善睡眠质量。


“我希望,每一个患者到了这里都不再受睡眠困扰。”他说。


▲睡眠医学中心


从外科到内科

即将年满60岁的李涛平,从医经历颇为传奇。他是现代医学专家,却有着深厚的传统中医基础。


“我出生于中医世家,从小耳濡目染。”李涛平说。父亲少年从军,希望他继承祖志,他自己却想追随父亲的脚步,于是两代人的理想融合,他报考了第三军医大学。在5年的大学生涯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现代医学知识,同时根据学校教学安排,又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理论,融合祖辈的中医传承,养成了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方式。


得益于此,至今他坚持着中医整体观,“西医过去也强调整体,但随着专科细分,越来越条块化。如果我们坚持从呼吸系统的角度考虑呼吸疾病,从心脏或者血液循环系统的角度考虑心血管疾病,就容易钻进牛角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他是执业半生的临床医生,却坚持学习基础医学知识。


李涛平是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大学生,骨子里深埋着对知识的敬畏,“大学时我们拼了命学习,有一门成绩低于90分心里都特难受。有一年我的生物化学考了87,一个暑假没休息,把全本书都背下来了,没想到受益终身,有时候在治疗中遇到问题,与生物化学有关,我还能倒推出相应的化学分子式,寻找解决方法。”


这既是个人要求,也是一种传承。他至今记得大学老师曾谆谆教导:“基础医学知识掌握程度每少一点,你就会耽误一条生命。千万不要因为知识储备不足,把握不住救治机会。”几十年来他坚持订阅基础医学杂志,也将这一个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他是呼吸内科学的专家,却从手术台边开始职业生涯。


1983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位于齐齐哈尔的沈阳军区203医院,成了一名普通外科医生。在遥远的北方,李涛平把乡愁化作工作动力,不到2年就把当时普外科开展的手术都做了一遍,还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年轻骨干,“当时阑尾炎手术从切开到缝合平均14分钟,我8分钟就能做完。”


久有凌云志的李涛平不想止步于此,他盯上了外科巅峰之一的心外科手术。当时,沈阳军区总医院的心外科是全军心血管内外科中心,他决定报考这里的研究生,“1983年我第一天到军区报到时,看到有很多病人排队等着手术,按1983年的手术量要排到2000年,很多人在等待中就去世了。我想,多一个人来支援,就多挽救一些生命。”


报考前李涛平想到了大学老师说的一句话:“一个好的外科医生,首先应该是一名好的内科医生。”他发现,当时很多心外科患者手术很成功,却因为呼吸系统等多器官功能衰竭去世,于是他改报了第三军医大学的呼吸科,师从毛宝龄教授,专门研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并因此改变了人生轨迹。


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支持李涛平的转向,当时的第三军医大学心外科主任就专门找他要求转科,他拒绝了,“我说,老师对不起,我已经选好了,等博士时再读心外科吧。”


但考博时,被重新分配到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工作的他爽约了。当时的医院领导再三做工作:“你是呼吸专业第一个研究生,还想考其他专业?不行!”脾气温和的李涛平被说服了,终究没有回到手术台旁——此时的他在呼吸领域深耕多年,当初的执念不知不觉换了模样。


▲李涛平出诊


航向的又一次调整始于西藏林芝的夜空下。


1998年,广东省第二批援藏干部进藏,李涛平是随队医生,负责队伍入藏前和入藏第1个月的保健工作,后来又受邀承担了福建省第二批援藏干部的前期保健工作。因为专业对口、准备充足,结婚第二天就随队出征的他,不仅保证援藏干部平稳度过适应期,获得省委组织部的表彰,工作间隙还编写了一份《高海拔地区自我健康保健手册》,多批援藏干部受益。


“第一次上高原,我充分感受到了缺氧对人体的伤害。”李涛平说,当时,援藏干部多发的高原反应是暴露于低压低氧环境后产生的不适,多数与呼吸疾病直接相关,但他自己的一次突发心绞痛,让38岁年富力强、充满改革意识的他发现了新的可能。


特别是回广州后,他在一段时间里睡眠不好,还经常丢三落四——这是高原反应的典型后遗症。做了一个疗程的高压氧后,记忆和心脏都恢复了正常。随后他开始了缺氧对人体损害的研究,正式踏入睡眠医学领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缺氧发生在睡眠中。”


“1971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始对发作性睡病探索和研究,开启了睡眠医学的探索。国内整体水平滞后于国外二三十年。”李涛平说,为了尽快赶上国外的发展,1999年他申请前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睡眠医学中心进修,2006年又去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睡眠医学中心做访问学者。


期间他还读了博士,专业是神经内科。“睡眠问题与大脑直接关联,必须不断扩充知识面。”李涛平说,因为睡眠障碍也会引发心理问题,他又考了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他更加坚持培养跨学科思维,并同样要求科室的年轻医生,“只能站在自己的领域里看局部的东西太片面了,就是像瞎子摸象。你在自己的专科里成了教授,其他专科也必须有主治医师水平。”


