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茂生和他的高州健康梦

宋炳军等 广东卫生在线 2022-12-07

编者按

2016年来,广东省深化医改工作风云激荡,顶层设计如羚羊挂角屡出奇招妙招,一线改革先锋也如雨后春笋应时而生、一展所长。


高州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茂生就是其中之一。他少年时梦想参军入伍,却转身学医,多年锤炼成为心外科“王一刀”,后来为了高州市人民医院浴火重生一朝封刀,近10年砥砺前行,树起全国县域医改和基层党建的一面面大旗。


本刊记者多次深入高州采访,试图从他和同事的身上,寻找高州市人民医院绝地重生的成功之道,也期望能管窥广东省县域医改的独到之处。


2013年1月,王家卫筹备10年的《一代宗师》上映。

这是一部充满文艺气息的武侠电影,投射了大时代的山河巨变,也拍出了武术家的信仰与守护。电影上映后的两个多月,茂名市人民医院的武术家——被称为“王一刀”的王茂生北上高州,开启了他的“一代宗师”之旅。

由此开始的近十年时间里,从成为粤西首个县级三甲医院到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单位,从助力高州稳居广东县域内住院率第一到改革成果先后获中央改革办、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点赞肯定,高州市人民医院一次次刷新县级医院的改革发展纪录,王茂生也一次次展示出自己的信仰和守护

救心:从“王一刀”到王院长

王茂生的起手式并不容易。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地处贫困山区的高州市人民医院,通过药品和绩效改革实现低成本运作、高质量发展,并推行平价路线,“高州模式”声名远扬。如果说“有钱上广州,没钱上贺州”是彼时粤北人民无奈的就医选择,那么“有钱上广州,没钱上高州”则为粤西群众津津乐道的传奇。

然而,《一代宗师》上映的第4天,2013年1月1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的《药单背后的秘密》,点名曝光高州市人民医院医务人员收受药品回扣等问题,曾被广泛点赞的“高州模式”轰然倒塌。

此后的半年时间里,内有患者不信任的目光凝视,外有各医院趁机挖人,尤其王牌科室心外科人才陆续出走,各项业务跌入低谷。一切如电影里描述的那样,风雨飘摇,人心涣散,所有人都期待能有一个“叶问”救大家于泥淖之中。

谁能担当大任?这个问题不止高州市关心,当时的省卫生厅和茂名市委市政府都极为关注。经过多次研判考察,王茂生成为最佳选择。

人人皆知“救火队长”不好当,但王茂生没有丝毫犹豫。他祖籍山东,因生于茂名,故名茂生。父母是南下干部,受家庭熏陶,他天生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我从小想当兵,小时候还被叫作‘好战分子’。”王茂生回忆,高考填志愿,前四个他都报了军校,第五个才在母亲坚持下填了广东医学院(即今广东医科大学)。然而,因为近视,他没被军校录取,反而走上了从医之路。

因为觉得医生太斯文了,和性格不符,大一成绩只考了个及格。但好胜心让他不肯服输,特别是随着医学推理、诊断学习,他胆大心细的优势逐渐显现,分数越来越高,并于本科毕业后进入茂名市人民医院,成为一名心外科医生。

心脏曾是手术刀难以触及的禁区,在方寸间穿针引线,容不得半点差池。但王茂生没有丝毫畏惧,虚拟敌人具象为各种心脏疾病,玩具枪换成了手术刀,手术台就是阵地,很快就名声大振。他敢想敢做,先后主刀完成30余项新项目,每一项都填补了茂名甚至粤西地区的技术空白,被患者称作“王一刀”。

2005年,王茂生还成功开展了粤西首例心脏移植手术。此前,我国仅实施过150例心脏移植,广东省只有2家医院开展过,茂名市人民医院成了第三家。“后来我电话回访,他说还能开车、搬运货物,状态不错。”王茂生说,每每听闻患者过得好,他也会由衷地开心和自豪。

