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星光闪耀 | “智”造,开启我国卫星“量产时代”
打造中国航天第三极
新洲星光闪耀
作为一家年轻的造“星”企业,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在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上,加速跑步进场,通过攻克卫星批量生产的关键技术,探索出了突围的崭新赛道,开启了我国卫星的“量产时代”。
2019年底,一座设有卫星载荷制造中心、航天器智能制造中心、空间应用制造中心的卫星产业园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内拔地而起。历经系列技术攻关,2021年5月13日,产业园迎来了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时刻。当天,由空间工程公司自主研发的全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投入运营,首颗“武汉造”卫星正式下线,标志着我国卫星批量化生产时代的来临。
生产线上,几十台自动化装配机器人一字排开,机械臂快速、精准地来回作业,经过零部件出库、部装、总装等十余道工序后,卫星完成总装集成测试,最终实现成品下线。
这条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卫星智能生产线,有“柔性智能化、数字孪生、云制造”等典型特征,可实现生产过程精准感知、关键工序质量实时控制、制造全过程数据采集与控制等功能。这种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模式,可让单星生产周期缩短80%以上。
从生产线的设计到正式亮相,空间工程公司仅仅用时429天,便实现了11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以及23个系统118台设备的从无到有,创造了迎难而上的“航天速度”。目前,该生产线已具备年产240颗1吨以下小卫星的生产能力,既能满足卫星单颗小批量的研制生产,也能满足规模化定制生产的需求。一天半就能下线一颗小卫星线,让像造汽车一样批量“智”造卫星的愿景成为现实。
作为卫星产业园的运营方,空间工程公司还积极依托该卫星智能生产线,吸引配套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生态聚集,推动产学研融合,致力于将产业园打造为国家级重智要能制造产业高地。
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入驻园区,成立院士工作站,为航天基地发展再添“最强大脑”。今年7月,公司与武汉纺织大学联合共建的“航天极端环境柔性防护材料联合创新中心”成立,攻关柔性可编织纺织材料,以降低小卫星的成本、重量,让小卫星更加轻、灵、快、廉。除此之外,公司还与武汉大学龚健雅院士团队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超低轨遥感星座的技术攻关和建设运营,更好的推动湖北省乃至全球的即时遥感产业发展。
遥望苍穹,逐梦星河。空间工程公司布局“一司三地”,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设卫星生产制造基地,打造3公里卫星产业生态圈,发挥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效能,实现了量产突围。这位年轻的“造星者”下苦功、使巧劲,以“差异化”路径实现了“换道超车”,突破了中国低轨卫星制造的重要瓶颈,走出了“造星加速度”。
精彩推荐
☞
☞只争朝夕,奔赴发展新“考场”!新洲区六届人民政府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
☞新洲星光闪耀 | 火箭为笔 苍穹作纸 勾勒商业航天产业生态圈
来源:王建玲 叶玉回 张凡
编辑:程雪菲
责编:高 丽 编审:王建玲
文章经授权发布 转载请注明出处投稿邮箱:xzwjw2016@163.com
倾听新洲声音,领略新洲风采。
——记录新洲,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