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完这3个方法,你会感觉之前的书都白读了

Hou Sirui 猴猴说话 2022-10-20

全文 3460字
读起来还挺快

这周没有时间读书,也没有想到要写什么主题的文章,也没有时间收集对应的资料。但是这周,是我近两年认知变化最大的一周。这种感觉,就像我在四年前,第一次在学习交互设计一样,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看起来比较夸张,但我确实从智识营中获得了很多,也因为不断突破自己而感到内心充盈和愉悦。这周的学习和经历,让我对「学习」有了全新的理解,开始注重知识的积累。以前总觉得「知识的复利」是一种鸡汤,其实只要找对了方法,任何人都能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大厦。
 

为什么很多学习都是无效的?

在一些读书相关的书籍、文章、课程里,会教你各种读书法,比如跳读、扫读、从头到尾读。读完后,你觉得这本书给你留下了什么?可能是心得、感悟、启发、一个有效的方法。然后呢?放在以前,我在读完一本书后就发条动态,然后做其他事了。
 
等到我真的需要去论证什么道理时,我才能联想到,之前这本书里好像讲过类似的概念,然后再去过一遍书里的观点和案例,然后再进行处理和表达。
 
在上周之前,这种学习和写东西的状态一直在持续。这样的状态其实对我来说,就是无效学习。因为真正在我需要用到的时候,我不知道这个知识在哪儿,具体说了什么,还需要去翻看原书,更严重的话,我都不记得自己是在哪里学到过类似的知识。
 
那什么是有效学习?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把「学习」二字拆分开来说。
 
所谓的「学」,就是出生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做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
 
所谓的「习」,指的是反复地做,靠时间来磨练,直到习惯于一种新的做法。
 
简单来说就是,学习的过程,是自我改造的过程。如果学习后,自己没有做出任何改变。那么学习是无效的。人会忘,手会生,通过学习完成自我改变后,还要持续地练习,才能巩固自己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
 
学习学习,先有学,再有习。这篇文章无法同时讲清楚学和习,但我尽量讲清楚如何「学」好,起码你能在看完之后,能够运用这个方法去尝试进行有效阅读。
 

如何做到有效阅读?

结合 Lachel 先生在智识营教授的方法,我做了一些调整,整理为「记录-连接-处理」三个步骤。
 
1、记录:关键概念
 
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常常会陷入到具体的案例和故事里。也许你能从中获得阅读的愉悦,但是在你读完后一周,你可能还会想起当时那个故事,但你可能会忘记,当初作者为什么要讲那个故事。
 
这里的核心问题就在于,你没有去关注书中关键的概念。
 
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人认知这个世界的方式。比如一提到「鸟」,你就会想到有翅膀、有羽毛、尖嘴、能飞的生物。「鸟」就是一个概念,写入在你的大脑里。

看书、学新词的目的,就是获取你之前不知道的概念,然后映射到现实世界中的事物、现象和规律。
 
读书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去找到那个关键概念。我之前在《内卷是个局,打工人和创业者应该如何破解?》中写过这几段话。

采铜在《精进3》中说,外在动机使人趋势同化,而内在动机能促成人的多样化。

采铜曾经从名企裸辞职后写书,一年里没有任何收入,第一次写书,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麻烦。他觉得,只要能通过写的书帮助一些年轻人变得更好,哪怕只有几十个读者因此受益,就是值得的。最后,他完成了人生第一本畅销书。写书是一件极其繁琐和苦累的活儿,支撑他写完的,就是内驱力。

我们能预期的是,会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短视频、直播的领域,但是重点不是在什么平台,用什么形式,赚什么钱。而是你的内容价值是什么?通过平台带来的用户怎么进一步和你产生联系?或者说,你应该怎么找到有价值感的事?你不妨从三个方面来思考:能自主、能胜任和有归属。

1、能自主

..


如果你接着往下看,就会有三段话去论述「自主」、「胜任」、「有归属」三个点,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的朋友可能就会忘记「内驱力」才是我论述的核心,这三个点的作用是把「内驱力」更详细化。
 
所以你在读这段话的时候,要随时想着,这几个点,这些案例和内驱力的关系是什么?内驱力为什么重要?内驱力是怎么激发的?这样,你就能记住内驱力这个概念。
 
我这只是一篇短小的文章,你在阅读其它书籍的时候,一定要先去找关键的概念是什么。然后牢牢抓住这个概念,把它变成你的手电筒,去探寻它与后续内容的关系。
 
 
最后,你还需要把这个概念记录在你的笔记里,成为你可以索引的源头。一个概念对应一个笔记,笔记中方便你溯源,能通过时间和一些关键词搜到它就行。上图是我的课程中的笔记,我正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在进一步丰富我的笔记。以便于我下一次调用。
 
2、连接:提问机器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有看到一些同学在群里分享自己的心得。看完两节课后,因为一些课程知识没有完全吸收,加上自己工作也很忙,就陷入到了焦虑的情绪中,越焦虑越学不好,如此循环。
 
