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敏强:一个外科专家的诗和远方
直肠癌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因为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常常延误治疗。
肝癌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因为其演变悄无声息,随时会沉默中爆发。
李先生很不幸,身体发生反应时,他已经被两位“杀手”缠上了:先患上直肠癌,随后癌细胞通过肝门静脉跑到肝脏,引发肝癌。更要命的是,医生在肝上发现了8个肿瘤,累计直径长达247毫米。
直肠癌治疗相对简单,只需要一个不复杂的手术切除。肝癌治疗却面临挑战——李先生的正常肝脏组织只有标准肝体积的24%,远低于30%的安全切除标准,如一次性切除全部肿瘤,剩余的正常肝组织无法满足生理需要,迎接他的将是肝功能衰竭,进而死亡——也就是说,常规治疗方案近乎无解。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广州市一医院”)肝胆外科二科主任、普外科主任、大外科副主任陆敏强教授却胸有成竹,他大胆运用可快速诱导肝脏再生的创新术式——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法肝切除术(即ALPPS),第一步完成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术,一周后剩余肝体积生长达到手术许可范围,再实施第二步切除全部肿瘤。
历时14天,李先生甩掉了“杀手”的围追堵截,重获新生。
ALPPS是源自德国的结直肠癌肝脏多发转移瘤治疗新方法,对多学科综合实力有着很高要求,是一种体现肝胆外科能力的标志性手术。这一手术成为广州市一医院入选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后的重要突破。
而对于陆敏强来说,引进这一术式只是他为肝癌患者争取手术切除肿瘤、延续生命的努力之一。从中山医科大学(即今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全英班毕业以来,他始终和时代共舞,从开腹手术到腹腔镜手术,再到机器人手术,紧紧抓住医学进步的每一次机会,不断攀登医学高峰,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病痛。
及时拥抱新技术
“市一领导的眼光非常有前瞻性。”陆敏强说。2020年11月5日,广州市一医院机器人手术室揭牌,有着4只机械手、可540度旋转、放大10倍高清视野的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正式亮相。现场,52岁的他高兴得像个小学生,求知欲跃然脸上。
陆敏强深知,精准、微创和人工智能是现代外科技术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而作为其代表,机器人手术将是现代微创技术发展的主流。
“有专家曾问我,有必要开展机器人手术吗?我说,就像腹腔镜的发展一样,在开腹手术时代,很多人觉得没必要开展腹腔镜,十几年过去,再牛的专家也必须认可新技术。”他说,如果不在萌芽的时候,及时抓住技术发展的热点和重点,就会错失良机,落伍于同行。
作为呼应,陆敏强介绍,现在每次开学术会议,同行们聊起来,都喜欢聊开展了多少台机器人手术,“如果医院没有引进机器人,你只能当观察员,做不了运动员,更做不了裁判员!”
在这个赛道上,陆敏强跑在了前列,是该院最早拿到机器人主刀资格认证的专家之一。“因为融合了AI人工智能的先进技术,以达芬奇机器人为代表的机器人外科,以更精细、更稳定、更灵活和更准确的特性,充分展现了现代外科手术的最前沿技术,将进一步提高微创肝切除的安全性和手术疗效。”他说。
从此,他举全科之力全力发展机器人技术,先后开展了腹腔镜机器人辅助下whipple术、腹腔镜机器人辅助下左/右半肝切除术、腹腔镜机器人辅助下中肝切除术、腹腔镜机器人辅助下肝段切除术、腹腔镜机器人辅助下脾切术、腹腔镜机器人辅助下胰体尾切除术,等等。他自己也率先完成了100台机器人手术。
2021年11月,达芬奇机器人引进一年后,广州市一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更精准,更微创 !这个‘达芬奇’,真香!》的文章,里面有两个主角,一个是达芬奇机器人,另一个就是陆敏强。
文章提到了两台机器人手术。其中一台是救治46岁的胰头癌患者范女士。在达芬奇机器人的帮助下,陆敏强为患者切除胰头(含钩突)、远端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胆囊和胆总管,清扫了相应区域的淋巴结,还将胰腺与胃吻合、肝管和胃与空肠吻合,重建了消化道,手术十分顺利。
如果采用传统开放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切口长约20厘米;而最终陆敏强选择的腹腔镜下机器人辅助手术,只留下了4个小孔和一条约3厘米的切口。患者术后恢复也快,第八天就出院了,康复后还专门做了小点心送来医院。
“因为切除范围广、涉及脏器多、重建技术复杂,胰十二指肠根治切除术难度很高。机器人手术刚刚进入国内之际,可以利用手术机器人辅助开展该手术的医院少之又少。”陆敏强回忆。这台手术的成功,也标志着广州市一医院成为广东省第三家独立完成机器人辅助下胰十二指肠根治切除术的医院。
陆敏强和团队对机器人手术的热情拥抱,得到了同行和社会的热烈呼应:
2022年,国家级限制临床应用医疗技术——肝胆外科人工智能辅助治疗技术培训基地在肝胆外科二科负责挂牌,成为省内该专业3家培训基地之一,随后来自全国各地、希望开展达芬奇机器人技术的医生纷纷前来接受培训。
2023年2月17日,为推动机器人外科快速健康发展,广东省医学会机器人外科学分会宣布成立,首批设立了泌尿、肝胆胰、胃肠、妇科、胸外和头颈等6个学组,陆敏强被推选为肝胆胰学组副组长。
