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还做医生吗?答案亮了!

致敬医师的 广东卫生在线 2022-12-07



没有人生来就是医者
面对疾病,他们也曾束手无策
面对压力,他们也想过离开
他们心中
也曾有过另一个梦想……

如果不做医生,他们会选择做什么?从医路上,他们遇到过哪些艰难时刻?在医生这个职业上奋斗多年的他们,会给现在的年轻医生哪些建议?

今天(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广东卫生在线访谈了7位医学专家,一起听听他们的选择。

张忠德:从医34年,使命感已刻进骨子里

张忠德,全国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先后12次出发支援疫情防控救治工作。曾获“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奖”“南粤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孤身北上的德叔


这已经是我从医的第34年,记“医龄”就好像记年龄一样,骨子里热爱这份职业,只要是帮助患者解除病痛,就会全身心投入。
抗疫两年多,十余次外出支援,确实也经历过一些艰难的时刻。记得刚到武汉的前10天,因为对新冠肺炎的了解还不多,诊疗方案还在摸索完善阶段,看到很多重症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加上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大家有种快要崩溃的无力感。
当时我不断告诫自己:稳住,你是医生,帮助患者是你的天职。后来,我们采用了一些中医药的方法,快速调整状态,保持良好战力,继续投入医疗救治。一个星期后,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部分重症患者被治愈出院,我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中医药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深感重任在肩。作为一名医生,我希望不仅用中医药临床思维方法、中医药手段解决疑难危重症,还要用现代科学对中医赋能,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为一名院长,我希望能够高质量推动创新型、研究型、引领型综合性中医医院建设,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作为一名副校长,我希望培养更多有灵魂、有技术的优秀医学人才,为健康广东、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蓬勃力量。


刘超:医学人文关怀要永远在路上

刘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岭南医学界肝胆外科、肝移植领域的巨擘。


▲刘超团队实施亲体肝移植手术
从医33载,回顾过往,一切都宛如昨日。
1984年高考,我曾与父母因专业的选择起过争执:在乡村医院工作的他们建议报读医学专业,而我则更向往自动化、计算机等工科专业。几番“辩论”下来,我屈服了。
如今想来,这是一次幸运的被动选择。从医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要问是否想过放弃?我的答案是——有遗憾、有沮丧,唯独没有想过放弃。
还记得参加工作不久的那年春节,我在医院值班,基层医院转来一位急性阑尾炎术后腹腔脓肿患者。囿于当时医疗水平,我们穷尽一切方法效果甚微,只能眼看着她情况一步一步恶化。病房外,老人的儿子穿着很破旧棉袄,等来了母亲的死讯......那种无力感让我至今都难以释怀。
无论处于哪个时代,我们都无法否认医学在“科学”这一方面存在局限性。但医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还是科学、哲学和人文的完美结合。正因如此,即便随着医疗水平高速发展,我们有了许多高精尖的检查设备,但作为临床医生永远不能忘记“临床”二字。
我也时常叮嘱年轻医生——无论医学如何进步发展,我们一定要站在患者身边,多沟通、多倾听,医学人文关怀要永远在路上。


郭亚兵:很开心与患者成为20多年老友郭亚兵,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和肝病中心行政副主任,曾获“中国好医生”“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广东省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郭亚兵在病区工作


学医是机缘巧合,当年志愿我填的是工科类专业,结果被军医大学提前招生录取了。
这条路很艰苦,也有过很沮丧的时刻。毕业最初是做内科的,当时就觉得所学的知识跟实践相差甚远,而且人类的医学认知也没有现在这般深入,大内科有不少脑出血、腹痛查因等患者,很难救治。遇到抢救不了的病人,或诊断不清楚,这对我来说是非常苦恼的。突破这些瓶颈,惟有不断去进修。
从医42年,最开心的事就是跟患者成为20多年的老朋友。我第一次见他们的时候,他们是严重的肝硬化肝衰竭,经过努力,他们的肝脏慢慢恢复正常了。这也是我的职业价值体现,很欣慰,包括从医经历过的SARS、抗震救灾、新冠肺炎疫情等,能第一时间为国家出力,都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光荣。
医学领域有很多天花板,例如晚期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需要医生去突破。作为肝病防治专家,我们要推动防和治结合,将肝癌防治往前移,走出医院把社区的乙肝、肝硬化等肝癌的高危人群筛出来,对其进行健康管理,降低肝癌发生率,守护百姓健康。


曾育辉:换一种方式实现当年梦想曾育辉,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曾获“广东好医生”提名奖、广东好人、“第二届全国卫生健康行业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曾育辉为社区居民开展急救培训


