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生日快乐!钟世镇院士的“配角”人生
8月24日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百岁生日他的学生、同事、同行、乡亲等从全国各地赶到南方医科大学汇聚一堂共同为这位医学巨匠庆祝百岁寿辰
作为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的开创者医学生物力学研究的奠基者数字人体和数字医学研究的倡导者钟世镇60岁成为教授72岁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76岁开启“数字人”研究计划80岁参与载人航天工程项目他的每一次选择都与时代环境、与国家的科研需要息息相关
如今的钟世镇居住在帽峰山下的康养中心房间整洁利落桌子上摆放着一台电脑、一个放大镜、一盏台灯和许多专业书籍
由于对花粉过敏,他的房间从不摆放鲜花,绿叶植物成为唯一的点缀,这似乎也成为钟世镇对自己人生定位的真实写照,“不做鲜花、甘当绿叶,不做主角、甘当配角”。
上世纪50年代,因为机缘巧合,钟世镇进入了解剖学这一行当,师从我国著名解剖学家叶鹿鸣教授。那时,钟世镇从磨刀子练习基本功,就像是练习武术要先学会扎马步,加之叶鹿鸣的手把手教学,造就了他“庖丁解牛”般的动手能力,这为他后来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秋天,已暂停学术活动12年的中国解剖学会在广西桂林召开会议,大家共同研讨“解剖学的现状与前景”。
会上,钟世镇从提包里拿出了亲手制作的心血管铸型标本,在专家和学者中引起了轰动。标本极其精巧细致,连毛细血管网络都维持着完备的形态,解剖结构一目了然。尽管那时许多人不看好解剖学,但是他还是坚持下来,并开创了临床解剖学方向。
▲1978年,钟世镇制作的首个心血管铸型标本
若无绿叶迎霜冻,焉得娇花艳欲滴。不夸张地说,在以前,解剖学是少有人问津的“绿叶”学科,然而在钟世镇的倡导下,创造性地将外科与解剖学结合,开创了现代临床应用解剖学,不仅完善了传统解剖学,而且推动了外科的飞跃发展,让解剖学持续散发“鲜花”的芬芳。
有人问钟世镇,为何还愿意在解剖学领域耕耘?他说,临床的创新,永远离不开严谨的解剖学基础研究配合,只要外科学还在发展,就会遇到了新问题,就需要解剖学。
在钟世镇的办公室里
珍藏着他与中国首飞太空第一人
杨利伟将军的合影
这张照片背后
有着钟世镇的一段“航天故事”
▲2004年,钟世镇(左)与杨利伟合影于航天医学研究所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首次载人升空,将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但在飞船上升和返回段,出现了让航天员感觉身体不适的问题。于是,航天人员如何防护非正常着陆对人体冲击造成的伤害等问题,摆在了研究人员眼前。
钟世镇率领团队迎难而上接过了这个研究任务。最终,团队日以继夜设计并制造了可调整角度的跌落平台、可用于重复冲击的座椅、提升机构、跌落释放机构,不仅建立了数据采集系统,搭建了返回舱非正常着陆冲击试验塔,而且尝试融入“数字人”技术开展试验。
本世纪初,钟世镇注意到西方国家已开始“人体数据库”的研究,于是萌生一个想法:中国应该也有自己的人体解剖数据库。2003年,钟世镇的课题组完成国内首例女虚拟人的数据采集,把一具女性人体标本平切成8556个人体横断面。此后,又完成了“中国数字人男一号”的切片工作。
因为在数字医学领域上的突出贡献,有许多人将钟世镇称作“数字人之父”,但是他并不接受这一称号,婉言谢绝:“请不要叫我‘数字人之父’,我只是一个倡导者。”
不是“名师出高徒”
而是“高徒捧名师”
“在近70年的从教生涯里,我教过的学生有几千人,我不是‘名师出高徒’,而是他们‘高徒捧名师’。”钟世镇说道。
早期,全国各大高校中,选择从事人体解剖学的学子很少,博士生更是寥寥无几。而按照传统的招生方法,人体解剖学的博士生培养对象范围狭窄,根本无法发挥学科实力,培养高层次人才之难,难于上青天。
面对这样的形势,钟世镇根据本学科的发展优势,提出了“人体解剖学跨学科培养外科博士新模式”。模式一经推出后,迅速改变了生源不足的状况,十多年间就培养了博士研究生100多名。
这种模式在硕士研究生、博士后等其他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同样有成效,该模式于2023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钟世镇与团队成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9年,钟世镇曾获得200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颁200万元,但他把这一笔钱捐了出去,资助解剖学科里的年轻人进修。
对学生们而言,钟老师更像是一位慈父,和蔼可亲又风趣幽默,做起学问来严谨务实。他善于倾听与鼓励,学生们也喜爱与他交流疑惑,他总是循循善诱,提出方向,让学生们独立研究,做出结果再来找他请教,如此一来学生们的自主探索能力变得越来越强,就这样,钟世镇培养出一大批得意门生,任职于全国各大医院中。
一走进钟世镇的办公室
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挂着的
四个大字“配角人生”
人人都在争相成为耀眼的主角,他却丝毫不失落于这样的评价,相反,他认为这就是对他的真实写照。他常常教导学生,要搞好解剖学就要耐得住性子,任何时候都要保持着谦逊的心态对待学问。
钟世镇曾经六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却只有一项作为第一作者,其余五项都是作为配角的身份。面对他人的不解,他这样回答:“主角与配角并不重要。科学技术领域,个人英雄的时代已经结束,协作是最重要的环节。”
当了一辈子的“配角”,钟世镇其实也有一颗想要当“主角”的心。交谈中他说道,如果能活过一百岁,就决定再写一本书,书名叫做《主角人生》。当大家想让他提前剧透内容时,他俏皮地说:“等我出版了再告诉你。”
今年4月,工作人员把他在学校办公室的电脑搬了过来,护理员郑姐说,钟老只要坐在书桌前,就有了精气神,总是反复观看电脑上的解剖学课件,研究人体组织,“他太爱学习了”。
但在工作人员冯绍成看来,这是一种生命的惯性。直到95岁前,钟世镇始终坚持着清晨6时许就抵达学校办公室的习惯,他放不下解剖学,也放不下科研工作者和教师的职责。
钟世镇百岁生日这天,中国解剖学会、广东省解剖学会与南方医科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二届全国解剖与临床学术会议暨钟世镇临床解剖学思想研讨会,钟老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名解剖学专家学者、研究同行齐聚一堂,交流探讨学术前沿问题,共同谋划和展望解剖学未来发展。
这段时间,钟世镇的工作重点是修改《配角人生》第三版,他弓着背趴在书桌上,拿着放大镜检查书稿中的表述一点点修改,但不管是“配角”还是“主角”,他都已经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出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表演。
编辑 | 韦希禧 责编 | 张秀丽
审核发布 | 李楠楠
来源 | 南方医科大学 广州日报 南方+客户端 南方都市报 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南方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基础医学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