为新时代医学多开一扇窗

命运充满了巧合。1983年,李涛平走出大学校园时,中国第一篇关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文章发表,当时年轻气盛的他还纳闷怎么还有人研究打呼噜,没想到20多年后,他自己开始研究打呼噜,而且从此再也没有离开。


虽然是无心插柳,但没有人愿意一直做追随者。2002年,李涛平主持的研究证明了睡眠障碍对心血管疾病、代谢紊乱和糖尿病的影响——这或许是对西藏之旅的另一种回应。6年后美国才发表同类论文,这次领先给了他极大动力。


在他和诸多同仁推动下,广东睡眠医学发展较快。2006年广东医学会成立睡眠医学分会,他被推选为主任委员,“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分会,我们每年选择不同地市召开年会,开展科普教育和义诊,让当地政府和群众了解睡眠医学。”他说,近年来,广州、深圳、湛江等城市也陆续创建了市级医学会睡眠分会,关注睡眠医学的机构、人群和媒体不断增加,“每年3月21日世界睡眠日,广东举办或参加义诊的医院一直是全国最多的。”


然而,他们呼吁多年的中华医学会睡眠分会迟迟未成立。“我们从2013年开始申请筹建,但至今还没有自己的全国专业委员会。”李涛平说,这是他最耿耿于怀的两件事之一,另一个是睡眠医学在国内医学教育中缺失。


“中医教育里有鼾眠症,西医从大学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还没有睡眠医学。”李涛平直言不讳,睡眠医学的重要性和受重视程度不相匹配,“可能和疾病命名也有关系,比如睡眠呼吸暂停英文原意是窒息,我们定义为呼吸暂停,有的还叫“鼾症”,字面上危害程度大大降低。”


他认为,睡眠医学发展缓慢与大环境也有一定关系。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独立科室建制的睡眠医学中心,业务收入在整个医院排名垫底,这没有影响南方医院领导对李涛平的支持,“我们医院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大力支持中心建设,在硬件和人才上给了我们很多帮助。”但不是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包容和建设力度,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安贫乐道。


▲李涛平和睡眠医学中心团队


“生活有时候一碗饭、一张床就够了,我们的追求应该是做更有价值的事。”李涛平很有生意头脑,1989年就开了两家便利店,1994年还创办过健康管理公司,但他吝于将这一天赋用在治病救人中。与这句话相映照的是他办公桌上“共产党员服务岗”标志牌,上面写着他的名字,以及“一切为了人民的健康”。


在他看来,睡眠医学应该带来的是另一种收入,属于更高纬度的卫生经济学。“睡眠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睡眠障碍也会影响生产安全、交通安全。”他说,澳大利亚研究发现,通过改善睡眠质量,每年可以减少0.86%的GDP损失;美国的数据则显示,该国每年因为睡眠障碍导致的经济损失超过GDP的2%。


即便是在医学领域,睡眠医学也能带来更多可能。“过去,大多数医生只关注睡眠之外的问题,而睡眠医学可以弥补这一短板,把医学变成全天候学科,为新时代医学多开一扇窗。”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9年,中国医师协会为睡眠医学设置了学科代码,南方医科大学积极推动睡眠医学专业的博士、硕士专业招生工作;2020年,国家将改善睡眠问题列入了“十四五”规划和健康中国行动;2021年5月,世界睡眠大会也将在中国召开……李涛平相信,不远的未来,睡眠领域的健康革命必将成燎原之势。




3分钟公益音乐MV《战疫英雄》
向我们的战士致敬↓↓

逆行守护

记住我们拥有的爱与勇气↓↓



他们是逆行者,哪怕所有人都谈新冠色变,也敢朝着病毒进军!

他们是钢铁战士,哪怕只有最简单的防护,也要筑成一道健康长城!他们是白衣天使,哪怕敌人再狡猾再强大,也要挡在死神之前一步不退!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哪怕脸上手上布满伤痕,也要含着泪把微笑留给病人!医者仁心、大医精诚、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冲锋在前、无私奉献……没有一个词汇,能够完全概括他们的伟大;没有一篇文章,能够真正描绘他们的风采;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是时代的力量。
为加强对医护人员先进典型和事迹的宣传,彰显“珍爱生命、崇尚科学、乐于奉献、团结进取”的广东医生精神,自2020年2月23日起,启动“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先进典型主题宣传工作,由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直属机关党委主办,人之初杂志社承办。广东卫生在线同步重磅推出“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栏目,定期推出一位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生动呈现先进典型可亲可敬、可歌可泣、可学可为的时代风采和精神风貌,讲述一线故事,记录医者情怀。(点击左上角专辑可查阅系列报道)



主笔|宋炳军
编辑|方羊 任君飞 责编|张秀丽
来源 | 本文发表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文末说点心里话*微信改版后,好多人都说找不到广卫君了,为了第一时间收到推送,请把广卫君设为“星标★”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