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第1期目录、期刊要览

浙江学刊 浙江学刊 2021-09-20




2021.1【总第246期】目录



对话

平台企业的自治与共治

王 坤 周鲁耀·4



按需分配的正义性建构与现实阐释

魏传光·16

“爱”的实践历程:

马克思道德情感思想的存在论视角解读

方德志·26



国家仪式与共同体认同

高 进·36

政治视觉修辞的概念维度与阐释框架

刘 晶·44



“人民”的城市及其指向

——城市性概念的初步检讨      

  

姚尚建·55

市场驱动型治理:


城市垃圾“弱前强后”分类的实践逻辑        

 

屈群苹·63



党内法规实施后

评估主体多元化问题研究 

王建芹 刘丰豪·70

智慧警务模式下

警察法授权体系的补足

李 晴 余凌云·78

新刑罚理论

与中国监禁刑改革的新目标

刘崇亮·88



劳务派遣中的

劳动者权益保护与实现路径 

姚先国 冯履冰·98

工业集聚能否提升

长江经济带的能源效率?

陈宇峰 成思远 朱志韬·106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

对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的异质性影响 

李 霞 邵建春·116




建构文化传统:

中国方志的深层功能

陈 野·125

从《徐谓礼文书》看《吏部条法》所载

南宋常调差遣关升制度

束保成·136

由“蝇头小事”到“国民公敌”——晚清民国时期国人的蝇害认知与灭蝇运动 

马春霞 朱 煜·148

民国初年中日间冲突事件的

敏感性特征和类型化研究        

霍耀林·158




论诗歌文本与音乐节奏、时值的关系 

张哲俊·169

从占卜到荧惑:

论先秦两汉童谣生成模式的转变      

姬 毓·179

大文本视阈下的近代时事诗叙事

晁冬梅·189

“纯文学”的出场

与词的现代文体地位的确立        

孙启洲·197

近代基础教育变革

与知识分子诗词知识体系的重构 

周明初 谢文韬·206



从“道德代替法律”到“道德的律则化”——走向反思性的社会秩序王小章·218 

 王小章·218


暴力革命抑或和平改革?——晚年黑格尔论改革与革命        

张大卫·225

论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理论中的

“再回忆”概念         

  王朝璐·234






01

 

平台企业的自治与共治


王 坤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周鲁耀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编者按: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平台企业横空崛起。2012年,苹果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2016年,苹果、谷歌、微软位列全球上市公司市值排名前三名。当前,亚马逊、苹果、谷歌、脸书、微信、淘宝等超级平台上的活跃用户数量达到10亿级,对用户具有高粘性并成为重要信息基础设施。平台企业,特别是极少数超级平台企业凭借流量优势,掌握数据资源,运用算法大棒,采取包抄战略,轻而易举地进入金融、房产中介、广告等传统行业,对这些行业中各种传统的监管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总之,平台企业不仅对经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挑战,包括:平台企业是否以及如何实现自治?政府如何对平台企业以及平台活动进行监管?围绕上述问题,本刊邀请两位学者分别从法学、公共管理学视角展开对话,本次对话于2020年9月15日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办公室进行,发表时进行了修正、补充。


对话专家    王 坤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发展战略和公共政策研究院智库成员
周鲁耀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市场监督管理研究院副院长
策     划     卢敦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学刊》总编辑


提要:平台企业是一种承担大量管理职能的特殊企业,在网络世界里拥有了类似政府的公共权力和公共属性,平台自治应成为平台企业运作的根本原则之一。平台自治的核心目标是营造良好的平台生态环境,这一目标的达成既需要平台企业发挥其技术优势、履行管理职责,也需要接受政府监管,实现与政府的合作共治。正是由于平台企业具有管理者身份,所以需要充分明确其管理职权、职责,规范其自治行为,形成一种以平台自治为常态,以合作共治为例外的平台治理新格局,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关键词:平台企业;平台商业生态系统;自治;共治




