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威 | 开拓后小三线建设的国史研究新领域
提要:小三线建设研究是国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1981年,小三线建设进入调整。自此到2021年,笔者将其称之为后小三线建设时期。凤凰涅槃的后小三线建设曾经遭遇不同的命运,呈现出多种结局。通过档案资料、口述史料、民间文献、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以及新编地方志等资料的运用,可以梳理、分析和探讨后小三线建设的命运。这一研究对改革开放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将成为国史研究的新领域。
关键词:三线建设;小三线建设;后小三线建设;“四史”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和党中央根据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做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小三线建设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在全国除台湾以外的所有省区市逐步展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得以调整。随着时代进步和相关研究的持续深入,包括小三线建设在内的三线建设,其历史价值得以正本清源,赢得了恰如其分的地位。
近十年来,有关三线建设和小三线建设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史研究领域引人注目的研究课题。特别重要的是在当下大力提倡“四史”教育的新语境中,三线建设和小三线建设研究也获得了新的拓展空间。
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三线建设和小三线建设进入“调整改造、发挥作用”时期,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调整工作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全国范围内方得以大致完成。小三线建设企业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或破产、或重组、或改制、或转型,其历史真相和价值数十年来被误读误解误传。据笔者长期研究和实地调查,发现全国范围内部分有着小三线建设背景的企业,今日仍活跃在各行各业之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应该引起国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本文所述的后小三线建设,指从1981年直至2021年前后40年的时间内发端于原小三线建设的企业,在改革开放时代大潮的调整改造、兴衰成败、经验教训和价值启示,及其对相关区域经济社会乃至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多方面影响。下文将从后小三线建设的企业现状、研究资料、研究意义和价值三个层面,试论开展和深化此项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企业现状
据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关于调整各省、市、自治区小三线军工厂的报告》所载:小三线建设决策于1964年,始建于1965年,旨在生产团级以下轻兵器,武装民兵和地方部队,战时支援野战军作战。截至1981年,在全国28个省区市已经建立了268个军工企事业单位,其中255家已投产,在建工厂9家、仓库3家、研究所1家;小三线全体职工28万人,设备37000台,累计投资31.5亿元,累计上缴利润12.6亿元。1978年,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将国家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的重大决策,并提出以“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的国防工业发展方针。1981年4月,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正式向国务院、中央军委提交报告,提出小三线建设调整的基本原则为“着重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适当保留军品生产线,变单一军品生产为军民结合的生产结构;对于要调整的工厂,应贯彻少关停、多并转的方针”。这一调整原则得到了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复准,由此在全国范围内拉开了小三线企事业单位调整的序幕,全国小三线企事业单位也进入了后小三线建设时期。如上所述,所谓后小三线建设的研究,指1981年直至2021年期间,针对这批发端于原小三线建设企业的研究。
全国小三线建设调整始于1981年,全面推动于1984年。截至1985年底,全国小三线企事业单位已减少到229家。各省区市开展小三线调整工作的过程非常复杂,各地完成调整的具体时间亦不统一,其基本情况至今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第五机械工业部作为小三线建设业务最高领导机构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已经机构改革,各省区市小三线建设的主管机关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亦随之经过了多轮机构改革;第二,小三线企事业单位的档案资料或存于地方政府档案馆不方便查阅,或在调整时遗失,或被人为所毁,或分散存放在原单位档案室不为人知;第三,调整后的小三线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搬离企业原址,分居各地,绝大部分难以联系调查。
虽有诸多困难,但基于笔者2013年至今的实地调查和口述访谈,结合已查阅到的各地政府档案和企业档案,同时获助于全国各地小三线建设领导者、亲历者和研究者的倾情帮助,以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所编的《地方军事工业》“附录二”《企事业单位一览表》为依据,统计出下表所示的全国部分省区市调整后的小三线企业现状不完整信息。
▲说明:本表系作者自制。表内13个省区市小三线建设企业单位原有数据,见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编《地方军事工业》(1992年,自印本,第148-158页)。
