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医改创新典型巡礼|惠州:打出组合拳,探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岳超群 广东卫生在线 2022-10-08


俗语有云:“一个广东人,半个老中医。”药膳饮食文化、中医健康理念在南粤深入人心,有着深厚中医药传统的惠州更是个中翘楚。1700多年前,东晋著名医药学家葛洪隐居于此,悬壶济世,所著《肘后备急方》成为中医经典之一;1700多年后,中医药依然活跃在600多万惠州人的生活里,护航健康、造福民生,也成为当地健康产业的一股重要力量。


2018年,罗浮山被列入中医科学大会永久会址;2019年,惠州在全省率先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全覆盖;2021年,惠东县和博罗县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在此召开,惠州在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和中医药强市建设上再进一步。


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锐意改革,有卫生健康系统多措并举、守正创新,也有中医药行业从业者的凝心聚力、笃行不怠。


创造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环境

69岁的花姨在神经鞘瘤术后饱受后遗症困扰,面部麻木、嘴角右斜,喝水会漏,左眼睑无法完全闭合,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效果都不理想。去年9月,她慕名来到惠州市中医医院,接受了针灸治疗和经络疏通,情况明显改善。


花姨的就诊经历,也是惠州许多患者走过的求医之路。近年来,惠州市将中医药事业融入卫生健康工作大局,构建高水平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在全市形成了“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

▲2021年12月29日,惠州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徐蓉(右二)参观惠州市中医医院中医传统疗法中心


“我们有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根基,有振兴发展中医药的强大动力,有一批执著地想办法成事的人。”回首这几年走过的历程,惠州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黄宜志感慨,惠州中医药的迅速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水到渠成。

近年来,惠州打出组合拳构建高水平中医药服务体系,推进中医药资源提质扩容和均衡布局,创造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环境。

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后一个多月,惠州市委、市政府就于2020年6月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针对六大重点任务提出了20条措施惠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被作为重点任务推进。

组织架构也在逐步完善。2019年以来,惠州市卫生健康局设置中医药发展局,各县(区)也全部设立了中医药管理股室,高效协同资源,兼顾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和健康产业统筹发展,全力推进中医药领域重点工作。

惠州市还积极发挥医保杠杆作用,强化医保政策对中医药的支持。中医医疗服务适宜项目和中药按规定纳入医保范围,并经过调研扩大覆盖范围,门诊统筹报销涵盖所有12类中医适宜技术,同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中医类别医院住院起付线执行与当地同级综合医院下浮一级的标准,引导群众到中医类别医院就医。

家住惠城区江北社区的85岁高血糖患者李伯,经常出现乏力症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馆接受温和灸调理,每周一次,每次费用约70元,居民医保报销后个人仅支付21元。还有很多街坊有头疼脑热、孩子食欲不振等,也同样如此选择。中医馆提供8项中医适宜技术,均纳入医保,职工医保单次报销80%,居民医保单次报销75%,看病方便又实惠。“中医药在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和慢病患者的养生保健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2021年辖区老年人健康管理中医药参与率达到82%。”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

此外,惠州执行向中医药倾斜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除按病种分值付费对中西医治疗采用统一的付费标准,还自2019年底开始对全部135项中医诊疗项目进行价格调整,鼓励医院发展传统中医技术;将中医诊疗服务纳入“惠医保”,一般人群每人每年最高可报销150元,60岁以上人群可报销200元,单次门诊每次最多可报销70元。

构建优质高效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在为中医药发展创造有利政策环境的同时,惠州市也多管齐下推动构建优质高效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2020年全市拥有中医医院9间,其中1间为国家重点中医院建设单位;中医门诊部17间,中医诊所413间;中医医师2291人,占全市医师总数的15.27%。2021年全市中医药服务总体价格水平在全省位居第二,有30名省市级名中医、24间名中医工作室分布在各级中医医疗机构。

2020年底印发的《惠州市中医药发展规划(2020-2030年)》进一步提出构建以中医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
强调扩容,也讲究提质。在确保中医药资源便利可及的同时,惠州市也着力增加高质量中医药健康服务供给。

