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编辑营业了04丨商务印书馆文史编辑室:关注大历史,亦见历史中的“人”

商务印书馆文史室 人文社科联合书单 2021-12-23
一本书的第一个读者和评论者往往是它的编辑,但编辑往往深隐于幕后。隐身并不代表完全不重要,相反,正是这些隐身者,用不同专业所长和价值取向,搭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为我们出版了丰富多彩的书籍。

借着年末,我们开一个专栏,诚邀人文社科图书编辑们介绍在过去这一年都推出了什么书,分享他们真正深读过的书单,同时也可以谈一谈身为图书编辑的所思所感,最后再向读者预告一些即将出版的重要作品。

欢迎读者留言沟通,我们将在每篇文章的留言读者中抽取两位,寄赠新书(部分为签名版)

本栏目正在征稿,欢迎有兴趣来稿的编辑向后台发送“编辑营业了”,了解相关要求。


关注大历史,亦见历史中的“人”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文史编辑室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文史编辑室,汇集了一群热衷于梳理学术演进脉络、追踪学术发展变化的爱书人与做书人。编辑部同人专注于学术经典与前沿作品的出版,许多读者书架上惠存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历史类世界经典、“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的文史类原创经典,多数皆由文史编辑室出版和维护。此外,编辑室还策划出版了不少独具个性的学术丛书,譬如“古典文明译丛”“新史学译丛”“国际关系史名著译丛”“日本学术文库”“碎金文丛”,等等。


2021年,在编辑部同人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版了诸多广受关注的新书好书,其中既有展呈草原帝国变迁、世界大战起源、新旧王朝更迭的书写大历史之作,也有记录严苛时代下心灵自我救赎、大屠杀中家庭与个人悲辛的细腻动人的心灵书写。


爱书的编辑们,为这些好书写下了作为“第一读者”的阅读记录,特择选其中几种,与各位爱书人分享——


《炼狱的诞生》


心态史、思想史、文化史领域的经典之作

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勒高夫的代表作



 〔法〕雅克·勒高夫 著
周莽 译
2021年3月上市
《炼狱的诞生》这本书是世界公认的史学名作,也是知识考古学方面的杰作。

“炼狱”指的是基督教中有罪之人死后受苦刑以赎罪的地方。与天堂和地狱不同,“炼狱”这个概念在《圣经》中并不存在。著名历史学家、本书作者勒高夫认为其产生于中世纪,这也是勒高夫眼中的中世纪并不黑暗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在可怕的刑罚折磨背后,炼狱代表的其实是希望。

这个希望怎么讲呢?书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用时间交换金钱的高利贷者,在中世纪罪莫大焉。一位高利贷者去世之后,他的妻子坚持祈祷和行善14年,帮助死者获得减刑,提前脱离炼狱而升上天堂。在这个故事中,正是因为有了炼狱的存在,死去的个人可以赎罪,有上天堂的希望;活着的人则可以以此寄托和实践情感,拥有帮助亲朋早日脱离炼狱的希望;而放高利贷这一行当,也因为有炼狱信仰的支撑而得以喘息和缓慢生长,客观上给了社会以发展的希望(如都市商业文明等)。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话:“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炼狱成为中世纪的一个幸福结局。

(责编:卢煜)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第三版)

一战起源集大成之作
解析大战究竟缘何爆发

 [英] 詹姆斯·乔尔、戈登·马特尔  著
薛洲堂 译
2021年1月上市
作为20世纪,乃至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可能是迄今所有战争中最为扑朔迷离的。百年来,对“一战”起源的探索从未停止,至今这些解释可谓浩如烟。其中包括单个国家责任说、联盟责任说、体系责任说、危机处理失败说、军备竞赛说、军事计划说、经济利益说、帝国主义说、国内政治决定说,等等等等。

在众“说”纷纭下,最需要的恰恰是一本能“通”一战起源研究之“变”的集大成之作。国际史名家詹姆斯• 乔尔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恰恰就是这样一部经典。它将浩瀚纷杂的史料与上述那些不同解释变成了清晰的分析结构,对既有研究进行了有力考察。在此基础上,乔尔也做出了一家之言,并指明了未来一战起源研究的发展方向,那就是,衡量大战起因的真正关键很可能是1914年那代人的心态。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愿意冒战争风险、将战争作为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出路,并将它作为抵御有形威胁的唯一选择。