如上表所示,截至2021年底,笔者已经采集到13个省区市的173家小三线企业信息。其现状为:尚存48家,存活率为28%;倒闭93家,占总数的54%;被兼并3家,占总数的2%;情况不详30家,占总数的17%。上述企事业单位在近三四十年中,历经关、停、并、转、迁、换等极大幅度的改造改革改制,现存企业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
第一,依旧从事军工生产。安徽现在至少有4家小三线军工企业直接归属安徽军工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安徽军工集团”)旗下,其中由安徽军工集团控股的安徽长城军工股份有限公司已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青海青乐化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原青海小三线企业青海化工厂)、江西新明机械有限公司(原江西小三线企业新民机械厂)、安徽新诺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原上海小三线企业跃进机械厂)、江苏永丰机械有限公司(原江苏小三线企业永丰机械厂)和江苏永康机械有限公司(原江苏小三线企业永康机械厂)等一批原小三线企业仍坚持军工特色,为中国军事工业发展继续做着轰轰烈烈又默默无闻的贡献。
第二,依旧运营生产原小三线建设的军工企业配套项目。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上海小三线企业胜利水泥厂)分别在香港联合交易所(1997年)和上海证券交易所(2002年)上市,成为亚洲最大的水泥供应商,创造出“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的美誉。安徽海峰印刷包装有限公司(原上海小三线企业海峰印刷厂)、安徽安东集团龙江供水公司(原上海小三线企业龙江水厂)、安徽325发电有限公司(原上海小三线企业325电厂)、安徽华尔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上海小三线企业自强化工厂)、湖北卫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原湖北小三线企业卫东机械厂)、淮河化工有限公司(原江苏小三线企业淮河化工厂)、江苏红光化工有限公司(原江苏小三线企业红光化工厂)、天明化工有限公司(原江苏小三线企业天明化工厂)和河南省前进化工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河南小三线企业前进化工厂和工农机械厂合并而成)等,均原为小三线军事工业配套的项目,现已经在各自所属行业中发展成为知名企业。2021年9月29日,安徽华尔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由此成为安徽省池州市首家主板上市的工业企业,而这家企业的前身就是原上海小三线企业胜利化工厂。
第三,原小三线建设军工企业军转民,转产民品,后经历重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而形成新的现代化企业。安徽合肥长安汽车有限公司系原生产高射机枪的安徽小三线企业淮海机械厂发展而来,如今已是安徽省重点骨干企业。2016年以来,该公司抓住消费转型趋势,加强产业升级,实现了生产、制造、研发基地全链落地。2019年7月,其二期项目投产,具备年产40万—50万辆汽车的规模。此外,安徽江南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原安徽省小三线企业江南机械厂)也属于此类企业。
另外还有一批有小三线建设背景的亲历者创业而产生的企业。小三线建设从城市来到农村,有意无意间,给各地的农村民众打开了一扇看外部世界的窗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现代工业新气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获得了这股新气息熏陶的农村民众,抓住点滴机会,投身创业而成功。2016年在深圳股票交易所中小板上市的安徽黄山胶囊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余春明,曾经是原上海小三线企业东风机械厂一名安徽当地的征地工。在上海小三线调整之后,经过多年的奋斗,开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成为后小三线建设的创业典型。
二、研究资料
基于上述统计和分析,原小三线建设企业在后小三线建设时期得以以各种形式继续存在,并在市场化改革大潮中经历浮沉取得巨大成就。因此,开展后小三线建设的研究非常有价值。因其距当下间隔时间较短,后小三线建设研究的资料丰富立体多元,笔者认为此领域研究资料至少应该包括档案资料、民间文献、口述史、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以及新编地方志等。
第一,档案资料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根据档案保存地点的不同,可分为政府档案和企业档案。
首先应受重视的必然是政府档案。在全国各省区市小三线建设中,上海小三线建设是门类最全、人员最多、规模最大的一个以军工生产为主的综合性后方工业基地,上海市档案馆由此收藏了数量巨大的后小三线建设方面的档案资料,在全国同类档案馆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在各省区市以下的地级市档案馆中,同样也收藏着数量众多的政府档案。江苏有九家小三线企业,其中9395厂(淮河化工厂)、9489厂(滨淮机械厂)、9305厂(天明化工厂)、925厂(永丰机械厂)、5315厂(红光化工厂)五家曾下属于江苏省淮阴市国防工业办公室,其部分档案目前收藏于江苏省淮安市档案馆。根据江苏省淮安市档案馆已开放的《淮阴市国防工业办公室1984—2000年目录》显示,该馆共藏各类后小三线建设的企业档案资料7975卷、计21804页纸质文件。按照发文单位划分,既有国防科工办文件(包括江苏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淮阴市国防工业办公室收发文),也有政府类文件(包括江苏省、淮阴市、盱眙县人民政府及其下属各机关收发文)。此外,该馆还藏有935厂等的相关资料。这些档案对于研究江苏省的后小三线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如果说内容丰富的政府档案存放在官方档案馆中不易访得,那么保存在原小三线企业的企业档案,则相对比较容易寻找和利用。位于皖南的上海小三线企业八五钢厂是上海81家小三线企事业单位中规模最大的企业,同时也名列全国所有小三线企事业单位之首。八五钢厂不但在昔日为小三线建设做出令人敬佩的贡献,而且在保存档案方面同样走在前列。八五钢厂的档案资料现完整保存于上海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上海五钢有限公司档案室,其内容涵盖八五钢厂的建设、产品生产、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和工人生活等各个方面。管一斑可以知全豹,这些档案资料对于全面研究上海乃至全国后小三线建设弥足珍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八五钢厂档案中存有1976—1986年间《八五团讯》和《八五通讯》这两种八五钢厂自办的企业报,这在全国小三线企事业单位中可谓绝无仅有。这二份企业报有幸得到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目前已经正式出版。其中1981年之后的内容,在《八五通讯》中约占88%,在《八五团讯》也有将近48%的篇幅。这些将为后小三线建设的研究开展提供丰富素材。
