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这份爱耳指南,请收藏好
2023年3月3日
是我国的第24个“全国爱耳日”
也是第11个“世界听力日”
今年我国爱耳日的主题是
“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
根据2021年世界听力报告:听力损失目前影响着全球超过15亿人口,其中4.3亿人听力较好的耳朵有中度或以上程度的听力损失。世卫组织预计,到2050年,将有近25亿人患有某种程度的听力损失,其中至少7亿人将需要康复服务。鉴于耳和听力问题是社区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其中60%以上的问题可以在初级保健中确诊和解决。2023年世卫组织强调将耳和听力保健纳入初级保健服务,这是全面健康覆盖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表明每天使用耳机两小时,使用时声音超过60分贝,持续三个月就可能导致听力下降。
建议使用耳机每次不要超过半小时,尽量用耳罩式耳机,不使用插入式耳机。尽量在安静的环境下使用耳机,可避免音量过大,损伤听力。
手机、电话是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可缺少的沟通工具。许多年轻人喜欢“煲电话粥”,一打就是几个小时。频繁接听或长时间接打电话,是造成听力受损的一大诱因,还可能引起感音神经性耳聋。接听电话应长话短说,一次最好不要超过3分钟,并尽量使用免提,减少对耳朵的伤害。
耳屎是外耳道分泌的一种淡黄色粘稠液体,我们在吃饭、说话时可自动将其排出。经常用硬物如棉棒、火柴棒掏耳朵,容易损伤耳道,引发感染。还可能弄破耳膜,或将火柴头、棉绒遗漏在耳朵内,对耳朵造成损伤。
脏水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如果进入耳朵内,不及时清理便有可能会出现耳朵发炎的情况,增加中耳炎等疾病的发病几率。
如出现耳部不适,需及时去医院就诊。
研究表明,37%的听力残疾与噪声损害密切相关。酒吧、KTV等音量较大的娱乐场所,应尽量控制去的频次和时间。在嘈杂的环境下作业的工人应及时佩戴有效的防噪声耳塞,避免长期呆在有噪声的场所,让耳朵得到充分的休息,并定期检查听力。
耳朵是最敏感的器官,情绪高度紧张时,血管收缩易导致缺血缺氧,发生耳聋。25-40岁的年轻人精神压力大、体质差、生活作息不规律易诱发突发性耳聋。患者在刚开始时,可能只感觉到耳鸣,出现“嗡嗡”声,感觉到声音遥远,然后突然听不到声音。如突然自觉耳部不适,听力下降,请及时就医。
耳朵对抗生素的副作用最为敏感,因滥用抗生素导致的药物性耳聋比较常见于少年儿童。一些例如新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会很好地控制感染,但引发的副作用是损害内耳或听神经,引起耳聋。因此,儿童服用这些药物时要格外谨慎,严格按照医嘱服用。
用力吸鼻涕或擤鼻涕,容易引发分泌性中耳炎。用力擤鼻涕,鼻涕从气道跑到别的地方,直接使耳内压力改变,可能会将部分鼻涕挤入鼻窦引起鼻窦炎,也可能会使鼻涕挤入泪管引起眼结膜感染,甚至挤入咽鼓管引起中耳炎。
鼻窦炎、鼻炎、咽炎不可小觑,它们可蔓延形成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是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但因其不会流脓而容易被忽视。目前主要防治措施为:积极治疗鼻腔和鼻咽疾病,并使用药物促进中耳液体吸收及排出,必要时行鼓膜穿刺抽液或鼓膜置管术,清除中耳积液,改善听力。
耳机、耳塞在使用过程中可能携带病菌,在佩戴时由于皮肤磨损造成细菌侵害。所以不要和他人共享耳机、耳塞,这是避免细菌感染的最简单方法之一。此外在使用耳机、耳塞的过程中要定期消毒,保证耳机、耳塞和耳朵的清洁。
1. 什么是听力障碍?
听力障碍俗称耳聋,是指各种原因导致人听觉困难,听不到或听不清环境声及言语声,其程度包括以下几种:
· 轻度:听谈话声有困难
· 中度:听大声说话有困难
· 重度:对着耳朵大声喊只能听到几个词
· 极重度:对着耳朵大声喊也听不到任何词
2. 哪些是听力障碍高风险人群?
听力障碍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对于儿童,则可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严重者可因聋致哑。听力障碍高风险人群包括以下几种:
· 有家族性耳聋病史者
· 曾有过其他耳病史,如中耳炎、梅尼埃病
· 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中
· 有耳毒性药物应用史
· 患有慢性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 有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
· 长期精神压力过大
3. 如何预防听力障碍?
根据听力障碍发生的病因、患病人群,可以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 如果家族中有耳聋成员,要引起重视,可进行耳聋基因诊断确诊是否为遗传性耳聋,以采取措施避免其他成员出现耳聋。
· 孕妇孕早期应加强营养、减少感染,孕期应尽可能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高危孕妇还需加强自身及胎儿监测,以避免新生儿发生听力障碍。
· 积极预防和治疗中耳炎。防止污水、异物进入外耳道,不要随意掏耳,注意耳部卫生。一旦发生中耳炎,及时就医。
· 尽量远离噪声或减少噪声暴露时间,预防噪声性耳聋。
· 老年人应建立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预防老年性耳聋。
· 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预防药物性耳聋。
4. 什么是耳聋产前遗传诊断?
