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礼,无以立——大学生的礼貌都去哪儿了?
点击上方蓝字“朱子微言”关注我~
今天下午与学院领导走访学生宿舍,走访期间,我们几个老师发现,我们的一部分同学在宿舍看见老师进来了也不知道打招呼,问候老师,而是自顾自的玩着自己的手机,玩着自己的游戏,我就在想,中国的大学生何时变得这么没有素养?这么没有礼貌?当然,这个问题的出现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且也绝不仅仅是只有我所在学校的学生会这样,但正因如此,当我们所有人都习以为然的时候,我以为却是最需要引起大学生与教育者警惕的时候。
从学生宿舍回来,我的脑袋里还是止不住得在想,现在的大学生是怎么了?为何老师进了宿舍,到了你家(住的地方)都不懂得停下手中的游戏,站起来向老师问一声好。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尤为推崇礼仪教育,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礼仪不仅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不仅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更能折射出一所学校、一个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然而,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作为几千年的礼仪之邦,在我们的一些大学校园里,不礼貌、不文明的事情却经常发生。
曾经在微博上看到的一则《痛心:学生路遇老师视若无睹》的消息,说的是某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一段故事,教授在谈到当今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时回忆起在大学读研究生时的自己,那时候他已经30多岁了,但对老师非常尊重。整个专业虽然只有8个人,但上课时仍由班长统一喊“起立”,大家一起向老师鞠躬,然后非常认真地听课。而现在的大学生,迟到了半节课从来不打报告,“起立、鞠躬”一样都没有,在路上看见老师也视若无睹……”
想起去年九月开学初一位老生对我说的一段话,他说:“老师,今年的这届学弟学妹们太没有礼貌了,我们顶着大太阳帮他们提行李,帮忙把他们的入学用品搬到五楼宿舍,到最后,他们连句谢谢都没有和我们说。”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的中秋节,我没有回家,留在学校,便把八九个离家远的同学召集了起来,先请他们唱歌,傍晚的时候,就近请他们吃了个饭,席间,同学们都自顾自的玩着自己的手机,极少与我交谈,吃完后,我便去买了单,从开始吃饭到结束,在场没有一名同学对我说过一声,老师,谢谢您的晚餐。
当今的大学生大多都是95后,还有一小部分是00后,他们生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家庭条件较好,且以独生子女居多,从出生到长大没吃过什么苦,受过什么累,用“温室里的花朵”来形容再贴切不过。95后相比之前的90后而言,脾气性格更加古怪,个性更加鲜明,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当然,这里所说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他们受教育的程度较高,但他们唯我独尊、追求个性的特点也很明显,说到底这些跟他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关,也与当前社会的一些风气有关。
每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脾气,但你要想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首先你必须得学会如何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人的教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你以后的人生高度,影响着你的前程。
有记者访问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教授回答:“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见到老师要问好,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有客人来了,要起身相迎,要做好个人卫生”,今天与大家聊大学生文明礼貌问题,并不是说大学生讲文明有礼貌就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动,而是希望大家从身边的吃饭洗手,遇人主动问好这些小事做起。
我们从小就接受文明礼仪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貌。但我们却经常看见校园中被同学们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随口而出的脏话却无动于衷,难道我们都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吗?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说文解字》中对“礼”是这样解释的,“礼者,履也”,履为行路。也就是说作为大学生,仅仅学习礼仪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要通过亲身践行,才可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言行举止上下功夫,告别大学校园不礼貌的种种行为,展现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礼貌素养和精神面貌。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列在首位说明良好的个人修养是成就事业的前提。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礼仪修养水平,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争做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
近期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