帮患者救心换心,王茂生从未有过退缩;帮一家医院救心换心,他也有足够信心。尽管家人不舍,朋友挽留,他还是慨然接受任务,单身北上。

去之前,妇产科专家陈丽平还特地给他打了预防针,两人是大学同学。她毕业后回到高州工作,1986年进入高州市人民医院。“我很坦白地说,我们需要一个领路人,如果你不怕麻烦,这里有你的用武之地。”陈丽平说,虽然毕业后交流不多,但她相信王茂生的远见和能力,能带着大家走出泥潭。

当然,也有真诚的忧虑。胸外科主任林万里坦承,因为专业关系和王茂生早就认识,深知他在学术上的严格和较真,从技术专家向管理专家转型,挑战严峻,不免为他担心。

更多人在期待。“我们都知道‘王一刀’的大名,实力很强。”护理部副主任龚兰娟回忆,最艰难的时候,这位技术大拿的到来,让不少人感到振奋,“或许,他可以很快带起一个科室,然后带起一家医院。”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王茂生从此放下了手术刀,唯一的手术就是帮助高州市人民医院脱胎换骨,“做院长,工作千头万绪,随处都有事情要处理。做手术,最少几个小时在手术台上,不能接电话。与其两边纠结,不如专注一端。”

专注,是他做院长后表现的第一个态度。第二个才是严肃,以及温和。

“医院作为典型的根基仍在,最需要的就是重振信心。”王茂生说。首先,他在医院临时过渡委员会的帮助下,完成党委、支部全部换届,选拔出一批有担当、有能力、有群众基础的中层干部。院长朱秀龙、医务科主任张健生等都是从此开始了临床到管理的角色转变,分别成为高州市人民医院未来发展的核心和骨干。

王茂生还提出“和谐医院从心做起”,要求全院职工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用良心服务每一位患者。“医生有医德没技术,救不了病人;有技术没医德,反害了病人。”这是他的行医理念,也是对所有员工的忠告。

同时,他策划出台一系列举措,特别是探索建立高水平、透明化的薪酬激励制度,实行分配方案向一线倾斜、编制内外同工同酬,引导医护人员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和工作积极性,涣散的人心逐渐回归。“我就按两句话去做,一是病人要满意,二是职工要幸福,只有职工幸福了,才能把幸福感传递给病人。”他说。

▲2019年11月17日,王茂生在广东卫生与健康发展峰会暨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发布会作报告


随着医院各项工作回归正轨,王茂生又开始了润物细无声的改造。基于过去医院发展粗犷无序,他先后组织200多位中层干部去广东省中医院、台湾马偕纪念医院参观,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又在广东省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的帮助下,以党建为旗,通过思想建党、文化建院,重塑信仰,并将支部建到科室,制订双带头人制度,构筑支部战斗堡垒和科室主心骨。

随后,在王茂生的策划下,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学科建设、医共体建设等相继展开,一场雪耻战争越打越酣,综合服务能力稳居全省县级医院榜首。2014年,医院通过三甲评审,成为全省第二家县级三甲医院;2015年,广东首次发布县域内住院率,高州排名全省第一。

2016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题刊发“高州医院探索山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新路子”的经验,肯定“高州医院平价治大病,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经验值得推广”,人们鄙视的反面典型终于一雪前耻。

翻越关山,终逢春色。放下手术刀的王茂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带领高州市人民医院完成了一场艰难而华丽的蜕变。


决心:从“游击队”到“正规军”

2022年4月27日,高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上演了一场生死营救。

74岁的张伯因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突发急性左心衰,并发主动脉瓷化,生命危在旦夕。偏偏,张伯又是股动脉狭窄,常规救命通道受阻。紧急关头,医院启动ECMO维持张伯生命,并在副院长、心脏中心主任曹勇带领下,紧急实施经心尖介入主动脉瓣换瓣的高难度手术,把老人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类似的故事时常发生,高州市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由心外科、心内科等科室组成,年手术量超3000台。这也是王茂生“从心做起”的另一种诠释。

王茂生来前,心外科就是医院的龙头科室,但央视的曝光批评对其的冲击也最为明显,不少专家出走,技术能力严重滑坡。作为心外科专家,王茂生决定从最熟悉的领域出发,重新打造一支心外科王牌队伍,然后带动其他科室发展。