其实不管课程还是书籍,他们的作用都是帮你解决你的问题。如果有的信息,你无法吃透,可能是因为你还没有到需要它的时候。
 
L先生在课程中曾提出过一个问题,让我恍然大悟:我们为什么要去记住「作者讲了什么」
 
是呀,学习的目的就是「为我所用」
 
少楠曾在 flomo 的年度总结里说,他遇到了一个比较奇怪的情况,就是辞职后的一段时间,虽然有大量的阅读,但是每周周末都写不出内容。探究其原因,是因为脱离了实践的场景,而没有了「提问的机器」。原话如下:
 
当提问的机器不再运转,就会导致自己失焦,什么内容都看;另一方面导致自己缺乏了实践的土壤,只能转述别人的观点,无法验证。
 
这也让我意识到,如果之后的输出不是从自己正在做的事里去总结方法,产出自己的思考,那么这件事本身也不值得我去做。所以,我尽可能会去写自己正在遇到的困惑,哪怕这个困惑很少人会遇到。
 
那应该怎么构建自己的提问机器呢?
 
首先,你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去提出问题;然后,你要带着这个问题去找相关的概念;最后,把这些概念进行连接和组合,最终构成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什么要进行连接?因为信息和信息之间是有关系的,「自主」、「胜任」、「有归属」是并列的关系,然后被「内驱力」囊括。记录、连接、处理是时间的顺序关系。
 
3、处理:重构思考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反正我有)?在看到一篇文章、一段话,感觉特别好,然后就转发、收藏,如果有时间,我会复制这段话到我的笔记里,备注一些标签或关键词,心想着以后一定能用上。然而,这段话就像被皇帝打入冷宫,再也没有和你相见。
 
对新知识的复制粘贴、收藏转发,并没有什么用。学习的本质是新的神经元和旧的神经元的连接,也就是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连接,通过联系自身,用自己的话对学到的知识进行重构,然后输出,才能完成对知识的消化。
 
怎么消化呢?这需要你用旧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处理」。
 
成甲在《好好思考》中提到了一个「不读书法」:如果你看到了有意思的知识点,先合上书10分钟,然后问自己下面这些问题。
 
  1. 这个知识点用一句话讲是什么?

  2. 为什么给到我启发了?

  3. 能连接上我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吗?

  4. 我能用一个类比来解释它吗?

  5. 我能把它运用到什么地方?

 
比如,我之前看过在黄徽的《反内卷》中看到一个概念叫「身份感」,书中说,仪式感会唤醒身份感。我觉得很有启发。仪式感和身份感两个概念就这么神奇地连接在一起了。
 
身份感在营销上也能应用,能唤醒顾客的身份,从而刺激顾客下单。之后,我在社群运营的招募文案中,我按照身份感的方式做了优化。因为涉及工作内容,这里只做简化。
 
改之前:


【🔔XX设计打卡征稿有偿招募】

【招募背景】为锻炼打卡用户的XX设计能力,提供更好的打卡服务升级,预备开启XX设计打卡征稿活动,协作共创!(ps:该项目实际已持续3个月,打卡参与人数300+,你们每个人对我们来说都至关重要!)

【你将获得🤩】……

 

改之后:

【线上招募:XX项目设计负责人(短期)】

【背景】「XXXX打卡」是从2018年启动的设计公益活动,已经帮助了上万名设计师从零基础开始,逐渐找到设计方法,培养设计手感。

但是目前面临设计迭代更新的问题。我们想把这个机会让给咱们XX的同学们。你们可以将自己学到的知识,都用在这个短期的项目上。帮助更多同学,提升设计能力。

【你可以获得什么】……

 
第一版中,被招募者的身份是一个被聘用的人力,这样会让人去关注能领多少钱(我们给的奖励金并不多)。在第二版里,他们的身份是设计负责人,是帮助别人的热心人,是我们内部社群的成员。

仪式感激发身份感,正式感会影响仪式感,所以文案处理得相对严肃和正式一些。改版后,报名效果确实会好一些。
 

写在最后

其实的这篇内容,也是在践行「记录、连接、处理」的方法(套娃了),因为文章的框架和部分内容,是我在这周课程中学到的。其中也涉及到不少心理学和大脑的知识和原理,这里就没有一一举出、论据,所以有逻辑不严密之处,还望见谅。
 
如果想深入地学习,光看这篇文章肯定是不够的。建议你尝试用「记录、连接、处理」的方法去阅读和学习,然后连接你已经学到的知识,然后做一次深度的处理。
 
感谢阅读,一起进步。


题图:
https://dribbble.com/shots/15855865-Book-Break

参考来源:
采铜著.精进 3:找到你的潜在生态位.凤凰联动.2022
黄徽著.反内卷:如何对抗集体焦虑与非理性竞争.蓝狮子.2021:7.
黄徽著.爱的复利:用经济学思维谈爱与亲密关系.蓝狮子.2021:27.
王建飞.垄断的困境.读库.202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