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亮:守护百万群众“心”健康

曾剑萍 广东卫生在线 2022-10-08


凌晨1点,龙川县人民医院心脑血管介入中心灯火通明,一台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手术正有序开展,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插入导管,45分钟后,患者血管开通,手术完成。

主刀者是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张亮,这是他当天的第8台介入手术。夜已深,他的声音有些疲惫,但更多的是庆幸,“过程很顺利,从乡镇卫生院接诊到医院急诊科、导管室,一路畅通,精准的介入治疗及时发挥作用。”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数据显示,中国有3.3亿心血管病人,相当于每100个人里约有23个人患有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也高居不下。“急性心肌梗死以往致死率高达30%,医护人员必须分秒必争,才能从死神手里抢回生命。”张亮说。

从医16年,张亮的手机一直保持24小时开机。不管多晚,只要有突发情况,他总会第一时间赶回医院,“患者发病不分昼夜,医生必须随叫随到。”他说。


成为一名心血管专家

张亮的学医初衷很简单,“我出生时父母已经40多岁,学医是为了更方便照顾他们。”2006年从广州医科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三甲医院的橄榄枝,毫不犹豫地回到家门口的县人民医院。

龙川属于边远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县人民医院当时的医疗技术水平整体也相对落后。“刚回来时医院只有1栋楼,其他硬件设施也很一般。”张亮回忆,他所在的内一科要处理心血管、肾脏、中毒、自身免疫病等各种疾病,但都只能进行基础诊疗。

因为自己的师父、现任大内科主任叶新源一直专注在心血管疾病,张亮也跟随他的脚步,将精力放在这门“救心”学科上。然而囿于医院整体发展水平,心血管诊疗一直局限于使用药物缓解症状的较低水平,先进的介入治疗尚属空白。

“心梗、急性主动脉夹层、严重瓣膜病变等心血管疾病都需要转院处理。”张亮有过许多无力的时刻,在病房、在转运的救护车上,都亲眼看过患者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撒手人寰。“龙川有百万人口,这种情况每年都有十几例。”张亮说。

改变于2015年姗姗来迟。吴伟江出任院长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重点专科建设上,他提出要梳理总结医院转出率较多、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病种。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排名第一的就是心脑血管疾病。

心脏介入治疗必须开展起来。张亮成为第一个寻求突破的人。在医院的支持下,他主动联系到深圳宝安区医院,开始为期半年的导管技术学习。同年,医院启动导管室建设。

“与三甲医院相比,我们有非常大的差距,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一步步缩短。”张亮说,“自己不能当井底之蛙,介入治疗技术起步晚,就必须有奋力追赶的勇气。”2018年,在导管室基本组建完成之际,已经升任科室副主任的张亮又一次申请外出进修,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加强学习。

2018年9月7日,龙川县心脑血管介入中心正式成立。三天后,一名61岁的老人因胸痛来医院就诊,心电图结果显示为急性心肌梗死。以往遇上这种情况,通常要将患者转到上级医院,路程遥远,也容易耽误治疗时间。

这一次,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老人被送入导管室,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冯健怡教授的指导下,如以往演练的无数次一样,张亮和同事唐水鑫熟练开通血管,在患者左前降支近段病变处植入支架,完成了医院首例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

9月16日,医院又收治了一名65岁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这次的情况更为复杂,患者心率慢、存在突发心脏骤停风险,右冠脉内血栓负荷重且中段重度狭窄。为了稳定患者心率,张亮带领团队为其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随后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蓝县武教授指导下,抽出患者右冠脉闭塞处血栓块,并在中段病变处植入支架。术后,患者右冠脉血流恢复,病情稳定。

这两场手术掀开了龙川县心血管疾病治疗新的一页,从此急性心梗患者不需舟车劳顿到外地就医,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介入治疗。

四年救“心”上千例

从零开始并不容易,即使已经有过不少成功介入救治的案例,但当地人对县人民医院医疗技术薄弱的印象并非朝夕能改,“一开始不少心梗患者听到要做手术,就说要转院。”张亮说,为了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治疗,他和同事花了不少时间劝说,也一直在精进技术。

有位80岁老人因心梗心衰在当地另一家医院就诊,原本想要转到梅州治疗,却因病情太重无法前往,最后紧急联系县人民医院,张亮为老人做了介入手术开通血管。患者随后被送去重症监护室,一周后身体逐渐恢复。

随着一场又一场的手术顺利完成,心血管内科名声渐起,群众的信任感增强。“没日没夜地干。”回想起那段日子,张亮笑了起来。包括自己在内,科室最初只有两位医生能独立开展介入手术,无论是常规门诊还是急诊,不管白天或者黑夜,随时都要上阵。