这种心态导致人们在突如其来的战争危险前迅速调整预期,从不知所措,到积极拥抱战争。一战的爆发是很突然的,直至开战前几天,法国报纸的头条仍被一桩谋杀案占据,英国下院的讨论仍以北爱尔兰问题为主要内容,德国、奥匈帝国的军政要员很多都在度假。但各国只在七月底八月初短短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就彻底兵戎相见。从社会民主党到保守派、从劳工到上层贵族,各国的各种政治力量、各社会阶层几乎在战争问题上瞬间达成了一致意见。1914年的社会心态使人们在心底里其实早就做好了战争准备。

乔尔认为人们并不是由对自己利益的清醒认识来驱动的;他们的头脑里充满了陈旧观念的浑浊残渣,他们甚至不总是清楚自己的动机。如何避免一代人的悲剧由下一代人继承,“一战”起源的现实意义也正在于此。

(责编:鲁大东)


《魏玛共和国史》

一部纪念失败政治的历史
关于魏玛共和国史的权威之作

〔瑞士〕埃里希·艾克 著
高年生、王步涛等 译
2021年9月上市
与其分析纳粹为什么会诞生,不如检讨魏玛共和国为什么会失败。

如果问二十世纪上半叶哪个国家最大地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德国恐怕将是得票最高的国家。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德国有太多的谜团:一方面它有深厚的哲思、先进的科技、绚烂的文艺;另一方面它却又冷酷高效、癫狂嗜血。人们回顾这段历史时,往往聚焦于战争中的两个帝国,却很容易忽视帝国之间短暂、平和却又命运多舛的魏玛共和国。

人们普遍认为,魏玛共和国若有一点重要性,就在于它作为一个民主国家,却最终民主选举出了纳粹党上台执政。然而这不过是纳粹和反纳粹共谋的历史神话。《魏玛共和国史》破除了这个迷思,本书作者埃里希·艾克曾当选柏林市议员,亲历了魏玛共和国最后几年波谲云诡的政局,因此对于共和国的具体政治运作十分熟稔,他向我们展现了魏玛共和国世界的运作过程,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悬浮的政治体制如何走向自我毁灭。

(责编:杜廷广)


《无缘得见的年代——我的祖父母与战争创伤》

一段尘封的历史,一个悲惨的年代
荣获法兰西学院基佐奖、参议院历史著作奖、奥古斯丁·梯叶里奖

〔法〕伊凡·雅布隆卡 著
闫素伟  译
2021年1月上市
如果说反思20世纪的战争史,更多是从宏观角度进行剖析,那么《无缘得见的年代》便是一本从亲历者角度出发的人文之作。

作者伊凡·雅布隆卡“无缘得见”自己的祖父母,却以他们为主角“有缘书写”犹太人大屠杀。他是如何实现这种“有无转化”的?通过翻阅档案资料和口述采访,他勾勒了祖父母颠沛流离的一生。与他有亲密血缘关系却又陌生的祖父母是普通人,也是历史亲历者。迫于生存压力,前往巴黎避难,艰难维生。但最后,不幸被捕,惨遭杀害。这本书在大历史的背景下观照小人物命运,与此同时,通过小人物反思大屠杀。

但本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著作,它还兼具文学性。作者用富有文学性的辞藻向读者描绘历史背后的细节。比如,作者通过历史材料分析得知祖父被编进“特定行动队”,于是借用一连串的问句想象祖父绝望的心态——“他是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被杀害的吗?他是睁着眼睛进入死亡之地的吗?”,等等。在本书中,作者并非是局外人,而是通过亲自追寻,从微观角度反思历史。

责编:杜廷广)


《剑桥早期内亚史》

一部里程碑式的内亚史著作
真正使内亚融入世界历史的结构之中

〔美〕丹尼斯·塞诺 主编
蓝琪 译
2021年1月上市
不知内亚,无以晓中国。

从东北的森林沃野,到蒙古的草原戈壁,从西域的绿洲瀚海,到青藏的草甸雪山,今天中国有近六成的国土并不位于东亚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如何理解中国的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传统中原文明史观往往将它们简化为征服、冲突的对象。这既遮蔽了中原历史进程的真实面貌,也让我们错失了更加丰富多元的中国文化。

《剑桥早期内亚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内亚主体历史视角。本书由国际内亚史权威丹尼斯·塞诺教授主编,集合了内亚史研究各领域的顶尖学者的研究成果,打破内亚地区人为的边疆界限,全景展现了蒙古帝国之前整个内亚地区的历史。

