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庆华:为肾病患者驱散阴霾

曾剑萍 广东卫生在线 2022-10-08


“情况没有那么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刘庆华的一句话,让阿陈感觉从地狱回到了天堂。

阿陈是一名肾脏病患者,肌酐已经达到700umol/L,临床判定进入尿毒症期。看了不少医生,毫无例外都给了两个选择:终生透析或肾移植。为了保证日后生活质量,他选了后者。来找刘庆华,只是为了进行移植前的配型和身体调理。

让人意外的是,看完详细检查结果后,这位肾病专家给了不一样的答案:阿陈的高肌酐大概率是高血压引起的肾损伤,如果能及时控制,就有机会下降。

征得阿陈同意,刘庆华制订了精准的用药方案,并在随访中不断调整,一段时间后,奇迹出现了,阿陈的肌酐回落稳定在300umol/L左右,处在可控范围内,不用透析,也不需肾移植。

在刘庆华的门诊,这样的治疗惊喜时常发生,背后是他对医学的汲汲追求,“我不在乎能否成为肾脏病学的大家,我最开心的是在遇见疑难杂症或者以往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时,我有能力去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摆脱疾病的困扰。”


学习与探索永不止步

7月,盛夏时节,枝头绿意盎然,蝉鸣连声不息,一群年轻人顶着烈日穿梭在广州大街小巷。他们背着包,拿着尿袋,敲开一扇又一扇大门,按照事先预约的情况,向门内人递上调查问卷,帮其测量身高、血压等,并收集尿液。

这是2005年,刘庆华正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攻读肾内科博士研究生。为了摸清南方人群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中山一院肾内科主导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别抽取广州城区和珠海斗门作为城市和农村研究人群。

刘庆华是项目成员,也是调查分队队长,“课余时间,我带领师弟师妹一起去给居民做体检和收集相关数据,挺有意思,也很锻炼人。回忆起那个炎热的夏日,他眉开眼笑。

刘庆华从小就爱折腾,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也愿意接受挑战,唯独害怕一成不变。大学毕业后,他曾在安徽一家三甲医院工作4年,安然顺遂,没有太大的波澜,“本科知识范围有限,只能做些基础的诊疗工作,达不到一定的高度。”

他下定决心改变这种生活,选择报考了中山大学研究生,想到南方闯一闯。这个自认以往有点散漫的人,这次却铆足了劲,白天工作繁琐,晚上就鏖战到深夜,最终考了第一名,圆梦中山医。

新世纪初的城市建设浪潮涌动,广州一派生机,刘庆华也很快融入了这繁华与热闹中。在校园里,他是典型的活跃分子,当学生干部,组织班级活动;做研究生支部党支部书记,把党建搞得如火如荼。

校外活动也不少,省团委举办的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他连续两年暑假都参与:第一年,作为中山一院博士医疗队队长,参加了广东省首届“健康直通车”赴西藏林芝义诊活动;第二年,去了阳江,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因为工作出色,两次都获得了省委宣传部表彰,一次是省先进个人,一次是省优秀个人。

年轻的身影奔波躁动,学习也不曾落下。刘庆华的导师是国内外著名的肾脏病学专家余学清,时任中山一院副院长。“导师对学生很关心,但在专业上要求非常严格。有没有挨批评?当然有,经常挨批。”刘庆华笑着说,有了鞭策,学习科研的动力更大,有时为了高质量完成课题任务,他可以每天睡几个小时甚至通宵不睡,依然精神抖擞。

科研成果也出色。除了在广州、珠海开展流行病学调查,2007年,他二度进藏,去了拉萨当雄县。与林芝相比,拉萨的平均海拔更高,在4200米以上,但即使出现了明显的高原反应,刘庆华依然带领团队每天深入牧区,行程数千公里,累计总结调查了1355名群众,发现当地肾脏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疾病高发,经过研究分析,命名为“高原肾脏病综合征”,引起国际医疗界关注,调查数据也为当地疾病防治指明了方向。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很多科研项目。”刘庆华介绍。这一年,他撰写的一篇与腹膜透析相关的研究论文被国际腹膜透析协会评为“优秀论文奖”,本人也被邀请到日本,作大会现场发言。此后,他还去了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陆续登上了亚太肾脏病年会、美国肾脏病年会等国际学术会议,不断向世界发出中国医学科研者的声音。

研究生毕业,刘庆华如愿留在中山一院肾内科,但学习的步伐不曾停歇,几年后他来到哈佛大学医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为什么要去哈佛,因为其学术地位引领全球。”刘庆华说, “我们面对的部分讲者,不是已经拿了诺贝尔奖,就是在拿奖的路上。”

