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持有等于买入吗?

投资聚义厅 投资聚义厅 2022-10-28



2020年,我去深圳专门拜访了敬仰已久的大佬李国飞老师,当时我请教了一个问题:


是否同意段永平说的持有等于买入这个表述?如果这句话成立,股票应该怎么卖?


他想了一下,说虽然他和老段也挺熟,但这个观点不能同意。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个入门的投资常识问题,但只要你深入想下去,对这个问题的不同思考回答,将衍生出截然不同的操作方法:面对一只涨势凌厉的牛股,有些人会长抱不动,有些人会反复波段,有些人则错过了起点就再也无法上车。


种种不同的心理结构,似乎都能追溯到这样一个逻辑起点上的分叉:持有是否等于买入?


今天就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持有等于买入,这句表述的出处来自于段永平。虽然大道说这句表述是来自于巴菲特,但确实没有查到老巴在公开场合讲过这话。


如果你今天不小心把持有的100股茅台卖掉了,转头又以同样的价格买回来,如果不考虑交易成本的话,其实和你继续持有100股茅台并没有什么区别。持有≈无摩擦成本的卖出再买入一次。


所以段永平一再说,【持有等于买入】并不是一个观点,而是一个事实。这当然是无可争辩的。


然而我们想讨论的【持有是否等于买入】并不是事实层面的,而是态度和方法层面的。


巴菲特一再强调买入价格的安全边际,所以等了可口可乐几十年时间,直到1988年才开始买入,就为了择一个时机和价格。然后一抱就是几十年,不再择时择价,哪怕1998年可乐个位数增长40多倍PE的时候还是不卖。



如果持有等于买入,既然买入的时候要纠结估值,为什么持有的时候不纠结了呢?

如果持有等于买入,为什么只强调买得便宜,不强调持有得便宜呢?

如果持有等于买入,那么不要亏损是否等于不要回撤?


从老巴的实操来看,似乎并没有按照【持有等于买入】的心法来操作。但从他事后的一些讲话来看,对此还是有所后悔的,例如1998年佛罗里达演讲时提到可口可乐买晚了,而2006年股东大会上又对1998年高估时没有卖出感到遗憾。



我们先来看一下,为什么很多人在操作上无法接受【持有等于买入】?




小明建仓买股有一套自己的标准,经过他研究的股票,如果1年内目标价有100%以上空间的时候,会满仓买入;如果研究下来认为1年内目标价有50%空间的时候,会半仓买入;而如果不到30%的空间,则买入仓位不超过30%;如果空间不足20%,就不做了。



我们假设小明研究的这只股票A现价100元,1年内目标价是200元。小明的起始资金1000万元,在100元时买入了10万股。


如果持有等于买入,意味着他的持有仓位应该遵守上述的买入规则,才能够自洽。


在股价上涨到133元的时候,因为空间只有50%了。这个时候如果持有等于买入的话,在1330万元的市值上重新决策,应该只买入50%的仓位,对应也就是持有5万股,这时候他应该卖出5万股。


接着股价上涨到154元,空间只有30%了,在此基础上【持有等于买入】,又要卖出2.2万股;而股价涨到167元以后,这就是一个只有20%空间的股票了,按照规则就应该不做。于是小明把最后的2.8万股也卖出了。此后股价再涨到200元,就跟他没关系了。


结账一看:股价从100元涨到200元翻一倍,小明的市值从1000万元涨到1470万,赚47%,收益活生生少了一半。意味着好不容易找到个翻倍股票,结果因为【持有等于买入】,你是无法完整重仓吃到翻倍空间的,这会让很多人无法接受。


如果不接受这点,坚持要赚到一倍。那就意味着股价在180元时,面对这样一个只有10%空间的股票,你还得满仓持有。这时候小明的内心戏是什么呢?


“这里加仓是不加了,就先拿着。”

“反正我是100块买的,那么多浮盈了,再让利润奔跑一段,200就收手。”

“就算跌回120,还是赚钱的。”


这样的一个【持有≠买入】的心理结构,是建立在180元的市值=100元本金+80元浮盈的基础上,其本质是【浮盈≠本金】。


这么想来,把浮盈不当本金,其实质是让自己的仓位状态保持在一个“更勇猛”的状态,如同蒙古人用战俘冲锋攻城一样,打下更好,死了也不心疼。


我们的心理账户有怎样的价格锚定,采用怎样的作战阵型,都不会影响股价的未来走势概率分布,它影响的只能是实践结果的分布:一个更勇猛的阵型,会在结果有利时拿到更多利润,反之亦然。如果目的是在价格出现有利结果时多赚一些(哪怕这个概率是小的),那么姑且也可用【持有≠买入】的心态来参与游戏。



但如果小明管理的是一支基金,支付宝和分众传媒铺天盖地都是他的大头照,每天每月都有钱申购进来,这时候事情就会发生变化。


一路上涨时候进来的新钱,要不要在160、170、180的时候同比例买入呢?


