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代大学教育》2023年第1期摘要

现代大学教育 现代大学教育 2024-02-05


现代大学教育

2023年第1期摘要


PART ONE




理论探索




教学陌生化的形态、意蕴及实现策略


文丨杜启达 李如密

摘要:“陌生化”是对熟悉、惯习、自动化的一种革新和挑战。“教学陌生化”是将“陌生化”概念引到教学中的一种表达,主要是指通过观念悬置、权变性审视、全面觉醒、教学创新等陌生化手段唤醒教师对教学的真实体验,回到教学现象本身。教学陌生化蕴含一种开放、谦逊的态度,在引导教师重新审视、反思和质疑教学中习焉不察的教学现象,打破教学认知局限,深化教学认识,提升教学创新素养等方面有独特价值,为程式化教学注入生机活力,让日常教学充满魅力。教学陌生化要求教师要保持经验悬置,不断接受新鲜事物;保持审美距离,不断超越对教学的经验固化;保持教学敏感,不断发现教学细节的教学价值;保持教学创新勇气,构建身份认同,不断追求教学事业新境界。

关键词:教学陌生化;观念悬置;权变性审视;全面觉醒;教学反思;教学敏感;教学创新

作者简介:杜启达(1983—),男,山东临沂人,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李如密(1964—),男,山东临沂人,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南京,210097。Email:18251419856@163.com。

公益创业教育赋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


文丨王正青 张玉超

摘要:在全球经济振荡、疫情叠加、高等教育普及化、传统就业择业观念等共同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公益创业教育具有促进创新创业和增进公共福祉的双重价值,契合了社会创新和社会企业需要的外部产业逻辑、大学生亟需培养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内部育人逻辑以及在成事成人中实现就业和创业能力发展的内外联动逻辑。在新形势下,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需要确立赋能大学生就业的公益创业教育价值导向,健全校内外协同参与的公益创业教育实施主体,构筑多样化的专创融合公益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协同教学和微课程教学方式,建立发展性导向的公益创业能力成长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大学生就业;公益创业教育;社会创新;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家精神

作者简介:王正青(1977—),男,重庆开州人,教育学博士,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张玉超(1986—),女,云南临沧人,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教育领导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重庆,400715。Email:swuwzq@126.com。


PART TWO




学术争鸣




荣誉教育与通识教育:精英教育的分野和超越


文丨孙华 徐思南

摘要:精英教育是大学永恒的使命,荣誉教育与通识教育作为现代西方大学精英教育的主要培养模式,引导着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一直是高等教育系统不得不面对的合法性问题,如何维护高等教育的精英传统,继续保证大学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的质量就显得越发重要。荣誉教育与通识教育虽然在各自的教育理念、哲学基础、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共同的精英培养目标仍然使二者在高等教育序列中各有侧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下,对精英教育水涨船高的理解与教育公平的呼吁,使大学不得不面临通识教育与荣誉教育的艰难抉择,培养有教养的人还是专家,催生了对精英教育的多元理解。在效率与公平的博弈中,荣誉教育的培养目标从最初纯粹的“学术精英”发展为“有教养的专家”,这种变化既弥合了对精英教育的理解冲突,也完成了对通识教育的超越。固然,公平是人类社会的基准价值之一,而大学只能以自己的方式阐释公平。

关键词:荣誉教育;通识教育;精英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理解

作者简介:孙华(1970—),男,江苏睢宁人,教育学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高教所所长,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大学战略研究;徐思南(1993—),女,江苏扬州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区域国别与文化教育比较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文化与教育比较研究;西安,710128。Email:sunhua0531@163.com。


PART THREE




教育漫话




学术研究如何关涉学术热点?


文丨张亚平 曹永国

摘要:学术热点是学术界的重要问题,也是学者审视、参与和把握学术发展的重要维度。然而,当下的学术热点研究并未对其学术性与研究性予以足够重视,呈现出“热点太热,学术太冷”“热点太多,研究太少”的研究乱象。这带来了诸多隐忧:研究方式的浅表化与时髦化;取向的庸俗化与犬儒化;研究本质的遮蔽与混乱。不同于一般性社会热点,学术热点必须基于理论与现实、经典与流行、理性与价值的统一,集学理性、研究性、思想性和价值性于一体,体现学术研究之旨趣和学人精神追求。关涉学术热点,研究者需要坚守正确的热点研究价值,澄清与甄别真热点,深耕热点背后的学术生命力和学术价值,并以学术的方式研究学术热点,确保学术热点研究符合知识逻辑、学术旨趣与精神价值。

