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祁连之心 | 山丹军马场

林春峰 一个人的地理志 2021-09-16




过去的20年间,几乎年年去山丹军马场。


一年一年,祁连山给与旅行者的东西超乎想象。去年的这个时候发了一篇文章《一场》,阅读量超过4万。我不清楚都是什么人在读。我猜他们和我一样,也该相信生命中的一些启示。这对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今天写的东西不再重复说过的事情,除了一句话:生命可以没有春天,不可没有祁连。



祁连不仅是一座山,祁连是一个天大的谜。


祁连的奥秘在于它涵盖了一部浩瀚的东西方交流史,古代战史,以及多民族迁徙史。而经过一个世纪的研究,我们甚至连“祁连”这个山名是哪个民族的语言,什么意思都还不清楚(戴春阳,2009;张承志,2014)。回族学者张承志把祁连山称为“界山”,意思是“南有羌、霍尔、吐蕃,一脉传承直至今日雪山藏族。北有胡、突厥、蒙古,一片串连遍及欧亚大陆牧民”(张承志,2014,p.90 )。这么看,祁连是一个文化符号。


山丹军马场也不只是一个大马场。2000多年的养马史让军马场成为是祁连的一个符号。

制图:Chunfeng Lin 

数据来源:《山丹县志》(1993),《民乐县志》(1996),《中国国民党指导下之政治成绩统计》(1936),《时事月报》(1936)



山丹军马场是祁连之心。这么说有些抽象。先看一组图。

军马一场3D地图 

制图: Chunfeng Lin 

图片来源: Google Maps

冷龙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段,跨青海和甘肃

(101 .3°- 102 .3°E , 37 .4°-37 .8°N)

图片来源:Google  Satellite Photo

冷龙岭东西长约225公里, 南北宽约30-50公里 

图片来源:Google Satellite Photo


冷龙岭是祁连山的心脏,也是山丹军马场的地标。


在军马一场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抬头不可能避开这些高入云端巅连不断的祁连雪峰。让我吃惊的是关于山丹军马场的文章不少,但很少有人提到冷龙岭。这大概来自把山丹军马场简单看作一个大马场的积习。


一场四队面对冷龙岭(2007·秋)


从一场场部看冷龙岭(2015·冬)


从鸾鸟湖望冷龙岭(2007·秋)


冷龙岭(2015·冬)


冷龙岭(2015·冬)


冷龙岭(2015·冬)


说冷龙岭是祁连之心,不仅是因为东祁连的最高峰岗什卡(5254.5米)位于冷龙岭,更因为冰川。冰川是干旱的大西北的生命线。据中国冰川编目统计,冷龙岭发育现代冰川244条, 其中南坡103条,北坡141条(王宗太,1981)。


一项由兰州大学和中科院的研究报告显示,从1994年到2007年冷龙岭冰川退缩速度非常快,曹泊等五位科学家预测,“冷龙岭冰川将很快消失”(2010, p. 246)。


冷龙岭山峰海拔多为4000-5000米

图片来源:Google  Satellite Photo

冷龙岭南坡较缓, 北坡较陡,发育有现代冰川

图片来源:Google Satellite Photo


看冷龙岭的最佳位置是山丹军马场,更确切的说是一场。当牧人把游荡的马群,草原,湿地,烽燧和冷龙岭连接成一部流动的史诗的时候,你会觉得看到了祁连之心。


冷龙岭是祁连之心,也是山丹军马场的心脏。没有雪峰哪有什么牧场。


祁连之心(2007·秋)



太阳刚出来就听到院外军马的嘶鸣。推门出来,张大哥已经把大黑马牵来拴在树上。张大哥是一场四队的牧马人。大黑马是我最喜欢的一匹马。

 

我住在西大河水库半山上的宿舍,旁边住的是一对刚结婚不久的小两口。吃在食堂。


90年代末山丹军马场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军马场,军队管理,每年都有部队来挑选军马。


