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 华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
人物简介
作者简介:刘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讲师,应用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汉语教学。杨明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2020 届毕业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汉语教学。
来源:《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2020年第2期
01
引言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从1985年开始招生(当时名为“对外汉语”),如今已历时三十五载。目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已经覆盖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其中开设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从当初的4所发展到如今的400多所。目前该专业除招收中国学生外,2014年开始还面向亚非拉地区孔子学院招收留学生(江傲霜、韦秋霜,2019)。
随着在校生人数的不断扩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笔者检索中国知网后发现,在与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建设相关的346篇论文[1]中,主题为“就业”的有22篇(约占6.4%)。其中最早的是耿淑梅(2009)对北京语言大学2000年以前的对外汉语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发现2000年以前该校在专业领域工作的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为40.0%左右。杨泉、朱瑞平(2012)提供了2007-2009年三年间对全国的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毕业去向所做的调查,发现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存在就业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他们提出应发挥本硕连读的作用,进一步拓宽就业途径。2010年之后,随着开设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院校数量增加,相应的调查和研究也在不断出现,涉及的院校包括华中师范大学(余向春,2011)、暨南大学(王玲,2012)、新疆师范大学(刘玉娜,2014)、红河学院(李艳敏、洪波,2014)、唐山学院(魏艳伶等,2016)、百色学院(黄革,2016)、黄山学院(黄自然,2016)、惠州学院(朱淑仪、陈乔君,2018)、郑州大学(潘劲草,2018)、陕西部分高校(白洁,2018)、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孙月红等,2019)、西南民族大学(石琳,2019)等。
从上述调查情况来看,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就业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第一个经常提到的问题就是“专业不对口”。比如朱淑仪、陈乔君(2018)通过对惠州学院的五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认为学生主要在国内就业,专业不对口情况严重,专业能力对就业的影响不大。第二个问题就是“就业情况差”。比如石琳(2019)通过对西南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2016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该专业就业率整体低于学校平均水平,尽管就业相关度逐年提升,但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第三个经常提到的问题就是由于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不够详细和具体,课程中理论大于实践,从而影响学生就业。比如,孙月红等(2019)基于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反馈,提出由于专业定位不准、特色不鲜明、专业目标单一化等问题导致该校近年毕业生难以找到对口工作的观点。
笔者认为,讨论一个专业的就业情况,除了要掌握具体的就业数据外,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数据背后的含义。比如学生为什么选择直接就业?为什么选择继续深造?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此外,就业的问题既可能与专业自身发展情况有关,也可能与整个学科门类、社会经济环境有关。因此需要与类似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比较。或许我们以为某些在本专业才有的就业问题,实际上在整个文科专业中都存在。
此外,现有就业统计研究涉及的高校大多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办学时间并不长,很多也并非国内知名高校。华东师范大学作为最早开办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四所高校之一,尽管已有一些涉及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就业情况的成果报告(吴勇毅,2012),但其就业情况的报告所涉及的年份较短,也没有与同属中文学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2]的就业情况做过对比,从而无法真正了解其就业质量。有鉴于此,本研究将对华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近八年本科生毕业去向进行统计,并选择其中四年与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做比较,结合对2020届本科毕业生的访谈,深入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情况。
02
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收集到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2-2019届共八届本科毕业生和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2016-2019届共四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数据。此外,还对10位华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20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的毕业去向、选择原因等,以此作为对就业数据的补充。
(二)分类
为了能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进行深入比较和分析,本研究对学生的毕业去向做了以下分类,并进行了统计,如表1所示。
03
结果与分析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八年整体就业情况
从2012年到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共553人,其中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毕业生283人(51.2%),读研258人(46.7%),待就业12人(2.2%),平均就业率为97.8%。根据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数据,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7.2%,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高于全校平均水平。八年中,直接就业人数占比最高的是2016年,占当年总毕业人数的60.0%;最低的是2019年,占当年总毕业人数的36.0%。大部分年份的直接就业和读研深造的毕业生数量基本持平,如表2所示。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读研去向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选择读研的比例较高,尤其是最近两年。我们统计了八年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读研的情况,具体数据见表3。
