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年第3期期刊要览

浙江学刊 2021-09-10


01

行政法学视野下的

《野生动物保护法》修改

学术主持:王敬波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




主持人语:人类常常以地球的主人,万物的主宰自居,毫无疑问,人类的智慧和劳动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但是人类的贪婪自私也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失衡等影响世界安全的危机。一次次的人畜共染传染病等公共事件不断向人类发出警告:克制无度的欲望,尊重生命,学会与其他生物和平共处。2020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部署启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改工作,拟将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增加列入常委会今年的立法工作计划,是对社会的积极回应。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组织课题组研究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修改方向。本次专题刊出的四篇文章就立法目的、原则、调整范围、法律责任等问题进行研讨,对完善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制度、健全野生动物疫病防控机制、优化野生动物执法体制、促进野生动物保护法律规范的体系化等提出专家的建议,以期通过法律的修改,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毕竟如何对待动物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




02

为谁立法

——野生动物保护立法目的再讨论

王敬波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

王 宏

(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




提要: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立法目的与法律的制度之间存在偏离,普遍保护的理念、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立法目的因缺少具体制度的落实,难以实现。建议在立法目的中增加生命伦理,促进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增加生物安全的内容,以便和《生物安全法》衔接;增加宪法依据,体现保护动物的宪法精神。

关键词:野生动物;立法目的;生命伦理;生物安全;宪法依据




03

我国野生动物立法的检视与完善

李洪雷    戴 杕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提要:经过三十余年的努力,我国野生动物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这一体系也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在未来,对于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三有”动物,应在现有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加强流通、利用和食用等环节的规制。对于其他野生动物应整体纳入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的范围。应健全野生动物疫病防控机制,加强动物源性传染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同时优化野生动物执法体制,加强依法治理能力。

关键词:野生动物;立法;保护与管理;人畜共患传染病




04

野生动物保护治理的法律改革之道

宋华琳(南开大学法学院)




提要:在野生动物保护治理中,应秉承“保护优先”的原则,以“限制利用”取代“规范利用”原则,引入“风险预防”原则,防范公共卫生风险。应建构野生动物保护治理网络,加强行政部门协调,引入社会主体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参与,完善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奖励与保护。应合理设定野生动物领域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完善行政处罚与刑罚的衔接机制。应通过《野生动物保护法》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修改,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来推动野生动物保护治理法律规范的体系化。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治理原则;治理网络;法律责任;行政法




05

完善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制度的

几点立法建议

王万华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




提要: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建议树立尊重动物生命的理念,引导人们自觉不食用野生动物。完善具体制度方面,建议以“禁止食用原则加可食用清单机制”的方式明确禁食范围,增强可操作性;契合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方向,完善行政执法体制以提升执法效能;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完善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防范重大公共卫生风险治理的机制;不再以涉案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价值为基础设置处罚幅度,建构严格的法律责任机制。

关键词:禁食范围;执法体制;合作治理;责任机制




06

健康码:个人疫情风险的

自动化评级与利用

查云飞(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提要:疫情背景下,行政机关只有充分掌握信息才能做出有效防控,健康码以大数据分析的方式评判个人疫情风险,为行政机关的应急决策和行动提供支撑。健康码虽然解决了反复登记、信息碎片化、信息流转慢等问题,但存在数据质量瑕疵、标准和算法不透明、地域限制等技术障碍。从规范的角度看,生成健康码在行为类型上属于行政评级,过程为自动进行,方式是对个人信息的处理,须遵守行政评级、自动化行政和对个人信息的处理这三个概念所内含的法治要求。利用健康码是为了分类监管,应将各地有关管理规定作为裁量基准看待,在个案中起到裁量压缩的作用,同时不排除裁量收尽的可能,但要防止将健康码的结果视为绝对标准。

关键词:疫情;应急行政;风险;自动化评级




07

杭州健康码:风险治理的

地方创新及其扩面推广之完善

王海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提要: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化场景,其蝴蝶效应的有效回应,最终离不开国家治理。“杭州健康码”作为国家治理地方政府的一项创新举措,具有治理的创新性、信息的集成性和服务的便民性;同时,其信息权力、治理权力又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在国家层面上扩面推广“健康码”,需要进一步强化治理法治化建设,输入更多的规范性和确定性。

关键词:杭州健康码;风险治理;信息权力;治理权力




08

从金庸《射雕英雄传》英译

看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编者按:在当代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武侠文化占了非常重要的份额。2018年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进入海外商业出版领域,为此更提供了一个好例。如何更好地让一种文化在他国传播,除了文化作品本身起决定性因素外,翻译的作用亦至为关键。本刊特此邀请翻译专家就金庸作品的翻译与译者本人展开对话,检讨翻译中的种种精思渺虑,就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作一些思考,相信会对该领域的工作者与研究者有所启发。本次对话于2019年11月26日在本刊办公室进行。

