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临沧建成最美丽的地方丨沧源:谱写精神文明建设篇章 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马路干净宽敞,街道绿化优美,公路两旁的树木茂盛,五颜六色的花朵竞相绽放,勐董河清澈见底,将沧源县城装点得分外美丽。入夜,大街小巷的照明灯光和夜景灯光亮起,仿佛沧源县城披戴上闪亮的霓裳,市民带着家人,或与朋友结伴而行,散步在街道上,游走到葫芦湖城市公园或葫芦小镇,或到大小广场打歌、跳广场舞,大街小巷、广场、公园的热闹,成为一道道风景。环境的优美、设施的完善、出行的方便、生活的充实,让人们心中充满幸福,却不显城市的喧嚣,而依旧是宁静、优美、靓丽而和谐宜居。
近年来,沧源佤族自治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载体,实现“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抢抓“美丽县城”建设、特色小镇建设、扩大沿边开放三个重大机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城乡协调推进、生态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民群众从思想转变、行动改变,发展信心更加坚定,继续保持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勐来村 民族团结和谐共建
佤族下山,傣族让坝,团结互助,共同发展。沧源佤族自治县勐来乡勐来村,是一个佤族、傣族、汉族聚居的村寨,一直以来,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群众心连心,手牵手,融情聚力齐发展,树立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2012年该村荣获省级文明村称号,2019年荣获“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村”称号。
在创新乡村社会管理实践中,勐来村积极探索形成了“特色民居共同建、大事小事共同帮、公益事业共同干、产业发展共同谋、人居环境共同治、文明村寨共同创”的“六个共同”建设管理模式,根据群众意愿,结合发展实际,完善规范“村规民约”。同时,成立“老年人协会”“红白理事会”“妇女协会”。
通过制定同一个村规民约,建立“三个协会”的共同治理,勐来村一直以来看病叫魂、“红白事大吃大喝三天”等不良习俗得到有效制止,“红白事互帮办”“神林墓地共同用”的良好习俗继续保留。利用换届、产业现场会、一事一议、村民大会等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宣传党和国家宗教政策,引导教育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几年来,全村没有出现非法传教行为和邪教渗透事件,没有出现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之间的冲突和纠纷情况。
近年来,勐来村以文明村镇创建为载体,以脱贫攻坚、提升人居环境、“鲜花盛开的村庄”建设为契机,探索出了 “654”模式(六个要求、五个对照、四个常态)。要求党建引农,建设向党新乡村;真情助农,建设和谐新乡村;制度兴农,建设有序新乡村;素质强农,建设文明新乡村;科技惠农,建设现代新乡村;产业富农,建设特色新乡村。
对照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以生态宜居为关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以治理有效为基础,推动乡村和谐发展;以生活富裕为目标,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
让精神文明成为常态;让名片推介成为常态;让旅游提升成为常态;让环境美化成为常态。
该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得以提升,实现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的良好局面。
沧源公路分局 书写公路人的无悔青春
从“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山间小路到上世纪90年代的砂石路、弹石路,再到现在的沥青路和二级路。从最初的人背马驼,到现在的科技化管理、机械化生产、专业化养护。公路等级在变化,养护作业方式在变化,不变的是沧源公路分局的公路人敢于吃苦、能吃苦、能拼搏、讲奉献的精神,一条条大路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沧源佤族自治县公路分局养路人的辛勤汗水和无悔青春。
为给佤山群众和来往旅客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和便利的休息场所,公路分局于2012年至2019年新建坝尾机械化养护站、坝尾公路管理所、南撒公路管理所、芒卡公路管理所、勐甘6号治超堵漏点5个站所(点),修建旅游服务区公厕4个。
组织职工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参与“森林城市”创建、“洁净沧源”行动、爱心捐款等活动,定期组织干部职工到社区清理河道、打扫街道,看望慰问困难群众等;与勐董镇党委共同开展“国门公路”及“党员示范路”创建工作;扎实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先后挂钩帮扶芒卡镇扣勐村和南景村,先后派遣2名驻村工作队员,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组织和开展危房拆除重建、基础设施帮扶、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帮扶活动。组织分局干部职工为贫困户和孤寡老人捐款1.2万元。为挂钩村捐赠水泥90吨、价值1.5万元的办公设施及手推车等日常生产工具,为挂钩村维修村组道路,整修村文化广场。投入资金15万余元,帮助挂钩村发展村集体经济。通过挂钩帮扶,南景村群众整村脱贫。
组织职工参加市、县各类主题演讲比赛;配合临沧公路局拍摄行业微电影《一路有你》和MV《佤山养路人》,展示了佤山公路养护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史,对提升单位形象及行业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该分局于2018年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单位”届满复核,先后荣获县、省级“青年文明号”,省、市、县级“五四红旗团支部”“感动临沧 2015年度人物”“省级园林单位”称号,被云南省公路局评为“先进党总支”。坝尾机械化养护站被云南省公路局评为“基层管理示范站所”“先进文明站所”等荣誉称号。