从表3可以发现,在读研的258人中,选择在境内读研113人(43.8%),境外读研145人(56.2%),可见不少学生选择了境外深造。境内读研的学生中,绝大部分(96.5%)都是在“双一流”高校就读。如果除去留在本校读研的95名学生,有14名学生进入其他“双一流”高校读研,其中不乏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
我们也对赴境外读研的学生所在的高校进行了排名分析。表3显示,在世界排名前10的高校就读的学生人数占全体赴境外读研人数的9.7%,其中有3名学生在哈佛大学读研,而在排名前100的高校就读的学生人数占全体赴境外读研人数的78.6%。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当年共有165名本科毕业生进入世界大学排行榜前50强的境外高校就读,其中有13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毕业生。华东师范大学将赴境外高校读研定义为“高质量就业”的一种形式,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在此方面名列前茅。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直接就业去向分析
八届毕业生中有283人在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由于专业名称中有“教育”两个字,我们统计了八年来直接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从事教育和非教育行业的人数,发现有123人(43.5%)从事教育相关行业,160人(56.5%)从事非教育相关行业。另外,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具体形态也较多样,既有在学校(包括各类中小学、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等)从事教育工作的,也有在社会培训机构从事教育工作的,还有的选择做汉语教师志愿者或者在其他教育行业工作等,具体情况见表4。
传统上认为,担任国际汉语教师、汉语教师志愿者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教师等属于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直接相关的就业类别,从表4可以看到,八年间能在本科毕业后就从事这些工作的人数不到直接就业总人数的8.0%。
(四)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就业去向与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学生就业去向比较
为了能进一步分析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与相似专业在就业方向上的异同,我们将2016-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就业去向与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学生就业去向进行了比较。
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是学校名牌专业之一。从整体就业率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2016-2019年四年平均就业率不到93.0%,除了2016年外,其余三年都低于华东师范大学当年的平均就业率。
图1显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和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四年来直接就业和读研的比例。从直接就业和读研比例关系来看,在2016-2019年这四年间,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学生直接就业比例低于读研比例,且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这种下降的趋势与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是一致的。而从直接就业的比例来说,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直接就业率要高于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
就读研率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比较稳定,四年均值约为53.0%,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的趋势。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这四年间的读研比例是逐年上升的。
从表5可以发现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赴境外读研比例较高。四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选择读研的学生中,在境内读研的占69.1%(103人),赴境外读研的仅有30.9%(46人),这与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在境内深造的46.0%(52人)、赴境外读研的54.0%(61人)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从年份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选择境外读研的人数只有在2018年突然增多,其余年份基本都是个位数,但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赴境外读研的人数一直是两位数。第二个特点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赴境外读研的人数和比例呈上升趋势。与之相应的就是选择在境内读研的学生人数和比例都有所下降。需要指出的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每年保研名额约有10人,这样实际参加考研的人数并不多,而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则有大量学生参加考研[3],且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选择境内读研的人数和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最近四年,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赴境外读研意愿在增强。赴境外读研的学生大部分都选择与语言教学或者教育相关的专业。据不完全统计,选择比较多的专业是双语教育、外语教育、英语教育、应用语言学等,只有少数学生选择了传媒、翻译、比较文学、工商管理等专业。
我们也比较了两个专业境外读研在地区选择上的差异。统计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学生倾向于选择亚洲而不是欧美,而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则倾向于选择欧美。
作为同一所师范大学中文学科下的两个非师范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的本科毕业生中都有从事教育相关行业的学生,因此,将两者进行比较也很有意义。从表6可以看出,四年来,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中从事教育行业的比例有所波动:2016年最高,2018年最低。而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从事教育行业的本科毕业生比例大体上呈上升趋势。对比来看,2016年及2017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教育行业的比例高于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但2018年及2019年则低于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深入考察后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的学生较多选择在学校就业,而非教育机构。除2017年外,其余三年的毕业生选择在学校工作的人数都多于选择在教育机构工作的人数。
