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透明的,通过它们,可以看到人的心灵。”法国唯美主义先驱诗人泰奥菲尔·戈蒂耶这句打动无数人的感慨,还有很多相似的表述,比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内心的索引”“心事眼波难定”……作为人体最富有表现力的器官之一,眼睛有着无数描述其美好的文字。但拥有它们需要一个前提:健康。林浩添就是眼健康的守护者之一。他是知名眼科专家,曾亲手帮助许多眼病患者恢复光明;他还是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以下简称“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院院长,正带着这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眼科医院,守护着更多人的眼睛和其背后的美丽心灵,以及一个个幸福的家庭。01医学传承与创新
静躺在床上,枯坐在椅子上,偶尔自己摸索着,或在护工的搀扶下走走路。过往几年,80多岁的黄爷爷一直重复着这样单调的生活。他的眼底视网膜情况极差,白内障又到了过熟期,一只眼睛已经失明,另一只也仅剩光感。世界缤纷多彩,但都与他无关。
更糟糕的是,黄爷爷曾罹患癌症,还有许多基础性疾病,大多眼科医生都没把握为他做手术,就连林浩添最初接诊时,也劝他保守治疗,不要冒风险。但老人和家属都很坚持,多番请求,林浩添不忍心,决定放手一搏。为最大程度保证手术安全,林浩添请来医院麻醉科主任保驾护航,也做好万全的急救准备。“我原本觉得,手术能安全做完就不错了,没想到效果比预想的还好。”林浩添笑着说,手术完成后,老人眼前的阴翳渐渐散开,虽然仍不能完全看清,但终于有了色彩。眼科手术操作空间小,每一台都无异于针尖上的舞蹈,没有彩排,不能重来,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能影响患者日后的生活。从医14年,林浩添始终保留着第一次拿起手术刀时的敬畏之心,时刻要求自己必须以100%的状态投入到每一台手术中,尽全力治疗每一位患者。这是从小刻在骨子里的善良,也是传承自父辈的医者仁心。林浩添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市,家里是诊所和药店结合体,父亲是赤脚医生,治病开方,母亲负责抓药。每次放假,林浩添就会化身为小药童,往来穿梭帮忙。如果把诊所和药店看成一门生意,父亲无疑是不合格的经营者。他乐善好施,看病救人从不计较利益得失。有一次,家里来了位穿着破旧衣裳的光脚老人,身上只有几毛钱,却有不少基础疾病,父亲不仅为他免费检查,还送了许多药。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亲属朋友偶尔委婉规劝,父亲总是听过就忘,有时也会叹息说一声“乡亲们不容易,能帮就帮”。几年光景,村里不少人做生意挣了钱,建起漂亮的小楼。林浩添家那栋稍显破旧的房子,却没增添一砖一瓦。物质生活简单,精神世界却充盈。早上打开门,不时能看到门前放着一些新鲜青菜。村里许多人以种菜为生,这是他们表达谢意最质朴的方式。“不是只有李嘉诚这样的富豪能做慈善,普通人也可以。”林浩添说。父亲纯粹但执着、村民善意的回馈,最终汇成一股暖流,推着他走向医学的道路。1999年高考,林浩添成绩优异,有人劝他报考清华、北大,他却在志愿表上坚定地写下了六个大字:中山医科大学(即今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林浩添是本硕连读,选二级专业时,他将目光投向了眼科——中山医学院最好的专业之一,从此踏上了守护患者光明的征程。后来他又考取中山眼科中心的博士,毕业后留院工作。期间,有不少海外高校、医疗机构伸来橄榄枝,但综合考虑后,他认为国内眼科水平也不差,留下来同样可以闯出一番事业。事实上,他很快就让世人看到了自己的底气——2012年,他在医学顶刊《柳叶刀》发表了国际上第一篇结膜吸吮线虫病例报告,填补了该病在全球正规医学文献中的空白。期间,他也加入刘奕志教授团队,开启先天性白内障相关研究。彼时,成人白内障手术已相对成熟,但先天性白内障仍有诸多难题没有解决,无数患儿只能在黑暗或朦胧的世界里挣扎生活。作为国内白内障领域临床和科研领军人之一,刘奕志在1998年就开始了相关探索,建立了先天性白内障诊疗和研究数据平台,取得了不少成果。当薪火传递到林浩添等年轻一代手中时,他们立足前期探索,结合新兴的再生医学等知识、技术,熬过一个个不眠不休的昼夜,终于攻克了一系列难题,让十多年前扎下的根撑起枝桠,结出硕果——在刘奕志带领下,他们发现,眼球晶状体边缘存在着内源性的干细胞,以及维持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关键因子,通过创新的超微创白内障手术保存,术后能再生出功能性晶状体。2016年,研究成果发表于顶刊《自然》杂志,同年被《自然·医学》评为该年度全球生物医学领域八大突破性进展之一。这是中国医生主导的研究首次获此殊荣,为全球先天性白内障治疗提供全新策略,也开辟了组织再生及干细胞临床应用新方向,林浩添声名大噪。但患者和关注他的人发现,这个青年笑容依旧,静水流深。