第二,档案多反映官方意志,而民间文献则能发现更多的基层和个人视角。笔者认为,凡是记述与后小三线建设有关的并且保存在民间的文献,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称之为后小三线建设的民间文献。在此范围内,包含厂志、日记、工作笔记和亲历者的自印本回忆录等,都是研究后小三线建设不可多得的文献史料。
截至2019年底,笔者已收集到后小三线建设的厂志22种,涉及8个省区市不同类型的企业。这些厂志全面记载了该企业的整体情况、生产情况、经营管理、党群组织、文化和技术教育、职工生活与福利保障等。例如浙江德清有着原小三线建设背景的浙江解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主编的《浙江解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志,1964-2014》(2014年自印本),完整记载了该公司从20世纪60年代小三线建设时期直到2014年后小三线建设时期的完整发展过程。以上海小三线企业的海峰印刷厂为基础的皖南海峰印刷包装有限公司,在2006年纪念企业成立20周年之际,出版了《纪念皖南海峰印刷包装有限公司成立十周年暨“三线企业”交接二十周年》,详细记载了该公司在后小三线建设时期的发展历程。
日记和工作笔记也是后小三线建设资料来源中的一大特色。目前,学界对于日记的利用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名人名家,但是从后小三线建设的视角来看,由于其覆盖地域广泛、涉及人员众多,其中必然有部分来自普通干部群众的日记和工作笔记,同样值得关注和挖掘。笔者几年前在走访辽宁小三线企业原新风机械厂(965厂)时,偶得《冯贵芳日记》10册。作为新风机械厂基层干部的冯贵芳在其工作之余所写的日记,时间从1967年1月至2000年5月,跨度长达33年,大致与新风机械厂的存续时间相同。在这10册日记中,从第6册到第10册完全和后小三线建设时代吻合,由此可以肯定,《冯贵芳日记》对于研究全国后小三线建设肯定有所助益。根据笔者的研究经历可以断定,只要假以时日并具有足够的耐心,在全国范围内寻找,这类资料的数量一定会与日俱增。
此外,后小三线建设亲历者的自印本回忆录内容也丰富多彩。柳波主编《卫东记忆》(自印本,2014年)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此书是曾在湖北襄阳小三线企业原卫东机械厂(846厂)从事工会宣传工作的杨克芝(笔名柳波)主编的一本以回忆文章汇编为主,同时包含部分史料汇编的著作,其中一部分内容就是其本人和企业诸多同事在后小三线建设的亲历亲见亲闻,值得关注。
第三,口述史资料是后小三线建设研究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述史资料的价值在以往的小三线建设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反复印证。例如2020年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张胜提交的博士论文《安徽小三线企业调整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研究》,以安徽后小三线建设为时空主题,采访了60多位当事人,这些口述史资料成为其博士论文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因为后小三线建设距今较近,相比于岁月相对久远的小三线时代,这类口述史资料相对容易采集。
第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从1981年至今的后小三线建设,因为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其报刊资料和网络资料相较于小三线建设时期,其内容丰富程度不可同日而语。仍以安徽芜湖的海螺集团为例,对于这个诞生于后小三线建设的国内外水泥行业领头羊,全国报刊予以了热情的关注。除全国级主流纸媒《人民日报》等和省级主流纸媒《安徽日报》的相关报道之外,芜湖的地方纸媒《芜湖日报》在数十年中连续不断地进行跟踪式报道,素材内涵之丰富足以撰写一份后小三线建设时期海螺集团发展历程的大事记。另外,以上海出版界为例,具有优良历史传统的上海传统纸媒有关小三线建设的报道文章,和全国同时期的各省区市对比,也是一种难得的资料。
近年来,新媒体越来越成为后小三线建设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之一。进入自媒体时代后,上述的安徽芜湖的海螺集团官方自媒体以及相应的网络资料,就是一座极为丰富的亟待开发的新资料宝库。人民网、新华网、澎湃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主流新媒体平台对三线建设研究的各类文章,从质量和数量上,已有赶超传统媒体的势头。同时有关三线建设的微信公众号,也已经有令人瞩目的成绩。
最后,各地的新编地方志,多少都有后小三线建设的信息,也是研究后小三线建设的资料来源之一,值得关注。
三、意义和价值
小三线建设是当前国史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话题。近年来,小三线建设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而后小三线建设这一概念的提出,则为国史研究进一步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
笔者对后小三线建设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充满期待。这一研究新领域,将至少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作为高质量的个案必将全面推动和深化国史的研究与教育。后小三线建设是国史领域中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个案,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小三线建设,历经“文化大革命”的前夜和全程,随后迎来了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初,又进入了调整时期直到当下。小三线建设和后小三线建设可以说几乎完整地横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风云激荡的半个多世纪。透过后小三线建设的研究,特别是无数从业人员激动人心奋斗史的阐述,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国史的内涵和实质,从而推动“四史”研究与教育持续深入开展。