04
讨论
从华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的数据来看,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一是华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特色,二是探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时需注意的方面。
(一)华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特色
“特色”都是比较出来的,而可以与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进行比较的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毕竟同属于“中国语言文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下。但从就业情况来看,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显然更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
首先,华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就业情况不仅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而且有鲜明的“国际化”特色。华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对本科生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双语、双文化、双能力”,“双语、双文化”更多与学生素质相关,而“双能力”则要求学生具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的教学能力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吴勇毅,2012)。魏艳伶等(2016)将考取本专业研究生和做汉语教师志愿者作为与本专业直接相关的就业方向,我们参考这一思路,将考研、做汉语教师志愿者、在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任教、在文化传播单位和涉外单位就业等都作为与本专业直接相关的就业方向,那么此比例达到55.0%。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与该专业培养目标直接相关,学生们在学校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对于他们的求职显然是有帮助的。此外,相当一部分学生赴海外求学,或从事国际文化交流的工作,这都体现其“国际化”特色。相比之下,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的就业去向“内向化”特点还是比较明显的。
其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与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学生相比,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发展方向更加广泛,既有在境内读研的,也有赴境外读研的;既有在公立学校任教的,也有在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和教育机构任教的;既有在与专业方向较一致的公司(如文化传播机构、电视台等)任职的,也有在与专业方向差别较大的公司(如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就业的。这正是“宽口径”人才培养的特点(吴勇毅,2012)。相比之下,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本科毕业生多是读研和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就业面并不广。
再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个专业仍有感情,期待未来可以从事相关工作。无论是赴境外读研,还是在境内读研,多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都倾向于选择继续在本专业或者相关专业上进行深造,只有极少数学生读研选择了与本专业差异较大的专业。访谈显示,学生们都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习中的诸如英语、文学等课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研究方法也为今后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总体而言,华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突出特点是:去高水平大学读研的学生较多,国际竞争力强;综合素质好,就业(适应)面宽广,也受到企事业单位(如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知名外企等)的广泛欢迎(吴勇毅,2012)。
(二)探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问题时需注意的方面
前面提到,相当一部分论文在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问题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就业竞争力低下,就业率低,专业不对口情况严重,专业能力对就业的影响不大等。但从华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情况并非如此。我们认为,在研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情况时,需注意避免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要避免以计划经济时代的“专业对口”观念来看待当下的本科就业。中国以前高校专业划分细致,每个专业的课程都围绕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来设置,毕业时国家包分配,因此出现了以“专业是否对口”来评价就业的观念。这种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传统观念使得分析就业时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过分看重直接就业率(有多少学生毕业后直接工作),而仅仅将读研看作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被动行为,没有认识到读研深造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主动选择;二是过分看重就业行业是否与所读专业相关。但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本科教育被更多看成是未来专业教育的一种基础阶段,具体表现就是课程安排上通识课、选修课的比例大大增加。如今高校人才培养中更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鼓励其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现有高考体制下,学生报考专业时带有盲目性,有些学生入学后才发现自己其实不那么喜欢或不适合所学专业,还有些学生是属于调剂进入该专业的,这自然不能要求他们在就业时必须“专业对口”。实际上目前大学普遍开展职业规划,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特点来求职,并不强调“专业对口”。