▲林浩添(左)为患者做手术
随着临床手术量的增加和基础研究的深入,他越来越感觉到,一名医生、一个医院的技术突破再大,受益者终究是少部分人。“目前,国内有注册眼科医生4万名左右,但患者数量庞大,许多人因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失去光明。”林浩添说。针对这一临床痛点,他尝试寻找一种方式、一个载体,放大中山眼科中心的优质医疗资源优势,将其辐射更多地方、更大范围的人群。他首先想到了计算机,这是偶然,也是必然。“我的高考第一志愿是医学,后面就是计算机。”林浩添笑着说。1990年代,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不止吸引了大学英语老师马云、宁波电信员工丁磊,也吸引了还在学海泛舟的他。拥抱了医学,林浩添也从未和计算机专业分手。除了常规获取信息,他还有一个“智囊”——高中同桌考上了西北一家知名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每次寒暑假路过广州,都会找他叙旧、借宿。夜深人静时,两位年轻人聊人生、聊理想,也聊各自的专业发展情况。对互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认知,就这样逐渐深化。这一次,林浩添的破解思路就是计算机领域的最新技术——AI,人工智能。这是一次非常大胆的医工融合尝试。彼时,人工智能萌芽不久,AlphaGo还没有打败李世石等围棋世界冠军,ChatGPT更是无从谈起。更重要的是,AI与医学特别是眼科等结合,涉及多学科交叉,全球都没有可供参考的案例。当然,林浩添也不是孤军奋战,在一次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刘西洋教授的交流中,两人一拍即合。医学新锐与工学大咖相视一笑,思维碰撞出璀璨火花。他们完成了大量枯燥而繁重的数据积累工作、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建立模型,创建了全球首个人工智能白内障诊疗云平台CC-Cruiser系统。它将以云服务的形式,辅助医生完成先天性白内障的自动诊断。值得一提的是,林浩添申请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时,提交的就是这一个课题。答辩时,有些专家直言不懂人工智能,但被林浩添的资料和讲述打动,认为发展前景很好,结合团队整体实力评判后,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林浩添没有让他们失望。2017年2月,《自然·生物医学工程》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他和团队的研究成果,并用硕大的英文点题:“前途远大的机器学习”。后来,这项研究又被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旗舰出版物《科技纵览》杂志评为“影响全球医学界的11大AI事件”。后一个肯定,林浩添是看了新闻才知道的。他说,这是一个正面反馈,令人振奋,激励团队以更高士气前行,“‘从0到1’的创新很难,但只要勇敢迈出第一步,就能找到突破口,推动行业实现‘1到N’。”2017年5月,广州市区庄立交桥东南角,中山眼科中心老院区,全球首个眼科人工智能门诊开诊,AI眼科医生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作为互联网生命,AI眼科医生可以分身无数,“目前已进驻广州10个社区医院,患者只要拍一张眼部照片并上传到云平台,几分钟就都能得到诊断和治疗方案。”团队骨干成员、中山眼科中心研究员林铎儒介绍,此时的它还不能完全取代眼科医生,但可以把医生从一些基础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帮助更多患者。与此同时,林浩添带领团队不断将人工智能诊断扩展到其他眼科疾病,“1到N”的畅想也在走进现实:
2020年1月,开发全球首个超广域人工智能眼底病筛查系统,可自动快速筛查多种眼底病变,检测准确率达到98%以上;
2021年1月,发布全球首个通过眼部影像筛诊肝胆疾病的技术及评估系统,只需一张眼底照片即可“看清”患者是否罹患肝病;