谁来带头呢?自己已经决定“金盆洗手”,必须物色一位新的带头人。

留人尚且不易,何况引进?王茂生托了很多人,打了很多电话,有影响力的没人愿意来,只有几个朋友答应短期帮扶;有些愿意来的,也因为自身管理或技术能力不足很快打了退堂鼓。几经打听,他找到了曹勇。

这位同样身形高大的年轻人,本科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后攻读了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的博士。彼时身在美国进修的他已入职湛江一家三甲医院,也在那里安了家。最初接到邀请时,他婉拒了,“我对高州不了解,觉得没必要冒风险。”

王茂生没有放弃,不仅“三顾茅庐”,许诺给平台给空间,还专程去四川看望曹勇父母,最终打动了曹勇,从海滨城市转战山区小县。刚到高州,曹勇没房子,一家人挤在招待所里。王茂生得知后,又悄悄把医院原本分给自己的专家楼住房让了出来,自己带着简单的行李去了招待所。

曹勇迅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他入职当年,心外科病患总数就提升了30%以上,2014年完成了2571例心脏手术,稳居国内前列。“目前科室开展的新技术至少超过50项,从常规手术到复杂的微创介入瓣膜手术,患者从新生儿到80多岁的老人。”他说。

除了曹勇,王茂生邀请来的还有产科重症专家何进球,她从茂名而来,如今是高州产科的“灵魂主任”。2018年开始,她主攻高危妊娠,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经常有广州等地产妇慕名而来。

一代宗师的功夫要采百家之长,王茂生同样擅长这一招——高州属欠发达地区,必须借助外部力量激活内生动力。为此他启动了人才培养“一借一长”模式。

“借”,即请进来,通过软性引进,让人才“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他推行特聘专家制度,从北京安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等软性引进各领域专家“传帮带”,为医院输送前沿技术,培养专业人才。

“长”,即送出去,加快培养本院人才。“我是医院全额资助攻读博士学位的,期间还去了哈佛医学院进修。”骨外科博士李小川说。2014年他考上南方医科大学在职博士,王茂生不仅表示支持,还在班子会上提出系列补贴政策,获一致同意。从此,在职人员外出进修或攻读硕士、博士,不但学费、差旅费可以报销,还能享受全额工资和奖金。

李小川也没有辜负期望。2017年11月,医院成立广东省山区县级市首家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他是首位进站博士后。

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陀子能则被王茂生送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模拟培训手术,多年磨刀,一鸣惊人。2020年12月,呼吸内科得到钟南山院士认可,并亲自授牌,高州市人民医院成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东地区首批协同医院。

▲钟南山院士与王茂生合影


王茂生也支持护理人员深造,先后送感染内科主管护师陈天凤到爱尔兰特拉利理工学院学习先进的护理理念、心内科主管护师范婷到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就读高级护理实践研究生等。范婷后来成为医院三位科研护士之一。

“如果不做院长,我就做回我自己,做一名好医生;做了院长,我就必须培养出一批好医生、好护士。”王茂生说。通过引进人才、外借专家和内部培养的“三板斧”,他打造了一个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产生了良好的磁力场,19名博士、139名硕士从大城市陆续倒流而来,形成拥有高级职称475人的人才队伍。

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王茂生对这批人才呵护备至,给了他们充分施展的平台,对合理要求几乎有求必应。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杨东辉主张开展人工耳蜗、听力重建等高难度新技术,他第一时间同意,还请来省级专家指导,帮助耳科迈入侧颅底高挑战性手术领域,走出了“小专科大作为”的特色强科路径。

“王书记不仅做大优势专科,也没有放弃小专科,肛肠科因此独立出来。”肛肠科医生苏春志说,2016年改革后,科室每个月微创手术增加到100多台。更主要的是,科室会根据医院要求制定长期计划,发展更有前景。

“就像在战场上拿着大刀冲锋陷阵,王书记来了之后整训队伍,然后让战士穿上军装,从‘游击队’升级为‘正规军’。”朱秀龙比喻说。他从1997年毕业就来到高州市人民医院,见证了医院的跌宕起伏,也是医院新阶段崛起的主要参与者。


雄心:从“包围城市”到“超越城市”