从医27年,最初我是一名心脑血管医生,后面才从事急诊工作。急诊挑战非常大,但也符合我的性格特点,所以就坚持在这条道路上,一走就走了15年。
曾经我也彷徨过,也苦恼过,也知道目前急诊救治成功率偏低,仅有3%~5%,但我还是愿意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希望能改变一点是一点。
当医生最难受的事情是到达患者身边时已经不能为他们做什么,面对的是家属失去亲人的痛哭。我们希望把急救关口前移,把急救常识送到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让大家都能够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一起提高急救成功率。
我非常喜欢教育行业,时常会想,假如当年选择当老师,现在应该是位不错的老师。这些年来,不辞劳苦,四处奔跑开展公众急救培训,实际上也是一个知识传播者,换一种方式实现了当年没当老师的梦想。
我有一个小目标:通过更多普及性公众培训,把急救成功率提高到10% 、20%、30%,甚至50%以上,给每个家庭带来更大的希望。


刘学松:致力于成为一名“明医”刘学松,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曾作为科室骨干首批参与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

从医近20年来,我有想过放弃。
那是工作的第四五个年头,当时由于自身经验和所学知识在实践中显得过于单薄,鲜少能从救治患者中获得成就感;也由于工作量庞大,日夜颠倒是常有的事,完全无法顾及家人。当理想与现实出现巨大差距时,脑海会闪现这样一个念头:是不是从事其他行业会更好?
在内心挣扎时,医院文化氛围、同事间互相鼓劲以及家人的支持,给予我坚持的动力。现在回头发现,能坚守扎根医学领域,其实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
医学生阶段,对任何未知都充满信心,也曾许下“攻破某一疾病”的愿望;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后,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敬畏,希望将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并寻找科学的解决方案。
如今有幸能在钟南山院士团队,我更多的是想要如何成为一位“明医”,明白时代赋予的机遇与担当,明白自己学医的志向,明白自己的能力所在、明白怎样的处理对患者更好


李映桃:倾注热爱,与患者“双向奔赴”李映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普通产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她因医术精湛被评为首届柔济名医,她因亲切和蔼被患者称为“水蜜桃主任”。
▲李映桃欣喜迎接新生命
刚参加工作时,我也曾犹豫过要不要离开。后来我去参加下乡,那个地方没有医生,每一次救治都需要独立完成,我必须不断提升自己,才有底气应对每一次挑战。当成功救治的病人越来越多、挑战难度越来越大的时候,那份职业成就感是其他行业难以替代的,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从医的决心。
如今,广医三院是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省内甚至邻近省份越来越多重症孕产妇过来就诊,我觉得身上的责任越来越大,虽然经常连轴转,但看到产妇的平安和孩子的健康,就觉得没有什么事情比迎接新生命更加美好。
前不久,同事问我要不要提前退休,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希望健康工作到60岁”。现在,我特别珍惜剩下的工作时间,希望能充分利用好临床、科研、教学三个平台,把自己的从医经验及时分享给年轻医生、带到基层,希望为妇幼保健事业高质量发展、同质化推进贡献更多力量。


赖国彬:当好居民的“医靠”,很有成就感赖国彬,广州市越秀区大东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治医师,曾获全国敬老爱老模范人物、广州市星级家庭医生等荣誉称号。
▲赖国彬与十年老粉丝合影

做社区医生已经13年了,能够用自己的所学帮助他人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长度,我觉得很有意义。


我曾经负责家庭病床,管理过许多失能患者,肢体残疾、眼盲、长期卧床靠呼吸机维系生命等人群都有,他们活得很辛苦,如果没有医生上门服务,生存质量将更为堪忧,家庭照护也面临巨大压力。我们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慢病管理,把一些高危人群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等,纳入规范管理,可以有效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避免大病、重病。


况且,我也收获了居民的信任和友谊。我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群里有几千人,平时很多老人家找专科医生看完病,也会拿着诊疗方案来问家庭医生,对我们很信赖。每天出门都能遇到附近的居民开心地和我打招呼,邀请我去家里吃饭,有老人还开玩笑说想让我当女婿。能够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让他们因此而认可你、信任你,这就是一个医生的高光时刻。



广卫君在全省范围内
随机调查了200+名医生
“如果不当医生,你想做什么?”


虽然有些回答很皮


有些吐槽也很尖锐


但让人意外的是

超过半数人选择继续当医生



“自己选的路,跪着都得走完”
我们常以这种方式自嘲当前的选择
 
医路上救治生命的责任
和成功救治的意义
是他们坚定前行的动力
医生,是他们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谢谢你们的坚持与守护
节日快乐!





统筹 | 李楠楠 
记者 | 苏海宁 周艳梅 张秀丽
摄制 | 覃健基 朱佳  
编辑 | 苏海宁 责编 | 张秀丽
特别鸣谢 | 广东发布、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市越秀区大东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文末说点心里话*微信改版后,好多人都说找不到广卫君了,为了第一时间收到推送,请把广卫君设为“星标★”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