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警察殴打打人学生,舆论撕裂的背后
骗P天花板?
大摩宏观策略谈:2025中美变局展望
假设,你遇到麦琳怎么办?
董事长两口子不干了,至暗时刻谁是白衣骑士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张荣凯:让关节病患者自由行走
Original
陈湘婷
广东卫生在线
2024-11-23
越过巍峨的横断山脉,飞机开始下降,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南医三院”)关节外科主任医师张荣凯频频望向窗外,云雾散去,熟悉的景色清晰起来:远处是皑皑雪山,近处尼洋河蜿蜒流淌,两岸是郁郁葱葱的森林、草甸……播报声响起,让他魂牵梦萦的西藏林芝市到了。
张荣凯是藏区人民的老朋友。2019年6月,他主动请缨并被委任为广东省第五批援藏医疗队副队长,在林芝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林芝医院”)驻点14个月,推动当地骨关节疾病诊治水平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7月,对口支援西藏30周年之际,中央组织
部评选表彰“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先进个人”,他是广东省推选名单中唯一的医疗人才代表。
而这一次,在第七个医师节当天,他再次从南海之滨飞往雪域高原,是为了带去百例人工关节置换医疗救助爱心公益项目正式启动的好消息。
在二十余年的从医之路上,这位身材高大的广东医生有一种迎难而上的本能,他曾作为第一批广东医疗队队员飞赴成都抗震救灾,也曾在雪域高原与新冠疫情正面交锋,更多时间活跃在临床一线,为患者所需而奔走,为患者病愈而欢欣。谈及初心和收获,他眼神坚定,笑声爽朗:
“让更多患者重获行走自由,是我最大的快乐。”
藏区人民的新“膝”望
与林芝的初次相遇,场面并不浪漫。
张荣凯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到平均海拔3000米的林芝后,来不及欣赏美景,就被胸闷、头痛、失眠等高原反应“上了一课”。走平路都气喘吁吁,手术更是面临体力与耐力的双重考验,“骨科手术是‘粗活’,我一用力就心脏怦怦跳,心率一度飙升到140次/分。”回想起当时的窘境,他哭笑不得。
更大的落差在于工作量。
“藏区人民的劳作习惯如伏地采挖虫草等,对关节的磨损破坏会更严重。”张荣凯进藏前就翻阅了诸多资料,一适应高原环境,立刻展开实地调研,发现当地中老年人的骨关节疾病,特别是膝骨关节炎,患病率明显高于平原地区,且发病年龄较内地更早、病情更重。
但林芝市常住人口只有23万余人,加上当地群众对骨关节疾病认知不足,就诊率不高,他的门诊在广州一号难求,现在却门可罗雀。
如何才能让当地患者积极接受治疗?他选择主动出击。
“街上不少人走路姿势很奇怪,一看就知道关节有问题。”张荣凯回忆道,
他一下班就到街头转悠,看到可能是患者的就追上去表明身份,留下联系方式,建议对方尽快到医院就诊。
几天后,一位步履蹒跚的大叔真的找上门来,他被关节疼痛折磨多年,关节畸形已影响正常生活,而张荣凯仅用半小时就为其完成手术。术后第2天大叔就能下地走路,疼痛也明显缓解,不久便迈着轻松的步伐出院回家了。
如此“搭讪”几次后,当地人盛传林芝医院来了一位手艺高超的广东骨科医生,“一刀”就能解决困扰十余年的关节问题。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
张荣凯抓住机会,将筛查范围扩展到林芝的六县一区,并联合ICU、麻醉科、心内科、康复科等领域援藏专家,牵头成立林芝医院首个关节置换MDT团队,专门解决疑难杂症。
20岁的藏族姑娘格桑琼吉天生下肢骨骼畸形,双腿内翻如同大大的括号,几乎能穿过一个足球。初中时,父亲曾带她到拉萨求医,却被医生告知已经错失治疗时间。“腿越来越弯,别人看我的眼神也不一样了。”琼吉低下头,在爱美的年纪,她再也没有穿过修身的牛仔裤,平日都用宽大的裙袍将腿藏起来,性格也愈发内向。
改变的唯一手段就是对双下肢做截骨矫形手术,这需要把畸形的骨头打断、矫形,再重新接回去,还要迈过术中失血、感染及术后骨愈合不良等关卡。
关关难过就关关过。跨越3100多公里,按琼吉的CT检查数据3D等比例打印的股骨、胫骨模型从广州送到林芝,帮助张荣凯精准定位了截骨的部位、角度和长度。长达5小时的手术后,琼吉右侧膝关节内翻由原来的34度变成7度,几乎与正常人无异。这也是西藏地区首例3D打印辅助下膝关节截骨矫形手术。
▲张荣凯(左一)开展膝关节复杂手术
仅仅一年,张荣凯带领团队累计完成132台关节手术,无论是数量还是难度,均居西藏医院前列,填补了藏东南地区多项医疗空白。
这还远远不够。“必须把先进的医疗技术、健康理念永远留在高原,才能真正解决当地所需。”张荣凯说。
以一年为期,
他牵头制定了科室医教研全方位工作计划