正规军要能打仗,而且要能打大仗。

2018年年末,两位患者误食百草枯,因双肺纤维化生命垂危,只能通过ECMO维持生命,肺移植是唯一的治疗手段。王茂生提出做肺移植。“我第一反应是不可能。”胸外科主任林万里回忆。肺移植在器官移植中属最高难度,此前从未有县级医院开展肺移植的先例,而且两人情况不佳,难度太大。

王茂生力排众议,医院没有移植资质,他就向省卫生健康委申请特批;没有人,他就请来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学科带头人何建行教授;他还再次穿上手术衣,全程在手术台旁担任助手,协调各种资源。最终,手术顺利完成,两位患者3个月后陆续出院。

经此一役,医院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全院职工的信心也进入最好状态。

同时,在医院变革的助力下,高州市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也迅速取得成效。2021年高州县域住院率达到96.4%,连续7年在全省排名第一全市能开展232种常见病疑难病和211种关键技术手术,占省卫生健康委确定的病例手术总数的97%,技术能力排名全省县级医院第一,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王茂生和何建行是老朋友,他曾和后者开玩笑说:“你是国际何,我是农村王。农村包围城市,未来我要包围你。”

没想到,王茂生不仅带着高州市人民医院在农村做得风生水起,推动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还于2021年3月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名单,与广医一院站在了同一个行列,不仅在“包围”,也在追赶、超越。

以此为契机,王茂生进一步推动医院专科建设迭代升级,提出了建立“急救-护心-强肾-壮肺-促健”五大优势专病中心的发展战略。

同月,60岁的史伟加入高州市人民医院。他是我国慢性肾脏病规范化诊治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国家卫健委肾脏病质控中心专家组专家。来高州前,他还是省医肾内科行政主任,曾一手将寂寂无名的小科室快速建成国家重点专科。

很多医院都想邀请史伟加入,但他最终选择了高州。“王书记通过我的学生邀请我,但那时候我不认识也不了解他。”史伟说,两人初次见面就相谈甚欢,一聊就是一个上午,“我们对基层医院发展的理念很一致。”2021年2月底,史伟退休,3月1日就带着行李,驱车4小时,入职高州市人民医院。

史伟带来的变化是巨大而迅速的,他牵头把肾脏内科、血液净化中心、泌尿外科的五个病区组合成为肾病中心,带着团队成员不断成长,2021年中心门诊量就升至3.4万人次,其中高州以外的住院患者占比47%,而且患者中危急重症比例高达97%,诊疗水平跃居全省前列。

▲王茂生为史伟(右)颁发聘书


就这样,在不同阶段打出不同招式,王茂生迅速让医院脱胎换骨,从只有1个省级专科,发展到如今已拥有心外科、胸外科、骨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等5个省级专科、2个高校重点学科、6个省级研究基地。

“加强专科能力建设的同时,我们还积极打造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王茂生介绍,智慧服务主要表现为线上线下便捷服务,比如实现床边出院结算达40%;智慧管理则主要表现为大数据、闭环式、无纸化的临床路径管理。

2021年11月,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发布《2020年广东省DRG住院医疗服务综合评价分析报告》,高州市人民医院DRG能力指数在全省131家三级综合医院排名第18,是进入全省前20名的唯一县域医院——DRG能力指数是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水平的体现,高州市人民医院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让县域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的健康保障。

这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事实上,一波又一波的革新是交叉进行的,比如在争取入选高水平医院建设名单之前,王茂生就引进了细胞治疗。“实验室已通过GMP、GCP认证,投入非临床使用。”朱秀龙说,他期待细胞治疗技术能早日普惠广大县域患者,并成为医院新阶段高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王茂生和高州市人民医院是最好的例证。而等待他们的,必将是一个久远而美好的未来。


暖心:从免费救护车到价值医疗

很多人都期待岁月静好,王茂生却选择负重前行。

特别到了高州,带着一家医院卷土重来,他背负着领导的期望、职工的未来、患者的健康,还有自己的理想。“医疗最大的公益就是让患者能治得好病还不折腾。”他说,公益性始终贯穿他的人生,无论是执刀上台,还是披甲抗疫,他都在不断尝试,只为能找到一条承载其重的模式。

高州地处丘陵地区,山路崎岖,群众就医出行困难,经常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救治延误。“有些人年纪大了,还骑着摩托车带孩子看病,太危险了!”王茂生心里逐渐有了一个大胆的念头:如果120救护车免费呢?

