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权倾广东、广西的叶大人,是名臣还是笑话? | 九维

齐树峰 齐说经史集
2024-09-07

 

 

接上文。在康熙、雍正、乾隆们的文字狱模式治理之下,清朝的发展停滞不前。而与此同时,完成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突飞猛进,法国、意大利们也都快速发展。

 

在乾隆死后仅41年,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称为“通商战争”)爆发。刚开始,大清根本没把英军当回事,认为只不过蛮夷来骚扰一下,没什么威胁。

 

但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百年耻辱”开始了。

 

总数只有1万多人的英军,从广州、厦门沿海北上,一路摧城拔寨,打得清军满地找牙。当英军到达天津大沽口的时候,清朝扛不住了,被迫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开放,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五口通商……

 

上面这些是历史教科书上的内容,不多说。

 

作为这次战争的副产品,因“虎门销烟”而名声大振的林则徐被发配新疆。其实,1839年,道光帝看完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报告后,欣喜万分,批示说:“可称大快人心事!”可等到战败,一代名臣林则徐就成了替罪羊,只能发配了。

 

外患,总是伴随着内忧。

 

1851年,天王洪秀全率众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事,一发不可遏制。

 

随着内乱起,大清朝的又一个名臣产生了。他叫叶名琛。

 

叶名琛很有才华,少年时即“以诗文鸣天下”,18岁考取贡生,历史少见。

 

他也很有能力,不到40岁成为广东巡抚,45岁实授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这是一般人能办得到的?

 

1852年,叶名琛一举击溃凌十八统领的农民军,使徘徊在广东、广西、湖南结合部的太平军再也不敢窥视两广之地,不得不下湖南,越江西,去折腾江浙去了。

 

随后,叶名琛又剿灭了两广境内的“洪兵”起义,手段狠辣残酷。那时,平常每天“有八九百名被捕者在刑场被斩首”;“假如一天只有三百到四百人被处决,就是很少了”。广州刑场上“无首之尸,纵横遍地”,“地上之土吸血既饱,皆作赭色”。

 

这样的作为,染红了叶名琛的顶戴。咸丰帝极为欣赏他,提拔他为两广总督,授体仁阁大学士,再兼通商大臣。

 

叶名琛在两广经营多年,可谓权倾广东、广西。

 

当然,使叶名琛在历史上留名的,不是以上的事迹,而是其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叶名琛面对英军时的作为。

 

1856年,“亚罗号事件”发生,叶名琛处理是否得当这里不讨论。此事件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军开始攻打广州。

 

英军攻下广州的具体过程就不说了。事后有民谣,“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二十四史翻完,千载奇人未有。”说的就是叶名琛。

 


简单捋一下。

 

不战。战争开始了,叶名琛不交战,不打。

 

不和。既然不战,那就应该讲和吧?不,叶名琛也不讲和。

 

不守。不讲和,那该守一下城吧。不,叶名琛也不守。其间他还自比诸葛,摆出空城计,故弄玄虚,妄图吓跑英军。但英军不是司马懿,还是大着胆子进了广州城。

 

不死。英军进城了,作为封疆大吏,可以自杀殉国吧?不,叶名琛也不死。

 

不降。不殉国,那就只能被俘虏。但被俘虏后,叶名琛坚决不投降。

 

不走。当然啦,叶名琛毕竟也没有弃城逃跑……

 

面对这个“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清朝总督,英军也实在是很无奈呀。实在没办法,最后英军把叶名琛运往印度的加尔各答,养了起来。

 

在印度,叶名琛写了两首诗。诗中,他自比苏武、范仲淹,文天祥,表明自己的忠君心迹,高风亮节。

 

如果苏武、范仲淹,文天祥地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当然啦,正如上面所说,由于这个叶大人有才华有能力,而且没有逃跑也没有投降,所以还是有许多人认为他是清代名臣。

 

有人赞曰:

 

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之罕有。

 

夸叶名琛有宰相的度量,封疆大吏的抱负。

 

不过这个到底是夸呢,还是嘲讽?没太搞懂。

 

叶名琛是名臣呢,还是个笑话?也没太搞懂。

 

 

 

相关文章,点击阅读:

 

文字狱扼杀创新与活力

 

大历史1799:东边的乾隆帝,西边的华盛顿

 

伟大的康熙雍正乾隆:饥饿的“盛世”,被西欧全面超越

 

牛顿降生,世界光明:康熙、雍正们却在忙着搞宫斗

 

 

长按并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齐说经史集”:

 

 

长按并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深度see”: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齐说经史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