第二,后小三线建设研究对改革开放史具有独特价值。纵观后小三线建设众多企业的兴衰,无不和改革开放息息相关。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和落实,特别是外资的引进和利用,全方位影响了这些企业的盛衰,在它们的成长史上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痕迹。
首先,后小三线建设研究所关注的原小三线企业的调整、改造和发展,与中国外交战略转变、国家军工管理体制和国防工业经济的改革等多方面紧密相连。其次,后小三线建设研究是观察1981-2021年这40年间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的独特视角。小三线建设的军工体制是最具计划经济韧性的领域之一,在国企改革过程中颇具典型性和困难性,不仅可以通过比较全国各地原小三线企业的调整、改造与发展,直接提供较为全面的国企改革实践案例以及全国范围内进行地域比较的维度,还可以分析全国各地小三线企业在调整、改造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路径,构建出改革开放视野下全国国企总体改革进程中立体多元的历史面相。再次,日下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已经影响也必将进一步影响这些后小三线建设企业新的发展轨迹。
第三,有助于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小三线建设。小三线建设是三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在新中国工业化道路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小三线建设的评价始终是一个有争议的重大议题。有学者认为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出发点是符合当时国情的,改善了我国的国防工业布局,推动了地方工业经济的发展。也有学者在肯定三线建设决策的基础上,认为三线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由此可见,目前学界的视线仅短时段地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如果将研究视野进一步延伸至1981—2021年的后小三线建设这一更加宽广的长时段,就可以看到在时代大潮中转型成功的这些原小三线企业依然在为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重要力量。 换言之,从后小三线建设这个视角切入,就会在近一个甲子的长时段中重新评估包括小三线建设乃至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从而有可能使三线建设的历史化和学术化评价得到更精确的考量和定位。
如上述的安徽海螺集团,就是在位于安徽宁国的上海小三线企业原胜利水泥厂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发展起来,进而成为一家在香港和上海同时上市的公司,享有“亚洲水泥之王”的美誉,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地标之一。从20世纪60年代直到今天,透视海螺集团的前世今生,我们对小三线建设或会有不同以往更完整的结论。因此,进行后小三线建设研究必将有助于完整认识和评价小三线建设。
第四,拓宽三线建设研究的内容和视野。后小三线建设概念的提出,对于小三线建设研究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以此为基础,对于整个三线建设研究而言亦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从研究内容来看,工业遗产、历史记忆、社区建构等都属于后小三线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其将成为后三线建设研究的内涵和外延。从研究视野来看,后小三线建设研究的开展将有助于国史研究这个经典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和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民族学、新闻学、政治学、管理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和军事学等学科形成更为广泛紧密的联系。这个主题可以给一带一路乃至长三角协同发展等时政课题,提供历史和现实的对照坐标。同时这也与当前大力提倡的“新文科”建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而将三线建设研究推向至更开阔的视野和更高的平台。
第五,及时总结小三线企业转型的得失经验,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小三线企业开始并定型于上世纪6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代,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使小三线企业从原来的“饭来张口”“等米下锅”不得不转变为自谋出路。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根本性转向,许多小三线企业因各种因素限制没有或难以完成计划中的调整改造,最终未能逃脱关停破产或被兼并的命运,其由兴转衰的经验教训,至今仍然是一种特殊的历史价值所在。
然而,一部分小三线企业通过转型升级,最大限度地利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和加入WTO后的政策与机遇,浴火重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焕发新的勃勃生机与活力,由此成长为一批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等多种产权类型的骨干型乃至支柱性的企业群体。有的企业成为上市公司,有的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知名企业集团。这些凤凰涅槃的小三线企业既是小三线建设的亲历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这些企业从弱到强,赢得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优势,其内涵和外延并进的发展经验和发展导向,对于当下正在以更大力度所推动的国有企业新改革和新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启示。