这个提议把大家吓了一跳。“救护车需要维修、保养,急诊科也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成本怎么覆盖?”副院长黄春明回忆,反对的声音占据上风,但王茂生没有放弃,他向大家介绍患者的困境,分析长远的有利影响,终于换来试行机会。

一开始,患者也不敢相信,甚至有人故意挑衅。一位村民拨打了120电话,要求送到其他医院就诊,急诊科工作人员拿不定主意。王茂生知道后当即表示“送!”他还安慰大家:“如果咱们技术好、服务好,患者自然会回来。”没多久,这位患者真的自己回到高州市人民医院就医。

真心换来信任,主动就医的患者日益增多,此前担心的资源浪费情况也很少出现。截至2021年底,医院已免费出车共11万车次,总里程可绕地球100圈。救护车越跑越远,医院和患者的心却走得更近了。

▲2021年初,高州市人民医院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第二批重点建设医院名单。图为5月19日医院举行“广东省高水平医院”揭牌仪式


“我走过了近40年从医之路,坚持了‘行医以德为先,服务以诚为本’,是因为组织把我培养成了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王茂生说。对医疗公益的探索早在茂名市人民医院工作时期就开始了——2012年他就发起成立茂心慈善基金,并主持为120名茂名先心病儿童进行了全免费手术。

舞台大了,可供施展的空间也大了。到高州的第一个暑假,王茂生就把这个活动带到了高州,并将救助范围扩大到全国贫困心脏病学生儿童。

“救一个孩子就是拯救一个家庭。”王茂生说,因为信誉受损,医院当时很难得到外界支持,便自己承担费用,对四种常见先心病免费手术,其他复杂心脏手术每例减免1万元。活动开始仅三年,就为1000多名儿童治愈了心脏病,很多来自安徽、湖南、海南和广西等地,累计为患者减免790万元手术费用。

延续至今,这项活动已经成功治愈2352个先心病患儿,并带动不少医院陆续开展类似活动。期间,王茂生等人付出的不止这些。因为手术需要大量血浆,血库一再告急。王茂生又带头献血,同样仅前三年就献血超过1万毫升。

送走一批批康复的患者,迎来一声声真诚的感谢,医院职工对公益活动的态度逐渐改变,曾经旗帜鲜明反对的人也都积极投入到不同的公益活动中。

随着大家的积极性提升,王茂生决定,将三甲医院挂牌日定为医院公益日。国家确定医师节后,又改到8月19日,密集组织下乡义诊和白内障、心脏病免费筛查,以及为茂名地区福利院孤儿免费做矫治手术等活动。

“为什么做公益?医改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就要盯着他们急难愁盼的事用心去做。”王茂生曾如此解释。他自己也不定时带队下乡义诊,与村民聊天,主动发掘并解决群众的就医或生活难题。

有次带队到敬老院慰问,王茂生发现几位老人侧着听电视,立刻请眼科专家检查,发现6位老人有白内障,于是安排为他们做免费手术。后来,他推动医院组织“光明行动”眼科义诊,截至2022年5月,全市800多名老人因此重见光明,“我们还借机带教多位乡镇医生掌握白内障切除手术。”

一系列公益活动等背后,不仅要有医者仁心,还要算可持续的经济账。比如在药用和设备上要求实行“四用四不用”,能用简单的就不用复杂的,能用便宜的就不用昂贵的,能用国产的就不用进口的,能用基药的就不用非基的。

这个策略也是“价值医疗”的体现。“县级医院最缺的就是管理理念。没有高质量的医院管理,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医疗结果和效率。”他说,为此他始终坚持改革与管理并重,坚守“成本控制、治疗效果和患者需求”的价值医疗理念,推动医院进入“从大到强”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2018年12月,高州市人民医院入选国家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单位,是广东5家医院之一,也是唯一的县级医院。

