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历史:诸葛亮真的错了 | 最读书(9)
点击上面“齐说经史集”五个蓝色字,关注本公号
杜甫诗云: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历代以来,对诸葛亮的评价整体上极高。更由于《三国演义》的渲染,诸葛亮甚至成为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隆中对》不是瞎编的,确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风范。
在刘备团队开疆拓土,最终定都成都,建立蜀国的过程中,诸葛亮的功劳也堪称第一。
尤其当蜀国成立不久,刘备率大军讨伐吴国,被陆逊火攻,遭遇夷陵惨败,身死托孤之后,
诸葛亮在蜀国政务、经济、军务一肩挑,是实际上的当家人,说一不二。
前期,他干得很好,对内休养生息,使国力有所恢复;对外攻取南中,收服孟获,拓展了资源;在管理上也是做得井井有条。
不论是在政治、军事、经济、管理上,诸葛亮的水平之高,是不容置疑的。
但后人对他的置疑也一直未断。
比如在诸葛亮的选人、用人上。蜀国前期人才鼎盛,到了后期则“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说诸葛亮要负责任。
这个不是本文要说的要点,将另开一篇来写。
本文要说的是诸葛亮的战略错误:
晚年他不知犯了哪根筋,要一门心思北伐,灭魏国。
《三国演义》里说他是六出祁山,《三国志》里似乎记载了他五次北伐,基本上都无功而返。
他的动机,在我们中学学过的《出师表》里有所表露: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他是为了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所以要北伐,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问题在于,有些事情是要讲实力的。
拿鸡蛋碰石头,碰一次两次也就算了。还要一直碰一下去,这真不应该是诸葛亮的智慧之风。
当然,在《出师表》里,诸葛亮还有一句话: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意思是,希望皇帝刘禅一定要让自己去打啊,如果没有效果,情愿被治罪。
问题是,上面说了,诸葛亮是蜀国实际的当家人,说一不二的,谁能治他的罪?
所以,北伐,拿鸡蛋碰石头这事,就一次次继续下去,并成了路线正确。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后,蜀国的人事安排,也基本是按他的意思来的,因为他的影响力实在太大。
只是,刘禅取消了丞相之位,而设大司马(大将军)。
这跟明朝朱元璋取消丞相之位的意思应该差不多。说明,刘禅也不是傻的。
诸葛亮去世后的第一任大将军,是蒋琬,是诸葛亮精心保护与提拔的心腹。
作为继承人,蒋琬必须要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否则就是路线错误。北伐是要北伐,但他认为,诸葛亮那条北伐路线太难了。
可能是为了应对“说他胆小”声音,他提出了个极为大胆的策略:不是要打吗?那就直接点,用水军,走水路,直接切入魏国腹地。
这个策略,又把大家吓死了,连鹰派大将姜维也害怕了。议来议去,没有结果。
所以,蒋琬主政的12年中,一直做北伐的准备,但从不曾北伐一次。
这位蒋大将军很有意思,或者说很高明。
蒋琬的下一任大将军,是费祎。费祎也是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坚决推荐的忠贞之士。
可能是由于太忠贞了,费祎一主政就摆明了态度,不北伐,坚决搞防守策略,休养生息。为此,他牢牢压制着鹰派姜维,并裁减姜维的权力和兵力……后来,费祎被刺客刺杀于府中。
费祎不明不白的死后,被《三国演义》喻为诸葛亮传人的、鹰派大将军姜维终于闪亮登场了。
姜维比诸葛亮厉害,先后北伐十多次,都是无攻而返。
换句话说,姜维先后拿鸡蛋碰石头碰了十多次,导致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治理混乱……
蜀国是个弱国,但有天险之利,所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与实力最强的魏国隔着万水千山呢。如果不是蜀国反复挑逗,估计魏国都懒得搭理蜀国,毕竟魏国自己也是有很多事情要摆平的好吧。
在反复挑逗之下,魏国终于出兵了。关键是,在此之前,蜀国已经自己差不多把自己搞崩了。
蜀国卒于公元263年。是三国中第一个灭亡的。
相关文章,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