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作家专栏】曹学林|“鱼在水”

2017-10-05 曹学林 新锐散文

作家专栏


展示名家作品

推介优秀作者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创|作|心|得chuangzuoxiinde曹学林

我认为,散文是最贴近心灵的文体。心灵中有什么话语要叙说,有什么情感要倾诉,有什么感悟要表达,最好的选择就是散文。

散文是我的最爱。我的散文关注底层人的生活,记录平凡人的命运;我的散文讲真话,抒真情;我的散文把自己的一颗心交给读者。

散文让我善良,散文让我对这个世界充满爱心,散文让我的一颗心变得宁静。


“鱼在水”

曹学林

“鱼在水”本名叫于在水,是我的一位小学启蒙老师。

于在水这个名字很特别,有说是出自于《诗经》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有说是“于”与“鱼”谐音,鱼在水中,可谓得其所哉!不是有个成语叫“如鱼得水”么?也有的说是,小时候取名时算命先生说他五行缺水,故用“水”字来补。总之,这名字用现在的话说,叫有文化。

于在水确实有文化。他是我们村最早的高中生,在村耕读小学刚创办时就被安排做教师,后来还被任命为校长。虽然那时耕读小学只有两间教室,两个老师,二十多个学生,条件极为简陋,并不像一个正规的学校。教室也是村里仓库改建的,草顶泥墙,桁条、椽子都是用平田整地时扒出来的棺木做的,屋顶上常常往下掉泥块,墙角边还有老鼠打洞。但它毕竟是全村孩子上学读书的地方,在祖祖辈辈都没有一个人识字的村人眼里,它是一个“圣殿”,能在这里做教师、校长的人就是“圣人”,孔夫子不就叫“孔圣人”吗?

于在水个子不高,又长得瘦,但却很精干,说话有点女人声,尖利而响亮。他不但会教学,而且能写,笔头快。大队(那时村叫大队)要写个汇报材料什么的,找到他,一个晚上就能完成,让领导很满意。他还会画画、写毛笔字,学校的山墙上有一块黑板报,被他画得图文并茂,吸引了许多村民和过路行人停下观看。每年春节前,大队搞文娱宣传队,他集编、导、演于一身,不少节目在公社和县里都得了奖,为大队争得了很多荣誉。大家都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大队党支部就把他发展为党员,提拔为支委,还把他作为支部副书记的人选进行培养。村里的人遇见他,没有谁不恭恭敬敬叫一声“于校长”的。那段时间,于在水真可以说是“如鱼得水”。

我在村耕读小学读书时,于在水做我的老师。他既教我们语文,又教我们算术(那时数学叫算术),还教我们音乐、美术、体育、自然等课程。上课的时候,于老师那矮小的个子在教室前跳来跳去,像演戏一般。记得于老师教我们唱“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这首歌,于老师唱一句,我们跟在后面学一句,有人故意把它唱成“鱼——在——水呀,瓜——在——秧”,于老师听出歌词不对,反复纠正,待到明白过来是有人在故意捣蛋时,气得把歌本往讲台上“啪”地一摔。有时于老师正在上课,忽然一只麻雀从外面飞进来,或者一只老鼠在屋顶的桁条间窜过,教室里就会产生一阵骚动,一些调皮的孩子甚至会爬到桌子上大惊小怪地叫唤。这时的于老师就会停止讲课,用教鞭敲敲黑板,做出严肃的样子。非到忍无可忍,于老师决不打人。

耕读小学只有一到四年级的设置,上五年级就要到另一所小学了。虽然在这里读书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却留下很深的印象。特别是于在水老师,可以说是我们小学阶段遇到的最有趣的一位老师。

大概在我读初二年级时,于在水被调到离我们村十几里远的一所完小去做校长。这次调动对他是一种破格重用,更是一次脱胎换骨。要知道,耕读教师并不是正式教师,工资是大队负担,公社只给部分补助。现在调到完小做校长,一下子就转成了民办教师。而转了民办教师,以后就有可能转正式教师,而转了正式教师,就是国家干部!这是那个年代每一个农村人所梦寐以求的啊!果然,于在水担任那所完小校长没几年,就转为了国家正式教师,农村户口转成了国家户口,吃粮由原来靠生产队分,变成了拿粮本儿到粮管所买。他这条“鱼”终于跳了龙门!