对话专家

徐雪英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 翻译学研究所副所长

张  菁   金庸《射雕英雄传》译者

策  划

卢敦基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学刊》总编辑

记  录

吴 寒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学刊》


提要:金庸《射雕英雄传》的英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起标志性事件。其中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和文化传播中有相当的作用和意义。翻译这部作品的缘起、翻译目的和策略、译者的角色、跨越中西文化差异等诸多话题都值得关注。翻译过程中“信达雅”的翻译要求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标准,不仅需要译者对两种文化的差异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译者对作品本身有重新的理解,在语法和文化层面做出选择、调适和补充,而不是简单的传声筒;同时也要求译者根据翻译目的和读者可接受性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对话呈现了武侠小说翻译过程的立体图像,为未来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金庸武侠小说;翻译目的;翻译策略;文化差异;译者主体性;《射雕英雄传》英译




09

重构国际合作与演化的知识框架

孙英春

(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




提要:经济学、心理学、生物学等领域有关强互惠、社会偏好、社会学习等概念和理论的研究进展,为理解国际合作以及合作的演化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国家的社会偏好及其相应的强互惠行为提供了国际合作的约束机制,实施强互惠的国家往往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和话语权;社会偏好和强互惠受到国家制度与文化的影响,制度与文化演化也决定了社会偏好和强互惠的演化差异,以及国际合作的进程、秩序和“共同体”走向;社会学习为国家社会偏好和强互惠的稳定演化积累了条件,也提供了制度与文化演化的更多可能性,国家亦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强互惠的“替代性策略”。对不同学科的相关概念、理论和问题进行“知识重构”,有助于建立理解国际合作与演化的整体性知识框架,对相关领域的学术和实践也将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强互惠;社会偏好;社会学习;国际合作;演化




10

社会国还是社会法治国?

——以当代德国法治国理论为论域 

李哲罕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提要:传统的自由法治国观念在现代工业社会(即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业已不敷使用。如何在保有自由主义传统中合理、积极与进步因素的同时,克服其中存在的形式性平等所导致的不公平,以期实现实质性的社会公平正义,就成为当代政治哲学的主要任务。这自然也就导致了对国家的性质及其作用的重新认识与要求。该问题在当代德国法治国理论的论域中——尤其是在以福斯多夫为代表的右翼保守派基于专家治国的社会国与阿本德罗特和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左翼社会民主主义基于民主的社会法治国之间——得到了非常充分的表达与讨论。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厘清,将不仅揭示出当代政治哲学中的重要理论主题,而且还为之提供了实践上的解决之道,即一种社会法治国。

关键词:专家治国;法治国;政治哲学




11

历史语境与话语语境下的司法秩序重建

——以巴黎高等法院1753年大谏诤为中心的考察

王 印(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提要:18世纪中叶,法国各地陆续出现一系列拒绝圣事事件,致使巴黎高等法院介入。在对此类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国王、巴黎总主教以及高等法院之间矛盾逐渐激化,三者针对审判权问题展开争论与博弈。1753年,巴黎高等法院发起大谏诤,第一次完整地建立起一个因“职责”而阐发的理论体系,以期对司法秩序进行重建。本文以大谏诤发生的权力关系背景和谏书内容为考察对象,拟从御前会议与高卢主义两大历史语境入手,对法国近代早期的司法权力结构演变问题进行探讨,并在“通过御前会议统治”和“教会在国家中”两种话语语境之下,分别就高等法院针对该结构所提出的重组司法权力、重划教俗界限等主张加以分析,进而加深对司法秩序重建话语体系的形成及其合法化过程的理解。

关键词:大谏诤;司法秩序重建;巴黎高等法院




12

论“抗战建国”话语下“学术建国”的讨论

郑大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提要:1938年3月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第一次将抗战的意义提升到了建国的高度,即抗战的终极目的,是要实现国家重建和民族复兴。因此,《抗战建国纲领》公布后,“抗战建国”迅速成了全面抗战时期的主流话语。1938年5月22日,贺麟发表一篇题为《抗战建国与学术建国》的时事评论,在充分肯定《抗战建国纲领》之积极意义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学术建国”的主张。于此前后,胡秋原、张其昀、潘梓年、潘菽、张申府、胡先骕、吕振羽、吴泽等学者也就“学术建国”的有关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抗战建国”话语下“学术建国”的讨论,主要涉及(一)为何要“学术建国”?(二)怎么样“学术建国”?(三)要建一个什么样的国?这样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尽管和清末以来的“学术救国”思潮一样,讨论参与者主要是学术圈里的人,但讨论的本身却产生了一定的政治和社会影响,推动了文化和学术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抗战建国”;“学术建国”;贺麟