02

按需分配的正义性建构与现实阐释
魏传光(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提要:马克思建构了一种层级式的正义类型,按需分配坐落于正义层级逻辑的顶端,构成了指引现实社会分配正义走向的灯塔。但由于文本资源不充足,对按需分配的理解歧义丛生。按需分配不能作为“超越正义”的正义来理解,否则会陷入“马克思反对正义”的窠臼。在马克思那里,按需分配实际指向的是人的自主性的自由关系的生成,具有与虚假、虚幻、形式主义相对应的实质正义的品质。新时代虽然必须依靠权利正义合理激发市场和资本创造社会财富,分配社会财富和资源,但我们必须从“更高的观点看”,依靠马克思关于按需分配的正义性建构规制资本逻辑和市场秩序,为塑造新的正义形态奠基制度框架。


关键词:马克思;按需分配;实质正义;超越正义;权利正义


03

“爱”的实践历程:

马克思道德情感思想的

存在论视角解读


方德志

(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提要:马克思从一种实践运动的(身体学)存在论视角,将以往道德家们在心理学上所讲的人类“爱”的道德情感——“类”意识心理情感——还原为现实个人的感性存在(身体)的情感自觉和自由活动上,也即每一个体感性生命的解放上。马克思在《手稿》中把这种道德情感表述为与人的“感性存在”逻辑同一的“感性意识”,与人的“自然主义”逻辑同一的“人道主义”,体现了他把人们对道德情感问题的理解从传统心理学认识论视角转向了身体学存在论视角,此时他与费尔巴哈在感性学理上有共鸣之处,都有批判黑格尔思辨哲学的一面。但由于马克思主要是从人的实践活动或“对象性活动”的维度来理解人的感性存在,所以他后来明确以“感性活动”思维方式区别于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思维方式,从而把“爱”的道德情感进一步落实在人们的实践活动本身之中,成为人们实地改造世界的行动力量或实践决心。


关键词:有马克思;道德情感;感性意识;人道主义;空间


04

国家仪式与共同体认同

——走向基于网络公民权的

数据权益共享机制


高 进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提要:国家仪式作为表现权力技术实践的政治活动,通过仪式符号的拟剧展演,强化国家凝聚的共同体认同。国家仪式符号能指与所指蕴含的隐喻象征,生成以集体记忆为介质的精神共同体,并且再生产出以国家在场的道德、政治合法性和民族国家为核心的共同体认同。这种精神共同体的认同脉络是通过国家仪式的形象化操演、象征化认知和人格化隐喻,使看不见的符号国家变为看得见的令人爱戴的国家。因此,从身份认知、情感同化和价值内化维度构建共同体认同的逻辑线条,充分运用选编仪式脚本、组合仪式符号、社会化仪式动员和重复性操演等方式,构建共同体认同的理路。


关键词:国家仪式;集体记忆;共同体;认同




05

政治视觉修辞的

概念维度与阐释框架


刘 晶

(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提要:政治视觉修辞是指政治主体运用图像激发受众产生特定的修辞反应,从而实现某种政治诉求的传播活动,内涵是隐含的意识形态观念或特定的政治诉求,外延是指政治视觉修辞文本的构成形式。明确的政治意图、象征性的图像、面向特定的受众是政治视觉修辞的基本特征。政治视觉修辞的构成要素包括句子与词法、文字、正统语言与地方语言。政治视觉修辞的阐释框架可以借鉴生产者视角的费尔克拉夫的三维分析框架和传受交互视角的接受美学理论分析框架,将孤立的政治性和视觉性藉由修辞而得以统一。


关键词:政治视觉修辞;概念维度;阐释框架


06

“人民”的城市及其指向

——城市性概念的初步检讨


姚尚建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提要:城市性是对城市本质的理论超越,是社会生活与城市空间的历史形塑的结果。在对城市本质的历史性批判中,城市性伴随着人的本质与城市命运的反思。在城市空间背后,人是社会科学的向度,自由的人是城市性的起源。现代城市性表现为城市的“人民性”,即城市属于人民。人民是城市建设的主体,是城市治理的目标,是城市发展的尺度。城市的人民性纠正了城市的“非人”表现,系统回答了关于城市价值的根本性追问,回应了柏拉图对于理想城市的逻辑思考,更成为中国本土城市性的基本内核。