葫芦湖城市公园 提升沧源文明城市品质
走进沧源葫芦湖城市公园的入口广场区、水体景观观赏区、健身活动区、儿童游乐区、商业展示区后,让人流连忘返。这里建设有葫芦湖公园水质提质工程、河道改造工程、景观工程、绿化工程、照明工程、配套附属工程等景点,就像来到了世外桃源。这里是沧源佤族自治县城唯一一个综合性公园,是集休憩娱乐为一体的对外开放性公园,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提升沧源城市品质。
于2017年11月30日开工建设的葫芦湖城市公园,目前,部分已向市民开放,公园绿化工程已基本完工,这里的绿色景观不仅除视觉上让人享受外,还有神奇的天然代谢能力,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生态式空气“净化剂”。
公园的功能规划主要设有广场区、水体景观观赏区、健身活动区、儿童游乐区、商业展示区5个分区,各片区都按照不同自然景观打造,并增添佤族民族文化元素。在公园入口的广场区分别设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风雨廊桥上对历年来荣获“感动临沧 年度人物”“全国劳动模范”、农业部“最美农技员”“云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的先进个人和集体,以及名言佳句进行展示;在公园的绿化带、儿童游乐场、牛头广场、金沙滩等地段设有文化小品、雕塑等,基本满足广大市民的文化追求和艺术享受。通过近期市民游走情况看,未来这里将是市民节假日和工作之余休息、娱乐的好场所,是进行文化宣传、科普教育的好场所,不仅可以使游人们得到身心享受、陶冶情操,还能在游玩中学知识、长见识。
沧源以全域旅游为方向,以建设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为总目标、总抓手,突出“世界佤乡·秘境沧源”形象品牌定位,以提升人居环境、提升生活水平、提高幸福指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响应和落实云南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以文明县城、卫生城市、森林城市、智慧城市、平安城市、园林城市创建为契机,坚持发展与保护并举,提高城市绿地面积,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镇功能设施不断优化、公共秩序井然有序、城市品位显著提升,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国门新村 边疆群众温暖的家园
走进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永和口岸旁的永和社区国门新村,一股清新文明之风缓缓袭来。
踏步到入口挡墙和道路沿线的农户家,随处都会看到绘制有体现民族团结、警民一家亲、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墙。在村内显眼位置都制作有“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宣传标语。
活动广场“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讲文明树新风 十提倡十反对”、村规民约、善行义举榜宣传栏非常显目。64户农户家都张贴有新时代“十星文明户”“一副对联”“一幅伟人画”“一则好家训”。通过营造浓厚的村寨文化氛围,进一步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提升农村文明素质。
国门新村项目建设,为全面建成边境小康村、乡村振兴示范村提供好做法、好经验。项目的实施,使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不仅有效改善了边境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对促进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国门新村的建设,解决了多年来阿佤山区佤族村寨拥挤、住房简陋和居住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群众住房和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同时还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和就业难问题。群众将在美丽宜居的环境中安居乐业,鼓励和引导农户开办农家乐、开发民族特色手工织品,积极在村寨打造吃、住、游、休闲和民俗为一体的民族特色旅游。新村内建有游客服务中心、活动中心、商业街、餐饮中心以及商贸物流中心等项目,为永和口岸旅游增添了服务设施,展现永和口岸新面貌,真正为口岸出入境旅客提供了一个安全、文明、和谐、畅通的旅游环境,进一步展示国门形象。项目的实施,可促进边境经济发展,巩固睦邻友好,加强中缅经济合作。同时,也让广大农民群众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关怀、关心和关爱,从而激发和引导广大群众树立起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怀,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荣誉感和发展使命感,切实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自强诚信感恩,全身心地投入到发展生产、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当中。
国门小学 打造佤山特色名校
将国门小学打造成一所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富有佤山特色的名校,是沧源佤族自治县国门小学始终追求的目标。