13

情动、原对象与现象学

马迎辉(浙江大学哲学系)




提要:通过揭示主体性的根基以拓展存在的范围是胡塞尔晚年开拓出的重要的研究方向。通过与拉康的对话,本文将指出,在本能意向的失实和中断所产生的空无面前,主体因情动而创生了原对象,继而在对“应该有某物”的存在设定中获得了其本己存在。在他者的欲望中,原对象被迫显示为“这些事物”,实在存在也相应地呈现为了从“应该有某物”到“为什么是这些”的变异和替代,主体由此获得了在世间存在的能力。现象学探讨的相关性先天发端于主体面对空无时对原对象的情动设定,内含空无、情动、存在设定等因素的心体存在为经典现象学奠定了新的基础。

关键词:本能;情动;原对象;替代;主体性




14

后资本主义还是“后伦理”:

价值危机的现代性线

包大为(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提要:“后伦理”或“礼崩乐坏”是对普遍化的价值虚无和行为失范的社会症候的直观描述。但这一描述并不足以揭示现代性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与伦理危机之间的内在关联。一方面,启蒙运动以来新旧伦理体系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一个相互融合与妥协的进程,因此并不存在某个“终结”传统价值秩序的历史“拐点”。另一方面,近代以来持续突破传统社会的道德和秩序的个体化理性,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伴生物,也是现代性政治的合法性来源,故而停留于伦理现象的批判并不能“击中”危机的历史机制。事实上,停留于伦理维度的反思在当代所生成的犬儒主义趋势,再一次证明,只有再次承认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伦理反思的当代路径,才能为个体的真正自由寻找到公共的基础,同时为公共理性与福祉的实现找到个体的自觉确认。

关键词:后伦理;规范;价值;意识形态;现代性




15

中介的崩溃和重构:

以马西留与奥卡姆的

无误论之争为契机 

陈广辉(北京大学哲学系)




提要:中介的崩溃是中世纪晚期唯名论革命的产物,它在政治神哲学上具体表现为“教皇无误论”的崩溃,但是帕多瓦的马西留在解构“教皇无误论”的同时建构出“公会议无误论”,由此实现了对中介概念的重构。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分析马西留和奥卡姆在中介问题上的争论,表明一方面,唯名论革命造成了中介的崩溃,这导致教皇作为上帝和信徒的中介失去了不可错的完美性,马西留和奥卡姆正是站在唯名论的立场上反驳了“教皇无误论”;另一方面,马西留和奥卡姆之争揭示了唯名论的双重面向,即中介的崩溃不是唯名论革命的唯一产物,中介仍然能够在唯名论的个体性原则之上获得重新的建构。

关键词:马西留;奥卡姆;中介;个体;唯名论





16

论社团分担公共行政任务及其合法性

方 洁(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提要:社团是国家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主体之一。社团分担部分公共行政任务的法理在于减轻国家行政机关的治理压力,并提升落实公共行政任务的效益。社团分担公共行政任务处于国家治理的补充地位,在功能适当原则下确定分担领域,在服务性行政与秩序性行政上突出其特点。社团分担公共行政任务需受到特别的公法规制,遵循依法行政原理之下的行政行为合法性与合理性要求。在遵守普遍行政法理的基础上,对于各项专业性行业性突出的任务,亦需达成主体适格、依“法”执行、程序正当,并接受监督。经得起“合法性”的质疑,方能嵌入治理体系,达成国家治理目的。

关键词:社团;公共行政任务;公法规制;合法性




17

代孕立法规制的基点与路径 

——兼论《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为何删除“禁止代孕条款”

刘长秋(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提要:2015年12月新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删除《草案》中的“禁止代孕条款”有其必要性。这主要是基于修法时机不宜以及学界争议偏大的考量。作为一种严重违背人类天性的人类辅助生殖行为,代孕应当为法律禁止。基于此,代孕不应合法化应当成为我国立法规制代孕的基点。为了更好的规制代孕,保障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健康发展,我国应当尽快制定《人类辅助生殖法》,并在将来时机更成熟时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增加对于代孕问题的规定。

