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设计师在加国Vol.1|专访五名在加拿大事务所的中国建筑师们

LOOP设计圈 LOOP设计圈 2022-04-21



关于设计师在加国系列

Loop团队采访在加拿大的年轻中国设计师们,他们中有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平面设计师,交互设计师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拼搏、尝试、思考。作为我们系列的第一期,我们采访了目前在加拿大明星事务所工作的五位建筑师们,交流他们目前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如果你也是他们中的一员,欢迎联系我们,分享你的故事。

采访者|Jie\Wen

编辑|Pengfei



被采访人 No.1:Wen

介绍一下背景?

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在上海短暂的工作了一年,在2013年来到UBC攻读建筑学研究生项目,2016年毕业后至今就职于温哥华的建筑事务所Musson Cattle Mackey Partnership (MCM)

公司集体大合影,找一找我在哪...

© MCM Partnership


过生日时来自同事的惊喜,把我的电脑封起来不让我工作...


公司的social event,啤酒+写生活动

© MCM Partnership


公司经常会有social events,这个是每年夏天的outing

© MCM Partnership

为什么来加拿大?是哪一个契机?

当年会选择出国留学一部分原因是单纯的想逃避国内建筑行业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也想在自己还能折腾的年纪尝试换一种生活状态。其实当时在申请研究生的时候,我也拿到了美国几所大学的offer,最终会选择UBC主要是因为三年的项目本身含金量比较高,受到建筑师协会认证可以在北美当地成为注册建筑师,另外也考虑到了加拿大的就业和移民政策都更加友好,毕业之后留下工作生活的机会更大一些。

简单介绍一下现在在做的项目?对于行业的想法?未来的规划?

我从2016年毕业后已经工作3年多了,Vancouver Center II 这个项目从我进公司的第一天就开始一直做到了现在,而且未来的两年多时间里还会继续跟进。它是在温哥华downtown中心的一个高层办公楼,连接市中心的地铁站和地下商业区。从项目前期的申报,到画施工图,再到现在的施工阶段,我一路紧跟着这个项目进展,几乎每个角落的细节都知道的一清二楚,这个过程里学了很多也对这个项目特别有感情,欢迎2022年之后来温哥华的小伙伴来参观啊。 

目前在完成的位于温哥华Downtown核心区域的Vancouver Centre II

© MCM Partnership

最近参与的另外一个项目是Amazon在温哥华的总部大楼。这个项目有一整个city block那么大,是温哥华历史建筑post office改建的。因为大体量和旧建筑的历史价值,这个项目前期的报批过程阻碍很大,后期和各个方面的协调也很有挑战性。建成之后应该会成为比较具有标志性的建筑

由温哥华历史建筑加拿大邮政总部大楼改建成的未来Amazon的温哥华总部办公楼

© MCM Partnership


温哥华整体的建筑行业和国内相比,我感觉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节奏比较慢。我们公司做商业建筑比较多,细数下来downtown的office tower,基本上每一个从最初的设计到施工完成都断断续续的经历了将近10年,这个节奏在国内应该是难以想象的。但在这个速度下,设计师工作强度倒是变得没那么大秃头的几率也小一些另外因为BIM的广泛推广,温哥华目前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信息资源共享和功能协作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了。在我参与的项目中,施工方都配有virtural construction team,建筑师可以对项目施工品质有更直接的指导和把控

在未来希望看到自己在本地跟进的项目顺利建成,同时我自己非常羡慕国内丰富的项目机会,一直在努力创造机会让自己保持学习状态,即使是在比较舒适的环境中也不想温吞的落在后面,希望在自己可以独当一面的时候能够把握跟多机会,多个领域尝试发展吧


被采访人 No.2:Daisy

介绍一下背景?

我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2009年来到UBC念建筑学研究生。在UBC学业结束后回国在北京的Gensler事务所工作了一年后开始自己创业,在2015年回到了加拿大,在Perkins+Will事务所工作至今。

为什么来加拿大?是哪一个契机?

