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坑儿
朱元璋是真正的穷孩子出身,讨过饭,当过和尚。
自起事后,15年得天下,水平绝对高。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除了刘邦,就是他了。
他对自己的出身也毫不避讳,还为此自豪,“我本淮右布衣……”
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出身,他深知百姓的疾苦,对贪官污吏有异常强烈的仇恨。
天下初定,他就开始反腐。
力度之大,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绝后的。
1
要反腐,巩固江山,就要有组织机构。
朱元璋为此进行管理创新,创立了锦衣卫。
锦衣卫的指挥使由朱元璋信任的武将担任,由朱元璋亲自指挥,职责是监控、抓捕、审讯官员和社会名流等。
有个文臣叫宋濂的,那时是文化大师,也是重要的开国元勋。朱元璋本想让他当有实权的大官,但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推辞了,只当个闲职,有空就教太子、大臣们读读书。
有天宋濂请朋友到家里吃饭。第二天,朱元璋问他,昨晚跟谁吃饭了,吃得什么菜,喝得什么酒?宋濂全都如实回答。
朱元璋说,你是真没骗我啊!
宋濂吓得腿肚子抽筋了。原来,锦衣卫早把一切细节都已监控清楚,报告给朱元璋了。
宋濂从此更加谨慎,收敛,但最终也没逃过朱元璋的手心。
有了锦衣卫这种高效率的机构,朱元璋的反腐迅猛进行中。
明初第一大案,“胡惟庸案”,就是查办丞相胡惟庸。包括韩国公李善长在内的大批名臣、宿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3万余人。
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他被办了后,“丞相”这个职位就彻底没了。
针对武将的,著名的是“蓝玉案”。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诛杀大将军蓝玉,牵连而死者1.5万人。此案之后,明军里能打仗的骁勇将领基本就灭光了。
明朝的开国元勋中,除了早死的常遇春等寥寥几人,大多数都不得善终。包括开国第一功臣、中山王徐达。
2
上面说的是大老虎。朱元璋对苍蝇也绝不手软。
贪污60两银子的基层官员,马上处死。一个守粮仓的官,贪了点粮食,就可能被分尸。
朱元璋反腐决心大、力度猛、招数狠,比如鼓励民间告发,比如“锦衣卫”的“诏狱”里,有剥皮、抽肠等种种酷刑。
朱元璋终生保持强劲的反腐力度。临死前,把跟自己打天下的文臣、武将等基本全部杀光了。被弄死的小苍蝇更是没法统计。
那他反腐的效果怎样呢?
听听他死前的哀叹:“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
什么意思?
早晨治了,晚上又犯了;
晚上治了,明天又恢复原样;
前面贪官的尸体还没抬走呢,后面的就排队跟上来了;
治得越重,犯的就越多!
为什么会这样?这个大概用脚趾头也能想明白吧。
3
朱元璋重手反腐,大杀功臣,当然是有原因、有想法的, 为的是保朱氏江山千秋万代。
当然,这里也有很幽暗的具体情况。
他原先立的是儿子朱标当太子。如果朱标继位,朱元璋应该不会杀功臣那么狠。朱标宽厚有雅量,也有能力,很得人心,继位后管理那些老臣老将,大概是可以的。
问题是朱标生病去世了。朱元璋就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当继承人。朱元璋一方面精心培养这个孙子,一方面帮他上位铺路。
孙子年纪小,没经历过事,一旦继位,能管住那些能臣悍将吗?估计不行。朱元璋就大开杀戒,把开国的文臣武将们基本杀光了。
那用谁来治国、保国啊?用自家人。
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子们封为藩王,如齐王、燕王、辽王、晋王、湘王、代王、肃王等,分守各地。
用朱氏子孙拱卫朱氏皇权,思路是不错的。
但事物总是两面的,这里面有两个大坑。
4
朱元璋去世,21岁的朱允炆继位,就是建文皇帝。
朱元璋杀能臣悍将,是怕他孙子管不住。但建文皇帝一上位,就发现了第一个大坑。
他更管不住他那些当藩王的叔叔啊!