2021年6月,惠州4家医院启动传统疗法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一站式服务,形成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对弘扬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全方位营造珍视、热爱、发展中医药的社会氛围都具有重要意义。”市卫生健康局中医药发展局局长余利平谈到。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3月3日成立的传统疗法中心,已经成为当地患者心中的网红,主任陈文滨是国医大师李佃贵的学术传承人,曾获评南粤最美中医,在其带领下,中心开展传统疗法项目13项,已经接诊近3.2万人次。

12月23日下午,离上班还有15分钟,患者已经陆续赶来,候诊时喝一杯适应时令节气的茯苓黄芪药膳茶饮,感受着手心和胃里的暖意,病友之间开始交流着各自的故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过敏性鼻炎、月经不调……这些都是他们的常见病痛,有时还会有肿瘤患者前来做术后康复。

很多患者都是冲着蜂疗而来。陈文滨在惠州率先引进蜂疗疗法,打造该院传统疗法中心差异化发展的特色名片,迄今为止,已有5000余人次接受蜂针治疗、逾万人次接受蜂毒药蜡治疗。

刘女士有着10多年过敏性鼻炎史,每到换季就鼻痒、流涕,有时会头晕头痛,长期心情焦躁还影响了睡眠和生理期。她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找到陈文滨,经过5个疗程的蜂疗,症状明显改善。还有一名患者因结肠癌3次手术,化疗后出现周身乏力、鼻出血、胃肠功能紊乱、药物性肝损伤等,近半年靠着蜂疗明显减轻病痛,已经自发成为蜂疗和中医行走的广告牌。

惠州市中医医院则致力于打造全省面积最大、服务内容最全的传统疗法中心,设置50多间诊室和治疗室。“传统疗法中心与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中心、骨伤科康复和治疗中心集约化分布,晚上和节假日也开诊,在建筑布局上直通门诊与住院部,让患者享受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该院党委书记邓宗启介绍。

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中也重视中医服务体系建设,如博罗、龙门县充分保障和大力提升中医医院职能,实现医疗业务、人财物、财政补助的“三自主管理”,中医类别人员配备、中医医疗业务投入、中医药服务业务量的“三持续增长”。医共体内部实行差异化发展,各地根据疾病谱的不同打造相应的中医特色专科。此外,惠州市中医医疗联盟推动中医名医、骨干加大下沉力度,助力区域中医医疗事业发展,在急症、疑难症救治上取得明显成效。

团结社会力量拓宽中医药产业赛道

惠州市还积极吸纳社会力量进入中医药领域,拓宽中医药产业赛道,激发中医药发展活力。


2019年,惠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2+1”现代产业群,其中“1”即生命健康产业。以此为背景,惠州市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开办中医医疗机构,于次年9月引进葛洪国医馆,打造集“医、药、养、食”四位一体的中医药健康综合体,与之同步推进的,还有医、校、企联合打造的广东省葛洪中医药研究院。

“社会资本进入中医养生行业是对公立医院的有效补充。”葛洪国医馆负责人程粉香介绍,通过聘请省市级名老中医、民间老中医坐诊,该国医馆靠着疗效赢得了大批拥趸,馆内的名医名方、私人订制的药膳食补,也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在治未病和大健康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

▲葛洪国医馆,国医大师吕景山(中)出诊现场


“葛洪国医馆和葛洪中医药研究院也逐渐成为中西医交流的平台、省市级名老中医师承带教平台,为当地培养中医人才,促进临床转化。”程粉香表示。

从事健康行业近20年的张瑞霞也越来越多沐浴到政策春风。其创立的世济堂是惠州首家民营中医理疗健康管理机构,主打的平衡推拿术列入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是第四代技术传承人。2020年以来,张瑞霞和一名同事顺利通过了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2021年她又在广东省中医院“杏林寻宝——第十三届中医药特色技术演示会”登台亮相。得益于惠州对中医药进校园和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视,世济堂在校企合作方面不断拓展,2021年与惠州卫生职业学院联合成立了世济堂脊柱健康学院及市脊柱健康志愿者服务队,进一步擦亮品牌效应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鼓励社会资本开设中医医疗、保健机构的同时,坐拥岭南中草药宝库罗浮山,惠州市也积极寻求中草药材产业崛起之路。近年来通过实施“地道南药在惠州”等工程,孵育近10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省级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建设单位、中药材种植基地,扶持罗浮山国药、九惠药业发展院内制剂、省中药精准煮散饮片临床研究等,罗浮山风湿膏药作为地市唯一入选品种,成为广东省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5个独特疗效中成药之一。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在更广阔的赛道上,政校合作也在蹄疾步稳地推进。2019年,惠州市人民政府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签约,共建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惠州市中医医院)。共建两年多来,该院中医药核心服务大幅提质,申报了3个广东省“十三五”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引进10个国内高水平专家团队,成为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获批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为国家规范化建设项目培育单位。