后小三线建设研究的内容,除去上述五个主要方面之外,同时还有其他丰富的主题相关,至少包括诸如军民融合、社会维稳、企业党建、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建设、企业与城市及农村社会的关系等,都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的价值,值得全面关注和深入研究。
1.本文系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小三线建设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批准项目号:13&ZD097)、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创新利用的路径研究”(批准项目号:17ZDA207)和2018年度教育部社科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三线建设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8JZD027)阶段性成果。
2.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第208页;当代中国研究所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当代中国出版社,2021年,第49-51页。
3. 徐有威、周升起:《近五年来三线建设研究述评》,《开放时代》2018年第2期;徐有威、张程程:《2019年三线建设研究述评》,《三峡论坛》2020年第3期;徐有威、张程程:《2020年三线建设研究述评》,《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徐有威、张程程:《上海小三线建设史研究综述》,现代上海研究中心编:《现代上海研究论丛》(第15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22年,第156-170页。
4. 国务院国防工办:《关于调整各省、市、自治区小三线军工厂的报告》,1981年4月6日,上海市档案馆,B1-8-178-2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关于小三线军工厂归地方领导的若干问题的通知,国发〔1973〕116号》,1973年8月20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17/content_10293.htm.
5. 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编:《地方军事工业》,1992年,自印本,第142、27页。
6. 国务院国防工办:《关于调整各省、市、自治区小三线军工厂的报告》,1981年4月6日,上海市档案馆,B1-8-178-26。
7. 该《企事业单位一览表》有遗漏或错误,如表中所列出的宁夏化工厂(5225厂),始终处于筹建过程中,没有投入生产。参见王廷选:《宁夏小三线宁夏化工厂(5225厂)筹建始末》,载徐有威、陈东林主编:《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3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323-329页。这个一览表中显示西藏没有小三线企业,事实上西藏在1966-1969年间,曾经筹建过四家小三线企业。参见《我们所知道的西藏小三线建设》,彭树志等口述,李德英和傅琳采访,徐有威等整理,《当代史资料》2021年第2期。
8. 本书编委会编:《征程—前进中的江西9304厂》,上海大学出版社,2016年;《青海化工厂厂志》(四册),1987-2001年,自印本,原件现藏青海青乐化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档案室。
9. 皖南海峰印刷包装有限公司编:《纪念皖南海峰印刷包装有限公司成立十周年暨“三线企业”交接二十周年(1986 1996 2006)》,自印本,2006年;钱学勤口述、余顺升等采访:《我所知道的上海小三线325电厂》,徐有威、陈东林主编:《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3辑),第330-334页;杨克芝:《尊崇历史,唯实求实——湖北小三线原卫东机械厂厂史编纂感悟》,徐有威、陈东林主编:《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6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72-80页;陈耀明:《我所知道的上海小三线自强化工厂》,徐有威、陈东林主编:《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2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82-296页;徐锋华:《上海皖南小三线东至化工区个案研究》,《安徽史学》2016年第2期;牛建立:《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前进化工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纪实》,徐有威、陈东林主编:《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4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256-280页;王来东:《江苏淮安市小三线职工口述史选编》,徐有威、陈东林主编:《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4辑),第54-214页;采访安徽华尔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李杰,采访人:方锦波,2021年2月22日,安徽东至县华尔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办公室;采访安徽安东集团龙江供水公司董事长徐林辉,采访人:方锦波,2021年2月22日,安徽东至县田园新村小区。
10. 吴量亮:《汽车产业企稳向好》,《安徽日报》2020年9月4日,第5版。
11. 王立武:《晥南深山的上海“飞地”》,《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2018年8月3日,第10版。刘四清:《安徽旌德历史上的上海小三线》,徐有威、陈东林主编:《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2辑),第50-52页。