关键词:城市政治;城市性;城市本质;人民性




07

市场驱动型治理:

城市垃圾“弱前强后”

分类的实践逻辑


屈群苹

(浙江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




提要:城市垃圾分类实践难以形成复制,一直困扰城市管理者与学术界。浙江杭州“虎哥回收”创新实践,突破了垃圾分类难以为继的治理困境,为城市垃圾治理找到了可借鉴的分类模式。“虎哥回收”的主要做法是借助市场力量,通过“前端简约、过程监管、后端产业化”的方式,驱动整个垃圾分类过程,来化解“居民参与弱”“过程分类衔接难”“末端资源化不易”等难题,实现垃圾收运系统与回收系统“两网”有效融合。与此同时,城市垃圾分类依然面临居民分类持续性、资金来源多元化等实践难题,也需要对生活垃圾分类模式的运转基础、居民前端分类激励的长效性与原子化倾向等保持足够的警惕。


关键词:垃圾分类;市场驱动;虎哥回收;多元合作;技术赋能




08

党内法规实施后

评估主体多元化问题研究


王建芹  刘丰豪

(中国政法大学党规研究中心)




提要:党内法规实施后评估是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科学确定评估主体是开展评估工作的逻辑起点并构成贯穿评估活动全过程的基本要素。其范式的选择——多元还是一元,以及什么样的多元与一元——直接影响着评估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规范实施后评估主体的两个关键问题在于现行的拥有创设评估法理权限的主体与实际评估权力主体在规范层面二分的状况是否应当改变,以及如何对评估权力进行科学分层。同时,评估主体多元化作为评估活动民主化、科学化与法治化进程中的一个发展方向,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指向性意义。


关键词:党内法规;实施后评估;评估主体;多元化




09

智慧警务模式下

警察法授权体系的补足


李 晴(南京大学法学院)

余凌云(清华大学法学院)




提要: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引入,我国警务模式从情报主导警务逐步升级为智慧警务。以授权基础理论为基准,《人民警察法》第2条第1款和第6条作为任务概括条款可以涵盖智慧警务模式下日益凸显的危险预防任务,但现有警察法规范缺乏对警察机关之外其他智慧警务参与主体和新兴智慧警务手段的授权。智慧警务模式下的警察法授权体系应当以《人民警察法》中的任务概括条款为基础,针对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智慧警务中的典型干预手段建构标准授权条款,针对查处措施建立与现有警察法规范的衔接条款,同时针对危险预防措施建立概括授权条款并依据干预强度确立该条款的适用“门槛”。


关键词:智慧警务;授权基础理论;任务概括条款;标准授权;概括授权




10

新刑罚理论

与中国监禁刑改革的新目标


刘崇亮

(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




提要:相较专注于惩罚主义与矫正主义的旧刑罚理论,新刑罚理论超越了对个体的惩罚与矫正,运用新语言对一些概念进行重新叙述,强调采用新技术对整体的再犯罪风险进行管理、控制与预测。当再犯罪风险成为新刑罚理论的核心主题时,再犯罪风险管理、控制和预测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刑罚改革运动中得到广泛运用。可以借鉴新刑罚理论,将中国监禁刑改革的新目标定位于再犯罪风险控制。新目标的实现路径包括完善控制人口监禁率的合理机制以实现风险分流,建立科学的监禁风险评估机制以实现风险分类。


关键词:新刑罚理论;监禁刑改革;再犯罪风险控制




11

劳务派遣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

与实现路径


姚先国  冯履冰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提要:伴随信息化建设第三次浪潮,共享经济就业格局的成型使劳务派遣用工形式愈加普遍。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对我国就业市场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平台企业和劳动者灵活就业模式的拓展按下了快进键。在这一过程中,劳务派遣用工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本文在分析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三方之间的供求关系和相对地位的基础上,论证了劳务派遣单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事实、原因和谋取不当获利可能的来源,并从严格派遣单位主体准入、加强劳务派遣服务行业自治、差异化适用集体合同和杜绝劳务派遣“滥用”等方面提出了化解侵权问题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劳务派遣;派遣单位;劳动者权益




12

工业集聚能否提升

长江经济带的能源效率?