关键词:研究热点;学术热点;热点隐忧;学术性;研究性;价值关涉

作者简介:张亚平(1989—),女,河南许昌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曹永国(1977—),男,陕西乾县人,教育学博士,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育哲学、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苏州,215123。Email:cyongguo@163.com。


PART FOUR




外域检视




学术型企业家: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角色冲突与化解


文丨姚琳 何伊曼 邓燕红

摘要:1980年,《拜杜法案》颁布后,教师学术创业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基本运作形式并持续至今。教师参与学术创业后,其角色从学者转变为学术型企业家,原有的学者角色与企业家角色产生了角色冲突。究其原因,主要有学术文化与创业文化不兼容、默顿规范与企业家规范冲突、学者角色与企业家角色的认知差异。角色冲突主要表现在角色认同冲突、整合冲突以及投入冲突三方面。面对教师学术创业中的角色冲突,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过赋能中介组织以缓冲角色矛盾,鼓励跨界协作以增进角色理解,创建角色层次结构以优化角色比重。

关键词:学术型企业家;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创业;角色冲突

作者简介:姚琳(1980—),女,重庆人,教育学博士,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从事比较教育、外国教育史研究;重庆,400715。何伊曼(1999—),女,浙江绍兴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比较教育研究;重庆,400715。邓燕红(1996—),四川眉山人,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南区学校教师,从事教师教育、比较教育研究;成都,610047。Email:surelyok@126.com。

从“军工复合体”到“军工学复合体”

——英国大学军工研发的背景、现状与特点


文丨许可 黄孔雀

摘要:英国大学参与军工研发具有久远的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军工部门对高校科研的依赖度不断提升、军民两用科技研发领域的扩展以及高校内外环境的变化,英国大学参与军工研发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达到空前的水平,呈现出学术研究军事化图景。英国大学军工研发的资助体系、组织模式独具特色,实现了从“军工复合体”到“军工学复合体”的转变,形成了军工研发生态系统的“英国模式”,成为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英国大学军工研发彰显重视高校在军工研发中的作用、注重发挥不同高校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基础研究与军工产品研发并重以及军工研发与人才培养培训相结合等特点。

关键词:英国大学;军工研发;军工学复合体;军工企业—大学合作;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军民两用

作者简介:许可(1984—),女,福建福州人,历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从事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福州,350007。黄孔雀(1985—),男,福建永泰人,教育学博士,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从事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厦门,361021。Email:hkq@hqu.edu.cn。


PART FIVE




多域参较




智能时代信息素养培养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文丨段胜峰 张雅雯

摘要:信息素养是21世纪公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重要组件。人类社会正从信息化时代的初级阶段迈向以高度数据化和高度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人工智能时代。主要国际组织和各国教育机构纷纷出台信息素养维度与测评框架,重点关注审辨性、认知性、社会性、操作性、情感性和项目性六个维度。较之中国,国外信息素养维度的划分和测评框架的构建系统性更强,兼顾了认知性与非认知性维度,更为重视信息安全与网络伦理,并注重拓展未来的高阶性与时代性维度。要提高全民的信息技术能力,中国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应该探索符合中国社会实际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做法,需进一步完善信息素养标准,加强信息素养框架的体系化建设,使信息素养标准面向完整的人并注重观照未来。

关键词:信息化;数据化;智能时代;信息素养;维度划分;信息安全;网络伦理;国际经验

作者简介:段胜峰(1971—),男,湖北英山人,教育学博士,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从事语言教学及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张雅雯(1998—),女,湖南怀化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语言学研究;长沙,410114。Email:duansf1077@163.com。


PART SIX




管理经略




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布局及其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

——基于中国五大城市群的实证研究


文丨周光礼 赵之灿 耿孟茹

摘要:研究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功能出发,基于五大城市群十年面板数据,对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资源的空间布局进行综合测度,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两类资源空间布局对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五大城市群高等教育资源整体表现出长期高集聚度—单中心的不均衡分布状态,且质量资源集聚程度要高于数量资源。数量资源单中心分布和集聚格局对城市群创新能力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质量资源则表现为显著正向作用。基于此,应分地区合理分配两类高等教育资源,构建“中心—承接”区域创新体系;提升中心城市优质教育资源集聚程度,增强内生创新能力,打造区域科技增长极;加快中小城市应用型大学布局,增强外溢创新能力,做好区域科技溢出承接地。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城市群;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布局;雄安新区;知识溢出;人才集聚;挤出效应