各大藩王有自己的兵、自己的钱,在自己的地盘上说了算,根本就不甩在南京的侄皇帝。
这皇帝怎么当啊?越往后越当不下去啊。
怎么办,当然是削藩,就是把自己那些当藩王的叔叔们都削掉。
这个思路也完全正常,换谁当皇帝也会这么做。只是什么时候做,有没有能力做成的问题。
建文皇帝开始做了,套路倒也对——先捡软柿子捏。周王先倒了;接着代王、齐王、岷王、湘王等也被废了……进展还算顺利。
最后啃硬骨头——燕王朱棣。
朱棣文武双全。明开国第一功臣、中山王徐达把长女嫁给了他,并对他精心辅导。朱棣多次亲自带兵上阵,深受部下爱戴。被封燕王后,坐阵北平府,在各大藩王里兵最多,实力最强。
当削藩轮到自己头上的时候,朱棣就反了。反的理由,都不用自己想,在历史上随手拿来——清君侧。意思是不反皇帝,而是要清理皇帝身边那些乱出主意,乱办事的人。
叔侄二人,展开了长达三年的血腥内战。
5
战端一开,建文皇帝抓虾了。他发现了朱元璋留给他的第二个大坑。
怎么描述呢?建文皇帝一定在心里暗暗埋怨朱元璋:“爷爷啊爷爷,你大杀功臣都是为我好,我懂的。但你好呆也给我留下一两个能力强又靠谱的人啊!你杀个精光,现在既没有一个像样的文臣帮我谋划组织,又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大将,你可让我怎么办啊!”
反观朱棣那边,不但自己能带兵打仗,更有姚广孝这种帝师级的人物谋划组织。
当然,建文皇帝也有优势。他毕竟是朱元璋精心培养的正牌皇帝,有号召力,可以全国调兵,兵多。
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兵多也没用啊。
朱棣终于打到了长江边上。
建文皇帝撑不住了,派人找朱棣谈判,割地求和。你在北边当皇帝,我在南边当皇帝。
但这个时候晚了,朱棣当然不答应,继续进军。
1402年夏,朱棣攻破南京。
那晚,皇宫中起火,建文皇帝不知所踪,成为了一个历史谜团。
朱棣取代侄子当上了皇帝,并成为明朝最有作为的皇帝,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
6
朱元璋创办的锦衣卫权势滔天,根据皇帝的直接指示,文臣武将随便抓,皇亲国戚也不例外。
当然除了办皇帝交待的事,锦衣卫也扩大业务范围,栽赃诬陷,罗织罪名,敲诈勒索。
由于坏事做得太多,所以锦衣卫的指挥使大多没有好下场。
锦衣卫的第一任指挥使,帮朱元璋办了“丞相胡惟庸案”,株连致死3万多人。办完后,朱元璋为了消解大家的怨气,说这个指挥使是胡惟庸的余党,把他给杀了。
锦衣卫的第二任指挥使,帮朱元璋办了“大将军蓝玉案”,株连致死1.5万人。办完后,朱元璋为了消解大家的怨气,又把这个指挥使杀了。
本来吧,朱元璋杀功臣,事情办得差不多后,他意识到吃相太难看,在晚年撤销了锦衣卫,并秘密销毁了锦衣卫用的刑具。
但朱棣当皇帝后,觉得没有锦衣卫不好办事啊,就恢复了锦衣卫。
7
朱元璋创办锦衣卫时,大概不会想到,他创办的这个东西,也给他的后代、大明王朝挖了个大坑。
且说,朱棣恢复锦衣卫后,后来又发现,还是自己身边的太监更听话更可靠啊,就成立了东厂,由太监当头头,地位高于锦衣卫,一方面监控官员,一方面监控锦衣卫。太监开始干政。
后来的一个皇帝又发现,乖乖,你们东厂和锦衣卫这么牛,在外面肯定胡搞乱来啊,谁来监控你们?于是就成立了西厂,地位在东厂和锦衣卫之上。
后来的一个皇帝又发现,乖乖,你们西厂、东厂和锦衣卫这么牛,在外面肯定胡搞乱来啊,谁来监控你们?于是就成立了内厂,地位在西厂、东厂和锦衣卫之上。内厂的头头,就是著名的大太监、当时的世界首富刘谨。当然内厂存在的时间不长,刘谨倒台后,就把这个机构撤销了。
明朝著名的大太监,有郑和、王振、刘谨、冯保、魏忠贤等。
到了魏忠贤时,太监专政达到极致。魏忠贤被称为“九千岁”,比皇帝只差一千岁了,想让谁死就像捏死个蚂蚁,想提拔谁那人就马上飞黄腾达。
明朝到了这个份上,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建立锦衣卫、东厂、西厂、内厂这些机构,本意是巩固皇权、反腐除奸的;结果他们成了最腐败的一群,反而加快了明朝的灭亡,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恶劣……朱元璋当时可曾想到?
相关文章,点击阅读:
长按并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齐说经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