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人才怎么培养?从“幕府”,谈杰出人才的培养教育
前面的文章,经常提到晚清大臣们的“幕府”。“幕府”的职能相当于:
“秘书处 + 参谋处 + 外联处 + 培训处”
就是说,他们的幕府有培训教育人才的职能。
这篇就从“幕府”的培养教育职能,写写晚清“四大中兴名臣”对杰出人才的培养。
左宗棠:失在太严,压抑了人才的创造力
左宗棠的个人才能超越群伦,林则徐称他为“天下奇才”。
他也不谦虚,自比“今亮”,把自己比作当世的诸葛亮。
还特自大,“目无余子”,眼睛里除了自己,根本就没别人,连曾国藩、李鸿章都瞧不上。
以左宗棠的能力,下属、学生中有哪个办事不力、学得不好、或者心里有小九九的,他一眼就能看出来,然后轻则厉声训斥,重则严厉处置。
他这样的人去培养、教育、提拔人才,就会出一个大问题:
老子天下第一,比你们强太多,你们都乖乖听着;学不好,事情办不好,小心收拾你们。
据他手下的将领和幕府中人回忆,情况大概是这样的:
一方面,他们对左大帅的才能那是真心的佩服;
另一方面,左大帅这么能,这么杰出,他们就觉得没必要、也不敢在他面前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那不是找骂吗?
这种情况下,他的下属、学生们还能有真正进步吗?
一个上司、老师太优秀,性格又严厉,往往就把下属、学生的创造力给压抑了。
以左宗棠才能的超群绝伦,又精力充沛,在军事功业上实际是超越了曾国藩、李鸿章的。但他的最大短板:
培养不出人才来。
他取得军事功业所用的主要部下,竟然还是曾国藩培养的。
所以朝廷说,左宗棠的地位不能超过曾国藩。
左宗棠当然不服气,但不服气也没办法啊。
李鸿章:失在太宽,缺乏督促使人才不思进取
李鸿章70岁时,身份是: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光禄大夫、一等肃毅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
相对于“左宗棠的地位不能超过曾国藩”,李鸿章的地位可是实实在在超越了曾国藩的。
他责任更大,权力更力,活得更久,甚至他的个人才华,本就是超出恩师曾国藩的。
但在培养人才方面,李鸿章却比曾国藩差了太多。
原因何在?
他70大寿时,一个手下给他写的拍他马屁的寿联是:
公膺疆寄三十年,未尝轻劾一属吏。
意思是,您承担大责、手握大权30年,从来没有轻易责罚、弹劾过一个手下。
这是待人过宽,跟左宗棠反过来了。
对部属过于宽厚,缺乏督促,必然使人才不思进取,失去变得更优秀的动力,甚至变成劣质产品。
比如李鸿章培养、重用的叶志超、卫汝贵等,便最终变成了劣质产品,贻羞中外。
曾国藩:宽严有度,真教真帮,人才辈出
曾国藩对自己的定位是,“在并时诸杰中,称最愚钝”。
自己与当时的那些豪杰相比,是最愚,最钝的。
有了这个自我定位,他就有了自己的人才论:
既然知道自己不够聪明,那就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
曾国藩的幕府规模宏大,聚集了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丁日昌这样的政治经济军事人才;薛福成、郭嵩焘、黎庶昌这样的外交人才;容闳这样的教育家;甚至还有李善兰、华蘅芳、徐寿、徐建寅这样的科学家……
曾国藩的优点,不仅仅在于发现人才,更在于培养人才。
他的幕府中人才辈出,既有他的发现之功,更有他的培养之力。
像李鸿章,一生尊曾国藩为恩师。至于湘军中那些名震一时的名将们,像曾国荃、鲍超、李续宾,还有后来帮助左宗棠建功立业的名将们,也大多数是曾国藩一手培养。
他对下属、幕僚们宽严有度。
平常关系融洽。但如果对方真犯了大错,也绝不因为关系徇情。
像他的姻亲、同乡挚友李元度犯下大错后,他照样严厉参劾。为此甚至不惜与自己的得意门生李鸿章闹翻,气得李鸿章出走了八九个月。
他对下属、幕僚们是真教真帮。
这里就不展开了。仅引用李鸿章晚年的回忆:
“年轻时我也跟过其他将帅,茫然无所指引。自从到了曾大帅那里,才如同有了指南针”。
“我跟的老师也很多,没有像曾老头子这么善于教育的,他是随时、随地、随事来指点我。”
正因为曾国藩的教育态度和做法,当时他的幕府:
实际上成了为整个国家培育一流人才的大学校,“极一时人才之盛”,“几于举全国人才之精华”。
最后说说胡林翼。
在“中兴四大名臣”中排名第二的胡林翼,当然是一时俊杰。
他的优点是善于发现人才,结交人才,并以至诚之心帮助人才。像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们都曾受过他的大恩惠。这也是他能在“中兴四大名臣”中排名第二的原因。
但他去世得太早,而且只做到了湖北巡抚。与后来大帅、宰相级的曾、左、李相比,胡林翼的幕府中人,肯定也是吃亏的。
怎么讲呢?
杰出人才的发现、培养是一回事儿。杰出人才的上升,是要受团队助力的。如果一个团队过早歇菜、萎靡不前了,那所谓的杰出人才能不能真冒出来,能不能真杰出,完全是另一回事儿。
本公号相关文章,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