此外,陆敏强作为首席专家的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提高肝肿瘤精准切除项目获得2023~2025年度广州临床高新、重大、特色技术项目的支持。“该项目将推动机器人辅助肝脏复杂肿瘤切除手术形成规范化、模块化、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与规范,指导帮助更多医疗机构开展机器人手术。”陆敏强说。
做好一名外科医生
广州市一医院并不是陆敏强的第一个舞台,2017年入职时,他已50岁。
但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6年来,他带领着该院肝胆外科二科一路前行,科室发展独树一帜——他坚持把业务重点放在肝脏、胰腺恶性肿瘤等高难度复杂四级手术上,CMI值(即病例组合指数,数值越高代表医疗服务难度系数越高)接近省内肝胆外科第一梯队医院。
平时,陆敏强很少对外宣传这些成绩,他更喜欢告诉科室同事,要先做好一个外科医生,“让患者满意、让同事认可,我们就成功了。”
这也是他的从医初心。从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后,他以全年级第六名的成绩,分配到当时已十分热门的器官移植专业。在这个领域,他养成了对新技术的敏锐触觉,对学科发展把握比较准确;同时,由于该专业对外科手术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也造就了其工作务实、追求卓越的风格。
“一名好的外科专家不一定能成为器官移植医生,但一个器官移植专家首先必须是一名优秀的普通外科医生。”他说。普通外科是外科学的基础,涉及范围广泛,包括肝、胆、胰、脾等多器官,成材期比较长,可能成了资深医生还要背图谱,“但是,一步步从阑尾切除、胃大部分切除、肝切除等手术,一路做到胰十二指肠切除,一点点进步,获得感满满。”
正是得益于在普通外科的学习,以及上千台手术的锻炼,陆敏强才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优秀肝脏移植专家,主刀完成全肝肝移植超1000例,成人间活体供肝肝移植21例,关于肝移植的系列研究也先后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华南地区独立开展的首例成人对成人活体肝移植手术的执刀者。“肝移植手术是普通外科腹部手术中最复杂的手术之一,成人对成人活体供肝移植手术难度更高,被誉为腹部手术的珠穆朗玛峰。”陆敏强说,它们无不强调,主刀医生既要具备丰富的解剖知识,也要娴熟掌握各种外科手法。
如今,虽已年近花甲,陆敏强仍旧满怀对医学的热情。偶尔回首往事,他也多是回味当初的拼搏,坚定前行的初心。
“我一生中最困难的事,还是做第一台成人间活体供肝移植手术。”他说。活体供肝移植手术涉及两条鲜活的生命,其中一个还是健康人,“肩膀顶着各种压力,没有人遮挡风雨,自己必须努力撑起一片蓝天。”
后来,做第一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时,他又一次感受到这种压力,“手术不一定是最难的,但要做好各种预案,都需要勇气。”勇气之外,他还强调悟性和勤奋,并将这一认知传授给年轻人,督促他们成长。
“外科医生悟性很重要,但一定是先有勤奋,再有悟性。”陆敏强说。这既是他的经验之谈,也是对年轻医生的勉励,“我比他们大十几岁,要在任内把基础打好,把新技术推广好,让大家一起进步。”
重视现在,也要诗和远方
梳理陆敏强的人生轨迹,可以称得上“人生模板”:
33岁破格晋升副高,是中山医科大学同届医学生第一个晋升的;36岁就成为科主任,同样是同学中进步最快的之一。2002年,为了提升医术水平,他选择到香港大学医学院留学一年,学成归来,从无到有,5年时间建成了肝脏移植中心;他还积极输出技术,帮助国内10余家医院开展肝脏移植工作……
肝胆外科二科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内容不多,其中一篇住院医生的自画像式稿件中,将勤勉的陆敏强描述为“生化超人”,文字中尽显敬重。
在他们描述中,无论是日常学习、查房还是其他交流中,陆敏强都喜欢提问,问题常常涉及多个领域,问得也非常细——他把病例的选择、技术力量的配备作为科室管理的重点,以身作则,鼓励、带动科室的人一起学习新技术。
“我们必须经常看书,回顾理论知识;还要做到对自己的患者了如指掌,患者主诉症状、检查检验结果、术后引流量等等都要张口而来。”一位弟子说,被提问的次数多了,自己的知识不知不觉间飞速进步,临床应对也更为娴熟,“特别是临床上,现在不用主任来问,我自己就会主动了解病情。更重要的是,工作细致了,管的患者康复了,也有了更大的成就感。”
趟出一条成功之路,离不开陆敏强在科室建设中的清晰思路。
建科之初,他便着手做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划,定下“腹腔镜技术是基本、机器人微创为特色”的发展目标,并将手术质量、医疗质量视为科室的生命力所在,“临床医疗技术是拯救生命的利器,水平高低关系到无数人的健康。”
在其带领下,如今,广州市一医院肝胆外科二科除了前述一系列机器人辅助手术,还开展了广东首例“重型再障”合并肝巨大肿瘤患者的肝脏肿瘤切除术、首例末梢门静脉栓塞联合计划性肝切除等,并倾力打造了“精准肝切除加速康复病房”,在治疗复杂肝胆胰疾病上有口皆碑,实力已跻身省内第一梯队。
但陆敏强并未满足于此。“肝胆外科的发展,需要一代代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探索;医学的进步,更需要无数人从一而终的不懈追求。”他说,不管是优秀的外科医生,还是合格的科室主任、成功的学科带头人,都要有广阔的胸怀,重视现在,也寻找诗和远方,这样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文中患者均为化名)
▼▼▼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