陈宇峰  成思远  朱志韬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提要: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主要协调发展带,其能源效率提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主要采用1998-2018年间我国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集中讨论了工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能源效率提升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的整体能源效率在1998-2018年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期间效率变动程度并不大,效率值稳定在0.9-1之间。从长江经济带的整体层面来看,工业集聚能显著提升能源效率。但是,从分地区来看,中游地区的工业集聚对能源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上下游地区工业集聚对能源效率具有正向影响。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只有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推进工业集聚区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互促互进发挥共享效应,才能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工业集聚;能源效率;超效率SBM模型




13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对

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的异质性影响


李 霞  邵建春

(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与旅游管理学院)




提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国外贸领域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抓手。本文采用2005-2018年191个经济体制成品贸易数据和119个经济体现代服务贸易数据,分别计算了中国制成品和现代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并测算了同期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实际强度,进而在构建贝叶斯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就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对制成品和现代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异质性影响展开了实证比较研究。结果发现:(1)从整体上看,研究期内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对制成品和现代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均表现出积极的促进作用;(2)从动态反应路径上看,相对于制成品而言,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现代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的正向推动作用更强;(3)从贡献率上看,与制成品相比,中国改善知识产权保护对现代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的贡献幅度更大。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出口技术复杂度;贝叶斯VAR模型




14

建构文化传统:

中国方志的深层功能


陈 野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提要:在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迫切现实需求的今天,十分需要以实证研究深入分析文化传统的重要元素、内部结构、生成机制、传承路径,比较辨析各地文化传统的特征及其文化多样性,为认识、理解、运用文化传统筑起扎实学理基础。方志除已成共识的“存史、资治、教化”功能之外,其沉潜于历史深处的“建构地方文化传统”功能也十分重要。此一功能可从形塑和维系两个范畴来认识,通过地方性、全面性、官方性和连续性特征得以实现,其内在动力则来源于方志与古代农耕文明形态的一致性、方志的基本特征,士绅学者结合的方志修纂共同体,国家意志、地方政府和宗族需求缠结博弈的利益网络。对方志这一深层功能的揭示阐释,既是方志学研究的深化,也是对地方文化传统建构路径和实际场景的务实解剖和具象呈现。


关键词:地方文化传统;方志;建构路径




15

从《徐谓礼文书》看《吏部条法》

所载南宋常调差遣关升制度


束保成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所)




提要:《徐谓礼文书》与《吏部条法》均为研究南宋职官制度的重要原始文献,前者体现了官员授官任职的实际情况,后者代表了南宋以来吏部日常管理的规章条令,二者从不同层面展现了南宋常调官员的日常管理制度。因此,参照《吏部条法》的相关条令对徐谓礼的历任差遣关升过程做一番实地考察,可进一步探索南宋以来常调差遣资序关升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同时对于相关制度条令的创立与发展也可得到崭新的认识。


关键词:南宋;徐谓礼文书;吏部条法;资序关升;通理补考




16

由“蝇头小事”到“国民公敌”

——晚清民国时期国人的

蝇害认知与灭蝇运动


马春霞  朱 煜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提要:晚清至民国,在新的公共卫生话语中,苍蝇的形象由过去的“渺然小物”“蝇头小事”变成了“社会大害”“国民公敌”。这一认知转变与当时的卫生启蒙密不可分。清末,多数国人对微菌世界毫无感知,对苍蝇传疫不以为意。北京政府时期,苍蝇不断被宣传者放大、展示和描摹,以帮助民众理解细菌致病之原理、苍蝇传疫之危害,进而配合灭蝇运动的推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随着国家全面介入公共卫生活动,苍蝇不仅是个人健康之害,亦被视为整个民族之害,国人与苍蝇展开了一场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以灭蝇运动为代表的现代卫生启蒙从民间组织到政府主导,从针对知识群体到面向普罗大众,从公共空间到家庭空间,经历了一个渐次递进和不断深化的传播与认知过程。