近年来,国门小学先后明确“责任”“规范”“有恒”“慎独”“冶性”“思源”“弘毅”“敦行”“自反”“求精”“致远”为学期德育主题,使德育活动常态化有效开展。通过德育主题课、升国旗仪式和班(队)会,把“五爱教育”“三基本教育”等贯穿其中,注重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持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开展“先进班集体”评选活动,定期评选表彰“三好学生”“优秀班、队干部”,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评选推荐活动,让师生的行为在评价激励中争优、争先。实行区域包干责任制,坚持每天打扫,常态化开展校园绿化、美化、净化活动,实现学校校园环境优美,窗明几净,校园内洋溢着和谐的气氛。
通过组织各类信息化应用培训,开展不同年龄段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过关课活动,全面提升全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充分运用信息化平台和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向国旗敬礼”网上签名活动、清明节“网上祭英烈”活动、青骄第二课堂“禁毒防艾”活动等,不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在学校管理、家校共育等方面作用,增进家校沟通,形成育人合力。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与北京实验二小、山西永济实验小学、新疆吐鲁番市第六小学的远程同步课堂亮相“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今年10月,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沧源召开,国门小学作为现场参观点之一,教育信息化工作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的认可。教育信息化取得丰硕成果,一校带多校同步直播课堂成效明显,《一校带多校 携手共成长》入选全国第一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并在第三届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交流活动中展出。
国门小学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其他教育教学工作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学校先后获全国基层示范家长学校、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学校、省级绿色学校、省级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省级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省级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省级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示范学校、省级科普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葫芦小镇 共创世界佤乡品牌
风景秀丽的沧源佤族自治县葫芦小镇,景区内以小寨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创国家高A级景区为目标,依托浓厚的佤族民族文化特色、地缘特色和生态特色,以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商贸业为引擎,将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特色农产品销售与美食、休闲、度假、养身、康疗服务有机融合,全面建设综合性、多功能、多业态的佤族文化旅游综合小镇,不断提升旅游度假、休闲养身和文化展示功能,形成文化旅游产业+贸易、文化旅游产业+康养、文化旅游产业+运动、文化旅游产业+休闲娱乐的文化旅游产业服务链条,是沧源重点打造的佤乡旅游核心区域,是佤文化特色浓郁的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佤族风情特色旅游小镇。
目前,葫芦小镇已完成一、二、三期项目建设,四期工程完成概念性规划文本。于2015年6月25日被评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2018年11月13日被评为国家级3A级旅游景区。
葫芦小镇一期是佤山幸福工程集中建设点之一。建筑风格保留佤族民居特色,外形特征为红色弧形屋顶及屋角装饰交叉角,配建有文化墙柱、葫芦广场、葫芦塔、喷水葫芦、打歌场、1座车行桥、3座景观桥、停车场、水体及绿化景观、市政等公共设施。按照“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基本完成、3年全面完成”的总体要求和突出重点、产业、特色的原则,采取以旅兴城、对外租赁的方式实现综合开发,已建成一个集旅游购物、餐饮娱乐、佤族文化展示、精品酒店、休闲度假、养生康疗、运动健身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小镇。目前,已拥有民俗客栈区70栋,餐饮、酒吧区77栋,民族特色商品展区33栋,公建房5栋,有效推动区域旅游从观光时代走向休闲时代、从景区时代走向旅游目的地时代、从单一产品时代走向综合服务时代。
已投入使用的葫芦小镇二期工程,为滨河景观带提质改造工程,分生态文化体验区、生态湿地区、生态石滩区、垂钓区四个片区,建成1个天天摸你黑小广场和3座拱桥(平桥、折桥)。
今年5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的葫芦小镇三期,属临沧翁丁葫芦小镇(佤族)建设项目(葫芦镇片区)项目之一。建设有11个(部落)欢乐接待中心和旅游厕所、佤文化传播中心(宴会厅)、中心广场、水体景观、撒拉房、停车场及道路,配套绿化、景观小品、电气、排水、消防、安防等设施。
葫芦小镇四期工程拟建设有:佤山魂文化中心及广场,设有影剧院、博物馆、会议中心、庆典台、广场等;拟建设佤食酒街、佤艺文创区、佤药养生园等项目。
记者/李垚沛
编辑/杨皓南
审核/杨 雁
投稿邮箱/lczbd123@163.com
温馨提示:如转载请注明“今日临沧”
更多新闻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丨1至10月我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视频)
●临沧全媒体记者走进沿边小康村丨勐捧镇包包寨村:边民贸易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