12. 霍亚平:《上海档案馆藏上海小三线建设资料介绍(上)》,载徐有威、陈东林主编:《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1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387-393页;杨帅:《上海档案馆藏上海小三线建设资料介绍(下)》,载徐有威、陈东林主编:《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1辑),第394-399页;徐有威、李云、杨华国、胡静、杨帅:《皖浙两省地方档案馆藏上海小三线建设档案资料概述》,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档案史料研究》(第17辑),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第345-360 页。
13. 王来东:《江苏省淮安市档案馆馆藏小三线档案资料简介》,徐有威、陈东林主编:《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4辑),第3-53页。
14. 徐有威主编:《新中国小三线建设档案文献整理汇编(第一辑)》(共8册),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21年。
15. 冯伟:《辽宁小三线新风机械厂(965 厂) 忆旧》,徐有威、陈东林主编:《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3 辑),第338 页。已有学者注意到了《冯贵芳日记》的价值,参见黄巍:《突破与回归:辽宁三线建设述论》,《开放时代》2018年第2期;黄巍:《经济体制转型中的三线调整——以辽宁新风机械厂(1965—1999)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8期;黄巍:《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小三线职工日常食品供应研究——以辽宁桓仁县三新厂为例》,《史林》2020年第5期。
16. 杨克芝:《尊崇历史,唯实求实——湖北小三线原卫东机械厂厂史编纂感悟》,载徐有威、陈东林主编:《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6辑),第72-80页。
17. 徐有威选编:《上海小三线报刊资料选编(1976-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史研究中心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第11辑),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第215-267页;徐有威编:《有关上海小三线建设报刊资料选编(1979-1986年)》,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等主编:《上海研究论丛》(第20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第305-356页;李婷:《上海媒体报道与上海小三线建设(1965-1988)》,上海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18. 屈晨熙:《从不甚了了到心领神会:奇妙的“小三线今昔”运营之旅》,载徐有威、陈东林主编:《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6辑),第528-535页;郭志梅:《传承三线建设精神:我奔走在杂志、散文和新媒体之路》,载徐有威、陈东林主编:《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6辑),第401-408页。
19. 徐有威、霍亚平:《上海首轮新编地方志中的上海小三线建设》,俞克明主编:《现代上海研究论丛》(第11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第126-131页。
20. 徐有威、周升起:《近五年来三线建设研究述评》,《开放时代》2018年第2期;徐有威、张程程:《2019年三线建设研究述评》,《三峡论坛》2020年第3期;徐有威、张程程:《2020年三线建设研究述评》,《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徐有威、张程程:《上海小三线建设史研究综述》,第156-170页。
21. 张杨:《三线建设与“四史”研究》,《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2期。
22. 钱学勤口述、余顺升等采访:《我所知道的上海小三线325电厂》,徐有威、陈东林主编:《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3辑),第330-334页;采访安徽宁国水泥厂党委书记刘毅,采访人:徐有威,2021年9月8日,安徽宁国水泥厂;李云、徐有威:《后小三线建设时代的企业与地方经济》,《学术界》2022年第1期;袁世超:《改革开放初期三线企业的技术引进与外资利用——以长城机床铸件厂为例》,提交第三届全国三线建设学术研讨会(2021年10月22-24日,四川绵阳)论文。
23. 宋毅军:《毛泽东与三线建设战略决策》,《国防科技工业》2014年第5期;封毅:《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和时代启示》,《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6期;李云、张胜、徐有威:《安徽小三线建设述论》,《安徽史学》2020年第5期;朱荫贵:《上海在三线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皖南小三线建设为中心的分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24. 刘锐、王春蕾:《黑龙江小三线建设调查与评价》,《绥化学院学报》2015年第9期;李彩华、姜大云:《区域发展视域下三线建设调整之经验启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张东保:《困惑中的矛盾与整合——上海小三线职工的工作与生活状况研究》,《上海党史与党建》2016年第8期;杨汉卿、梁向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的小三线建设》,《红广角》2015年第7期。
25. 关于三线建设研究的跨学科视角,参见张勇、周晓虹、陈超、徐有威、谭刚毅:《多学科视角下三线建设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笔谈》,《宁夏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
〔作者徐有威,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200444〕
本文原载于《浙江学刊》2022年第2期。