沉浸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刘庆华积极跟着美国导师做科研、出门诊,得到了极大的认可和鼓励,每个月都能领到导师破例发放的博士后科研补助。“其他人没有,而我有,很自豪。”他笑着说。

▲刘庆华在哈佛大学医学院


让患者的痛苦再少一点

“刘教授很有魄力,科室不少新技术的开展,他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肾内科主任护师黎渐英走进办公室,看到正在接受采访的刘庆华,忍不住开口称赞。她与刘庆华搭档多年,也积极参与了新技术的开展。

“肾病治疗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如膜性肾病、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等疾病,常规方法对部分病人疗效不佳。”刘庆华说,中山一院肾内科是国家重点专科,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患者抱着希望而来,不能让人失望而归。

学生时代养成的探究精神也被他带到工作中,从哈佛归来后,他一直关注国际最新前沿疗法。2019年,他瞄上了肾病的生物免疫抑制治疗。这种创新疗法对肾病疑难杂症颇有疗效,当时国外已经有医院开展,国内只有零星的个案,但都没有形成明确的诊疗指南。最初,这些生物制剂具体适用于什么病症、在哪个阶段用、剂量多少合适,国内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刘庆华肯琢磨,申请了伦理备案,做了大量的前瞻性研究,逐步将新疗法合理地应用到临床上。

郭女士是受益者之一。在来到中山一院之前,她的内心已经灰暗一片。20年前她是一名白血病患者,徘徊在死亡边缘,幸好等到适合的骨髓配型,才从鬼门关走出来。但两年前,厄运又一次降临到头上,在一次检查中,郭女士发现自己肾功能异常,确诊为IgA肾病,当地医生说,以后可能要终身透析。女儿还小,她不希望疾病再次成为家庭的阴霾,经朋友介绍,抱着最后的希望找到刘庆华。

结果让她喜出望外,经过细致检查,刘庆华认为郭女士有治愈的机会。根据病情不断调整用药,并加以合理饮食、血压控制等综合治疗,3个月后,郭女士的尿常规检查恢复正常、肾功能正常,不需要透析。为了表达感谢,她给刘庆华送来了锦旗。

还有一位23岁的狼疮肾炎患者,求诊过的医院都数不清了,钱也花了不少,能用的药都已经用过了,但都没有效果,经人介绍来到中山一院肾内科时,双腿已经明显浮肿,合并局部溃烂。刘庆华接受了这个挑战,传统的药物没效,他就尝试最新的生物制剂,经过6个月反复住院治疗调整,患者痊愈了,开开心心出院。

类似的故事还有许多。“非常感谢刘教授,让我在迷茫之时,找到了准确的就医之路。”一位来自江西赣州的IgA肾病患者在网上留言,他的求医历程同样曲折漫长,也有过无数失望沮丧的时刻,所幸找到了刘庆华,看到了人生曙光。

“看着患者恢复健康,我特别高兴。”面对众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患者,刘庆华也尽量给患者加号看诊,以至于每次门诊都会延迟下班,“这不是说我多有能耐,起码说明患者信任我,愿意来找我。”刘庆华说。但肾脏疾病的挑战还有很多,目前,他仍在埋首探索一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有些已经有了初步的答案。

在肾内科,腹膜透析置管手术是最常规的手术之一,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外科手术切开置入腹透导管,手术创面相对较大,患者疼痛比较明显,术后有可能因渗血等并发症而影响透析治疗。2019年以前,国际已经有不少医院开始采取经皮穿刺套管针腹膜透析置管术。这种术式不需要切开腹腔,操作简单、置管时间短,患者的创伤更小。

囿于某些原因,当时的中山一院肾内科还在采用传统的术式,刘庆华决定打破这种局限,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手术体验。“新技术从操作上并不是很难,但需要承担风险,很多人不想去碰,我却想探索和推广。”刘庆华说,如今在肾内科二区病房,经皮穿刺置管法已经成为常规的术式,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门诊时,遇上病情复杂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刘庆华会根据病情给患者一张特制的挂号小卡片。去年,为了解决部分疑难杂症复诊挂号难的问题,他专门加开了一个难治性肾病综合征门诊。拿着这张小卡片,患者就可以前来就诊,挂号费只需10元。

肾脏病大多是慢性疾病,病人需要长期治疗和随访,“如果只是门诊的时间,患者很难看到医生。”刘庆华说,互联网让他有了更多渠道与患者沟通。在中山一院医院线上医疗平台,仅2022年上半年,他的主页就有几百条问诊记录。