关键词:《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代孕;规制




18

风险投资与企业绩效

——对新三板挂牌企业

对赌协议和股权激励的考察

蒋岳祥 洪方韡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提要:风险投资在创新和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对赌协议和股权激励则担任着连接风险投资、企业和员工之间的重要桥梁作用。本文使用2016-2018年1323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的数据,研究了对赌协议和股权激励在风险投资提升公司绩效中的影响。结果表明:风险投资会对被投资公司签署对赌协议以及向员工提供股权激励的可能性产生积极影响;风险投资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负向影响,对企业的发展能力产生正向影响;对赌协议对每股收益产生正向调节作用,股权激励对总收入产生正向调节作用。根据本文的结论,风险投资公司可通过对赌协议和股权激励计划两种手段推动被投资企业完善内部治理和拓展对外发展。

关键词:新三板;风险投资;对赌协议;股权激励;企业绩效




19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时空分异
特征及影响因素

庄德林 郭云龙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许基兰

(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提要: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承担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等重大任务,对我国应对发达国家科技封锁和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2-2017年间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和NICH指数方法对我国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时空分异进行研究,同时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影响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呈现出由“双集聚核心”向“多集聚核心”演变的空间分布格局;东部地区是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高增长和较高增长区,而中西部地区除了豫皖川等少数省份外,基本处于低增长或较低增长区;政府政策支持、地区产业结构、产业集群环境以及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是影响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时空分异;核密度估计;自主创新




20

中国跨境电商发展评估与提升策略
李如秒(澳门科技大学商学院)




提要:跨境电商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动力。本文基于我国35个跨境电商综试区的运行现状和2018年的经验数据,对我国跨境电商发展成效进行了客观评估。研究发现,我国跨境电商(综试区)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政策制度体系和可复制推广的运行经验,但仍存在着跨境电商模式创新上的成果不足和跨境电商综试区创新动能不足等共性问题以及跨境电商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营商环境打造、同质化竞争严重、跨境电商主体和人才培育不足等个性问题共舞的现象。跨境电商综试区之间的运行成效存在较大差距,东中西“梯度递减”趋势明显,东部地区跨境电商发展的“虹吸效应”使得“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现象突出。要克服我国跨境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大政府政策的扶持、加快跨境电商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跨境电商综试区之间的协同创新、优化跨境电商综试区生态体系以及探索新型国际贸易平台。

关键词:跨境电商;综试区;运行绩效;绩效评价




21

消没的“边界”:重新认识达·芬奇
李婧敬

(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




提要:在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创作与研究中,“边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达·芬奇关于这一概念的思考始于其几何学推理,贯穿于他的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促使他形成了一套独树一帜的哲学理念。在纪念达·芬奇逝世500周年之际,本文旨在通过对达·芬奇的边界观进行分析,达到透彻观照和全新认识达·芬奇的目的。

关键词:达·芬奇;边界;全能通才




22

彼特拉克《歌集》结尾“忏悔诗”中的

皈依问题

钟碧莉(中山大学博雅学院)




提要:彼特拉克的《歌集》主要叙述他对爱人劳拉(Laura)的爱欲和悲伤,但最后一首Alla vergine却是向圣母玛利亚祈祷并忏悔的长诗。因此很多学者倾向于将《歌集》看作彼特拉克从犯错到“皈依”(conversion)的诗学历程,但这个观点忽略了《歌集》中的另一重要主题:彼特拉克的“旧态复萌”(relapse)。本文试图证明彼特拉克在《歌集》最后并没有完成“奥古斯丁式”的皈依。他的自我叙述充满着迂回和循环往复,而非直线上升并最后到达超凡入圣(transcendence)。这使得彼特拉克有别于中世纪前辈奥古斯丁和但丁,而更为契合现代人的气质。

关键词:彼特拉克;《歌集》;皈依;循环




23

“如画的”见证:
19世纪欧洲历史意识的断裂与持存
——以罗斯金的批评理论为例

陈书焕

(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提要:在宽泛的历史表现领域,罗斯金“如画的”批评理论可以被视为一种批评的历史理解方式向历史意识的持续开放。作为现代视觉文化特征及其理论意义的一个表达,“如画的”开始成为理解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历史意识的一个重要词汇。在英国和欧洲大陆对比参照的具体情境下,罗斯金论述指出,欧洲历史意识在英国工业化进程中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而呈现出过去和现在之间的断裂状态。尽管如此,罗斯金在“如画的”理论运用中看到了历史意识持存的可能,其根本在于个体创造性心灵表达通过现代风景美学对艺术和历史的相与沟通。它作为欧洲历史意识的一种视觉思想史见证,开始成为19世纪史学思想的现实,以及当下史学理论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罗斯金;如画的;历史意识;见证;断裂;持存