关键词:晚清民国;苍蝇传疫;蝇害宣传;灭蝇运动;卫生启蒙




17

民国初年中日间冲突事件的

敏感性特征和类型化研究


霍耀林

(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提要:近代以来,随着日本商民大量进入中国,中日间冲突事件频发。通过对民国初年中日间发生的30起冲突事件进行多案例文本分析研究表明,民初中日间冲突事件具有内战敏感性、社会敏感性及治理敏感性等特征。将这30起冲突事件进行多维尺度分析,根据优化结果和变量关系网络图,将冲突事件进行聚类及类型化研究,建立起冲突事件的判别模型,可以发现民初中日间发生的大部分冲突事件均与日本驻军、日本驻中国领事馆(包括领事馆警察)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他们不仅是这些冲突事件的挑起者也是直接参与者,反映出民初日本在中国驻军及领事馆等势力横行的本相,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备受欺凌的状况及北京政府的治理无力。


关键词:冲突事件;敏感性;类型化;多案例文本分析




18

论诗歌文本

与音乐节奏、时值的关系


张哲俊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提要:唐宋元乐谱均不记录音符的时值,学界普遍认为节奏主要是靠乐人自由点定,口耳相传。口耳相传是存在的,但并不意味着完全可以自由地点定时值与节奏。音符的时值、节奏主要取决于歌辞文本,歌辞文本的句读、句式、字数、韵字等因素是判断节奏、速度的依据。因而即使没有口耳相传,只是根据没有记录节奏的乐谱,也能够保持同一乐歌的旋律大体相同。即使存在小异,也不至于无法判断是同一乐歌。


关键词:时值;节奏;句读;韵字




19

从占卜到荧惑:

论先秦两汉童谣生成模式的转变


姬 毓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提要:占验性为先秦两汉童谣的一大特质,在此阶段,童谣生成模式亦经历了由“占卜”到“荧惑”的流变轨迹。受上古巫史传统中职官属性、卜筮文化等影响,春秋时童谣之传播者多为卜师、乐师等巫史类职官,且在韵文模式上与周易爻辞等有所接近与暗合,故多残留卜筮痕迹。至两汉之际,其预测性又与彼时所风行的谶纬五行之说杂糅,并在天人感应的社会语境中衍生出童谣“荧惑说”,进而取代巫史占卜,成为后世童谣最为重要的生成模式。


关键词:童谣;生成模式;占卜;荧惑;先秦;两汉




20

大文本视阈下的

近代时事诗叙事


晁冬梅

(复旦大学中文系)




提要:大文本是指特定时空中众多作家针对某个事件或主题所写作品的文本汇集及其互文关联。重大事变频发而引起连锁效应,新式传媒发达并参与纪咏活动,这是近代时事诗大文本形成的必要条件。大文本叙事就是指大文本所承载的叙事行为。它包含体量大、指涉广、风势强三大特点,因而表现出独特的风神肌理。近代时事诗大文本叙事可从文本内、文本外两重视阈来观测:文本外,指向同一事件诗歌纪咏之多地联动,涉及创作主体、创作风势、传播方式等层面,呈现为最广泛的地域性和群体性;文本内,指向大量单篇时事诗之大文本组构,有平行文本、互补文本和衍生文本等组构形式,呈现为单个文本不断增聚的态势。大文本叙事的提出,既合乎近代时事诗创作撰集和编选传载的真实情状,又为近代时事诗研讨提供适用的概念术语和理论命题。


关键词:大文本;时事诗;叙事;成形;组构




21

“纯文学”的出场

与词的现代文体地位的确立


孙启洲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提要:杂糅胡夷里巷之曲而成的词体,在其兴起之初并未能取得与诗、文相等的文体地位。无论是古典词学中的尊体论还是卑体论,都指向依经论词的阐释理路,暗含着诗尊词卑的内在逻辑,均可视为经学话语体系对于词体地位的压抑。直至晚清民初,现代纯文学观念的传入和渗透,词体的独特审美价值得以彰显,其独立的文体地位也逐渐得到学界认可。与此同时,纯文学史观不断地被内化于中国文学史的撰述之中,使以审美为本质的现代文学观念得到巩固并广为传播,词体也借此进入现代学者所书写的文学史之中,其现代文体地位得以最终确立。此一过程足可表明,从杂文学观到纯文学观,从经学话语到美学范式,文学理论话语的递嬗,直接造成文体序列的重塑,以及古典文学研究格局的新变。