在书中我们能看到,在内亚历史舞台上,各个族群轮番登场,斯基泰人的迁徙沟通了东西方冶金技术,匈奴人内附拉开了东亚南北民族融合的序幕,粟特人贯通了内亚商路。正是在这持续千年的竞争共生之中,长城内外的地区逐渐水乳交融、互不可分,催生出中国绚烂的历史与文化。内亚从不是野蛮、边缘、闭塞,它是世界与中国历史的催化剂,也是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

(责编:潘永强)


《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

“旧制度”因何解体,“大革命”如何酝酿
一场带有自毁意味的新政
一次悄然催生革命的改革
罗志田教授重磅新著,重释“辛亥巨变”

罗志田 著
2021年11月上市
辛亥革命被称为是“五千年之大变局”。从后人看来,似乎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选择,然而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情景里,其实充满了诸多疑问。

李大钊先生曾经说:“平心而论,清室非有凶暴之君。”当时的朝廷并没有出现所谓倒行逆施的举措,那么在这种情形下,为什么发生了革命?更值得深思的是,当时清政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推行全面改革,革命却一触即发、迅速成功了。那么,“改革”与“革命”,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竞争关系?

这些问题的提出,让我们不由想起了另一位大师对于另一场大革命的设问——《旧制度与大革命》。托克维尔的设问是:为什么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而罗老师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积极的改革反而酝酿了大革命?所以在阅读中,我会觉得,眼前的这本书有点像一本中国版的《旧制度与大革命》。

不过,晚清的局面要比18世纪末的法国复杂得多,蕴含了更多中国的政治命题,《革命的形成》对中国历史转型期的深入阐释,给我们理解现代中国带来了很多启迪。

大师书写大时代,总是让人期待。罗志田老师是中国深具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今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10周年,罗老师的《革命的形成》可以说是今年这一主题非常值得期待的一本力作。


(责编:倪咏娟)


《丝路风云:刘衍淮西北考察日记(1927—1930)》

1077篇日记,200余幅旧影,
详细记录丝绸之路考察研究的发轫者——
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西行之旅

刘衍淮  著
徐玉娟 等  整理
朱玉麒  审校
2021年8月上市
近百年前的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是史无前例的、由中外科学工作者平等合作、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科学考察团体,是漫漫丝路上一首永远也不会过时的歌谣。本书包含随团气象生刘衍淮将近三年从未间断的西北考察日记。

气象考察的观测实录、“流动大学”的进步足迹、五四青年的精神风貌、西北地区的世态人情、科考团队的人事细节,斯文·赫定、徐旭生、黄文弼、袁复礼、丁道衡……详细记录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历尽艰辛、锲而不舍的西行之旅。 

精心整理,分章立目,穿插旧影、速写200余幅,图文并茂,实景再现民国西北风貌。


(责编:陈洁)


《丽泽忆往——刘家和口述史》

著名历史学家刘家和先生回顾学术报国之路
一位博通古今、融贯中西的史学名家的为人、为学、为师之道
刘家和 口述
全根先 蒋重跃 访问整理
2021年1月上市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刘家和先生的口述传记。刘家和先生出生于1928年,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亲历山河破碎之痛,立下“学术报国”之志。辗转求学,先后考取江南大学、南京大学、辅仁大学,毕业留校,传道授业解惑,桃李满天下。1950年代中期到东北师范大学,进入“世界古代史教师进修班”,崭露头角,走上中外古史比较研究之路。得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唐至中、陈垣、柴德赓、林志纯、白寿彝诸名师指点,学贯中西,开辟古史研究新路径。融中国传统小学、目录学和考证等根柢之学与西方史学、语言学及哲学、逻辑学于一体,通过自觉的理论省思,中西互用互鉴,在比较中而成会通之学,卓然一代名师。


全书融生命史、学术史、思想史于一体,展示了一位博通古今、融贯中西的史学名家的人生成长之路,记录了一位年逾九旬,仍笔耕不辍,视学术为生命的学者独特的为人、为学、为师之道。  


(责编:郑殿华)



欢迎读者留言交流

我们将在留言区选取两位读者

赠送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或《革命的形成》



编辑营业了03丨樊诗颖:在纸间遇见艺术,用艺术点亮生活
编辑营业了02丨薛倩:做书是我进入世界的入口
编辑营业了01丨吴艳红:坚持不懈地努力,只为高品质的大众阅读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