根据听力障碍发生的病因、患病人群,可以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 如果家族中有耳聋成员,要引起重视,可进行耳聋基因诊断确诊是否为遗传性耳聋,以采取措施避免其他成员出现耳聋。
· 孕妇孕早期应加强营养、减少感染,孕期应尽可能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高危孕妇还需加强自身及胎儿监测,以避免新生儿发生听力障碍。
· 积极预防和治疗中耳炎。防止污水、异物进入外耳道,不要随意掏耳,注意耳部卫生。一旦发生中耳炎,及时就医。
· 尽量远离噪声或减少噪声暴露时间,预防噪声性耳聋。
· 老年人应建立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预防老年性耳聋。
· 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预防药物性耳聋。
5.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流程是什么?
宝宝出生后72小时左右,应接受听力筛查(初筛)。初筛未通过应在42天左右复筛,复筛未通过的宝宝,月龄3个月内应转诊至听力诊断中心确诊。出生时具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如黄疸、缺氧等)、初筛未通过的宝宝,月龄3个月内直接转诊至听力诊断中心确诊。
若宝宝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说明当前听觉功能正常,但不能排除迟发性听力损失的风险,因此,0~6岁的宝宝每年均应该接受儿童保健机构的听力筛查。
6. 学前儿童听力筛查有哪些重点年龄?
出生时听力筛查通过的儿童,在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有可能会出现听力损失,会对儿童的言语发育和学习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儿童时期的听力筛查必不可少。
2013年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发布《儿童耳及听力保健技术规范》,规定儿童在通过新生儿期听力筛查之后,在健康检查的同时也要进行耳及听力保健,其中6、12、24和36月龄为听力筛查的重点年龄。
7. 为什么要关注青少年听力健康?
目前由于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平时不健康的用耳习惯正慢慢侵蚀着青少年的听力,导致不易察觉的高频听力损失,这会对青少年的学习及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于噪声性听力损害,预防最为关键。青少年本身应该提高爱耳护耳的意识,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的用耳习惯,提醒并减少噪声暴露,如尽量减少到电动游乐场、KTV的机会,减少使用耳机等。
8. 听力障碍确诊后怎么办?
听力障碍确诊后,首先要确定听力障碍的程度、性质、病因,对于无法通过药物治疗恢复听力的障碍患者,需尽快选择合适的助听设备及时进行听力障碍康复,这是实现成功康复的前提。一般认为,不能恢复的中度以上听力障碍患者应首选助听器进行听力补偿,还可借助相关的辅听设备,实现更好地聆听与交流;助听器无法获得满意的补偿效果时可考虑植入人工耳蜗进行听力重建,从而达到提高生活质量、正常参与社会的目的。
9. 什么是助听器?助听器选配时要注意什么?
助听器是一种精密的电声放大器,可以帮助听障患者听到原本听不到的声音,通过处理、放大声信号,使听障患者听到、听清声音。选配助听器是目前听障患者常用的康复手段之一。
使用助听器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从出生数周的婴儿到高龄老年听障人士都可使用。选配助听器需注意:
· 选配前进行全面的听力学检查,根据听力损失性质及程度选配适合的助听器;
· 在正规的听力康复机构选配助听器,不可自行购买,随意配戴,以免加重听力损失;
· 听从医嘱,定期调试助听器;
· 选配助听器后,要进行听觉语言康复训练。
10.什么是人工耳蜗?人工耳蜗植入有哪些注意事项?
当听力损失程度达到重度以上、助听器补偿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植入人工耳蜗以获得听力重建。人工耳蜗是一种替代人耳功能的高科技电子装置,它将声音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直接刺激听神经纤维,从而使人产生听觉。植入人工耳蜗需注意:
·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前需进行一系列评估,确保听障者适合植入;
· 人工耳蜗术后的康复效果受植入者年龄、听障病因、病程及术前听觉语言水平等因素影响,不同个体的效果可能差异较大。听障者及其家属应建立合理的期望值;
· 人工耳蜗开机后需定期调试,同时配合听觉语言康复训练。
11. 为什么要重视听障儿童的家庭康复?
目前,我国听障儿童康复主要有机构康复和家庭社区康复两种模式,人们常常把家庭康复作为机构康复的辅助和补充。事实上,随着现代听力学技术不断进步,干预时间不断提前,家庭康复越来越重要,家长是听障儿童康复的第一责任人。虽然家庭康复不是对孩子进行正式、系统的听觉言语训练,但它可以立足于日常生活,在真实、丰富的环境中积极回应孩子的交流愿望、鼓励孩子在交流中对他人言语进行模仿和练习,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12. 为什么成人听障者也需要康复训练?
听力障碍隔断了听觉-言语回路,成人障碍者在正常的有声语言交流过程中由于不能获得持续的、清晰的、准确的听觉信息反馈,致使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出现了“含混不清”。久而久之听觉与言语能力出现退化,甚至影响到个人认知和社会交往质量。配戴上助听设备,只是改善其对声音的感觉阈,如要提高其对有声语言的感知水平和言语发声能力,只有通过循序、有效的听觉和语言的康复训练才能实现。
END
来源:武侯区聋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