“目前,医院全国排名从共建前的222名上升到153名,正在建设五大中心,向全国百强中医院挺进。”该院办公室主任李连君谈到。


五大中心之一的惠州市中药制剂中心也是当地寄予厚望的明星项目,在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上,惠州市中医医院与澳门、广州等地的中医院校和本地药企签订协议,共同推动中药制剂研发与成果转化。“这也是复苏工程。该院最初拥有60多款院内制剂,随着设备的老化、标准的提升等,目前仅有9款仍在生产,希望到2025年恢复到40款,让安全性、有效性得到充分验证的产品更好地服务群众健康。”余利平表示。

▲中医药种植企业的工人在育苗


惠州市也在盘活基层中医药能力,力争在“十四五”期末实现全市80%以上的县(区)创建成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区),惠州市成功创建示范市。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通过学历教育、确有专长考核、师承教育、西学中、适宜技术推广等渠道,保障基层中医药人才供给。”余利平介绍,2021年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全市通过率接近50%,成绩最佳的惠东县达到10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惠州还对药学、护理专业及尚未取得助理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考核过关后,可在中医师指导下提供服务,缓解基层中医人才短缺的困境。

县区也在进行一些有益尝试。博罗县与湖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作,按照三级中医医院标准共建县中医院,打造中医类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博罗县第二人民医院和江西中医药大学共同建设中医科热敏灸特色专科。“这里也拟打造惠州热敏灸培训基地,用3~5年时间,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热敏灸技术能力和水平。”博罗县卫生健康局中医股股长郭宇明介绍。

在热门的医养结合领域,中医药也在深度参与。在2021年首批10家广东医养结合示范机构之一的华健养护院,脑梗留下后遗症的卢伯,长期鼻饲喂食,曾几度宣告病重,在中医调理下,已经安全度过4年多;脑萎缩、一度因下肢水肿丧失行走能力的黄伯,通过中医康复,从特级护理逐步转为二级护理。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康复保健,正在持久地为老年人健康护航,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

多年来,惠州市通过深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统筹推进中医医疗、医保、医药、医养等中医药相关领域改革,不断加大对中医药改革的支持和保障力度,让中医药在这片曾诞生过《肘后备急方》并启发屠呦呦提取青蒿素斩获诺贝尔奖的土地上焕发活力,而沐浴葛洪遗泽的惠州人,也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路上笃行致远。




编者按
日前,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广东省医改办指导,人之初杂志社、广东卫生在线主办的2021年“持续推进医改 建设健康广东”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推选结果正式揭晓。获奖者既有取得新突破的广州、深圳、茂名等老典型,也有近来获国家肯定的河源等新秀。
评审专家一致认为,本次典型推选有五大特点:一是导向性,符合深化医改有关方针政策,路径清晰,成效显著;二是创新性,入选案例的改革角度、思路、举措、模式在广东乃至全国有创新和突破;三是普惠性,改革举措落地有序,群众获益良多,影响范围广泛;四是普适性,各项举措内涵丰富、操作性强,可在其他地区推广;五是代表性,入选案例覆盖深化医改五项基本制度建设,涉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和医养结合等时代热点,兼顾地域特色。
推选前后,本社多次组织报道组深入调研,梳理各具特色的经验做法,呈现各地改革者的担当作为,以期发挥创新典型的正向激励作用,为全省乃至全国新时期医改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欢迎订阅2022年《人之初》杂志(点击下方图片或扫描二维码)▼▼▼



指导 | 广东省医改办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体改处
记者 | 岳超群
编辑 | 叶溱 任君飞  责编 | 张秀丽
通讯员 | 刘利邦
来源|本文首发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文末说点心里话*微信改版后,好多人都说找不到广卫君了,为了第一时间收到推送,请把广卫君设为“星标★”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