80年代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中国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灵活性(microeconomic flexibility)90年代在山丹军马场显现出一道曙光,后来证明也是资本开始大规模绞杀前极其短暂的蜜月期。美国学者黄亚生(2008)认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初期依靠的是传统资源,但是后来,一直到2002年,中国经济策略被一群带着城市偏见迷信产业政策的少数人主导,社会贫富差距被拉大(p.195)。


那个时候,上到军马场上了年纪的小学老师下到小学生,还有马场的职工在暑假里为游客牵马,劳动挣到的每一分钱都用在改善自己的生活。游客基本都是本地人,包括驻扎在山丹的军人。收费任意,人人面带微笑。每次从一场到水库的路上,遇到当地人都会说“找匹马骑过去啊。”那个年代军马场人人出门骑马,借匹马像借辆自行车。


我上马的时候张大哥塞给我一个军用书包,里面装着两个馍馍,还有一个装满水的军用水壶。他把书包放在马褡子里,告诉我中午饿的时候吃。


夏天一个人骑着大黑马在山丹军马场游走,上山,下河,躺倒在开满野花的草原看远处白雪覆盖的冷龙岭,凉爽的风轻易间把年轻的心带走。20年间山丹军马场一直是这个样子。祁连山别的没有,有的是游走的是自由和无尽的惆怅。


前提是要有一匹像大黑马这样的可以带你到任何地方的坐骑。


你去找山丹军马场的牧马人,他们会帮你找到这样的马。


大黑马和鸾鸟烽燧(1998·夏)


军马一场的街道(2006·夏)


沙尘过后的鸾鸟湖与冷龙岭(2003·春)



沉寂的祁连可以在瞬间平息所有的烦躁,让8月纵马的少年如浮云游动在山梁,用雪山顶上的云朵抹去一切焦灼。


不知不觉草原延伸到天空,散开的大马群勾勒出优美的山形,群山幻化成大块大块的云朵。世界变成风,一阵急,一阵缓。风停下来,世界不见,只剩下平静的心,还有不知哪里突然浮现的斜跨马背的牧人。


会骑马的都知道,山丹马速度虽然比不了混血马,但骑着比任何马都平稳。平滑的马背和祁连山一样,宽广厚实,让人舒服。


放牧军马(2001·夏)


山丹军马场的大马群(2001·夏)


夏牧场(2013 ·夏)


军马一场(2013·夏)


从西大河到一场(2013·夏)


山丹军马场一场四队(2013·夏)


一场一队(2013·夏)


窟窿峡里的野花(2005·夏)


牧场上的蘑菇圈(2014·夏)


珍贵的祁连黄蘑菇(2014·夏)


刚采回来准备晾晒的野蘑菇(2014·夏)



大雪天我从一场翻山走到四队的时候吓了张大哥一跳,正月里这里从来没来过外人。他告诉我大黑马被选中参军去了内蒙。吃过晚饭,他牵过来两匹马到院子里,坚持让儿子骑马送我回场部。


雪还下着。张大哥的儿子小张和我二人二马绕行山上牧场围栏里的小路。我们骑的马累得喘着粗气,时不时屁股撞到一起,几次打滑险些摔倒。我说下马走一段吧,他说不碍事。把我送到一场招待所的时候我们的军大衣都湿透,天已经彻底黑下来。小张没有下马喝口水,转身牵马消失在黑夜。


又过一年,也是春节。在一场场部碰见情绪低落的小张,左躲右闪。在我坚持下他带我去看他的父亲。奇怪,这次他没有找马。两个人从一场走到四队,路上基本没怎么说话。


推门见到小张的母亲,她眼泪一下子流下来。她什么话都没说,带着小张的两个双胞胎妹妹和面包饺子,没有肉,只有些萝卜。这时小张才告诉我,在与一场一位职工争执中他父亲丢石块失手致人死亡被抓走。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包括马匹都变卖赔偿受害人。


后来得知张大哥判了无期徒刑,再后来得了重病。小张的母亲不久带着一家人离开山丹军马场回到民勤老家。


饮马途中(2002·冬)


