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鸿斌博士谈科幻教育|与钓鱼城科幻中心全体员工交流会
主持:王征 副校长
人员:钓鱼城科幻中心全体教师
形式:网络视频会议
时间:2020年12月17日10∶00-12∶00(北京时间)
记录:李懿 等
主持人:
董事长您好!今天您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指导咱们科幻中心的工作,科幻中心的老师们都感到非常荣幸,提前二十分钟就已经到场等候。首先我们希望能学习一下您对科幻中心的方针和思考,以及接下来工作的指示。
彭总:
我今天其实是想来了解一下科幻中心需要什么样的支持。咱们在座的成员都是科幻领域里的专家、从业者,而且还有大作家,非常高兴,不敢也不能有任何指示,我们来分享沟通。咱们今天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需要我做什么,才能够让你们做得更好,能够在实现你们的愿望的同时,也实现学校和科幻中心的愿景,这就是今天我们沟通的主要目的。
那么我先讲讲,为什么我们要在学校花这么大力气来打造一个科幻中心。首先是基于我个人的经验。我很喜欢看电影,在美国电影里,起码有30%的电影,都与科幻相关,可是在中国,科幻电影的比重很少,一般人能够想得起来的具有影响力的中国的科幻电影是屈指可数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中国人在科学与文学、科学与想象力、科学与写作的结合方面,甚至对科学的重视程度,跟美国传统相比,跟西方传统相比,可能有一定差距。中国过去不太重视科学,从古代开始,一直到1911年民国成立之前,科举考试都不考科学,而是以四书五经、八股文为主,私塾学堂也很少讲授自然科学。这些可能都是束缚科幻在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科幻是以科学为基础,以想象力为翅膀的。
所以我就在想,能不能找到一个方法把科幻、想象力教育与学校定位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在国家层面和学校层面,同时在学生层面、在教师个人发展层面都是好事。就像创意写作学院的老师一样,我希望科幻中心的老师到这个学校来,不是要牺牲自己在科幻方面的爱好和探索,而是能够在学校这样比较安静、工作相对稳定的环境下,更好地进行创作,同时帮助我们的学生发挥想象力。
我们学校是一个以工科为主的学校,也就是说,学生在科学知识储备这方面是具有一定优势的,这样会更有利于科幻创作。刘慈欣就是学工科的,是一位工程师,他的科学素养对科幻创作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科幻其实具有三方面的内容:科学、创意写作、想象力,这三方面的能力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对于整个中国的学生,都是很重要的。那么,我们如果能够在本校帮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结合科学与创意写作能力,让他们发挥想象力,从我们学校开始树立一个范例,再逐步推广出去,是可以对中国的科幻事业做出很大贡献的。
这就是我最简单的初衷。
我们一旦决定要做科幻中心,就一定要把它做好、做大。这是我的想法: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世界最好。你们需要什么支持,我都会尽量给予,我也希望各位继续保持在自己专业方向上的探索,比如阿缺本身已经是一位著名作家,但假如你到了我们这里以后,写的作品反而比以前更少了,这就是我们的失败。你们原本的工作热情与工作目标,与我们学校的目标是不相冲突的,就像创意写作学院的丁伯慧,他到了我们学校以后,仍然保持着每年出版著作的频率,没有耽误写作。