“要让学科发展走得更远,单靠个人力量是很难的。”张亮说,他一直很注重团队建设,想方设法调动科室积极性。

日常生活中,张亮是个随和的人,爱笑,容易和同事打成一片,但在工作尤其在带教上却是一丝不苟。副主任医师曾繁宇是张亮和唐水鑫手把手带出来的,“在做手术过程中,如果同事操作不规范,张主任会立刻指出来,并强调怎么改正。”

“我们不断加强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的战略合作关系,只要有机会,就争取把科室的医生送出去学习。”张亮说,在医院的支持下,2020年曾繁宇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如今已经能独立完成介入手术。

自2019年9月至今,心血管内科已实施超过1000台冠脉造影手术、500余台介入手术、40余台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达93%以上,持续为龙川人民心血管健康保驾护航。

2021年9月,张亮升任科室主任,对学科未来发展有了更大的规划空间。“我们还计划开展起搏器植入及射频消融技术,但受限于病源和医保支付问题,目前仍在筹划阶段。”

不过,他的另外一个目标很快就能实现了。随着龙川县人民医院“中国心衰中心”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证,心衰患者精细化规范管理将提升一个台阶,“心衰是心血管疾病最后的战场,心衰中心的成立,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规范心衰诊治,提高综合管理水平,降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张亮说,下一步,医院还准备推进高血压超标中心建设,规范慢病患者管理,他很期待。

▲2019年9月,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揭牌


为百万群众健康护航

2022年3月24日,细雨淅沥,本刊记者一行来到鹤市中心卫生院。采访间隙,一个瘦高的身影从门外走来,明亮的笑容与窗外阴郁的天气形成鲜明对比。

来者正是张亮,此刻他的身份是鹤市中心卫生院帮扶专家。2019年起,龙川县人民医院与12家乡镇卫生院挂牌建立医疗服务共同体关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龙川县城与鹤市镇距离近20公里,三年来,作为帮扶骨干医生,张亮在这条路上往来无数次。

乡镇医生经常凭经验用药,张亮通过带教和查房,慢慢帮助他们建立起规范用药的意识。更重要的是,他还教会镇、村医生正确开展心肺复苏,使用除颤仪,不少突发心血管急病患者因此获救。

“急性心肌梗死突出两个‘快’,一是快速拨打120,二是快速开通血管。”张亮表示,除了提升治疗技术,还要提升患者及时就诊的意识和乡镇卫生院早期识别能力,最大程度把握住救治的黄金120分钟。

张亮曾接诊过一名29岁急性心梗患者,其突发胸痛120分钟后才入院,已经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因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和冠状动脉造影并植入支架才得以绕过鬼门关。“这是我们跟死神赛跑的一次险中求‘胜’。”张亮说。

幸运之神不可能常在,要提升救治效率,就必须打通基层到上级医院的关键节点,尤其是2019年3月医院启动胸痛中心建设后,这样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除了日常的诊疗工作外,张亮还要负责对医院12家医共体单位及广大群众进行宣讲、培训,不断拓宽群众和基层医生对胸痛的认知。

2020年9月,龙川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顺利通过认证,成为河源市首家国家级标准版胸痛中心,越来越多胸痛患者得到及时救助。车田镇钟先生突发胸痛,20分钟就来到镇卫生院就诊,心电图检查为急性广泛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紧急药物治疗后,钟先生被转到县人民医院并直接送入胸痛中心导管室进行紧急介入手术,仅耗时17分钟,张亮就带领团队为其开通血管。

这样的紧急救援时常发生,每次做完手术看到患者转危为安,张亮的心里就会有踏实感:随着科室医疗技术日趋成熟,医院综合救治水平不断提升,曾经那种眼睁睁看着患者离世的无力感终于慢慢消散了。

▲张亮(右)在手术中


“我只是在做自己该做的事。就算我不做,也会有其他人做。”过往16年,张亮见证了龙川心血管患者从转出去到留下来的变化,他相信是时间选择了他。而他也将努力肩负起龙川百万群众的希望,带领心血管内科走得更高更远。

欢迎订阅2022年《人之初》杂志(点击下方图片或扫描二维码)▼▼▼



记者 | 曾剑萍
编辑 | 梁沐 吴秋秋  责编 | 张秀丽
来源|本文首发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文末说点心里话*微信改版后,好多人都说找不到广卫君了,为了第一时间收到推送,请把广卫君设为“星标★”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