朝霞中的军马场一场(2000·冬)


暮色中的牧马人(2003·冬)


黄昏中的马群(2002·冬)


暴风雪中的军马(2003·冬)


四队的驹子(2004·冬)


一场的马群(2004·冬)


一场的月夜(2003·冬)


饮马鸾鸟湖(2015·冬)


赶马回一场(2015·冬)


小憩(2015·冬)


归途(2009·冬)



祁连山可以轻易留住人的一生。


我相信从祁连山出去的人走得再远,心也会像浮云那样汇聚到雪上顶上,静静守候在家乡的草原河流之上。


军马场的人都说你夏天来。这20年我春夏秋冬都去过。除了春天只有漫漫黄沙,夏、秋、冬山丹军马场都有特别的恩赐。我最喜欢秋天,一场雪后,白色的峰峦,青色山梁,骑马走在金色的牧场,高高的草丛中远远只露出一个小脑袋,时隐时现像只鸟儿。


作为旅行的人,我更相信祁连的好意。20年间我住过牧马人的家,引硫工程队的宿舍,还有西大河水库。他们拿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远道而来的朋友。这在20年中从来没变。


有时我想,为什么会像候鸟一样在祁连山里飞来飞去。和人生一样,可能永远找不出答案。也许只是个奇迹。


前不久从青海门源爬上冷龙岭的最高峰岗什卡。这是第一次登上冷龙岭。这之前的大概半个月,山丹军马场一位熟悉的牧马人,找遍了冷龙岭的雪山冰川,最终神奇地找到走失了一个多月的马匹。


海拔5254.5米的冷龙岭主峰岗什卡(2017·夏)


金牧场(2006·秋)


窟窿峡(2007·秋)


一场(2015·冬)


牧马人(2013·夏)


从西大河望冷龙岭(2015·冬)


冰冻西大河(2015·冬)


月出祁连(2015·冬)


去平羌口的路(2007·秋)



和一座山峰厮守无需誓言。想来即来,想走便走。这种关系的牢靠超乎想象。


20年最起码可以证明这一点。


没有昆仑高,没有天山的壮美。沉默的祁连却有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平和,即便内心波涛汹涌。就像耐听的的张掖土话,极朴素,最深奥。


在最深的层面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牧马人,一生追随马群吃尽尘土。或斜跨在马背低垂着精神,或跃马纵情于山川沟谷河流。


换句话说,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牧马人的梦。


而真正的牧马人只在祁连山下的山丹军马场。


一场的牧场(2013·夏 vs. 2015·冬)


一场四队附近的烽燧(2007·秋 vs. 2014·夏)


一场附近的河流与远处的冷龙岭(2006·秋 vs. 2015·冬)


参考文献:

戴春阳. (2009). 祁连、焉支山在新疆辨疑(上). 敦煌研究, 117, 96-105.

Google Maps

Huang, Yasheng. (2008). 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Stat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民乐县志编纂委员会 (编)(1996).民乐县志.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潘保田, 高红山,姜少飞,温煜华,上官冬辉. (2010).1972 -2007 年祁连山东段冷龙岭现代冰川变化研究.冰川冻土, 2,242-247.

山丹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1993). 山丹县志.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王宗太. (1981). 中国冰川目录I--祁连山区.兰州: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吴启中,曾昭抡. (1936).甘省山丹军牧场改良马种.时事月报, 5, 27.

张承志. (2014). 匈奴的谶歌——祁连山的游牧文明与河西走廊的兴衰. 环境教育, 4, 88-90.

中国国民党指导下之政治成绩统计. (1936). 2, 43.


TIPS: 以上是我在山丹军马场4位的朋友的微信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前三位是真正的牧马人,到军马场他们会帮你找到最好的马。

最后一位来自牧马人宾馆,住在哪儿推开窗就能看到冷龙岭。


点击链接阅读上期文章:进出可可西里


All rightsreserved. 

本文文字及图片版权©️属本文作者Chunfeng Lin.

提取二维码关注本微信公众号“一个人的地理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