如果买入维持仓位,这笔买入就违背了空间与仓位的对应规则;而如果不买入,则相当于降低了仓位,又达不到满仓赚一倍的初衷。


当股价在180元的时候,只要没有减光仓位,就相当于给新来的钱在不到10%的空间下买了这只股票。如果小明还因为心理成本在100元而坚持原有仓位,那么从180跌回120,新的持有人就会亏钱。


此时的心理账户已经在事实上失去了意义,因为持有人的心理成本线是各不相同的。


写到这里,大家可以发现一个推论:



①空间导向设计仓位;②保持重仓吃到大部分涨幅;③认同并实践持有等于买入。这是一个不可能三角。


如国飞老师的打法是放弃了③而取①+②;个人投资者固然是可以这么做,但如果是管理不断有新钱进入的基金,负债端在事实上只能接受“持有等于买入”。


如老段的打法,取的是②+③,而他的体系里似乎是没有①的。他的逻辑经常是:“XX公司我看懂了→5年10年以后大概率不止现在这个市值→买了很多”。尽管有时候他也会在雪球上秀一下骚操作,但从来没见到有什么【弹性更大的票】能影响苹果在他持仓的地位。


这种打法对选股眼光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持仓数量也不能多,并且回撤几乎是无法控制避免的。因此公募基金想要用这种方法,是非常困难的。




1月4号那天,Sea这只股票因为腾讯的减持当天大幅低开,直逼200元。聚义厅有个PM兄弟来请教我应该怎么操作,他因为一路重仓扛下来,当时很难受纠结,又是想跑又是不舍。为了帮他理清思路,我是这么说的:



“假设你现在一股没有,给定这个价格和这个基本面和市场环境,你愿意抄一下吗?愿意买多少?把这个问题的答案跟你现在仓位对比一下,就知道应该如何操作了。”


这位兄弟被这一句话就点醒了,经过思考后还是减了一大半。


头寸的浮盈浮亏给了我们一种主观感受,它缠绕在我们心头挥散不去,对决策质量有着巨大的影响。


当因为心理账户而对持有和买入起了分别心时,实际上是在浮盈时否定了浮盈的机会成本,而在浮亏时计入了浮亏的沉没成本。


但恰恰机会成本是不应当忽略的,而沉没成本对未来是不重要的。


我知道不少兄弟炒股都有一个习惯:假如他有一只股票曾经赚得不错,当他卖掉的时候,喜欢留个零头比如100股以作纪念。这个行为的本质细究起来,无非是想留着软件上那个浮盈数字和已经变成负数的成本,其潜意识里是想再续前缘的。


而当再次买入时软件会把新的头寸跟老的交易浮盈合并起来计算成本,这样就还能保留一个“较低的成本”,从而下一次“亏钱”的可能性变小了。


快乐的大小跟次数成正比。以本金视角来看投资,本来胜率也就不高,而如果把涨了很多以后的浮盈回撤再当成亏损,只会更加让人痛苦。所以也就不难理解这种苦中作乐的行为。


宝哥有几个心理小技巧可以分享:

面对一个已经涨幅不小的股票,如果你一路重仓拿着上来,不妨问一下自己这里如果有新钱还加不加仓?如果不加仓,那这股票可能离减仓也不远了。


面对一个已经涨幅不小的股票,如果你觉得逻辑很顺,一直想要买,但就是纠结前面这段涨幅,于是天天幻想它是不是能出点利空打下来一些。这时候不妨换个角度,想象一下如果自己在低点买了这只股票,现在会怎么做?如果答案是持有,或者说减过但仍然持有一些,那这里也同样是可以开仓的。


面对一个已经有不小调整幅度的持仓头寸,如果你起了战逃反应非常难受,天天纠结要不要剁,那不妨问一下自己,如果从没有买过,这里跌了那么多是否愿意抄一点?

(1)如果愿意,那把你的持仓当成今天买入的就行了;(2)如果不愿意,比如说嫌弃图破位了或者嫌弃短逻辑变差了,那就说明现在应该剁了。


做投资的正确逻辑,是①基于当下的认知;②作出对未来各种情形的预判;③用仓位表达你的预判。我们此前的假设,都是过往的浮盈浮亏对①和②是无偏的,从而在③上两者也应该是一致的,那么持有和买入就没有区别,这是对同一个投资者而言的。


但实操中对于不同的投资者,浮盈浮亏状态会影响①的研究强度,也会影响②的概率赋权。



比如自检测这个板块,都知道这是绽放一时的烟花股。九安医疗如果四五十块钱才研究,那势必对一只这样斜率的股票存有疑虑,即便听说了一个季度可能有上百亿利润,买也只敢买一点点,上车晚和上车少会造成研究力度不够,并且波动大一些就会跑。


而在20多块就买入的,由于有浮盈打底,有仓位激励,才会在那个点上去高强度研(gou)究(dui)公司,对能够兑现业绩也有着更强的信心。所以从50到88.88这最后一波,这两种人赚钱的概率是截然不同的。


盈亏同源,从88.88崩下来,亏钱的概率也是截然不同的。


反面例子也有类似的教训。比如某涂料企业从16年上市我就开始关注,17年开始跟踪研究,中间也买过。但在这段时间里他连续3个季度Miss业绩,终于让我忍不住在1Q18以后挥泪放弃。反倒是有朋友18年刚开始看这公司,没有经历过此前的煎熬,到了18年底一看这不是预期PE很低前景很大么,干进去顺顺利利爽了后面两年。


就是因为心态不同,所以一人挣脱的,一人去捡。


持有=买入这是个事实,特别是对于管理基金,负债端不可避免要接受。但人的理性具有局限性这也是事实,许多人希望自己能像无情的贝叶斯概率机器一样做投资,可我还真没见过赢钱不嘚瑟输钱不拍腿的投资人(哪怕是市场眼中的大佬)。


对于那些事后来看可以涨很多的股票,浮盈的心态确实更有利于心力的投入,持有≠买入的心态模式会有助于把这类食材做出更可口的菜。但切勿因果倒置,仅仅是心态模式的切换跟这股票能否涨很多完全没关系。


回到本文一开始在深圳的那次交流,国飞老师和我最后达成的共识是:


还是要尽可能选空间大的股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