说到科幻本身,我觉得它本来就是一个很好玩的事情。假如我们今天访问一位天文学家,问他:地球会不会在未来的100年当中,被一颗10公里直径大小的陨石击中然后毁灭,就像6500万年前地球上的恐龙被陨石冲撞灭绝一样?对方可能会说,这个概率是几亿分之一,一百年之内也不大可能发生。但是要说地球被一颗比较小的陨石击中,致使一座城市毁灭,这个概率还是比较大的,在一年之内可能发生。天文学距离普通人可能很遥远,但它其实关乎我们整个人类的命运。实际上,科幻探讨的很多问题都跟人类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你埋头走路,不去抬头仰望星辰,就想象不到还会有无限世界、无穷未来、无数可能性。通过科幻,就可以促使我校的学生,探讨很遥远的未来,以及其中无尽的可能性。前面讲的天文学家的问题和回答,是科学。但是,假如我们想象一下放在一部小说或一部电影里,这不就是科幻电影吗?Deep impact《彗星撞地球》和Armageddon《世界末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科幻探索,它不仅仅是科幻,是有可能发生的(奇幻是永远不大可能发生的)。
那么我简要地说回重点:你们到这里来,不是要“帮助”学校打造这个科幻中心,而是我们大家一起来做这个平台,它一方面能帮到学生、学校,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到你们个人。只要我们有一个好的机制,互惠互利是可以做到的。学校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就像父母与孩子,父母的发展与孩子的成长是互相成全的关系,而不是某一方对另一方的牺牲。我们要一起做的事业,一定是对你们个人有好处,对学校也有好处,这样的事业才能够做得长久,做得长远。
这十多年来我也这样做。在我们学校,如果有一位老师要去进修和学习,集团在替他承担培训费的情况下,从来没有签过要求对方必须“学成后在学校工作五年”这之类的合同。我们现在为本校老师的培训、进修投入了千万元,从来没有提出过这样的要求。我更关心的问题是,你们需要学校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我们现在能够怎样改进,把工作做得更好?
当然,我对各位也是有一些基本要求的:
第一,大家都要给学生开课。不一定非得必修课,也可以是选修课,也可以是没有学分的课,例如讲座这样的形式。一开始,选修你们课程的可能只有十几二十个人,但这些学生觉得你讲得好,你的名声慢慢传扬,人就越来越多。在我的理念里,真正的大学,应当是每天都有讲座,听这些讲座和学分没有任何关系,只要老师讲得好,就会吸引很多学生去听。一所好的大学,要有这些讲座。
第二,要带社团,让学生参与活动、做志愿者,运营整个活动过程。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我希望将来我们能成为中国最科幻的大学,将来所有喜欢科幻的高中生都愿意报考我们学校,说不定我们学校还能培养出一位“刘慈欣”这样的人物,那就是意外惊喜了。
大家不要觉得这是遥不可及的愿望。我们作为一个三本学校,没有艺术专业,也没有艺术特长生,但是我们普普通通的工科学生排演的音乐剧,在全国排名第一,比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表现都还要好。吴亦凡现在的编曲之一,戎子豪,也是我们学校的毕业生。我们学校还有好几个学生加入了重庆本地的说唱团队。
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我从前也是一个超级学霸,我们集团目前还没有员工学习成绩超过我的,学生就差得更远了。像我这样的学生,大学对我的帮助是非常大的。但是放眼全国,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不是学霸,大多数都处于移通学院学生这样的水平。用一本学生的学习标准去要求我们学校的学生,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不务正业”,让我们的通信专业学生能够编曲,电气专业学生能够搞音乐剧,把学生在传统教育中被压抑的潜力挖掘出来,这是我们的优势和特色。