其实当初来加拿大读书并不是第一选择,在本科毕业的时候,我获得了学校仅有的四个保送意大利留学的名额,后来综合考虑了学业和个人生活的发展后,选择了来加拿大留学。现在回想起来,会觉得这其实反而是一次非常正确的选择,加拿大的政策给我后来工作和移民的决定提供了很多选择空间。

简单介绍一下现在在做的项目?对于行业的想法?未来的规划?

我去年正式注册成为了一名建筑师,之后开始在公司自己lead一些项目,其中有的项目在施工阶段,有的是在报批阶段。目前的项目规模不像之前参与过的大规模商业地产开发量级那么大,所以推进的比较快。

参与的位于温哥华的565 Northern Way项目

© Perkins + Will

我目前在管理项目并且拥有自己的小团队,和之前在team里面工作的体验是非常不同的,比较考验对于信息和资源的汇集、整合、分配的能力。而且建筑师在一个项目中作为一个最主要的prime consultant的角色,要管理一个项目中其他的sub consultant,比如结构工程师,水电工程师,景观设计师等,每天都要面对许许多多的文件,应对各式各样的人物,要处理的繁杂事务很多,经常需要自己独立判断什么是priority,如何把tasks合理的分配给组员执行,会发自内心的体会到建筑行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设计能力那么简单,它更需要培养自己处理各种事务的逻辑和应对进退的能力。

公司经常会邀请专业领域的专家或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和我们交流设计理念

© Perkins + Will

在加拿大工作的这些年,我会觉得工作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它大概只占全部生活的40%左右,在我目前的人生阶段来说,我会觉得这个比重是比较合理的。在回温哥华工作之前,我也曾经在国内创业开了自己的事务所,每天都拼命的工作,拉项目、见客户、组建团队,做的小有规模,是一段非常宝贵值得回忆的经历。到现在我偶尔还会问自己,还会想回到那个状态么?我现在的答案也许是否定的。现在会想花更多时间陪伴父母,和未来的小孩一起共同成长,经常需要静下来仔细了解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和在乎的。很庆幸在温哥华的工作环境下,自己可以更好的掌控工作的强度和状态,work life balance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公司的空间挂上了彩虹旗来庆祝Pride

© Perkins + Will

对于行业的想法?

温哥华的建筑行业整体节奏比较慢,但我认为这个慢并不代表建筑师工作的轻松和效率低下,而是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建筑师给与了更多的推敲和思考。不同于国内很多成型的模式化量产建筑,在温哥华的设计项目会要求建筑师对于场地肌理,限制,脉络等等进行很多轮非常深入的推敲,最终建成的项目需要完全契合基地,并且对城市公共面貌有积极的贡献。

从项目的报批流程我们也可以看出,城市的Planning Department会针对一个项目进行很多轮的公共意见咨询和讨论,举办Urban Design Panel, Public Hearing等等活动收集广大市民对于建筑设计的意见。既使开发商为了项目利益和紧迫性想加快进程,也无法加速和避免这些流程。整个城市对于城市肌理和面貌的统筹、控制程度很高,例如限定的非常死的view cone保证了不会有新建的建筑阻挡视线,确保在城市关键道路从各个角度都能够看到美丽的群山、大海和公园;对于建筑底层pedestrain experience的规范也保证了城市街道的活力,保证了丰富的市民活动体验,想必这些也是为什么温哥华经常被评为世界上最美丽和宜居城市的原因吧。

另外温哥华对于建筑节能环保的要求也非常高,在环境保护议题被广泛关注的现在,从业建筑师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也提高自己对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的认知。温哥华目前严格推行Energy Step Code,计划通过一系列调控,到2032年为止,实现New Construction Net zero的目标。Passive House Design等等的学习都让我们工作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回顾自己在温哥华做过的项目,很骄傲的是,每个项目背后我都记得许许多多的思考推敲和背后小故事,这些思考不仅仅是关于设计,更是关于怎么通过每个项目给整个城市和社会带来的公共的、广泛的利益。

被采访人 No.3Jie

介绍一下背景?