同时,“医院坚持公益性和价值医疗,在为民减负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王茂生说,通过提升医疗质量和效率,患者平均住院日从10.47天降到7.42天,“按3000张床位计算,平均住院日少3天一年约等于增加800多张床位,而医护比不增加,相当于减少了几亿元的人力成本。”

另一项数据更有说服力:近三年,高州市人民医院年均次门诊费用、人均住院费用分别约为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同类费用平均水平的六成与八成。以医院年住院量11万人次测算,一年节省医保费用约1亿元。

▲王茂生参加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主席团会议

恒心:从和谐医院到有序有情怀的医院

王茂生还将视线投诸乡野,试图构建一个更系统、全面的健康服务网络,让优质、高效、平价医疗资源真正触达大山的每一个角落。

2021年4月,荷塘镇村民朱和伟感觉胸口闷痛,他没太在意,打算像往常一样骑摩托车去村卫生站拿点药。妻子拦住他,拨通了120。上了救护车,朱和伟才知道妻子救了他一命:心电图显示他是急性心梗,因为送医及时,不到一个小时,医院就为其放入支架、打通血管,转危为安。

妻子行事果断的底气,源于她平时喜欢看“村医通”健康微信群。

2018年,高州市人民医院以党建为引领,聚焦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决定由43个党支部分片承包全市439个村,每村建一个微信群,由2名医生负责管理常驻,每天宣传党的卫生健康政策、健康科普知识,还提供免费问诊服务,村民拿起手机就能问诊解惑,村医也不时在群里求教。

截至目前,村医通健康群已覆盖全市26万户乡村家庭100多万村民,免费提供健康咨询、远程诊疗30多万人次,不少急性胸痛、脑卒中患者因此获救。

与此同时,王茂生又依托“互联网+”技术,建成覆盖县镇村的“云端医院”,并将互联网医院与医联体建设融合升级为“互联网+医共体”,建成了独具高州特色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市共享优质医疗资源,真正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

“我们将把高州市人民医院打造为有序、有情怀的医院。有序是要有制度,有规矩、有底线,不能乱来;有情怀就是要有爱心,有大爱,无私奉献。”王茂生曾如此描绘心目中的高州市人民医院,如今梦想已无限接近现实。

▲2021年7月30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对全省首批党建工作示范点进行表彰,高州市人民医院党委入选并作交流发言


而从最初的“和谐医院、从心做起”,到“思想建党、文化建院”再到“有序、有情怀”,串联起医院发展的三个阶段,也勾勒出王茂生的10年人生。

2022年7月11日,高州市人民医院三甲复审现场评审顺利通过,成为国家发布2020年版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以来,粤西第一家过关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当天,高州市市长卢巧智说:“医疗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三甲不是终点,而是起点。高州市人民医院要持续聚焦内涵建设,为县域群众提供更高性价比的医疗健康保障,造福一方百姓。”

王茂生会心一笑。过去,他一直聚焦内涵建设,在制度、理念、文化、思想上下功夫,不仅推动医院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基本建成与县域百姓需求侧相适应的健康服务体系,也为医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瑰宝。

岁月倥偬,虽然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王茂生依旧斗志昂扬。

甚至,他还在布局一些新计划,比如基于茂名现有“两病”救助模式和医院“救心月”活动,探索整合县域医保基金与财政资金,在高州推动开展针对本地医保恶性肿瘤患者的免费医疗试点,“这一探索将为未来试行单病种免费乃至全免费提供宝贵经验,希望能尽快落地。”

《一代宗师》中,八卦拳宗师宫羽田临走时对叶问说:“凭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叶问不负众望,让武术精神穿越时空,至今感染无数人。过去10年,王茂生带着高州市人民医院点亮了无数人的希望。接下来,从他到朱秀龙、曹勇,再到每一个高医人,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


欢迎订阅2022年《人之初》杂志(点击下方图片或扫描二维码)▼▼▼



主笔 | 宋炳军 
记者 | 陈湘婷 曾剑萍
编辑 | 程橙 梁沐 苏海宁  责编 | 张秀丽
来源|本文首发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文末说点心里话*微信改版后,好多人都说找不到广卫君了,为了第一时间收到推送,请把广卫君设为“星标★”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