我们要怎么去帮学生呢?我们的普通学生从小学开始到高中毕业,都是不太受老师重视的,因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标准太简单了,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在整个人群当中,只有少部分的适合上大学,但现状却是要让那大多数的不适合上大学的人和那小部分的人一块儿去陪着考大学,这个理念其实是错误的。我觉得中国大学如果分开层次(事实上现在教育部正在鼓励这样分层、特色化,其实就是因材施教),那么中国人会普遍比现在幸福,因为现在90%的大学都没有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仍然延续着应试教育的那一套,只重视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不讲personal development。就是Professional development这一块,也是天天满堂灌,把人变傻,变得没有想象力,变得不快乐,让他们戴上眼镜成为书呆子,这对学生完全是没有好处的,中国教育的问题就在这里。
现在我们希望能做一些工作,把一部分学生从这种片面的教育中解救出来,尽量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我们是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我们的目标是要把普通的学生培养成快乐的、会生活的、有想象力的、有创意能力的、有素质能力的学生。
我经常打一个简单的比喻,如果我们学校的女生参加《非诚勿扰》,一两轮节目后就与男嘉宾牵手成功,我们学校的男生参加这个节目也都能快速牵手一位姑娘,那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非诚勿扰》上的很多嘉宾包括很多名校毕业生都是失败者,完全不懂得怎么表达自己,大多数中国人都是这样不会表达自己的失败典型。我希望我们的毕业生走上社会后都是快乐的、有亲和力、有工作能力的个体,站在哪儿都自己觉得自在,不窘迫。
这就是我们学校为什么要建书院,为什么要建创意写作学院,为什么要建科幻中心,为什么要推行完满教育的原因。我们的梦想很伟大,但它也是从实际出发的,因为我们学生的学习能力、考试能力是无法与一本学生媲美的,但是学术之外,他们很可能是某一方面的才干家,所以我们要从创意的新的角度去帮助他们。在今天的中国,能上本科大学的18岁青少年,在该年龄段总人口的占比也不到1/4,每年满18岁的人数有1600万到1800万,其中一半人不会参加高考,而在参加高考的900万人里面,本科生只能录取400万人,也就是说,每年1600万到1800万的18岁的青少年中,只有1/4能够上本科学校,那也算是精英了。我们学校的学生,虽然属于这1/4的精英之列,但学习能力相对于一本学生仍然比较弱,非常需要学校的帮助。全方位帮助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就是我们想要做的事情。
下面大家可以自由提问。
阿缺(作家)
彭总好,刚刚您说到要求,因为我来之前对张主任提过了不少要求,他都答应了,而且也都争取到了,所以对我个人来说,没什么要求。我想问的是:您对科幻中心有什么期许?除了希望科幻中心培养出下一个刘慈欣之外,这个可能有点难。您对科幻中心还有什么其他期许吗?
彭总
我澄清一下,刚才说培养刘慈欣是一个比喻、小玩笑,我主要是说培养学生会写作。我觉得科幻是非常伟大、非常好的,但国内目前对科幻的认知还不够,所以我希望有更多的学生去热爱科幻,参与到科幻创作当中来,那需要有一个角度去切入。
狭义地说,科幻也有属于创意写作的一面,目前很多人的写作能力是不够的,那么,要怎么去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提高想象力,切入的角度是什么呢?张凡主任提过一个主意,就是做一个科幻奖项,那办奖项就需要有场地、有人员,这就是项目了。通过这些项目,能够让学生参与,得到锻炼。但学校又不能凭空设立一个奖项,所以我们就想了一系列办法,做一系列品牌活动,都让学生参加。比如我们做的“未来小说工坊”,当然了,工坊可能不适合我校所有学生都参加,但除了参加的学生,其他学生可以参加组织工作;我们的科幻奖,也让学生参加,让科幻社团参与。这就是适当的角度,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在参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学生的能力就提高了。