关键词:纯文学;词体;文学史;文体地位




22

近代基础教育变革与知识分子

诗词知识体系的重构


周明初  谢文韬

(浙江大学中文系)




提要:近代知识体系朝着多元、专门的方向演进,知识分子也有“一般”与“专门”的分化,诗歌知识的意义也随之剧变。古代普遍被知识分子视为身份标志的诗歌创作,到了近代却在一般教育的制度中被轻视,而诗词相关文学史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开始变得重要,不同时期的教科书设计也按照这个倾向改变。其结果,一般知识分子普遍缺乏诗词创作的基本知识,但往往具备诗词史知识。诗词创作知识不再不可或缺,而诗词史知识却取而代之,成为了一般知识分子知识体系必要的构成部分,这种知识结构在近代一般知识分子的诗词实践情况中得到了体现。了解近代诗词教育与一般知识分子的诗词知识结构,有助于对近代重要的文学人物及文学现象作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近代教学;知识分子;诗词创作;诗歌史




23

从“道德代替法律”

到“道德的律则化”

——走向反思性的社会秩序


王小章

(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提要:在今天社会中,许多原先以不成文、非正式的“道德习俗”的形式发挥作用的规则,慢慢地开始转化为正式成文的规章律则;从“道德代替法律”的礼治秩序到“道德律则化”的法治秩序的转变,是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一系列技术性和社会性因素变化的产物。尽管不少人对传统上一直由“道德习俗”来治理的社会生活领域越来越多地由正式颁布的规章律则来管理表示疑虑,不过,必须看到,这是个必然的趋势,而且,这个转变也并不一定意味着国家(政府)权力对于社会的过度干预或宰制,而只意味着,传统上那种以“社会无意识”的形态存在和维系的社会秩序,转变为现代反思性的社会秩序;形成和维系这种反思性秩序的关键,是通过理性的公共讨论,通过国家和公民之间有效的沟通而形成共识的机制。


关键词:道德代替法律;道德律则化;反思性秩序




24

暴力革命抑或和平改革?

——晚年黑格尔论改革与革命


张大卫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提要:黑格尔的最后一篇政论文章《论英国改革法案》批判了英国1831年的改革法案,该法案旨在变革选举现状。德国著名黑格尔专家罗森茨威格与耶施卡都认为,黑格尔的批判体现了他晚年身上的一种“汉姆雷特特征”:既没有勇气对不合理的政治现状说不,又不能坚定支持改革以及它可能引起的革命。本文将指出黑格尔身上根本不存在这一“汉姆雷特特征”。在笔者看来,黑格尔批判改革法案,其原因并非在于他晚年缺乏政治决断力,而是出于一种哲学洞见:仅仅从空洞的抽象原则(如正义、公平等)出发的改革非但不能达到革除社会弊端的目的,而且还会引起暴力革命,而单纯的暴力革命本身不能解决社会问题。


关键词:正义;改革;暴力;革命性原则;政治智慧




25

论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理论中的

“再回忆”概念


王朝璐

(浙江大学哲学系)




提要:“再回忆”是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其唤起功能以被动性为奠基层,以完整的过去意识,即同一性统一体为内容,最终以复多性意识与整体性意识为被唤起之物,并以此进入生活之流,作为当下生活的行为进程。因此,我们将从被动性、内容以及唤起的层级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再回忆的唤起功能,并着重于再回忆的唤起功能的不同层级。再回忆的唤起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是一种同一而一致的唤起综合,第二层是在此基础上能够进行的一种可以不连续、不一致的复多性综合。胡塞尔正是借助于“再回忆”概念将内时间意识理论推进到更复杂的发生维度,也展现了原初生活之流的当下维度。


关键词:胡塞尔;时间现象学;再回忆;被动性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