作者简介:周光礼(1970—),男,湖南武冈人,教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大学发展与评价研究;赵之灿(1992—),男,河北保定人,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耿孟茹(1998—),女,四川越西人,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北京,100872。Email:zhaozhican@126.com。

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文丨吴颖 崔玉平

摘要: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区域化发展的内生诉求。为了通过评估促进区域主体沿着正确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实现持续的一体化发展,必须科学前瞻地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基于评估促进发展的实践目的和价值导向,文章综合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由规划与统筹、联动与协同、协调与平衡、开放与共享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以及28个三级指标构成。确立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水平评估的等级标准,探讨评估指标体系的应用性,旨在为动态监测评估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向指引,同时,为区域一体化战略实施注入高等教育动能。

关键词:区域高等教育;评估指标;教育监测评估;一体化指数;层次分析法;长三角

作者简介:吴颖(1991—),女,安徽六安人,教育学博士,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安徽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从事教育管理、区域高等教育研究;芜湖,241000。崔玉平(1964—),男,黑龙江林口人,管理学博士,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与评价研究;苏州,215123。Email:cuiyuping@suda.edu.cn。

中国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政策的演进逻辑与基本特征

——基于32份政策文本的分析


文丨盛欣 刘铁芳

摘要:重点学科建设是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系统梳理与分析中国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政策的演进逻辑和基本特征,对于优化和调整“双一流”建设政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中国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政策文本,发现其发布主体主要为教育部,发布数量趋于均衡化与稳定化,政策样本的语义网络形成“学科—人才—水平”“发展—改革—创新”和“建设—教育—重点”3个核心聚类。重点学科建设经历规范学科项目管理、优化学科布局、注重学科协同创新以及强化学科内涵式发展4个阶段。重点学科建设政策的渐进演变,呈现出建设主体由一元转向多元协同共建、评选标准由定量转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及政策工具由以刚性工具为主转向刚柔并重的特征。为高质量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中国应进一步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完善重点学科建设制度体系以及落实各建设主体权责。

关键词:重点学科;学科建设;政策文本;演进逻辑;基本特征

作者简介:盛欣(1987—),女,湖南长沙人,教育学博士,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刘铁芳(1969—),男,湖南益阳人,教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长沙,410004。Email:shengxin87@126.com。


PART SEVEN




改革纵论




理念、课堂与教材: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的三重变革


文丨宋时磊

摘要:2018年,清华大学正式开设“写作与沟通”课程,经过五年发展已经覆盖全体本科生,掀起了一场全国写作类课程的教学变革。这种变革性主要体现为:在教学理念方面,以主题式研究性写作的教学和学习为基本模式,而不是沟通能力的职业技能训练;在课堂学习方面,以小班制的探究性写作过程操练为特色,而不是写作显性知识的随堂讲授;在教材方面,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呈现教与学的动态全过程,而不是体大思精的写作理论和知识的系统阐述。在看到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程有了广泛影响、取得教学实绩的同时,也应深入剖析及思考,注意该课程的发展依赖一定条件,特别是面向全国推广时,或许会有一定障碍,需要根据校情、学情等做出具体调适。

关键词: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主题式写作;写作教材;教学案例;写作通识课

作者简介:宋时磊(1982—),男,山东五莲人,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汉语写作研究中心研究员,《写作》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中国写作学会副秘书长,从事写作教学研究;武汉,430072。Email:154559921@qq.com。

能力提升视角下研究生课程体系建构及路径优化

——基于中南大学的实践经验


文丨朱学红 谢日安 戴吾蛟

摘要:课程教学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研究生课程体系为提升研究生核心能力提供重要支撑。中南大学创造性地提出以思想道德素质、原始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国际胜任力、人文素养等五方面能力提升为核心的“3O+3A+2Q”研究生课程体系,开展以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以及效果导向为宏观指引的建设实践,取得显著成效。这些实践经验为新时期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研究生;核心能力;课程体系;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中南大学

作者简介:朱学红(1962—),女,湖南长沙人,管理学博士,中南大学商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研究生教育、资源经济与管理、产业经济学研究;谢日安(1990—),男,湖南湘潭人,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研究生教育、文化产业与文化传播研究;戴吾蛟(1977—),男,江西泰和人,工学博士,中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研究生教育、变形监测等研究;长沙,410083。Email:xierian@csu.edu.cn。





扫码关注我们

现代大学教育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欢迎大家转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现代大学教育》2023年第1期摘要

现代大学教育 现代大学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