实际上很多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求职规划也是在动态调整中的。比如我们在访谈中发现,实践是影响学生职业规划的一个重要因素。华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多的教育实践机会,既有在高校留学生中心的见习机会,也有在国际学校和国际电影节的实习机会。很多受访人表示正是在这些实践中才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兴趣点和求职方向:有些学生是在经过国际学校的实习之后坚定了从事教育相关行业的理想;也有学生恰恰在实习之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从事教育行业;还有一些没有选择“专业对口”工作的学生是想回家乡工作,对他们来说,就业地域的选择优于“专业对口”的考虑。简而言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就业选择的方向和影响因素非常多,目前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越来越与国际接轨,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用“专业对口”这个问题来限制自己。由此我们也想到,文秋芳(2019)提出的可以在部分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试办“本硕连读”的建议或许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这似乎仍是一种计划经济下的思考方式。与其讨论如何解决“专业不对口”的问题,不如开展有效的职业规划教育。
第二,要避免以其他专业的评价标准来看待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就业情况和人才培养质量。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专业,但是当我们进行专业评价的时候,却会不自觉地以某个传统专业的评价标准来衡量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因此常听见的评论就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汉语不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英语不如英文专业的学生”。比如朱淑仪、陈乔君(2018)曾谈到本专业毕业生去中小学任教时与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相比没有竞争力,这其实就是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尺子来衡量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质量。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作为一种复合型专业,针对其办学质量和就业情况的评价标准也必须符合“复合型”的特点,比如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就业面广等。笔者认为,有必要开发一套符合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特点的就业评价指标体系,以更加客观、公平地来评估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
第三,要避免“以偏概全”,即要结合学校情况和专业办学历史等因素来探讨就业问题,又要避免把部分学校的问题扩大解释为整个专业的问题。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四所院校,发展到如今的四百多所,开办本专业的院校的类型、地区分布差异很大。从现有资料来看,就业数据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数据,内涵不同,学校差异也会有影响。笔者搜索到一些涉及就业数据的研究论文,并对其就业数据进行整理,如表7所示。
可以看到,无论是总体就业比例还是读研和工作的比例,各校之间差异较大。比如湛江师范学院、百色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学生读研比例都在5.0%以下,华中师范大学学生读研比例为31.3%,而华东师范大学最低一年也有40.0%。在中国现有高考制度下,学校所处地位与生源质量直接相关,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就业和深造情况。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特点也要求办学地区具备一定的留学生办学规模等。有些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位于非一线城市,当地外籍人员和留学生很少,语言教学和文化交流的需求很小,这些都会放大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在这类高校的就业问题。我们认为,正确的做法是提高办学门槛,加强专业评估,而不是一刀切地取消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
第四,要避免简单地用英语教学人才培养情况与国际汉语教学相比较。尽管国际汉语教学和英语教学同属二语教学,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汉语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英语差别很大。比如中国的英语教学属于基础教育必修课,也是中考、高考必考科目,因此,英语教师在中国社会地位较高,收入稳定,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工作。而在国外任教的汉语教师并非是一个让人很羡慕的工作,尤其目前汉语课程往往只是当地众多外语课程中的一种,并非中考、高考必考科目。国外某些地方的汉语教师甚至在教授汉语之余,还要靠第二份工作来补贴家用。因此国外本土汉语教师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完全满足当地汉语教学的需求。尽管在部分高校已有不少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就读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很多仍需要得到孔子学院奖学金才能完成学业。马立平(2011)在对小学数学教师的研究中发现,从本科阶段就开始师范教育是中国数学教师数学知识和教学能力优于美国数学教师的原因之一。因此,建设好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对于保证国际汉语教师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刘珣,2020)。
附注
[1]检索日期为 2020 年 5 月 27 日。
[2]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公费师范生部分,其指标受各省教育部门控制。学生毕业后须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基本不存在就业问题。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这几年一般保持公费师范生两个班和非师范生两个班的办学规模。非师范生需自己找工作,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类似,所以两者就业情况有可比性。
[3]华东师范大学每个专业保研名额在 15.0% 左右,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四年(2016—2019 年)学生人数分别为 46、56、74、104,由此可推测出保研人数和考研人数。
参考文献
略
来源:国际中文教育研究
【声明】“对外汉语学术”分享信息仅供教研交流,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微信:hanjiaoquan520。
欢迎加入“对外汉语学术”社群
刊讯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0年第6期目次及摘要
11月28日20:00直播!基于语料库/数据库的国际中文教学与研究——中文教学专题研讨
视频回看!金璎老师全球直播分享《应对网络教学挑战科技工具应用揭秘》
公示!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评审结果出炉
11月27日15:00直播!华东师大吴勇毅教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中国形象的认知及传播
视频回放!白乐桑教授全球直播分享《从华文教育本体到课堂教学基本功》
12月4-5日!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诚邀您参加华文教学高端讲座
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70年发展之路与未来展望学术论坛(2号通知)
新文科重磅启动||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 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
第七届全国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负责人联席会在扬州大学成功举办
欢迎关注“对外汉语学术”
获取更多学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