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全现代文阅读知识汇总,绝不掺假!

2017-11-16 王老师 初中语文知识


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及答题格式归类(一)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二)


说明文阅读题考点总结


考点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 “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考点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 A、看题目 B、在首段中找 C、抓关键词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三、说明方法


类型1、直接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极其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考点四、说明顺序


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考点五、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或不符合实际。


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5、指示代词的含义


类型: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考点六、概括信息


类型:概括提炼相关信息


对策:①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②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③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


考点七、文段作用


类型:说明某段或某句的作用


对策: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二: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或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考点八、补写相关语句


类型1、在空格处补写一句话,与下文语意相连贯


对策:空格在开头结尾处往往是要补写中心,要分析文段的内容再思考。


类型2、请你运用画线部分运用的说明方法补写一段话。


对策:补写内容紧扣所说明的事物,并且准确合理地使用上文中的说明方法。


考点九、中心句


类型1、直接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对策:在开头结尾或中间找,个别的在文段中间。


类型2、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考点十、拓展题型


类型: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等。


对策: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库存,按文章所介绍的事物的特征去写。


- END -

▲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推荐阅读:

四大名著常考题300道(中考语文阅卷老师悉心整理),转疯了

三张表讲透初中三年,差距就在细微处!如果你的孩子正在上初中,一定给他看看

期中考试后,孩子不做这3件事,就白考了!(期末考试也用得上)

一张表看完初中阶段的所有名句,送给初中生最好的福利!丨知识总结

期中考试,如何才能超常发挥?(附语数外三科复习方法)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更多学习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