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贸易与战争、议和与耻辱的启示
后周世宗柴荣、宋太祖、宋太宗都想夺回被契丹辽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连年兴兵作战,但都无功而返。
宋太宗赵光义的后半期,已经泄气了,由战略进攻改为被动防守。
到宋朝第三任皇帝宋真宗赵恒的时候,辽国萧太后治国有方,国力增强,辽国开始主动进攻。
宋军在杨延朗(即《杨家将》中的杨六郎杨延昭)、杨嗣(即《杨家将》中的杨七郎杨延嗣)等将领率领下积极防御。但辽兵以骑兵为主,速度极快,战术灵活,给宋朝边防带来极大压力。
1
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20万大军南下,直达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离北宋的都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不远了。
汴梁城里一片混乱。大臣中的主流声音是迁都,有的说迁往南京,有的说迁往成都……只有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持要求宋真宗御驾亲征,鼓舞士气。
宋真宗是一百个不情愿,心里暗骂了寇准一千遍羊驼。但寇准义正辞严,宋真宋要丢下祖宗的江山逃跑确实也说不过去,只好上前线了。
宋真宗一路上腿肚子直打哆嗦,战战栗栗地抵达澶州。大宋军民见到龙旗,山呼万岁,方圆几十公里内呼声震天,士气大振。宋真宗自己也受到了鼓舞,发现听寇准的,受到军民拥戴,也是件很爽的事。
宋军连战连捷,并用九牛驽击杀了辽军大将萧挞凛,辽军大挫。
宋真宗和寇准见好就收,趁机向辽国提出议和。
萧太后这时发现宋朝不像想象的那么好惹,强打下去很难有什么收获,同意议和。
2
宋真宗派曹利用去谈。曹利用问:“如果辽国要钱,我们的底线是多少?”
真宗说:“如果实在没办法,一年100万银绢,是可以的。”
寇准知道后,把曹利用叫来,说,“虽然皇上说可以100万,但如果你谈的超过30万,回来我就砍你的脑袋。”
最终宋辽签订了和约,即著名的《澶渊之盟》,主要内容是:宋、辽是兄弟之国,宋为兄;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辽归还所占领的宋三个州城;宋每年送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在边境开展互市贸易。
一句话,不打了,做贸易。此后双方基本遵守了协议,一百年未起战争。
3
《澶渊之盟》,引发了极大争议。
宋朝在取得局部胜利,形势有利的情况下,却主动和谈,还每年送给辽国银绢,在后世的小粉红看来,这简直是“丧权辱国”!
更多的人却认为,《澶渊之盟》“功在百年,利在百年”。
宋辽之战,宋朝打掉了3000万两银子,死伤不计其数,无数家庭破裂。相对于巨大的战争开支,每年给辽30万银绢,简直是毛毛雨,而且还不用死人了。
“澶渊之盟”带来了宋、辽间100余年的和平。“白发老者不识剑戈”,边境线上七八十岁的老头都没有见过剑和戈。
要知道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改朝换代,无休止的混战,老百姓要过100年太平日子多么不容易。正是《澶渊之盟》带来的100年和平,给双方的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福祉。
更使北宋成为中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繁荣的朝代。
陈寅恪说,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到了宋朝时,登峰造极。
4
但长期的和平也带来了后遗症:武备废驰。宋辽双方都是这样,宋废得更厉害一些。
这时,辽国的身后,女真族金国崛起。可能是女真人太能打,也可能是契丹人已经废了,辽与金的多次战斗中,辽一次也没赢过。
这时,宋做了件不太地道的事,就是通过渠道与金建立了“海上之盟”,约定共同灭辽,分享利益。宋的首要利益,当然是拿回燕云十六州。
但宋的武备真的是废了,虽然军队庞大,却实在打不了仗了。
一次宋军出征,民众送行。一匹战马扬蹄嘶鸣,马上的宋兵吓得抱住马脖子不敢松手,尿都吓出来了。
送行的民众无不骇然,这,这,这,这能打仗?
5
辽灭了。仗都是金国打的,金当然不同意与宋分享利益。
而且宋的武力之弱,诱发了金的贪欲。
灭辽后,金乘势攻入开封,顺手把北宋也给灭了。
公元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及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被金人带着北撤,受尽屈辱和虐待。
这就是“靖康之耻”,北宋由此灭亡。
居安思危,才是正途。
6
关于此文的未尽事宜,请询问有关部门。
有关部门,当然是与此文有关的部门;与此文无关的部门,不是有关部门。所以建议还是询问有关部门……
相关文章,点击阅读:
长按并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齐说经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