本科毕业13年来到温哥华。2016年UBC M.Arch毕业之后便留下来在Bing Thom Architects (现Revery Architects)工作了。现在和朋友们一起创立了Loop Studio,开始了自己新的冒险。

香港戏曲中心

© Revery Architects


香港戏曲中心内部设计

© Revery Architects


温哥华 Butterfly 高级公寓

© Revery Architects


Revery 工作室内部

© Revery Architects


公司的活动

© Revery Architects

为什么来加拿大?是哪一个契机?

2013年是因为女朋友先来到了温哥华,所以对于学校的选择并不多,UBC便成为了唯一的选择。不过幸运的是当年就正好被录取了。

简单介绍一下现在在做的项目?对于行业的想法?未来的规划?

之前在做的是一个比较大的原住民开发项目,有5000户左右的出租公寓,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周边。因为历史和政治原因,项目的推进过程和普通的政府还有投资项目并不太一样,有更多的文化融合上的挑战

其实相对国内而言,本地设计行业的待遇会普遍偏高一些,而且压力也会相对更小,是公认适合“养老“的地方。但是常常被人诟病的是这边的发展速度,城市的天际线可能20年也不会有大的变化,当然这也和本地的政治制度有比较大的关系。本地设计单位现在更多的是走出去,做更多亚洲和欧洲的项目,这种文化和设计输出大概也是本地设计产能过剩的一个表现。

其实现在的世界更趋向于是扁平的,不仅仅是互联网行业还是设计行业。亚洲欧洲的设计师应该也可以越来越感受到来自于北美的压力。其实从在上海落户的Gensler SOM KPF等一系列大公司就能看的出来。曾经有一位导师在分析西方政治的时候,说过一个概念叫做“Organized Violence”,强调西方社会的组织架构对于行业发展的推动力。其实从发展来看,中国的优秀设计师这些年在井喷式的增加,但往往势单力薄。除了个人能力的发展外,也会希望今后可以在“中国设计”这个大概念下,找到更多的同行人,让更多“Made in China”的标识前面也有“Designed in China”

被采访人 No.4:Vincent

介绍一下背景?

本科毕业于美国的密尔沃基艺术设计学院,2016年来到多伦多大学,建筑硕士研究生毕业。过去大学,研究所期间,在美国,中国和加拿大的室内设计和建筑事务所有过实习经验。希望感受不同的工作方式,工作文化和领域。现在在多伦多的MJMA建筑事务所担任一名Intern Architect。 

为什么来加拿大?是哪一个契机?

其实来加拿大留学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本科在美国的设计学院时的专业是室内与建筑设计。同时也习惯了北美这边的生活方式,所以研究生选择尝试来加拿大的大学感受下不同的国家,人文和不一样的学术气氛。

2019年毕业设计汇报 Urban Village Work/Live Housing,介绍和讲解深圳城中村制衣坊的现状,

探究如何通过一种新的集体居住方式去重组,优化村民和作坊工人的生活和工作。


2019年毕业设计Urban Village Work/Live Housing


研二,多伦多历史文档馆设计项目,以暗喻建筑为一个黑色的相机盒子结合实际的建筑构造知识,去创造一个动态时间线的室内体验空间。


绿色学习空间,基于纽约皇后区一个工业区,如何结合绿色建筑元素,试图使用新的建筑类型学去改变传统教室的空间布局和学习环境。

简单介绍一下现在在做的项目?对于行业的想法?未来的规划?

因为MJMA是做游泳馆起家的,对于无性别更衣室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强调透明性以及随之带来的安全性,也非常强调无障碍设计。很幸运,现在的工作范围都是在学校很少能接触到的领域,同时也有机会了解到在实际建筑项目中,建筑师是如何以系统整合的方式来把控整个设计过程,如何配合,协调团队来有效参与和完成项目。

其实关于建筑行业的想法,还是那句在读书时期经常听到的,学习建筑设计的初衷一定是要因为自己真的感兴趣。否则,在真正的工作中,很容易会误认为自己是个“机器人”或被当成“画图工具”。因为几次在不同的建筑事物所工作过的经验,不同的公司文化,管理,会很大程度影响一个建筑师的职业生涯。不是毕业后能找到一份与建筑设计相关的工作就完成了毕业目标,而是尽可能的能进入一间会给予年轻设计师进步和学习机会的公司。现今行业的很多公司缺乏给予年轻人发声的机会,所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公司并和这间公司共同磨合与进步。这应该会让整个行业往积极的方向发展。