“肌酐从90umol/L升到102umol/L,医生,我好怕有问题。前阵子老婆生孩子,比较累,不知道有没有关系?”一位患者焦急地问。“没事的,定期复查,放心。”刘庆华有时充当心理医生,但更多的是给予指导:“乙肝小三阳,肌酐高,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建议做肾穿刺进一步检查““肾小管酸中毒长期对肾功能会有影响,现在的治疗也是正确的,对症给予枸橼酸钾……”

“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说,‘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刘庆华将这句话当成自己的从医准则,“我总想着,医生多做一点,患者的焦虑和痛苦就少一点。”


做永怀赤诚之心的行医者

2017年5月,飞机从广州出发,在万米高空航行两千多公里,落地西藏,刘庆华从机舱走出来。10年了,这片雪域高原还是记忆中的样子,有着连绵起伏的雪山、安静清澈的湖泊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刘庆华的任务更为繁重。两年前,中央组织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领导开展医疗“组团式援藏”工作,其中,广东省对口支援林芝地区。选拔第三批援藏医疗队队员时,刘庆华主动报名,被任命为医疗队副队长。

援藏工作将持续一年多,出发前,刘庆华有过担心。藏区恶劣的自然条件、持续不断的高原反应、干燥的气候曾让他吃足苦头,他知道自己会有胸闷、气促、失眠、鼻腔出血等症状,而且儿子才1岁多,父母也已年迈,“但我是医生,也是党员,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使命。”

来到林芝市人民医院后,刘庆华发现,之前两批援藏医疗队都没有单独成立党支部。他立即向上级申请,成立了第一个援藏医疗队党支部。此后,他带领队内党员医生,走过泥泞颠簸的盘山路,走进农民的田里、牧民的帐篷,走入敬老院和孤儿院,开展义诊、送医送药。

多年来,西藏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改善,但缺医少药问题依然严重。“很多手术设备都要自己准备。”刘庆华说,中山一院大后方也给了不少支持,听说缺少器械,同事立即打包寄来。

他也为藏区带来新技术、新疗法,第一例腹膜透析置管手术就是他完成的。那是一名来自墨脱县的尿毒症患者,转诊过来时已神志不清,经过紧急血透,病情稍稍稳定。林芝海拔比墨脱高,患者不适应,要求回去治疗。刘庆华知道,墨脱不具备血透的能力,回去就是放弃。和家属反复沟通后,他为患者开展腹膜透析置管手术,并手把手教其居家腹膜透析。

还有一位65岁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已经发展到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曾在拉萨做过血管内瘘术,但效果不好,急需建立新的透析血管通路。很快,刘庆华在患者颈内静脉置入长期导管,术后导管血流通畅,患者很快出院。

“一个人力量单薄,但集体力量却无限。”刘庆华说,援藏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把“输血”变为“造血。”他主持编写了《血液透析中心各项流程指引》,完善各项规章制度20余项,持续推进医院肾内科和血透中心建设,大力培养青年骨干医生。2017年8月,林芝市人民医院挂牌西藏自治区首家中国肾脏病防治联盟腹膜透析示范中心,为藏区肾脏病患者提供更优质的透析服务。

三个月后,林芝市人民医院通过“三甲”终审,成为藏东南地区唯一的三甲医院。而就在几天前,刘庆华还与同事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那天凌晨6时34分,林芝发生6.9级地震,他被紧急叫醒,什么都顾不上就冲出了屋外。此时,林芝气温在0℃左右,寒冷、恐惧包围着他。有人建议离开林芝,但他很快镇定下来,带领医疗队继续留守医院,“如果地震引起群众伤亡,这里更需要医生。”

因为援藏成绩出色,刘庆华被西藏自治区政府聘为“援藏首席专家”,还获林芝市最高奖项医德医术模范奖、优秀援藏干部等多项荣誉。他也与当地民众、医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即使返回广州,来自藏区的微信沟通依然不断。

“在西藏的日子虽然很艰苦,但精神上很富足,这段经历将是一辈子的财富。”刘庆华说,医学路上漫漫修远,他将永怀赤诚之心,向着有光的地方不断奔跑,为患者驱散疾病阴霾。


欢迎订阅2022年《人之初》杂志(点击下方图片或扫描二维码)▼▼▼



记者 | 曾剑萍
编辑 | 梁沐 吴秋秋  责编 | 张秀丽
来源|本文首发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文末说点心里话*微信改版后,好多人都说找不到广卫君了,为了第一时间收到推送,请把广卫君设为“星标★”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