我拿创意写作来举例吧。创意写作有两种活动,一种是对所有学生开通识课,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第二,我们也办过很多创意写作活动,比如我们出了一个合川系列文集,已经有十几本了,都是学生写的。最早,我也做过一个项目,我给创意写作的学生建议,让他们去采访合川的十到十五个人。既然我们学校在合川,我们能不能给合川做一点贡献,记录一下合川的历史,比如一个货车司机、一个裁缝、一个普通女人、一个和尚,过去这三十年,这样的“个案历史”。最后,所有资料汇总辑成了一套丛书,叫作《三江之城》,写的都是我们平常不会关注的普通人。【注:此处省略1500字】这就是角度。我提到了很多小人物,但这些小人物不重要吗?这些小人物不就是“我”吗?假如我没有考上大学,我可能就是路边一个修车的,“我”的生活、“我”的生命,对我不重要吗?通过“我”这三十年,最可以反映这个城市的变迁。
有开餐馆的、有修车师傅、有出租车司机……十几个人物,通过他们这三十年在合川的起起伏伏,沧海桑田,就反映了合川这三十年来的变化。而中国过去三十年,是最伟大的三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具体到科幻中心,就是你们要落地,要找到角度,去帮助学生来参与科幻、喜欢科幻。比如讲座,刚开始可能只有十几个人,讲好了,慢慢地人就会越来越多。这一来能帮助你们自己的写作,二来也能让学生参与进来。不一定非要培养出一个刘慈欣,但可以培养出无数个热爱刘慈欣作品的人。比如我们学生中有一半人看过《流浪地球》这部电影,那能不能让我们学生当中有一半人去阅读《三体》这部作品呢?我希望在三年之后,我们学校的学生,平均起来每个人都读过一本科幻小说。
学生在四年期间,平均起来,每个人读过一本科幻小说,这其实也没那么容易的。因为中国父母在孩子进大学后,也会叮嘱说“哎,好好读书啊,不要看闲书”。其实这都是错误的,课本上写到的仅仅是一种规定的可能,真正的、实际的需要学习的东西反而在“闲书”上。
比如小学生上《思想品德》课,课本上写:如果一个人落水了,你应不应该救?学生回答:应该救!老师就夸奖道:回答正确,一百分!这是讲授思想品德的正确方法吗?思想品德应该看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怎么可能靠回答问题呢?
所以学生要与老师互动,与同学互动,与社会互动,在活动中锤炼品格。比如你参加一个戏剧的排练,戏剧有主角,有配角,你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能学会与人相处,要帮助别人,而不是光坐着听老师讲课,老师说你看到人落水你要去救,但到了实践场景中却全忘光了。
所以,阿缺,我觉得你问得很好,我也讲了我的想法,但真正的角度要靠你们自己去找。张凡主任已经做了很好的总体设计,科幻中心一定要做成全世界最好的。你们完全不用担心我对你们的支持,在资金上、场地上,还有你们的自由度上,我们都会加以保证,但你一定要兼顾学生在课堂上的需求。一定要兼顾他们,要找到角度。
段子期(作家、编剧)
我想请您给我们中心的年轻教师提一些思想和工作方式上的建议。
彭总
你这是很大的问题,很细化的内容。当一个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工作。我们学校办了远景学院,投入非常大,在这个学院我是不收学生一分钱的。还有考上国外游学项目的学生,全是我们资助。我们学校的学生,除了吃饭,所有教育项目都是免费的,因为我们热爱学生。学生18岁到了这个学校,4年后毕业了,我不希望他说,他妈的,这个学校很XX,我再也不想回来了。我最希望的是,学生未来成家了,还能带着自己的家人回来,说这是我的母校,这体现了我们对学生最大的帮助,我们自己要热爱教育,热爱这个学校。
第二,要觉得教育是可为的,我之前讲过很多关于教育的不同的理念,学生还是能够接受我们的方式。讲一个例子,我们有一位学生毕业后去中国电信工作,他做得好,中国电信派他后来去北京邮电大学招聘研究生,从前如何能够想象一个三本学生去考核985学校的研究生的,显然不是我们学生的学术能力更强,一定是他综合素质更高。只要方法得当,我们可以培养和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力,变得更加优秀。