24

鲁迅杂文文体及审美属性的再认识
赵顺宏

(浙江财经大学中文系)




提要:本文对鲁迅杂文研究进行了学术史的梳理,并联系鲁迅早期的“杂体文”记忆进行了新的阐说。从切入视角上看,鲁迅的杂文在文/野对质间选取边缘性视角,有效突破了正史或正统文化的抑制;从艺术思维上看,鲁迅杂文承续了古代类书中的联想性思维,并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进行了创造性的延伸和发挥;因之而来,鲁迅杂文的美感则主要体现为由联想而形成的纷杂表象与豁然贯通的警辟内蕴间的统一。

关键词:鲁迅;杂文;审美属性




25

清代殿试策问的分期及其与学术的互动
刘正武

(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




提要:清初殿试策问强调咨政问策的功能,康熙亲政之后策问的教化功能增强。乾隆十年始殿试策问转向重视考据,其广泛的社会传播效应和示范效应,成为学术向考据学转型的契机。科举与学术形成互动效应:殿试策问肯定考据的学术成果与学术路向,并选拔人才,同时也引导了学术的路径与走向。

关键词:清代;殿试;策问;帝王;学术;考据学




26

清代书院的财产属性及其市场化经营
陈月圆 龙登高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




提要:书院历经长期发展,形成了稳定的产权制度与经营模式。清代书院拥有自身独立的排他的财产,作为“公产”(法人产权),与“官产”、“私产”相对应,得到朝廷法律与政府的保障,成为书院创建与长期经营的制度基础。同时以公开、透明和制度化的理事会管理书院的各种财产和日常事务,利用地权市场、金融市场,以低风险偏好获得稳定收益,为书院的经营与长期发展奠定厚实的经济基础。此外,书院在市场化、社会化经营的过程中,其职能延展到教学研究之外的公共领域,为民间社会提供相关公共产品与服务。

关键词:书院;清代;法人产权;理事会;市场化运营




27

绅权结构嬗变及其与地方社会、
国家政权的互动

——以南浔镇同光社会重建为中心
郑卫荣

(温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提要:19世纪中期以降,在传统时代市镇社会官治体系与绅治体系的交相互动中,新兴绅商阶层在太平天国战争后取代传统士绅阶层,成为地方社会绅权结构的主体阶层。在南浔镇同光社会重建中,绅商阶层采取的救济、教化的社会策略及其背后蕴含的道德诉求、社区整合的价值取向,以及围绕丝捐分配主导权与地方官府的冲突与共识,揭示了绅权与地方社会、国家政权合作与冲突的内在逻辑,折射出晚清江南市镇社会权力结构的历史变迁和内在延续。

关键词:绅商;地方社会;国家政权;南浔镇;晚清




28

“一带一路”与华商网络:

一项经济地理分析

邢菁华 张洵君

(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




提要:海外华商是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与纽带,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腾飞做出重大贡献,他们在移民流动和经贸合作中逐渐形成链接海内外的华商网络。社群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历史是人类社群的联结。本文探讨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华商网络的经济地理、贸易投资、产业空间等演变与发展格局。华商网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资源,“一带一路”推动与延伸了新华商网络的兴起;华商网络以中国内地为中心,中国香港为重要枢纽,“一带一路”国家的沿海口岸和重要城市为节点,“一带一路”路线图实际上就是华商网络的主脉络。华商网络加深世界华商与中国大陆的联系。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将深刻影响华商网格的构建和发展。

关键词:华商网络;一带一路;海外华商;经济地理;贸易投资




29

生态美学的衍化:
从社会城市到浙江大花园

吴 晶(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周 膺(杭州市社会科学院)




提要: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想100余年后的今天,城市超尺度扩张,构成集合乡村的区域城市空间,形成城乡依存的“环境—经济—社会”关联系统。浙江提出的“浙江大花园”计划目前的主要目标是美化乡村和发展乡村旅游,而实际指向是放大的霍华德意义上的“社会城市”,这对中国乡村开发具有启蒙意义。“浙江大花园”既是审美对象,更是生态审美的价值载体。恰当规划建设“浙江大花园”的前提是进行生态审美价值判断,以生态伦理为根基推动审美范畴或审美范式进化,使审美感性与审美理性完全性交融。在审美大众化的同时保存本真性意义上的韵味,并为资源高水平赋值,在农业性、生态性和景观性平衡的基础上使乡村充分释放特有的审美价值,成为浙江人永续可依的生存家园和精神家园。

关键词:乡村;社会城市;浙江大花园;生态审美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