2021年8月,完成了全球首个眼科多病种人工智能真实世界研究,推出的眼科多病种人工智能可以筛查14种常见眼科疾病,平均准确率在95%以上;
2023年1月,推出全球首个婴幼儿视功能损伤手机智能筛查系统,婴幼儿只要看3分钟动画,就能检测16种常见致盲眼病,准确率达85.9%……▲2023年10月17日,中山眼科中心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眼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除了防控和筛查,林浩添团队也已将人工智能运用到复杂的治疗上。6月23日,一场特殊的眼科手术发生在广州和与之相隔600公里的海口间,“患者”是12只兔子。在海南省眼科医院,医生坐在操作台前,轻触远程控制段的瞬间,位于中山眼科中心的5G远程高精眼科手术机器人机械臂轻轻摆动,为兔子完成了视网膜下注射手术。借助超高清显微立体视觉成像技术,手术视野被清晰放大并实时投放在液晶屏上。这是全球首例5G远程微米级眼科手术,跨越时空,也创造历史。一个月后,中山眼科中心举行发布会,林浩添披露了手术的细节和成效。“全部一次性成功,没有并发症,手术效果安全稳定。”他说,手术相当于将药物精准地打入头发丝,即使是最资深的眼科医生也难以做到,但机器人可以。目前,该技术还处于动物实验阶段,预计半年左右开始临床试验。其实,手术机器人也是林浩添团队的成果——他们联合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黄凯团队,历时10年自主研发而成,临床转化也在积极推进。9月26日,广东召开首届优秀医药成果发布暨转化签约大会,面向全省50家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征集了115项医学研究成果,最终遴选出33项具有较高的临床科研价值以及优秀转化潜力的项目,智能眼科微创手术机器人位列其中。“当前,全球还没有眼科手术机器人实现产品化,我们已经走在临床前的注册阶段。”林浩添说,团队正在与时间赛跑,希望能在全球尝到头啖汤,“这将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他很期待。他也希望,未来能进一步拓宽边界,运用更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推动最优质的眼科医疗资源跨越山川湖海,不仅在海南,在遥远的新疆,还可以通往祖国任何一个城市,甚至直接走到基层群众家门口,让数字医疗造福每一个人。有些尝试已经取得成果。2023年6月,由中山眼科中心自主研发的5G智能眼科巡诊车正式启用。它们从广州出发,走过全国20多个城市,前不久还跋涉12天,远赴新疆喀什,为当地群众提供覆盖“预防-筛诊-干预-追踪”的全方位、高质量的眼健康服务。5G智能眼科巡诊车被称为小巧灵活的“移动眼科医院”,搭载了筛查仪、眼压测量仪、眼底照相机、OCT光学相干成像、裂隙灯等6款设备,市民检查后,通过5G网络将检查数据传到中山眼科中心,当日就能收到远程诊断报告。
▲2023年6月,由中山眼科中心自主研发的5G智能眼科巡诊车正式启用
除了汽车,中山眼科中心还瞄向了另一款时速更快、抵达范围更广的交通工具——飞机。11月16日,该中心与南方航空联合策划推出“明眸善爱 飞粤疆土”粤新光明主题航班,推动航空交通与健康医疗优势资源的深度合作,“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飞行眼科医院的可能性,希望以后可以开着‘飞机’,将最先进、前沿的眼科医疗技术送到全世界任何需要的地方。”林浩添说。03守护光明的未来2020年4月底,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林浩添获颁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谦虚地称,这不是一个人的荣誉,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天时就是国家强大,地利是有中山眼科中心这样的好平台,人和是中心有许多好老师,也有好的传承,能给年轻人非常好的成长机会。”