还有,因为你们是专业的作家,千万不要因为学校的任何教育工作而影响了你的创作,有一天你回过头来发现工作做了不少,写的东西却没有以前多了,那样不太好。你不可以为移通学院做任何牺牲,就像你谈恋爱、结了婚,也不要为你的爱人和孩子做任何无谓的牺牲。首先是自己要很幸福、很开心,在这个基础之上才去为别人做一些事情。如果你要为我们作牺牲,对我们来说是种压力,没有必要。你的工作首先要符合你自己的目标,这对所有员工都很重要,你在我们这儿做的所有事情,既符合我们学校的愿景,同时也符合你个人的发展目标,这样才是高兴和快乐的。
我们之前请过一个哈佛大学的老师来学校讲教学方法,关于我们跟学生的沟通策略,具体的技巧、内容与方法,等等。未来我们要更多地实行小班上课,像今天开会一样,十几个人一个班,围在一起探讨问题,而不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不是正确的概念。总有一天,我们全校都会是远景学院那样的模式,至于具体的方法,张凡老师比我更有经验。
李懿(译者、编辑):
我想请教一下,美国的大学课堂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彭总
我想起来,几年前,美国好莱坞有一位著名的编剧麦基,来中国开了一系列讲座,那我就以电影举例。《1917》这部电影,看到前三分之一时,我一直以为布莱克是主角,因为他的哥哥在他要去送信的军营里当中尉。而真正的主角,其实在电影一开始的时候就有了伏笔。当时两人冲出德军前线地道,布莱克只顾聊天,而他的同伴则提醒他注意观察山脊线,以免德军有埋伏,这里就预示了他的同伴其实更有生存能力,果然后来布莱克死了。
而布莱克的死,非常突然和感人。当时,布莱克和主角来到了一个开着樱花的院子。布莱克说了很多樱花的名字,主角问他怎么知道这么多花的名字,布莱克说,我妈妈喜欢在院子里种樱花。后来他们来到一座废弃的房子,德国的飞机下来,布莱克被他救下的德国飞行员杀死了。
看到那一段,我很伤感。里面一个细节,布莱克说到:你要给我妈妈写信,要告诉我的妈妈,我没有害怕。这部电影里出现了很多次樱花,日本人非常喜欢樱花,樱花是那么的美丽又短暂,但这部电影里的樱花却和日本没有联系,我觉得导演可能是在用樱花暗示,这些年轻士兵如此美丽的生命很快就要毫无意义地消逝了,生命如此美丽而无常,战争如此残酷。
如何讲电影课程更有意思?比如说要我讲《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它的设定蛮有意思的,主角活了一万四千年,他只是一个永生的普通人还是上帝本人?他爱上了无数人,也有无数个孩子。在他的生命之中,会经历无数他喜欢的人和他的子女死去,这样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福?我们让学生自己思考,你愿意这样的永生吗?你认为他到底是永生的普通人还是神?从这个角度,就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个活了一万四千年的人,他得到了人类的很多知识,他看到了人类的太多兴衰,他深沉地体会到人性的善与恶,无数他深爱的人要与他分离,哪一个方面都能打动我们,引起我们对人生、人类、星空的无尽思索?
再举一个例子,《返老还童》那部电影的主角,他不能永生,只有短短一辈子,可他生下来就老了,而且越来越年轻,最后变成小baby。最后他的爱人带着他的孩子去见他的时候,他已经变得非常年轻,人到中年的孩子的妈妈并没有告诉孩子说,这是你的爸爸。想象一下,主角当时会是怎么样的心情?他一生挚爱的女友不能和他一起生活,因为两人不能以相同的节奏去度过人生,不能共同成长、一起老去。让学生带入自己的情感,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授课方式。科幻小说要表达的东西,能够跟每个个体,与个人的人生结合起来理解,这就是最好的体验。无论多么宏大的东西,只有跟个人有相关性,个体才会有兴趣。
科幻课,也可以结合学生看过的电影去讲解,比如把这两部电影作为作业,在课前先看,再到课上让他们来讲自己的体会与感想,让他们思考:如果让你来处理这一段,你会怎么拍?
