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3000字搞懂大宗师王阳明
这几年,王阳明火爆得不要不要的,各种赞誉和神话扑面而来,让人难辨真假。这篇,就从宏观的格局,不同的角度,说一下王阳明。
1
儒家有“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标准。这个标准,孔子、孟子都达不到。
两三千年来能达到的,只有诸葛亮、王阳明、曾国藩等寥寥数人。
其中,诸葛亮偏弱。他虽然《隆中对》三分天下,写出了《诫子书》《出师表》等名作留传后世,并六出祁山,但毕竟偏居巴蜀,而蜀国又是三国里最弱、最先灭亡的,诸葛亮也就偏弱了。
王阳明作为“陆王心学”的核心,把“心学”发扬光大,在儒学方面有重大创新,其理论影响整个东亚,说到立德、立言,应该是强于曾国藩;
但说到立功,是曾国藩更强。曾国藩的事功,比起只剿匪、平过宁王叛乱的王阳明来说,明显高出两个层次。
王阳明和曾国藩,综合来看,半斤八两吧,差不多。
2
具体到明朝,有这么一种说法,“如果说明朝只有一个皇帝,那是朱元璋;如果说明朝只有一个宰相,那是张居正;如果说明朝只有一个圣贤,那是王阳明。”
确实,王阳明是明朝唯一的圣贤。那刘伯温呢?他是张良、陈平一类的谋略家,跟圣贤不沾边。
曾国藩则可以认为是清朝的唯一圣贤,他发出了“不为圣贤,便是禽兽”的宏愿,至少可以说他是清朝唯一想做圣贤的吧。
从三千年历史的纵向来看,孔孟是儒家的开山鼻祖。孔孟之后,儒学的中期是朱程,陆王。然后清朝出了个曾国藩,儒学晚期的代表人物。
朱是朱熹,程是姓程的两兄弟,陆是陆九渊,王就是王阳明了。
“心学”的原创发明人是陆九渊,但发扬光大的是王阳明。而且王阳明的理论与陆九渊关系不大。现在粗略地说,心学基本就是王阳明的了。
如果说孔孟在儒学的地位相当于我佛的释迦牟尼,由于“顿悟”,王阳明在儒学的地位则相当于我佛的六祖慧能。
这么说吧,从“儒”的角度,两三千年来,就孔孟,朱程,陆王,再加个曾国藩,或者再加个诸葛亮,或者再加个周敦颐,就这么几个人。
几百年出一个人,具体到王阳明,确实再怎么吹捧都不算过分。
3
不疯魔不成活,王阳明的圣贤之路,是从疯癫和挫折开始的。
他是浙江余姚人,出生于一个显阔的家庭。父亲状元出身,给皇帝上过课,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据说他出生前,祖母梦见天神穿着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所以祖父给他起名为“云”。
但他5岁了还不能开口说话。后经一高僧点拨,祖父根据《论语》中“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给他改名为“守仁”,他就开口说话了。(王阳明的名字是王守仁。因他后来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人们称之为阳明先生,也就是王阳明。)
这种带着仙气的传说或记载,该怎么判断呢?自己判断吧。但这里可以提供一个参照。
《史记》在写到刘邦出生时,是这么记载的:“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意思是:那天电闪雷鸣,刘邦的母亲与蛟龙那个之后,怀孕生下了刘邦。而且,刘邦的老爸还亲眼目睹了。
后来刘、项争雄。项羽一次抓到了刘邦的老爸,想以此要挟刘邦,没想到刘邦非常淡定地回复项羽:“你煮了他后,别忘了分我一碗汤喝”。
以前读这段的时候,总是不理解,刘邦怎么能这样呢?现在“顿悟”了,原来刘邦的出生,没他老爸什么事。
说回正题。
儒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标准,所以关于王阳明出生、幼年的神奇就不讲了,真假难辨。
10岁之后的王阳明,开始显得卓尔不凡。在世人眼光中,则是疯疯癫癫,不务正业,不靠谱。
4
11岁时,老师说学习的目的,是考科举,入朝为官;他却说,学习的目的,是当圣贤。
13岁时,他听说了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全军覆没被俘的耻辱后,就开始沉迷于骑马射箭,读兵书。学了两年后,他就准备给皇帝上书请战,吓得他老爸把他骂了一顿,才阻止了他。
16岁时,他结婚,新婚之夜,却找不到他人了。第二天早晨,人们才从一家道观里找到了他。其时,他正与一名道士相对而坐,调息冥想。你说这不是疯子是什么?