其实,除了“天时地利人和”,决定一个人成就的,还有严格自律以及日复一日的担当和付出。林浩添回忆,还在学校时,他曾听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说起,“成功秘诀是‘咖啡和红牛’”。他对此深有感触。科研需要大量的临床数据,年轻时,为了获取患者的配合与支持,他就将联系方式留给患者。白天,除了忙于临床工作,还要抽空解答患者的问题,晚上,8点后电话铃声少了,他就冲好咖啡,开启“科学狂人”模式,直到深夜两三点。长期“5+2”“白加黑”,林浩添的身体也曾出现过一些亚健康问题。但他很快醒悟,意识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积极锻炼,确保工作时拥有旺盛的精力和敏锐的思维,并养成了每天跑步的习惯,还在院内掀起一股跑步热潮。白内障科医生吴晓航是跟随者之一。“我们有一个跑团,会定期组织活动,每次跑5~10公里。”她说。有时同行来医院开会,会后也常被拉去跑步,既锻炼身体也促进交流。接任院长一个多月后,9月23日,中山眼科中心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林浩添在发言中,将“健康”纳入推动医院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3个支撑之一,其他两个是“梦想”“家国”。要实现创建世界一流眼科中心的梦想,青年医生发展是关键。“我们选人用人的培养理念是,让想做事的人有机会,能做事的人有平台,做成事的人有发展。”林浩添说,他自己就是这一理念的受益者。他也是这么做的——吴晓航是刘奕志的研究生,2013年入学起就由林浩添共同指导。“刘老师让我和林老师学习,林老师手把手教我科研的细节,后来又让我独立负责人工智能筛查技术在社区的落地应用。”吴晓航说,那时她初出茅庐,工作不简单,但林浩添的信任,给了她底气。“林老师常说,20多岁最幸运的事情是有人肯教你,30多岁最幸运的就是有人肯用你。”吴晓航说,她很幸运,因为林浩添既肯教他们,也肯用他们。这句话林浩添也告诉了本刊记者,它还有后半句:“40多岁的时候有人肯‘捧’你,50多岁的时候有人肯跟你,60多岁的时候有人肯请教你。”在林浩添看来,人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事情要做,成功的定义也不一而论。正如当前,40多岁的林浩添有人“捧”,但也有更重的担子。7月29日的中山眼科中心新一届行政领导班子上岗会议上,老院长刘奕志颇为动情地说:“逐梦是一个恒久的使命,需要持续接力和奔跑才能实现。相信林浩添等一批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同志顺利接棒,眼科中心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2023年11月16日,中山眼科中心与南方航空联合主办的“明眸善爱 飞粤疆土”粤新光明主题航班举行启动仪式
林浩添没有让大家等太久。就在前文提到的中山眼科中心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他详细介绍了高质量发展思路,并将其概括为“123总部署”。在总部署中,他明确要满足“两个期待”:面向国家需求,贯彻落实“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破解眼科发展难题,让人们享受到舒适的视觉;面向世界需求,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眼健康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他还提出以人为本,提升“两个满意”:“清单式”改革提升患者满意度、“项目化”管理提升职工满意度。前者是“以人民为中心”宗旨的集中体现,后者则与“家国”情怀遥相辉映——“人的一生中在单位呆的时间最久,是第二个家。”他说,这个家应该是和谐、温馨的,让人成长,也能让每个人为营造更好的家而努力。为此,林浩添积极为员工打造“大家”,他已经做了不少计划:提升饭堂餐饮质量,打造职工“满意食堂”;建立共享学习空间,为青年医生成长创造条件,并通过预约保证公平;探索寒暑假托育,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对年纪大或者已退休的职工,做好体检及就医安排。过去十多年,林浩添无愧于医院与患者,但对家人却有不少亏欠——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忙于工作,疏忽了对家人的陪伴。“很感激家人一直以来的支持和理解。”林浩添说。随着时间流逝,他发现,父母正在老去,孩子也不知不觉间长大了。他开始有意识地转变工作模式,每周都要抽出时间陪陪家人。他依然忙碌,脚步也更加坚定。“眼科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必须抓住时代机遇,全力投入‘全面建成世界一流眼科中心’的新征程。”林浩添说。欢迎订阅2023年《人之初》杂志(点击下方图片)▼▼▼
来源|本文首发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