,不仅包括关节置换诊治临床路径、围手术期并发症防治预案、术后护理、术后快速康复等重要临床诊疗指南,还从具体病例入手,将多年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生。
经过上百台手术的洗礼,他带教的外一科医生袁松、晋美多吉飞速成长,能独立开展髋膝关节置换、膝关节镜手术、椎体成形术及髓内钉内固定手术等骨科新技术,并初步掌握了科研项目申报的基本操作。其中,晋美多吉还在广州进修半年。“现在他在当地已是名医,每年能开展上百台手术。”张荣凯自豪地说。
2019年12月30日,张荣凯收到了一份最好的生日礼物——林芝医院聘任他为副院长,主管科研与教学工作。这为其牵头启动“林芝健步行”大型骨关节义诊筛查与科普系列活动按下快进键。
2020年4月至今,该项目已帮助上百名农牧民实施关节置换手术。
以广东对口支援的林芝市为起点,他的足迹还遍布西藏的山南、日喀则、那曲等地,通过学术交流、成果汇报及手术指导等,推动高原地区关节疾病预防和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
如今,援藏任务早已圆满完成,张荣凯仍作为后方力量支援着高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他不再是那个神秘的广东医生,而是当地医生的老朋友和智囊、藏区患者的贴心人,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边巴顿珠”——边巴代表其星期六出生,顿珠意味着心想事成,也有珍宝的含义。
短短四个字,是对其付出的诚挚感谢,更寄托着藏区人民的深深祝福。
沿着父辈的足迹
早在孩童时期,医者情怀就埋下了种子。
张荣凯的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爷爷更是当地名中医。“爷爷擅长治疗肝病,救过很多人。”他回忆道,从医院退休后,爷爷也没闲下来,“家里总有人排队问诊求方,乡亲之间也不谈钱,几个番薯或鸡蛋就是最好的医药费。”
后来,爷爷因心脏病去世,全乡人自发赶来悼念,队伍几乎看不到尽头。年仅10岁的张荣凯深受震撼,第一次理解了医者仁心的分量。
亲身体会到助人的快乐,则是上中学以后。“高中时在开平一中住校,父母给我准备了各种常用药物,同学中谁有头疼脑热都会来找我。”张荣凯笑着说,那时起,同学就叫他“张医生”,以至于后来高考取得全市前十时,选择了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
2002年,张荣凯本科毕业,被学校当时重点推荐的一家附属医院录取。他原本想去泌尿外科,成为一名“人体管道工”,没想到公布名单时,加入了“木匠”行列——因治疗工具相似,许多骨科医生自称“修骨匠人”。但很快,张荣凯就迷上了“敲敲打打”的工作,电钻、骨锤和钉子等用得得心应手,逐渐从年轻医生中脱颖而出。
职业生涯的第一次大考随即到来。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张荣凯正在医院值班,打开手机就被铺天盖地的新闻刷屏,片刻后,他就接到了院领导的电话:“医院想派你到震区救援,即刻出发,行不行?”“行!”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挂掉电话,紧张、担忧才一齐涌上心头。
余震仍在,通讯也未恢复,危险难以预料,送行的同事、亲属忍不住抹泪,张荣凯也有万般牵挂——父母年迈,孩子才1岁多……但他快速收拾好心情,还笑嘻嘻地安慰妻子:“我腿长,跑得快,头脑也不算差,一定没事。”
5月13日晚,作为广东省派出的6支医疗救援队111名医护人员之一,张荣凯乘坐震后首架降落双流机场的客机抵达成都,连夜赶往灾区。
现场情况比预期更加惨烈。过半的伤者开放性骨折,骨折端暴露在外,如果不及时清创、固定,一旦感染,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危及生命。但大多数患者还处于应激状态,甚至没有察觉受伤。“有个孩子髋关节脱位,多疼啊,抱着他做检查却不哭也不闹。”张荣凯回忆,看到这一幕,已身为人父的他心里像被针扎了一样难受。
处理好营地附近的伤患,张荣凯又主动提出到周边村庄巡诊,每天像打了鸡血,争分夺秒地救治患者。
当地气温变化剧烈,物资供应有限,他却丝毫感觉不到饥饿和疲惫。返回广州后,妻子心疼地发现,分别一周,他竟瘦了十几斤。
对张荣凯来说,那是终生难忘的7天。他救了很多人,也看到更多人因救治不及时或伤势过重去世,悲痛、惋惜、不甘等情绪在心中交织,凝结成对成长前所未有的强烈渴望。
“当时临床工作非常繁忙,我又担任医院团委副书记,空闲时间非常有限。”
他说,但提升学历的心意坚决,
他抓住碎片化时间,见缝插针式学习,最终以外科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中山大学硕博连读的机会。
提前一年完成硕士阶段的科研任务后,他又主动申请担任住院总医师。“一方面是因为脱产学习,囊中羞涩,更重要的是,这个岗位对体力、精力和业务能力是多重挑战,非常锻炼人。”张荣凯说,那是职业生涯中最疯狂的半年,他每周至少4天在医院值班,“急诊手术全部上,平诊手术尽量上,平均每天做五六台,每晚连续睡眠时间不会超过3小时。”