多伦多有270万人口,其中超过一半出生在国外,呈现出一种世界上少有的文化的多样性。无论是在建筑学术上还是实际工作中,都会有机会与来自不同国家的精英交换想法。多伦多总体的建筑设计水平和美国或一些发达的欧洲国家相比还是稍微有差距的,主要人口,和气候的影响很大。但慢慢能感觉到多伦多不同规模的公司都开始把专注点放在设计上了,尤其可持续设计方面。这边的项目推进方式和国内相比有很大不同,这里的大部分人会比较平衡工作与生活,客户也不太会催项目设计成果。这给到设计方足够的时间去反复推敲和讨论设计。

在未来的三年计划考取注册建筑师执照。虽然研究生学习的是建筑设计,但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室内设计领域的。建筑和室内应该是一个整体,也许可以结合自己的背景在室内设计和小型建筑的方面做些自己想做的作品吧。


被采访人 No.5:Xiaonan

介绍一下背景?

我本科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专业,研究生在美国UC Berkeley读M.Arch。毕业后在湾区的Gensler工作了一年,主要做本地的办公建筑的相关设计,涉及到一些场地规划,形态,表皮和室内设计等。然后2018年搬到加拿大温哥华,在Henriquez Partners Architects 工作。公司主要做高层住宅,我主要参与方案的概念设计和深化,也负责项目中的参数化设计。

为什么来加拿大?是哪一个契机?

主要是家庭原因。还有就是在美国的工作签证有点太麻烦了,想换个环境。

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在做的项目?对于行业的想法?未来的规划?

最近一直在跟一个本地的高层住宅、商业、办公综合体项目。项目体量很大,是温哥华历史上最大的开发之一。概念是将一个现存的的商场Oakridge Mall改建成一个有屋顶公园的商业办公空间和高层住宅的综合体。因为有合作的执行建筑公司,我们主要做概念和方案设计。我参与过其中的高层住宅和办公楼的设计。还完整跟了项目里一个社区活动中心的前期设计。


目前在做的Oakridge Mall 项目的鸟瞰图和住宅设部分的设计

© Henriquez Partners Architects


社区中心设计

© Henriquez Partners Architects


温哥华其实建筑市场不大,但建筑行业受房地产热潮的刺激还算是蓬勃。项目预算充足完成度也不错。但另一方面也导致项目类型相对单一,还是以住宅为主。目前在这边做设计的感受是政府和设计师很重视建筑对城市空间以及空间使用者的影响。例如做高层建筑的提案时都会进行视觉通廊的验算,以确保新建建筑不会遮挡城市北边的山景。直到现在我还常常会被市中心的建筑群和背景群山的相映的景色所惊艳。


市中心的视觉通廊 (view cone)


还有一个例子是我们做高层建筑有时会验算建筑阴影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有时甚至会反过来影响建筑的形体设计。这就让我们从Ladybug, Honeybee等软件中获取的日照数据成为指导设计的要素。

近几年随着城市各个产业的发展,温哥华的建筑项目类型也逐渐丰富起来。以后会找机会参与一些小型项目的设计和实现,也不排除会回国实践的可能。


基于日照和阴影的参数化优化设计

© Henriquez Partners Architects


以上就是五位在加拿大拼搏的建筑师们的故事,他们有梦想,他们有迷茫,同时,他们也有对加拿大这片包容、美丽土地的热爱。设计师在加国系列会继续分享在加拿大加班、熬夜、与甲方斗智斗勇的设计师们的故事。同时,也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和我们交流,留下你的想法,让我们也有机会聆听你的故事。



· The End ·


about us


设计|竞赛|文化|留学

Loop设计圈成立于加拿大,主创团队全部来自全球知名设计事务所。我们秉承创新的设计理念,专注探索加拿大设计领域的发展和未来,同时也为在设计道路上成长和探索的同学和从业者提供指导和帮助。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