他迷上了道术。
后来又迷上佛学。
他更曾迷上朱熹的“格物致知”之学,“格”了七天竹子,结果没致知,什么也没学到,反而把自己累病了。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他由此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怀疑,可以认为这是王阳明“心学”的最初发端。
他考了几次科举,都不理想。28岁时终于考中进士,成绩不错,先后被安排到刑部、兵部工作。
其间他上疏参政,状告大太监刘谨。以他的官职之低,这基本也是疯癫之举。刘谨下令把王阳明打了四十大板,贬到贵州龙场。
路上,王阳明又被刘谨派来的人追杀。他把衣服、鞋子放到江边,假造了跳水自杀的现场后,才躲过了追杀。
历尽千辛万苦,甚至是九死一生后,王阳明终于到达贵州龙场。
然后有了著名的“龙场悟道”。
5
龙场离贵阳几十公里,处万山丛中,少数民族杂居。按现在的眼光看,是旅游的好去处。但那时没空调没电灯没冰箱,蛇兽蚊虫肆虐,生活十分困苦。
成长在官僚世家、一直当京官的王阳明被贬到这么个地方,当个没有权力的驿丞,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困厄之中,他就常想:“如果圣人处在我这样的境地,会怎么度过?”
想着想着,他的心就静了下来。
他亲自动手,挖土填坑,劈树造屋,种粮种菜,并经常与当地土著交流,按当地风俗开导教化土著们,得到了人们的爱戴。
寒去暑往,在龙场这既清静又困苦的环境中,他每日勤读默念圣贤之书,并结合自己的经历日夜省悟。
终于那个深夜,他顿悟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简洁地说,王阳明悟出了“我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他的弟子们,觉得太玄乎,向他请教:“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
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这回答,哲学和文学的韵味十足。本人请桂林一位书法家写了王阳明这句话,挂在了办公室里。
6
王阳明的心学,可归结为“知行合一”之学。这个知,是“良知”。他认为良知即是天理,是心之本体。通俗地理解,“良知”可认为是传统儒家“仁、义、礼、智、信”的统一体。
因此阳明学有三个关键字:“致良知”。
王阳明晚年,将自己的心学归结为四句话: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个人感觉,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像极了佛家六祖慧能的顿悟。而且两人都曾被追杀,进深山,悟道,开讲,教化众生。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也如佛家的“明心见性”,恰如六祖慧能的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办公室里的另一幅字,出自六祖慧能。
但佛家慧能是出世的,王阳明作为儒者,终究是个入世者。
大太监刘谨倒台后,王阳明被重新启用。在南赣巡抚任上,他剿灭江西、福建匪患,并平复江西宁王之乱。但这个平叛之功,被皇帝明武宗朱厚照(也就是“威武大将军朱寿”他老人家)给抢去了。
王阳明激流勇退,辞官回家办学,开班授课,教化世人。
嘉靖皇帝登基后,再次启用王阳明总督两广。王阳明在剿灭广西叛乱与匪患后,在回江西的路上病逝。
到这个时候,阳明心学的传播已经成为一股潮流。
7
阳明心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确有重大创新。正因为如此,后世的当政者们,觉得阳明心学好用的时候就用一下;更多的时候,将之指斥为歪理邪说。
而由于阳明心学是顿悟的,玄学色彩浓厚,绕来绕去能把人绕晕。即使王阳明的亲传弟子们,关于如何理解其精义也产生了重大分歧,不断争吵,最终分成了许多流派。
最后,总结一下阳明心学对后世的影响吧。
1、我心即理,人性觉醒
从孔孟到朱程,不论是“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还是“存天理,灭人欲”,基本是在伦理学的范畴。阳明心学使儒学有了哲学的韵味,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尤其是“心即理”,“致良知”,不求外物,对促进人性觉醒、个性解放有意义。
2、觉民行道,教育启蒙
从孔孟到朱程,都讲究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但路径是向上看的,是“得君行道”,要有明君。王阳明以自己的经历悟到,明君是求不来的,他开始向下看,“觉民行道”,就是以讲学进行教育启蒙,通过开启民智来行道,这有很大历史意义。
除了中国外,阳明心学应该是在日本最有影响力,在东南亚诸国也有一定影响。
本公号相关文章,点击阅读:
江南百年风流,抵不过北朝一首《木兰辞》
胡适(9000字完整版):情种,君子,硬货,大师中的大师……
《水浒传》和《金瓶梅》,把山东黑得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