读博期间,张荣凯师从著名关节外科专家蔡道章教授。这位骨科专家上世纪90年代就在全国率先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术,攻克了复杂关节畸形的人工关节置换领域的诸多难题。“老师做手术速度非常快,行云流水,又对细节要求极为严苛。”他回忆道,因为有丰富的手术经验,他总能快速理解,从而提高技术。
仅用4年完成硕博连读后,张荣凯继续拧紧人生的发条。重返工作岗位,他成为了科室核心骨干,管理着病区过半的患者,2016年又奔赴新加坡国立大学附属医院关节外科做1年访问学者,归来后晋升为当时所在医院的大外科副主任。
刚过不惑之年,张荣凯的前路已可见一片坦途,他仍觉胸中那团火焰在熊熊燃烧,年少时想去省城发展的念头又浮上心头。恰好,蔡道章也在谋划新一轮攀峰——将南医三院打造为华南骨科医疗高地。师徒二人一拍即合。
2018年新年伊始,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西183号大院,门诊大楼5楼,走廊里的患者已排成长队,张荣凯走向那张属于他的诊桌,开启新的征程。
让更多人重获行走自由
大多数时候,张荣凯的战场就是一张诊桌、一方手术台。
94岁的张奶奶是享受胜利果实的患者之一。她忍受右膝关节疼痛已有多年。半个月前,疼痛明显加剧,甚至无法正常站立。最理想的治疗方案是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但家属有些担忧,张奶奶年事已高,且伴有高血压、阵发性心房颤动、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多种基础疾病,能承受手术风险吗?
张荣凯胸有成竹。联合心血管内科、麻醉科、肾病内科、康复医学科及护理团队,他在术前为老人制定了详细的治疗计划与手术三维模拟方案,仅用80分钟便完成手术。术后第1天,张奶奶能下床活动;第3天,她放开助行器,迈出独立行走的第一步,紧接着是第二步、第三步……步伐越来越轻快;第4天便顺利出院了。
在张荣凯的主刀下,这样的故事时有发生。在他看来,让患者得到最合适的治疗方式,除了精湛的医术,也需要耐心和细心。
“年龄不是关节置换的绝对禁忌。”张荣凯说,“一提到关节置换,很多老人以为要砍掉膝盖,其实这个过程更像补牙。”不管是门诊还是病房,他的办公桌上总是摆放着关节模型,就是为更直观地讲解手术过程,让患者理解治疗的目的和意义,“一定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患者关心的问题解释清楚。”
有时患者拿不定主意,他会真诚地说:“如果你是我的亲人,我建议这样治疗……”这不是一句客套话。
张荣凯每年开展关节置换手术约500台,每一位患者及其家属他都会给个人微信,如今好友列表已经超过5000人。
“只要患者确有需要,无论什么时间给我发消息,看到后都会及时回复。”他说,关节、运动损伤患者的康复时间较长,需要正确指导,“患者来自天南地北,微信电话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折腾他们专程来广州。”
70多岁的李奶奶股骨颈骨折,张荣凯为其完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很快就能站立行走。但出院后不久,老人在家中又不慎摔倒。家属晚上9点在微信上求助,他当晚就为老人安排了检查,确认假体周围骨折后,又开展翻修手术,如今恢复良好。
张荣凯还热衷于刷朋友圈,将医学知识精准推送给患者群体。“我一有空就发科普,内容都会结合真实案例。”他说,这不仅让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有正确预期,减轻焦虑,也能提醒已出院的患者坚持正确的康复训练。
许多患者会主动汇报自己的康复情况,还常有感谢的话语。
而最让他感动的,是看着曾经坐着轮椅的患者,重新站起来,走出医院,走向新生活。
▲康复出院的患者为张荣凯(左二)团队送来锦旗
每每此时,他总会想起最喜欢的小说《平凡的世界》。
“没有什么力量能扼杀生命。生命是这样顽强,它对抗的是整整一个严寒的冬天。冬天退却了,生命之花却蓬勃地怒放。”
他背诵道,这段话早在学生时代就已刻在心里,指引他战胜无数个冬天,微笑地看着迎春的花朵年年岁岁开放。
(文中患者均为化名)
欢迎订阅2024年《人之初》杂志
(点击下方图片)
▼▼▼
记者 |
陈湘婷
编辑
|
程橙 伍月汀
责编 |
苏海宁
审核发布
|
李楠楠
声明|
本文首发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推荐阅读
广东发布38条举措,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银屑病患者的福音!广东医生团队取得突破性成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广东卫生在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