多年以后,我师范毕业,也走上了教师岗位。不过这时,我的小学启蒙老师于在水早已不做校长了,连教师也不做了。听说是因为领导能力差,教学水平低,实在弄不下去了自己辞的职。完小不同于耕读小学,那里面是藏龙卧虎啊。做了几年校长,于在水被弄得心力交瘁,变成了一条“涸辙之鱼”。辞去校长职务后,于在水就到校办厂跑外勤。那时校办厂正红火,教师转行办厂的不少,国家发的工资照拿,还能多一块奖金、业务费,不少人都争着去。

我在做了几年教师后,调离了学校,不久又到县城工作,此后与于在水老师就断了联系。也不知他在校办厂情况如何。我曾认为,于老师做一个小学校长应该是“如鱼得水”的,现在才悟到:鱼也有自己生活的水域,不是每条鱼都能游向大海啊!

有一次,父亲从乡下来城里看我,喝酒聊天时谈到于在水。父亲告诉我,于在水现在不得过身了,办厂被人骗了十几万,天天有人上门要债,每天都东躲西藏的不敢见人呢。临走时,父亲还叮嘱我,要是他来向你借钱可千万不能借,借给他可就有去无回啦!

于在水并没有来向我借钱,不过有一次回老家时,我却在村口遇见了他。只见他又矮又瘦又黑,脸上胡子拉碴的,五十多岁的人,好像六、七十岁一样,完全是一个猥琐的农村小老头,看不出一点年轻时的精明、干练,看不到一点曾经做过教师、校长的那种“有文化”的影子。我正想问候几句,他却跟我说正要找我,准备办个剧团。我说,剧团可不同于文娱宣传队啊,演员从哪儿来?而且难管理,赚钱也不易。他笑笑,并不分辩什么,只是叫我帮忙。我答应下来。但此后他又并未再找我,可能是改变主意了,我也就未再过问。

大约是在2008年5月初的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是老家的同学打来的,他告诉我,于在水出事了。

我忙问,出了什么事?

同学说,于在水伪造中央文件,私刻公章,以举办奥运会名义,到企业去拉赞助,涉嫌诈骗,公安局可能要抓呢!

我吃了一惊,半晌说不出话来——

于在水,他……他……他真是脑子进了水啊!

(发表于2011.4.22.《泰州日报》“文苑”副刊)

作家专栏栏目说明


应文友要求,新锐散文平台即日起开通《作家专栏》栏目,旨在展示名家作品,推介优秀作者。

投稿时,请精选5--8篇作品、创作心得与作者简介和生活照一起发邮箱,可一并发来。

投稿邮箱:hebeilli@163.com

作者简介:曹学林

作者简介:曹学林,江苏省泰州姜堰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副研究馆员职称。在全国及地方报刊发表小说、散文作品逾百万字。出版短篇小说集《底层味道》,中篇小说集《杨柳叶子青》,长篇小说《船之魅》,散文集《泥土与月光》《寻踪与倾听》等。

新锐

坚持“尊重名家,不薄新人”的办刊理念。

感情求真,思想求深,角度求新,

视野求广,语言求美。

请支持如下稿件:人性之美、大爱情怀、乡愁、亲情友情爱情、生态情怀、性灵自然等。

合作纸媒:西岳评论散文版

稿邮箱:

hebeilli@163.com

主编:刘莉

微信号:buxiangxin6666


往期精品回顾


【江苏】曹学林|古镇最美的树

【江苏】曹学林|倾听窑工的歌唱

【国际东方散文奖征文】曹学林|一声肠断溱湖水

【曹学林专栏】父亲的幸福

【作家专栏】曹学林|把爱穿在身上

【作家专栏】曹学林|行走的理发匠



顾问组成员

(排名不分先后)

王士敏  王友明  李东辉   蔡汉顺  李锡文 马明高  丁尚明  高丽君  周  海   张道德  

责编团队

(排名不分先后)

荆淑敏  马明高  吴云峰  李锡文   李佩红  胡安同   蔄红伟  苏小桃   黎  乐   高丽君  赵  阳  袁明秀   邓贵环  周  海    李慧丽    


苹果手机用户可按下面二维码打赏作者





扫码赞赏请留言注明作者姓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