例如《1917》最后一个片段,当主角告诉那位中尉,你的弟弟死了,当时那个中尉就愣住了,他极力抑制着自己不要掉眼泪,但是痛苦全都表现在脸上,当时他面部表情的几十秒,可能内心经历了山崩海啸,演的多么克制、多么感人,痛苦未必要嚎啕。他当时也精神恍惚,问主角叫什么名字,主角回到后他又没有听,反问你说什么。这些细节都是戏剧张力极强的部分。如果得知噩耗的人身份不是军官,那他又会怎么反应,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思考题目让学生去思索。
阿猫(主播、影视编导):
科幻电影在中国起步很晚,我们对学生科幻电影的教育,除了平时的通识课程之外,比如说,在电影实践方面您有什么建议呢?
彭总
首先我希望科幻电影在我们的超幕厅上课,在环境上给学生独特的体验,这和学生在手机、在其他媒介上看到的效果不同,超幕厅会给学生一种震撼。其次,要给学生讲细节,拉片。比如《流浪地球》,看完之后让学生发表感想,讲一讲导演表达意图、表达手段,如果你是导演你会如何表达。还可以给学生分组,每组赏析一个片段,分析哪一个地方做得好。在这个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准备,任意选择学生回答,期末作业则可以让整个班的学生合写一部科幻小说。
另外,还可以找一部特别好的科幻电影和一部特别烂的科幻电影,进行对比讲解。比如说郭敬明的《爵迹》那就是烂电影的代表,当然这个是奇幻电影不是科幻,最好的电影找一部,分析对比。实际上,我们的学生将来不一定会从事科幻电影相关的职业,但是我们需要让他们懂得如何欣赏科幻电影。
我觉得科幻电影跟其他电影的不同在于,它拥有科学基础。科幻不是奇幻,它的科幻设定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权力的游戏》是奇幻电影,而《星际穿越》是科幻电影,因为它本身有科学基础,学生需要就科学而论,这部科幻电影能不能自圆其说,然后再讨论它的艺术成就。
最终我们需要达到的结果是,学生在看完任何一部科幻电影之后都能写一篇观后感。
钟树葳(影视导演):
感谢您支持我们坚持本专业方向的创作,电影的筹备、拍摄以及后期制作的工作强度非常大,有时可能需要脱产才能完成。我们进行创作和教学的时间分配达到什么样的比例比较合适呢?
彭总
首先我再明确一下,我希望科幻中心的老师们能在张凡老师所建立的科幻中心的大品牌下成就属于自己的子品牌,这种成就是对老师本人、中心、学校都有益。但老师们仍然要把完成教学任务放在首位,别的活动也要尽可能带着学生们,具体的工作比重请张凡主任进行把控。我的愿望就是老师们在成长的同时也帮助学校的发展,这就如同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一样,孩子成长了,父母也因孩子的成长而成长。只要对学校、对教育充满热爱,你就能把握好其中的分寸。具体的实践方式在实践中摸索是最好的,我是持开放态度的。我坚信老师们的成就与学校的成就是荣辱与共的。
你刚才提到在片场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这是一方面,同时,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加深学生对于艺术作品、对电影、戏剧的理解力和欣赏力,而不是单纯地传授技术手段,因为我们大部分学生终究不会从事电影工作,而更多的可能是要作为一个懂行的旁观者,懂得分析、解析艺术作品,使得学生成为幸福的完满的人,让中国的年轻人成为更有爱心、更懂艺术的人,这样社会才会变得更美好,更丰满。最低限度,我们的大学生可不可以看完科幻电影后,给周围的群众讲解、分析一下,也不枉上了大学!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影响学生来造福社会,再从社会中享受这种进步带来的益处,这就是我能为中国的教育做出的贡献!
何锐(物理化学博士、译者):
我有个小小疑惑,想请您提点一下,科普和科幻这二者在课程比重上,您觉得各占多大比例为宜呢?
彭总
那我就抛砖引玉一下。科幻课应当紧扣科学来讲,但是科普的范畴非常广泛,只能通过例子以点带面地来讲解。比如,可以先去统计一下世界上最经典的五十部科幻电影里面涉及了哪些科学知识,然后针对这些科学知识进行讲授。
例如,现在有很多电影讲到穿越,那就可以跟大家讲讲关于时间悖论的科普知识,有的电影涉及量子力学,有的电影涉及相对论,这些知识点也都是可以去详细讲解的。对这些知识的解释要讲透,但不可过深。比如世界上100部最经典的科幻电影,可能里面有80%的电影都是涉及其中三五个科学知识点,比如时间、重力、量子力学、相对论等等,只讲这几个问题,就概括了八成的电影,这些电影也能为学生提供多方面多维度的范例,让他们全面了解相关知识点。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看见窗外有一辆汽车跑过去,当那辆汽车的速度达到光速的时候,你就看不见那辆汽车了。这就是相对论。谈恋爱的时候,跟非常喜欢的姑娘一起聊天,你会发现时间过得意想不到地快;当你跟很不喜欢的姑娘坐一块儿的时候,不到半小时就感觉度日如年了,这不就是相对论吗?一个科学知识点,可以用高深的方式讲,也可以用很简单的方式讲。
说到时间,我们可能退回过去,也可能穿越到未来。那么,重返过去会不会改变历史呢?上次段子期写过《蝴蝶效应》的影评,那部电影里面女主角的男朋友死了,她生了个儿子,用他父亲的名字命名为艾瑞克,他跟她的爱,就通过儿子的名字传承下去,成为了永恒,这样一部电影,就把相对论、永恒、时间都涵盖在里面了。那么,反过来《Man from earth》,一个永生的人,他爱的人不断地死去,但他却永远活着,那到底是种幸福还是不幸呢?
科普、电影,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意义,就是能够结合每个人的个人经验,让学生亲自去感受,用心去思考。把几个基本的、常见的科学知识点理解了之后,世界上80%的科幻电影,学生就都能够看得懂了。比如说《星际穿越》里面,有几个人来到一颗海洋星球寻找同伴,突然海啸就远远地扫过来了,像城墙一样高,那就是那个星球重力不如地球引起的。还有一部电影叫《Passengers》,我最喜欢的一个创意是那个游泳池,当飞行器失重的时候,整个游泳池的水像一颗水滴一样地甩出去了,然后又甩回来,恢复游泳池的形状。而就在今年三月份,加州地震的时候,我在家里亲眼看见游泳池里的水甩来甩去的,就跟电影里差不多。
在讲到某一个知识点的时候,还可以找角度相反的两部电影,对比讲解。比如涉及时间穿越内容的,就可以找穿越到过去的和穿越到未来的做对比,并分析利弊,这样讲学生肯定爱听。
我原来跟学校的思政课老师建议,照本宣科不如去看《建国大业》《红色摇篮》这样的电影、电视剧,影像资料很生动地表现出共产党从1921年到1949年,从十三个人燎原到全国大地,28年的时间,把全中国都拿下来了。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伟大而波澜壮阔。描写那段历史的任何一部电影,只要拍得好,就都值得看。你们上课也一样,要考虑学生爱看,能够听得懂。我们的学生不是北大清华的学生,讲科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怎样让他们明白。
程晓娇(策展人):
彭总好,您对于钓鱼城科幻社有没有特别的要求和期待?
彭总
社团老师做的事情一定要接地气,要用学生听得懂的方式沟通,让学生容易理解。
社团活动要开展学生喜欢、愿意参加的活动,将“有意思”和“有意义”相结合,比如开展观影活动,组织写作影评、书评;拍摄科幻电影、科幻舞台剧。注重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欣赏能力、互相合作的意识,在活动中帮助内向的学生去展示自己。
科幻典礼要做成不相干的人也想看的酷的晚会,像中国好声音、中国新说唱冠军之夜那样。
(最后是张凡主任就个别具体问题的小汇报,略)
文编/阿 猫
美编/吴灵霜 吴冰鑫
审核/李 懿
段子期:与科幻无关的日子
阿缺 | 钓鱼城下,科幻长青
钓鱼城科幻未来科幻大师的养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